文 叶荷瑞
■ 中国核安全与环境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
中国核安全与环境文化促进会ESG分会会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环境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环境接触过程中,基于自身的价值判断、社会习俗、生产和生活方式去理解、管理、改造当地的自然环境,从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文化。环境文化不是环境与文化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环境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环境优化的动力。
环境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包容开放性、时代发展性。传统文化倡导“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道法自然”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此同时,环境文化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人类对文明发展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我们应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新认识和定位环境文化,必须将绿色发展观、环境宇宙观、环境保护观、系统治理观、环境民生观、环境社会观等核心理念融入环境文化的内涵与体系建设中。
核安全是环境的一部分,核安全文化可以看成大环境文化的一部分。“核”,其实就是原子核。广义的核安全是指对核设施 、核活动、核材料和放射性物质采取必要和充分的监控、保护、预防和缓解等安全措施,防止由于任何技术原因、人为原因或自然灾害造成事故,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情况下的放射性后果,从而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免受不当辐射危害。狭义的核安全是指在核设施的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期间,为保护人员、社会和环境免受可能的放射性危害所采取的技术和组织上的措施的综合。
核安全是核事业的生命线,核安全文化是贯穿核安全工作的重要主线。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安全咨询组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后评审会议总结报告》中首次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1988年,国际安全咨询组在《核电安全的基本原则》中将安全文化上升为基本管理原则。1991年,国际安全咨询组在《安全文化》中对核安全文化作出了具体定义:核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了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此外,核安全还有其他定义。如美国核电运行研究院(INPO)认为核安全文化是组织领导者设定并内化于各层级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由之确定了核安全至高无上的优先地位。美国核管制委员会(NRC)认为核安全文化是由领导层和个人共同承诺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保护人和环境,它强调核安全超越其他与之相比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核安全文化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形成了既与国际接轨,又有我国特色的核安全文化体系。1995年,《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二——核设施的安全监督》第九条要求监督核设施营运单位执行法规和贯彻核安全文化的情况。1997年,《放射性废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要求负责放射性废物管理活动的领导和组织应建立和执行利于促进安全文化的程序和制度。2004年《核动力厂运行安全规定》要求营运单位必须保证定期审查核动力厂的运行情况,强化安全意识及提高核安全文化水平。2018年,《核安全法》正式实施,首次将核安全文化建设要求固化到法律层面,对国家、政府和企业等各层面提出了相应要求。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世界核安全峰会上阐述了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阐述了中国将坚持培育和发展核安全文化的主张。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华盛顿第四次核安全峰会上,指出法治意识、忧患意识、自律意识、协作意识是核安全文化的核心,要贯穿到每位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行动中,使他们知其责、尽其职。
核安全是核事业的生命线,核安全文化是贯穿核安全工作的重要主线
在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行动上,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一是发布了《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明确中国核安全文化定义,展示了我国政府对于推动全社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态度和鲜明立场,明确了各层面的职责。
二是开展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做到了两个“全覆盖”,即覆盖全体持证单位、覆盖所有骨干人员;落实两个“零容忍”,即对隐瞒虚报“零容忍”、对违规操作“零容忍”。与此同时,推动从业者学法、知法、用法、守法,开展了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回头看”。
三是发布《核安全文化特征》,以《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提出的核安全文化8项特征为框架,将特征明晰为36个属性、154项实践举例,是对政策声明的进一步细化阐释。
四是建立了政府引领、行业作为、社会参与的核安全文化建设顶层机制。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组织了多次覆盖监管系统的核安全文化专项培训及违规造假防控专题培训,中核、中广核、华能等核电集团和下属企业主动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核安全文化体系,制订核安全文化建设规划等。
当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企业建设、行业评估、部门监督“三位一体”的核安全文化培育体系,但随着我国核能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核安全文化也面临新发展、新要求。
我国初步形成了企业建设、行业评估、部门监督“三位一体”的核安全文化培育体系
党的二十大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核安全事业面临新技术的应用、新任务的增加、新人员的汇入、新设备的研制等挑战,与此同时,核安全文化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足,核设施人因运行事件时有发生,部分企业和个人存在骄傲自满、核安全意识落后的情况,核安全文化建设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核安全无小事,产业规模扩大带来的风险累加效应不容忽视。在我国由核大国向核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必须推动文化强核,集法、理、情于一体,对违法违规行为传递“零容忍”的鲜明信号,有力传递祛邪扶正、激浊扬清的目标导向,将安全意识入心入脑,形成全行业敬畏安全、维护安全、保障安全的良好氛围,有效补充规章和技术设备的硬性约束作用,有效防范违法违规事件的发生。
一要发挥集团公司核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作用。集团公司是一线生产企业的实际管理单位,集团公司的政策和规章制度直接影响一线生产企业的行为,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一线生产企业核安全文化的倾向与特征。集团公司应持续完善本集团的核安全文化推进工作机制,制定核安全文化建设目标,监督并评价企业核安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加强生产企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监督评价和激励考核,负责建体系、定标准、抓监督,对全集团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负起领导责任。
二要发挥一线生产企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一线生产企业应该在核安全文化建设方面提供领导,包括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设置和资源提供、核安全政策、核安全文化管理程序以及核安全文化规划和计划。核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举措和努力,包括适当考虑技术、人和组织因素的相互关系,确保全体员工参与到核安全文化建设中,使企业整体上达到理想的核安全文化状态。定期评估核安全文化状况并实施改进,包括对核安全文化状况的评估,评估人员的能力和支持,以及改善核安全文化方面的状况,最终实现持续改善安全业绩的目标。
三要发挥行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协同作用。行业核安全文化与企业核安全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行业组织要促进全行业核安全文化水平协同提升,通过建设经验共享平台、评估应用平台、培训交流平台和技术支持平台,构建行业核安全文化建设互动共享格局。
四要发挥监管部门的督导反馈作用。要着力解决企业对监管诚实守信问题,要结合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并反馈企业在核安全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督导其改进提高。要严格监督并切实改进企业对核安全虚假承诺、对监督问题敷衍塞责、对整改事项拖延反复,跟监管部门打擦边球等有失诚信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