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新城党政办公室
秦汉新城成立之初,就明确了打造世界级秦汉历史文化集中彰显区和“一带一路”国际人文交流目的地的发展定位。多年来,秦汉新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发挥西咸新区作为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的综合功能”的殷殷嘱托,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始终怀着敬畏历史的初心,以弘扬历史文化为己任,以兴盛文化产业为途径,加快推动文物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古今交融、相映生辉的城市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秦汉新城是西咸新区唯一以历史朝代命名的组团,汇聚了诸多重量级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两千多年前,秦在此修建咸阳城,开启了中华大一统的序章;西汉十一座帝陵有九座横亘五陵原,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群”;秦咸阳宫、兰池宫等文化资源堪称世界之最。区域内遗址保护区面积达70平方公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63处,文化遗产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等级和价值高、时代连续性强的特点,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是中华历史文明的宝库。
2022年以来,秦汉新城立足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打造“连接古今的秦汉文化带”的发展思路,按照“点状突破、横向拓展、串珠成链”原则,精心策划实施文旅项目,不断擦亮秦汉文化品牌。经过不懈努力,新城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以秦汉历史文化遗产为基底的文旅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中华文明会客厅”的名片日益闪亮。
以文物安全为根本,构建立体化保护格局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文物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基于此,新城历届领导班子始终把文物保护摆在重要位置,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认真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坚决保护好、传承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坚持规划先行。随着新城开发建设进程的加快,原《秦咸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未颁布)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要求。为此,新城邀请一流权威团队,于2019年启动《秦咸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2022年规划获批公布后,及时纳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推动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振、协调发展。同时,按照“打包整合、契合实际、保用结合、多规合一”的原则,对照申遗标准,启动《西汉帝陵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为统筹好西汉帝陵大遗址保护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遵循。
厚植绿色基底。深入实施遗址区环境整治,彻底清理与遗址区风貌不相协调的枯树杂草、现代坟冢,恢复遗址绿色生态,让大遗址有尊严、可观瞻。按照“大开大合、疏密有致”的原则,对长陵、安陵、义陵现有林地进行改造提升,增设林中小径、帐篷营地、休闲座椅等配套设施,打造休闲生态园林。根据五陵原整体形制特征,实施西汉帝陵生态治理工程,形成绵亘东西的绿化长廊,绿化面积超1万亩,实现了遗址保护、环境提升、空间拓展、城市形象的有机统一。
实施保护工程。先后组织实施了长陵、渭陵、义陵、长兴村制陶作坊遗址等保护展示工程,遗址环境风貌得到全面改善。针对辖区文物点密集、文物等级高、保护范围大等特点,大力推进文物平安工程,先后完成六座西汉帝陵(长陵、安陵、义陵、渭陵、康陵、延陵)的安技防工程,构建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文物安全防范体系。
创新文管机制。成立了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聘请刘庆柱、信立祥、焦南峰等12位全国顶尖文保专家,提供专业指导,全面提升文保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高效性。扎实推进基层文物管理单位机构改革,将9个“小而散”的基层文管所整合为以街道行政区域为管辖范围的4个新型文管中心,实行四级网格化管理,实现辖区各类文物资源“应保尽保”。创新组建全省首支田野文物保护大队,建立文物、公安联动工作机制,在各基层文管中心设置公安警务室,常态化联合开展文物安全执法检查活动,形成了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文物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以城市建设为载体,加快全方位呈现表达
秦汉时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由于年代久远,留存下来的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很少,大量历史遗存埋于地下,文物的直观性较差。为了将“古”“今”连接起来、让历史文脉传承下去,秦汉新城持续把文化基因注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积极实施具有鲜明印记的文化地标、文化设施项目,全力打造充满人文气息的特色化、现代化城市。
走进如今的秦汉新城,秦汉文化早已在这里入土扎根、刻上烙印,一处中华文明的传播地、标志地、体验地已经悄然崛起。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和街区均以文化遗址或历史人物命名,兰池大道、秦宫一路、秦苑一路、望贤路、张良路、上林桥、横桥……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道路、桥梁名称及其背后的历史往事逐渐被世人熟知,充满“文化味”的公园绿地、景观小品、标识标牌、路灯护栏随处可见,彰显了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韵味,真正将文化基因带进了百姓生活、融入了城市发展。
秦文明广场是秦汉新城规划建设的重大文化地标项目,作为大秦文明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中轴线上的“秦人的步伐”雕塑群组,随着排列顺序雕塑形象由模糊变得清晰,充分体现了秦人在历史洪流中追求崛起的坚定意志。园区内还布设了6组不同主题的雕像群,从“文治”到“武功”,从“商鞅变法”到“天下一统”,同样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深厚的秦文化。此外,以“天下”为主题的音乐喷泉,与周边夜景一同构筑成秦文明广场最绚丽的景象,宛如强秦雄汉震撼再现,这里已成为大西安又一新晋网红打卡地。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由张锦秋大师主持设计,7座建筑单体排列成北斗七星形状,单体之间通过架空连廊连接,象征秦朝宫殿“象天法地”的浪漫主义思想,既有中轴对称的恢弘大气,又兼具不对称布局的自由气息。目前,这座占地约300亩的博物館已进入布展阶段,计划2024年5月18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届时将同步承办年度“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博物馆布展采取“大历史+小专题”形式,通过“秦汉文明”主题展和“城与陵”“技与美”等特色专题板块,向游客集中展示遗址风貌,深度剖析历史故事,多层次、多角度阐述秦汉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成就和作用,以及秦汉文明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与交流作出的重大贡献。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位于秦汉新城塬北区域,总面积20平方公里,为4A级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30多年的考古过程中,先后出土陶俑、陶制器皿、陶塑动物等文物约10万件,目前设有考古陈列馆、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宗庙遗址4个基本陈列,展示文物1万余件,生动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精神状态。自1999年建成开放以来,年均接待游客37.5万人左右,成为了我国汉文化实地展示的重要窗口。
大汉紫道是秦汉新城聚力推动秦汉历史文化遗存展示利用、强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2023年西安市大力实施“文化北跨”战略,以西汉帝陵遗址带为主线精心策划的新型文物主题游径。项目分为后四陵组团、张裕城堡过渡带、长陵-安陵组团、阳陵组团4个板块,目前已推进的长陵-安陵组团线路总长8.8千米,将通过分级实施道路改造,建设交通网络体系,并联周边乡村道路,连接长陵博物馆、长陵、赵王如意墓、刘家沟村、安陵等节点,设置3座综合性服务驿站,配套木栈道游憩线、露营房车营地等设施,同时整治提升生态环境,打造一条沉浸式品味历史文化、体验式感受自然之美、交互式带动乡村振兴的多元特色文旅廊道。
除以上重大文旅地标项目之外,秦汉新城还在深度整合资源,加快实施秦咸阳城考古遗址公园、长陵博物馆、西汉帝陵数字展馆等文旅项目,努力让城市成为人们探寻历史遗迹、感悟传统文化的理想之地。
以现代科技为手段,推动数字化展示利用
数字化展示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秦汉新城打造“中华文明会客厅”的又一有效途径。近年来,新城致力于把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物资源通过现代科技方法存储起来、展示出来,真正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活”起来。
2015年,新城管委会与惠普公司合资成立新丝路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秦汉历史文化资源云平台,旨在以历史遗址为基础,以文化IP为载体,通过立体、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加快文物活化利用,推动“文物之城”迈向“文化之城”。经过8年的努力,目前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在文物资源采集方面,通过数字三维扫描、高清拍攝等技术手段,建立各类精品文物的三维素模模型,并对素模进行高分辨率纹理映射,输出仿真三维图像,形成存档级和展示级的文物模型。目前已完成一万多件文物的扫描和数字化资源整理,为未来进一步展示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数字化展示方面,投资1500万元,在延陵区域打造总占地2600平方米的西汉帝陵数字展馆,采取AR、VR、文物数据重构等数字手段和创新技术,更加直观地介绍西汉帝陵的规模、形制、布局,以及相关历史文化,为游客提供文化教育交流、研学休闲服务。目前已完成馆体建设,布展工作已结束,已具备运营条件。在陕历博秦汉馆的布展过程中,充分融入数字化展陈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多种技术赋予文物生动性、互动性,让游客有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和游览感受。同时,研发推出“悦秦汉”智慧文旅平台,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后台链接相关平台数据库,游客通过扫码,即可在线了解相关文物详情及文化故事,全方位满足游客线上观展、文创消费、智慧导览、文物展示、咨讯获取等需求。
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以秦汉历史文化为背景,开发文创衍生品50余类,着力构建文创产品开发、人物手办制作、影视动漫创意、文化交流、展览展示等多维度、多业态的文创全产业链,先后参加陕西民俗文化节日本展、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陕西非遗展等重大展览活动,其中“星汉灿烂”系列文创产品获得“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第三名的佳绩。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为原型,从当代文化视角重塑人物形象,设计推出6款“秦汉英雄传”IP创意产品,获得第三届陕西省历史文化动漫游戏大赛文创组三等奖。另外,新丝路公司还积极拓展合作渠道,先后与省内10余家文博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汉阳陵地下外藏坑数字展示、鎏金走龙数字展示、汉茂陵博物馆陈列展示改造提升等数字化项目,获得了广泛好评。
以“文化+”为方向,实现多元化特色发展
在深入发掘文物价值,做好文化传承这篇“大文章”的基础上,秦汉新城大力推进“文化+”战略,积极发展特色体育、葡萄酒、影视文化三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在产业发展中的价值,真正让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加快发展特色体育产业。抢抓十四运会在西安举行的有利时机,投资10.87亿元,建成了西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秦汉国际马术中心项目,圆满完成了十四运会马术和小轮车承办任务。项目分为马术比赛场馆和小轮车比赛场馆两个板块,其中,马术比赛场馆建有盛装舞步、场地障碍赛、三日赛(障碍赛、盛装舞步、越野赛)三项赛事的比赛及训练场地、马术看台楼、马厩、马医院等附属用房,为甲级大型场地;小轮车比赛场地总占地55.81亩,建有标准泥地竞速场地、自由式比赛场地和热身场地,为乙级小型体育场。十四运会结束后,新城按照“体育+文化+旅游+休闲”融合发展思路,积极探索转型,先后承办2022年、2023年全国马术三项赛锦标赛、“奔跑吧·少年”陕西省青少年马术锦标赛暨陕西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马术联赛总决赛、2022中国·环秦岭第六届自行车联赛首站比赛等国家级、省级赛事,举办了秦汉世界名马帐篷音乐节、秦马湖音乐节等形式多样的文旅活动,实现了赛后场馆良性运转。同时,新城还引进了总投资7.5亿元的西安际华园冰雪运动中心项目,项目占地96亩,规划建设室内国际真冰馆、室内滑雪馆、全民健身中心及相关设施,是国内首家集室内滑雪、滑冰及酒店、餐饮、购物等业态为一体的创新型项目。目前项目主体已封顶,预计2024年5月建成投用。
推动发展葡萄酒产业。着眼本地葡萄产业发达的特色优势,于2010年引进陕西张裕瑞那城堡酒庄项目,着力打造集优质葡萄种植、高端葡萄酒生产销售、葡萄酒文化展示和休闲旅游“四位一体”的葡萄酒产业链条。项目总投资6亿元,总占地1100亩,酒窖面积15800平方米,于2014年开业运营,年产高档葡萄酒3000吨,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酒窑葡萄酒庄、亚洲第一家温泉葡萄酒庄和亚洲第一家葡萄酒SPA会所,其出产的高端葡萄酒屡获国际大奖。
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基于良好的资源禀赋,积极谋求以影视破文化之题、领文化之先。新城于2016年成立秦汉影视公司,2018年创建秦汉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先后吸引233家企业入驻,注册资本金超过20亿元,累计培育孵化规上文化企业19家,全面覆盖剧本创作、投资策划、拍摄制作、宣传发行、衍生品开发等细分行业。7年多来,基地入驻企业参与和储备的项目超过300个,其中35部作品在央视播出,8部作品在卫视播出,52部作品在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重点网络平台播出,17部院线电影在全国上映、5部票房过亿,124个项目获国内外各级奖项、荣誉、资质或资金扶持。电视剧《兰桐花开》《我们的日子》《大秦赋》《沸腾人生》、纪录片《千年陕菜》、电影《乔治娅》等多部影视剧作品登陆央视一套、八套、一线卫视、院线和网络平台,话剧作品《汉武大帝》在北京、上海、福州演出,入围2023年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参演剧目名单。秦汉影视已经成为影视陕军的一支新锐力量,在全省影视行业获得广泛认可和支持。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积微以成。回望秦汉新城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正是一部传承历史文脉、传扬优秀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的奋斗史。如今的秦汉新城,仍然昂首阔步奋进在创建“中华文明会客厅”、打造独一无二活力秦汉的大道上……
(执笔:高崇民 李强 张秀萍 张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