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清
1941年,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中共中央华中局(以下简称“华中局”)在盐城成立,全面领导华中敌后抗战。面对皖南事变后的严峻形势,华中局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战略方针,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华中军民始终坚持敌后抗战,巩固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同时,华中局积极领导开展新四军党的建设,固本强基,煅军铸魂,淬火砺志。通过建党强军,新四军一扫皖南事变之阴霾,浴火重生,重铸辉煌,其为民族的牺牲精神和英勇顽强地对敌作战,成为新四军“华中人民长城”的重要注释。
一、建设正规化“党军”
华中局成立伊始,正是根据地坚持敌后斗争最为艰苦的时期,也是军事斗争非常严峻的时期。所以,加强军事建设则成当务之急。而军事建设的首要之举是强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新四军始终是一支听党指挥、作风顽强、纪律严明的人民军队。在新四军于盐城重建军部的同时,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中央军委华中(新四军)分会由刘少奇、陈毅、张云逸、邓子恢、饶漱石、赖传珠组成,刘少奇任书记。刘少奇作为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和军分会书记,高度重视新四军党的建设,成为新四军开展党的建设的决策前提和领导保证。
华中局成立后,即多次召開华中局会议、高干会议和扩大会议,传达中央指示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坚定抗战意志,立足艰苦斗争。从1941年4月27日华中局举行第一次会议起,到1942年3月刘少奇离开华中局前,华中局共举行常务会议16次,高干会议一次,军分会议两次,均由刘少奇主持。(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华中抗日根据地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页。)为了总结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提高执行党中央正确路线的自觉性,1941年5月15日,华中局在盐城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新四军各师、各区党委主要负责人出席。刘少奇就皖南事变的内外原因、经过及经验教训作了报告。刘少奇在会议总结时,特别强调“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的纪律性,坚决服从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的领导,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次会议对新四军和华中地方高级干部是一次有效的思想路线教育,统一了华中全党全军的思想,提高了执行中央正确路线的自觉性,从而确保华中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6月6日,新四军军分会扩大会议在盐城召开,会议全面总结新四军成立以来的建军工作,讨论加强军队建设问题。新四军军分会委员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师旅以上干部、军直属队主要领导干部参加会议。刘少奇主持会议并作了《关于新四军部队建设问题》的重要报告。在报告中,刘少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将新四军建设成为正规化“党军”的任务。这对新四军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刘少奇指出“我们新四军是党军,党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工具。在目前,党的政治任务总的方针就是要求得中华民族完全的独立,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国。”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就必须提高八路军、新四军的数量和质量。这是一个中心的问题。刘少奇对建设正规化党军的具体内容作了系统阐述,其中重点提出要绝对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政策和法令,完成党的政治任务,“要提高部队的党性首先要提高干部的党性才有办法,这是最基本的。我们领导干部要能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刘少奇特别重申要加强我们党在部队中的领导,“在这里要提高军队党在部队中的威信,提高组织的威信。一切离党的、非党的以及反党的倾向,在我们部队中间都不能允许。”要提高干部的党性,对干部进行党性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们部队干部中间应健全我们干部小组,我们干部每个人都要过党的生活。在我们一个团里头有军政委员会,但是除开这个以外,还有许多党的小组,我们干部也要过党的小组生活,无论是师长、旅长、团长都没有例外。”“我想要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自我批评,进行党性教育,讨论党性问题;一个是对党性的理解进行检查,你的党性怎么样,我的党性怎么样。这样搞它一下看看,在华中局由我开始做起,关在房子里大家互相批评。”刘少奇用从我做起的方式,对部队干部提出了增强党性的要求。这个声音是振聋发聩的,新四军的高级干部由此受到深刻教育。刘少奇的报告,拉开了新四军建设正规化党军的序幕。
对新四军提出这样的标准和要求,是由当时的大背景和长期坚持敌后抗战任务决定的。这也成为新四军部队建设的重要转折和提升战斗力的重要保证。而继之陈毅的报告,则对建设正规化党军的任务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陈毅报告的题目是《论建军工作》,该文阐述了建军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为建立正规化党军而斗争的任务。关于“党军”的定义,陈毅在报告中表述:“党军就是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党依靠这个军队去完成政治任务,作为执行政治任务的工具。党军中必须确保无产阶级的领导,必须不断增强这个领导。党军与其他友军相比,虽同为抗战军队,但是保持着原则上意识上的不能混同的区别。党军是具有高度革命自觉性,排斥军队的雇佣性。党军是具有强固的工农革命的优良传统,扫除了脱离群众的混杂游离的社会习性。党军是能做到政策统一、行动统一和指挥统一,没有地方界限、浪漫习性及阶级成见。党军的团结是政治的团结,没有官兵的阶级悬殊,没有军民的冲突隔阂,更没有部队间的矛盾和猜忌。党军不仅对友军不采取孤高自赏的宗派主义倾向,正相反,我们的党军还要善于去团结友军,进行一切抗日的合作。因此,党军不仅限于能服从党的命令,完成一切战斗任务,而且还要善于运用和发挥党的政策,去引起人民和友军的共鸣。党军是党的政策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执行者。”而建设正规化党军的第一个要求,即是在政治上保证党在军队中的绝对领导,养成全军服从党的领导的天性,执行党的政策的完整性,执行命令的坚决性,强化并巩固政治委员制度及政治工作制度,保持和发扬党军革命的优良传统。“造成本军自己是抗战军队的模范,是抗战军队最先进最觉悟的一部分,成为团结人民,争取友军,团结全民族,坚持抗战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模范。”(陈毅:《陈毅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页。)
继之,陈毅从政治建设、军事建设和地方武装建设3方面对建军工作加以论述。其中特别强调“政治建设是建军的中心”,包括提高干部的党性、强化政委制度、加强政治工作、健全军队党的组织工作、加强全军政治教育等方面。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硬仗的军队,需要坚强而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巩固党的绝对领导和保持军队的纯洁性,才能在统一思想下保持部队最高度的凝聚力和发挥部队最强的战斗力。陈毅是从长期带兵打仗的实践中过来的,作为新四军军事主官,他对建军工作的认知和感触是深刻和独特的。故而,其报告内容非常详细、具体,可操作。
陈毅称新四军“已成为中国抗战的支柱之一和坚持抗战的保证”,这是对新四军的全新定位,彰显了新四军的战斗力和影响力。建军工作就是要使新四军真正成为党领导下的能够担负起伟大抗战任务的坚强军队。这次建军是从政治上着手,首先保证党在新四军中的绝对领导权。陈毅强调,政治建设是建军的中心,其主要内容包括提高干部的党性,强化政委制度,加强政治工作,健全军队党的组织工作,加强全军政治教育。这5项是实现党的政治领导的5个环节。陈毅随后号召全军“为建立正规化党军而斗争,其中包括在政治上保证党在军队中的绝对领导,养成全军服从党的领导的天性,执行党的政策的完整性,执行命令的坚决性,强化并巩固政委制度及政治工作制度,保持和发扬我军的革命的优良传统。在纪律层面,要求军事纪律、群众纪律两者并重,提高遵守纪律的自觉,做到模范执行纪律的地步。”陈毅称“应该特别强调执行命令”,“应该拿服从党的命令的精神来服从军政命令,乃是必要的。军政机关正是华中局委托的指挥机关,是委托他来指挥全军的。”陈毅在此理顺了华中局与军政委员会对军队的指挥关系,核心在于新四军始终是党领导的军队。陈毅还特别提出要重视军队高级干部的党性问题,这是继刘少奇之后,新四军领导人再次提出的警示之言。
在建设正规化党军的前提下,新四军的建军工作全面展开,为了保证建军工作的顺利开展,陈毅要求全军必须统一思想,明确建军是当前的首要工作,是“全军的伟大运动”,“本军任何一个师、旅、团都不能例外,都需要提高党性和正规化,要以师为单位独立进行建军工作,以建军运动去推动扩大部队,巩固部队。全军要服从党的绝对领导,加强政治、军事教育,坚决执行命令,尽忠职守,完成任务。各部队党的政治机关对部队进行检查、动员、组织,以确保全军正规化党军的建设”。新四军军分会扩大会议的召开,揭开了全军建军工作的序幕。新四军各师掀起了全面建军的热潮,有力地推动了部队建设。
二、强化政治委员与政治工作制度
在华中局领导下的新四军党建工作,一个重要角度和特点,即强化政治委员和政治工作制度,这是建设正规化党军的必要保证,也是有别于此前皖南军部建军的核心内容。
由于新四军组建时根据当时国共统一战线的需要,部队没有设立政治委员和政治部,因而党的政治工作明显受到削弱。经过皖南事变的教训后,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对强化党对军队的领导,强化政治委员和政治工作异乎寻常的重视。陈毅为此称:“我们的建军不仅是单纯的技术建军,而且是强大的政治建设工作。不是轻视编制组织和技术本领,而是用强有力的党的政治领导去保证一切部门的健全。因此我们的建军任务是加强党对本军的政治领导。我们的建军口号,是为建立正规化党军而斗争。”(陈毅:《陈毅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页。)
如何保证政治工作的落实,政治委员即为重要因素。政委是党在军队中的全权代表,是执行党在军队中的政治方针及纪律的完全负责者,政委對军队中一切工作、一切行动有督导之权,而且有最后决定之权。新四军重建军部后,建立了政治委员制度,但对政治委员的权力以及工作范围并不是特别的清晰。所以,刘少奇重申:“关于政治委员最后决定权的问题最近中央有这样的决定:在作战指挥上是军事指挥员的决定权,除此以外,政治委员均有最后决定权。比如对这个仗要不要打,走哪个方向打,我们整个战略战术计划等问题,他都有最后的决定权。”(刘少奇的讲话内容均见《在新四军军分会上的报告》,载盐城市新四军研究会等编《刘少奇在盐城》第212至226页,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政治委员的重要性、特殊性于此得到体现。刘少奇作为华中局书记兼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就是通过这种形式保证党对新四军的领导,保证华中局的战略决策在新四军中得到不折不扣的实施。
为了积极引导在建军过程中,突出政治工作建设,刘少奇在军分会的报告中,以极大篇幅讲到政治工作。他说:“政治工作就是党的工作,党在部队中间的工作叫政治工作。比如部队里头的支部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政治工作里头的党的工作叫支部工作、组织工作。所以党的组织工作、支部工作是政治工作里头的一部分,也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整个政治工作就是党的工作,这样解释很对。现在我们部队党的工作就是发展党员,加强党性教育,实际上就是组织工作。所以这种工作要加强,支部工作也要加强。”
政治工作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革命军队正因为有这些强固的政治工作,善于利用我们政治上的优势,来战胜在力量上占优势的反革命。现在我们同反革命的力量来比较,当然我们的力量要小于反革命,但我们开展政治工作,我们有真理,我们政治上占了优势。敌人虽然军事上占优势,但他的行动主张是野蛮的,欺骗人的。因此我们可以用政治上的优势,强固的政治工作,来克服我们的弱点,增强我们,这样去战胜反革命。”刘少奇是这样来告诫新四军高级干部的,让他们知道政治工作就是战斗力,是敌人无法比拟的优势,须臾不能削弱,而唯有加强。
作为新四军建军的中心,政治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提高干部的党性、强化政委制度、加强政治工作、健全军队党的组织工作、加强全军政治教育。关于干部的党性,刘少奇称:就是“一切服从无产阶级的与革命的战斗利益,就是一切服从党,服从组织,牺牲个人。”陈毅则说得更加具体:“军队是交给干部去指挥的,是主张坚决执行命令的,几万人的进退生死都决定于一个或几个干部之手,军队的干部是有权在手的干部,是掌握兵权的干部,如其服从党拥护党,运用政策灵活,自己党性坚强时,于革命于党真是无价之宝。反之,如党性不强,打个人算盘,领导错误的时候,于革命于党的危险性最大,常常造成危害全局不可挽救的失败。在军队中不仅要重视一般干部的党性问题,而且更特别重视高级干部的党性问题。”
新四军的政治工作就是党的工作,政治机关就是党的工作机关。所以,陈毅称:“党对军队的领导,不仅经过自己的党员,而且直接在军队设立党的领导机关,政治机关就是党部,而且特别赋予行政指挥的全权。党把自己的领导嵌入行政和指挥命令之中,且作为核心。因此各级政治机关,它是以党的机关的地位,能调动指挥所有军队的党员,督促其起模范作用。同时政治机关它又以军队指挥行政机关的地位,可以指挥调动和号召全体军人及全体居民。因此政治机关与政委必然应受到部队及全体军人的尊重。”而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党的政策路线和上级命令的执行;2.以党的政策路线教育全体军人;3.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团结友军,瓦解敌军;4.政治机关及政工人员首先是执行命令,遵守纪律,执行党的政策的模范;5.保证部队之巩固,保证战斗之胜利,保证全体军人的精神状况、物质状况的健全,保证其他军事供给、卫生部门的健全;6.政治工作方式要求适合情况,要求敏捷迅速,要求指导实际;7.做好战时政治工作,动员官兵勇于作战和敢于胜利的精神。
党在军队中的组织工作,包括支部工作,党员的训练教育,发展党员,党内处分和批评等。党的组织工作,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基础,应加强党的支部,在连队中起工作堡垒作用。支书应该专人负责,不兼其他职务。要特别提高党员的模范作用。党员及支部应在连队公开,这种公开是为要加强党的威信,改善党员与非党员的关系。一般应保持党员数占全部队40%以上的数目。
要在全体军人中加强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教育。陈毅说:“我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我党在抗战时代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这就是为了战胜日寇争取自己阶级解放的正确的唯一的阶级政策”。“目前的建军要一面提高全军干部的党性,一面加强全体军人的阶级教育,并保持发扬工农武装的特质,这必须不能离开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的教育。因此凡党性强的干部,凡阶级意识强的干部,都必须懂得统一战线政策不违反它,且能灵活掌握它,运用它。又全军指战员更要从本军工农武装的特质上认识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不会过“左”过右,所以站在自己阶级的立场上加强全体军人的阶级觉悟和加强统一战线教育,是政治教育的中心。”(陈毅:《陈毅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137页。)
以上这些内容基本涵盖新四军政治建设的主要方面。而敌伪工作、统战工作、民运工作以及文化工作等,都属于政治工作范围,亦待加强。特别是军队文化工作是军事、政治工作的助手,“具有对全体军人的启蒙作用和精神上的陶冶作用。文化工作亦是革命军队强有力的斗争武器,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有辅助军政工作的作用”。
根据新四军军分会扩大会议精神,以及华中局和军部对全军开展建设正规化党军的要求,新四军各部队风疾雷动,健全了政治委员和政治工作制度。当时,军部政治委员是刘少奇,政治部主任是邓子恢,因邓子恢在淮北未能到任,由饶漱石代理。各师党的政治工作干部为:一师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二师政委郑位三、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三师政委黄克诚(兼)、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四师政委彭雪枫(兼)、政治部主任萧望东,五师政委李先念(兼)、政治部主任任质斌,六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谭震林,七师政委曾希圣、政治部主任何伟,独立旅政委罗华生。各师属旅、团也分别任命了政委和政治部主任,从而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党对新四军的领导以及党的活动在部队中开展。
三、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
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是中共中央根据抗战形势的需要以及各抗日根据地的实际情况,适时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硬性要求。特别是在根据地面临艰苦斗争时期,保证党的统一正确领导,带领抗日军民坚持艰苦斗争,粉碎敌伪扫荡,巩固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
华中根据地初创时期,军队和地方领导是统一的,1941年后建立各地军政党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集体领导和统一指挥,对统一领导根据地各项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针对根据地的建设与实行民主制度的要求,及时作出根据地必须建立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决定。《决定》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他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所以,《决定》规定:“根据地领导的统一与一元化,應当表现在每个根据地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一切的党的委员会(中央局、分局、区党委、地委)。因此,确定中央代表机关(中央局、分局)及各级党委(区党委、地委)为各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各地区的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取消过去各地党政军委员会(党政军委员会的设立,在根据地创立时期是必要的正确的)。”同时规定:“各级党委的性质与成分必须改变,不应当仅仅是领导地方工作的党委,而应当是该地区的党政军民的统一的领导机关。因而他的成分必须包括党务、政府、军队中主要负责的党员干部(党委之常委亦应包括党务、政府及军队三方面的负责干部)。其工作也应当是照顾各方面的,负责党政军民各方面的工作,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地方工作。(《新四军文献》(3),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中央对一元化领导的要求非常具体,提出主力军是党领导下的武装部队,是根据地建设与支持斗争的有力柱石。主力军应以巩固和坚持各所在根据地为其第一等任务。”今后,主力军必须执行各级党委的决定、决议与各级政府的法令。中央还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一方面表现在同级党政军民各组织的相互关系上;另一方面又表现在上下级关系上。所以“在这里,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之严格执行,对于党的统一领导是有决定意义的。”(《新四军文献》(3),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
为了贯彻中央《决定》精神,华中局决定迅速在华中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确定以各级党委为该地区党政军民的最高领导机关。同时根据一元化要求,对各区党委书记及干部配备作出调整。1942年底至1943年前后,华中局报经中央批准,对华中各区党委领导重新任命:在苏北地区,1942年11月,华中局决定将盐阜、淮海两区党委合并,成立中共苏北区委,以黄克诚、金明、李一氓、向明为委员,黄克诚任书记,金明任副书记。在苏中地区,1942年12间,撤销各级军政党委员会,成立中共苏中区委,粟裕任书记,陈丕显任副书记。在淮北地区,从1942年11月下旬到1943年1月初,也完成了各级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组建。中共淮北区委领导机关于1942年11月下旬进行了改组,取消了军政党委员会,全边区的党务、政府党团、军队军政委员会及民众团体,均统一于区党委的领导。由邓子恢、彭雪枫、刘瑞龙、吴芝圃、刘子久组成新的中共淮北区委,邓子恢任书记,刘子久任副书记。在淮南地区,1943年2月,撤销路东、路西两个区党委,由谭震林、罗炳辉、刘顺元组成中共淮南区委,谭震林任书记,刘顺元任副书记。在苏南地区,江渭清任中共苏南区委书记,邓仲铭任副书记。在鄂豫边区,1943年1月,中共豫鄂边区委在大悟山蒋家楼子召开扩大会议,正式宣布中共鄂豫边区委对边区党政军民实行一元化领导。早在1942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即决定李先念任中共鄂豫边区委书记,仍兼第五师师长和政治委员,同时撤销鄂豫边区党政军委员会。蒋家楼子会议后,确定鄂豫边区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为中共鄂豫边区委,中共鄂豫边区委由李先念、陈少敏、杨学诚、夏忠武、吴祖贻、程坦、刘子厚、王翰、刘少卿、郑绍文、陈秀山等组成,李先念任书记.陈少敏任副书记。在皖江地区,1943年3月确立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区党委领导成员作了调整。中共皖中区委由曾希圣任书记,李步新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这次调整,确保了各区党委对所属根据地各项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党与军队的领导形成统一,便于对一系列军事斗争的决策与指挥。
在对区党委进行调整后,华中局还要求各根据地依据中央的指示,贯彻党的一元化领导。1943年1月28日,华中局向华中各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发出了《关于坚持敌后艰苦斗争的指示》,指出:“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动员全党千百倍提高自己的信心和警惕,准备在任何严重的环境下,咬紧牙关坚持敌后两年最艰苦的斗争,是目前华中全党最基本的战斗任务。”提出必须“加强全党团结,贯彻党的领导一元化。”要求华中党政军各级干部必须加强党性锻炼,服从党的领导,“每一军区,每一分区必须根据中央指示,承认一个比较优秀一点的同志为领导中心,并且把党的领导一元化,从各区党委贯彻到各地委以至各县、各区。”(《新四军文献》(3),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页。)华中各区党委积极贯彻中央与华中局的指示精神,对所属地区的领导体系进行调整,充分体现一元化领导的方针。
华中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增强了华中党政军民的全局观念,党政之间、军政之间、党群之间、军民之间更加团结一致,形成合力,坚持以军事斗争为中心,將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统一战线、群众工作、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坚持华中敌后抗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华中根据地的实践与经验,巩固与发展,无不体现华中局的正确领导以及对根据地建设的总体理念和创新设计。陈毅之后在为中共“七大”起草的《建军报告》中提到:“我党我军以党政军民领导一元化来对付敌之总力战,以更大的团结和统一指挥来对付日军、伪军的协力,这就是领导上的比赛,精神上的角力,团结与团结的比赛,结果我党领导的民族团结便击破了敌寇伪军的同床异梦。”(陈毅:《陈毅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312页。)
华中局领导下的新四军党建内容较为丰富,还有诸如在部队中广泛发展党员,加强新四军基层部队的组织建设;通过抗大对新四军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开展整风运动,统一部队干部思想,强化执行党的命令的自觉性;加强对部队干部的廉政教育,开展反腐败斗争等等。囿于篇幅,在此不作赘述。
新四军党的建设,是新四军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对新四军的发展壮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优势是新四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华中局在领导军事建设以及根据地各项建设的同时,与新四军军部一起,对整个华中敌后抗战的军事斗争进行谋篇布局,运筹帷幄,始终参与对华中重大军事行动的决策与指挥。突显了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指挥若定、决胜千里的智慧胆识和领导风范。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直接领导下,新四军和华中敌后抗日军民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系盐城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