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港的探索与实践

2024-01-19 03:57
新西部 2023年12期
关键词:西安交大西咸企业

西安市政府调研组

西咸新区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同打造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典型实践,是打造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的硬核支撑。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创新港探索形成了以“校地企联建、企业主体、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为主要特征,以“开放、融合、适用”为重要导向,以“资源进港、成果出港”为代表形态的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为加速释放科技创新潜能、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要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走在前列,并要求:发挥西咸新区作为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的综合功能。同年7月,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和西安交通大学共同启动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创新港占地5036亩、建筑面积约500万平方米,是省部共建、校地联建的国家级重大战略平台,定位为“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2019年9月投入运营以来,在聚焦国家战略、汇聚创新资源、对接产业需求、引入金融资本、培育创新生态、培养卓越人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一是创新资源加快聚集。西安交通大学30个研究院、222个研究所(中心)、8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379个科研机构智库已全部入驻创新港,2.1万名学生和1000多名专家教授在港开展科研教学工作。在引入创新主体方面,目前已有60余家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入驻创新港,创新资源聚集成效明显。二是战略功能日益凸显。布局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西部先进核能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项目,在暗物质轴子探测、氢脆研究、合金纳米材料精准合成等多个国际前沿方向取得新进展,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应用到“嫦娥”奔月、科技冬奥、重型燃气轮机、大飞机研发、核电技术等关键领域。三是成果转化持续活跃。与131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建立38个校企创新联合体,组建57名科技经纪人,引入80多支种子天使基金和134家金融机构,转让许可专利1000余件,就地转化188家企业,在全国布局38个科创基地,促成产学研合作2.6亿余元。四是产城融合深入推进。融校区、镇区、园区、社区建设为一体,统筹布局科研、教育、转孵化和综合服务配套等功能,推广应用海绵城市、中深层地热利用、综合管廊、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等先进建设技术,为科研人员安居乐业、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最大便利。

创新港迅速见势成效、打响品牌,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经验鲜活的“一港模式”,即以“校地企联建、企业主体、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为主要特征,以“开放、融合、适用”为重要导向,以“资源进港、成果出港”为代表形态的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

坚持校地企联建,发挥交大所长、

企业所需、地方所能共建大平台

创新港是西安交大、西咸新区及相关企业共同打造的创新平台。多方共同携手,充分发挥交大在教学科研上的“所长”,充分考虑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上的“所需”,充分用好政府在服务保障上的“所能”,打破围墙办学、双向一体发展,结成更加紧密的创新发展共同体,联合向大吨位“科技码头”和高能级“创新港口”进军。

(一)学校开门搞科研,建设开放式智慧学镇

西安交通大学深刻把握大学形态演变大势,坚定走开放办学道路,致力于把创新港建设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在与城市、企业互动融合中共生共荣。一是物理形态开放。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与国际先进的学镇理念相结合,实现了校区、社区、园区、镇区“四位一体”发展,如同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一样,一个小镇就是一个大学,一个大学就是一个小镇。二是建设模式开放。借鉴“硅谷”模式,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欢迎国际知名高校、优秀科研机构、领先企业等各类主体,以人才交流、研发合作、项目孵化等不拘一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将创新港建成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实现梦想的家园。三是发展理念开放。大力实施“6352”工程,推动“政产学研用金”6种要素进港,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丝路国际学院3大孵化器,打造政策、金融、服务、配套、交易5类创新生态,搭建创投和成果交易2个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出港,推动西安交大从传统的知识传播中心向新质生产力创造中心转变。四是科研组织开放。将传统“学校-学院-系所”的教学导向重构为“学校-研究院-研究所”的科研导向,创新港设立30个研究院,更加突出学科交叉、资源共享、军民融合等方向,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战略科学家。

(二)企业深度参与共建,携手打造创新发展共同体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根本动力在市场。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参与创新港建设,以企业所需牵引科研,以企业发展反哺科研,形成深度融合、一体发展的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一是联合建设。研究院是创新港的基本科研单位,其中许多从组建之初就由所依托的学院与龙头企业共同谋划组建。比如,首个入驻创新港的高端装备研究院,下属的装备运行安全与智能监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就是由中国航发西航、广州航新、中信海直、中车集团等航空发动机、直升机、风电、高铁四大行业领军企业共同建设的。二是联手攻关。以领军企业为链主、联合产业链大中小企业,从所处行业、自身规模、发展现状等一系列客观条件出发,提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技术瓶颈,为创新港各研究院发布任务清单,提供来自产业实践的关键共性需求,做到“发展出题、校企共答”。三是联通产业。企业的全过程参与为科学研究提供产业应用场景、注入多元社会资本,让创新链上的各主体活力释放、产业链上的各单元各取所需,以市场机制为纽带,帮助企业做强、推动产业做大。

(三)政府全方位服務保障,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西咸新区及沣西新城充分整合资源、聚集要素,为创新港提供服务、配套、转化等全方位保障。一是高标准规划建设港区。立足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定位,学习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和一流创新平台建设经验,对5036亩港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和西安交大共组平台公司,建成科研教学板块4个巨构、48个单体、159万平方米物理空间。政府累计投入160多亿元建成地铁5号线、生态公园、水电汽暖等公共配套,就近建设创新港中小幼学校和医院、商业综合体,建成5600多套人才住宅,以高品质生活服务吸引高端人才聚集。二是支持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围绕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中国西部先进核能研究院、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医学攻关技术产教融合平台等科研平台落地需求,组建工作专班,在土地供应、手续办理、项目建设等方面提供定制化服务。挖掘材料理化检验检测等平台资源,帮助争取3.8亿余元的上级项目资金支持。三是构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校地双方以创新港20号楼为载体,共建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沣西新城提供2000万元,计划三年孵化项目不少于150项、注册科技型企业不少于70家、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不少于30家。以创新港为圆心、以3公里为半径,校地共同规划建设孵化器、加速器、标准厂房、专业园区等科创空间,推动原创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加强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保护,推动省高院秦创原司法保护中心、市中院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等落户,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累计评估专利8530件、转化专利2915件。

案例1:共建大科学装置。

Z箍缩科学实验装置,西安交大作为建设主体,组建专家团队,积极对接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加快推进可研评审、初步设计、投资概算等工作。西咸新区全力保障,成立工作专班,开辟绿色通道,迅速办结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能评、稳评等手续。该项目已明确为西安“双中心”建设的5个大科学装置之一,列入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

西部先进核能技术研究院,由西安交大与中核建设,是“国之重器”,将有力推动钠冷快堆技术创新发展和产业化,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材料、关键设备和关键系统的系统研发能力,在西咸新区和沣西新城全力保障建设下2021年已建成投用。

强化企业主体,探索机制赋能、

扶优培强新模式

始终把企业摆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全链条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创新活动围绕企业开展。

(一)建立大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

传统的校企合作,更多呈现为“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的服务行为,没有形成深度融合、一体发展机制。创新港构建“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1121”模式,打造“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不仅“刀下见菜”解决当下的具体技术难题,而且面向未来开展行业技术的系统性、前瞻性、长期性研究,从根本上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已建成38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与1100余家企业“联手”攻关行业发展共性技术难题,探索出一条创新需求和创新动力紧密结合的新路径。

案例2:西安交大与陕汽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成功研制出我国首辆镁合金轻量化挂车,单车镁合金用量超过800公斤,相比原钢制方案综合减重近1吨,可显著提升公路货运经济效能,有望培育千亿级轻量化专用车市场。

案例3:西安交大与平高集团共建电力装备技术研究院,解决了多项电力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比如,联合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6kV无氟环保型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实现了我国在输电等级环保型开关产品研发方面的突破。

(二)建立校招共用的人才、资金、项目池及对接机制

按照“高校聘、企业用、政府助”思路建设“三池”:人才池,由西安交大牵头,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共同参与建设,与企业联合制定校企联合招聘计划,并共享人才池信息。联合招聘的人才,人事关系在交大,日常由交大和企业共同管理,薪酬待遇由交大发放、标准高于学校同类人员、由企业和财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两级)按照6∶4承担,工作主要在企业、直接在一线解决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晋升重点考核在科技创新、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等方面的贡献。目前,已与5家领军企业合作,“入池”高端人才100余人。资金池,采用“校企协商、政府助力”原则,把分散的政府专项引导资金、企业“揭榜挂帅”资金、省市支持资金、西安交大筹措资金汇聚起来,由西安交大专户管理、专款专用。西咸新区和沣西新城先期按35∶65比例,出资1000万元建立专项扶持引导资金,总规模已达5000万元。项目池,围绕省、市重点产业链找项目,与人才池、资金池匹配,加快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目前,项目池193个成果转化项目在总窗口落地,多个项目获春种基金、沣西新城引导基金跟投。比如,对项目池中的四个交大转化项目投资3600万元,4家公司目前市场估值已超过12亿元。对接機制,定期发布人才清单、技术清单、项目清单,向各市场主体、用才主体开放,按照市场需求、研发需要进行“人才+项目”或“项目+人才”精准匹配。“三池一机制”不仅汇聚了人才、资金、项目,还依托企业对西安交大科研的“用户黏性”,促进了科技招商,吸引龙头企业在设立研发机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投资、落地项目。

案例4:王文毅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博士,由西安交大和陕汽共同选拔,成为“三池一机制”首批人才,入职西安交大后便前往陕汽工作,领导3人技术团队负责新能源车热管理研发。

案例5:广东创世纪集团落地西咸,是“三池一机制”模式下首家民营企业。该集团是国内工业母机龙头,一方面与西安交大共建高端数控机床研究院,瞄准机床领域“卡脖子”技术开展50余项横向课题研究,以校招共用模式三年内为企业招聘50名高端亟需人才;另一方面依托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在西咸设立西部总部,专项开发航空航天行业装备和功能部件以及系统应用与自动化项目,就地解决我省军工单位对高端机床的迫切需求。

(三)建立支持中小企业的专利免费“开放许可”制度

对于“囊中羞涩”的中小企业,创新港试点专利向省内中小企业免费开放许可。设立“开放许可”专利库,挑选技术成熟度高、市场前景明朗、成果完成人具有强烈转化意愿的高价值专利,依托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陕西科技大市场,将校内免费专利向社会各界或企业实时发布。同时,建立中小企业遴选机制,筛选具有一定技术基础和承接能力且具有强烈合作意愿的优秀企业,对其进行专利免费开放许可。目前,已挑选300件专利向全省中小企业公开免费许可,签订许可合同专利227件,有效降低企业用专利、成果进市场“两个门槛”,既让专利“活”起来、又给企业减轻负担。

(四)建立门槛降低和扶持前置的企业培育机制

创新实施“221”培育行动、企业“上原”标准、“青禾计划”等一揽子精准化、实用性扶持政策,带动一大批科技型企业春笋式成长、规模化壮大。降低入库门槛,新建全省首个“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库”和“西咸新区科技型企业培育库”,率先推出取消高新技术企业入庫盈利能力、降低研发投入强度等前置要求,推动潜在高新技术企业尽快达标。根据瞪羚企业发展特点,删除研发投入指标,放宽企业成立年限、盈利能力等要求,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平台实现应入尽入。前置扶持政策,设定梯度培育阶段性指标,当培育期内企业达到某一标准,便可通过即申即享、免审即享获得相应资金支持,变“达标一次奖励”为“过程分段激励”,最大程度支持企业培育壮大,同时也激发了企业在研发经费、设备更新、科研团队建设、知识产权运用及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投入。

促进产教融合,激活基础研究、

协同育人创新力

创新港深度融入社会发展和科技前沿,大力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提高育人实用性和成果转化率。

(一)突出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

聚力攻坚关键领域,从源头和底层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问题,集中资源“扶优扶特扶新”,组建“校院所”三级攻关团队,实施“国家重点重大项目培育引导计划”“科学前沿重大基础研究导向计划”等项目,设立“原始创新基金”“交叉学科研究基金”等扶持基金,通过专项支持等方式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35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大力支持一批长周期、非共识、慢回报的科研项目,近年来在直流配电系统、煤制氢等多个基础研究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成果。鼓励自由探索研究,聚焦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遴选17位“首席科学家”,领衔建设8个“从0到1”前沿中心和9个“卡脖子”难题研究中心,牵头承担国家重大重点基础研究项目100余项,产出多项重大原创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20余项省部级重大科技奖项。

案例6:重型燃气轮机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和国防安全,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西安交大王铁军教授领衔的多学科技术团队,依托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攻克了高温叶片冷却设计、定向晶成形、热障涂层制备等多项核心技术,实现了我国先进重型燃气轮机制造重大突破。

(二)突出实战实用开展协同育人

打破传统以教学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盯“四个面向”,突出前沿、交叉、融合、实战导向,推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培养人才。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项目平台,创办智能制造、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互联网等新工科专业,建设校企协同、学科交叉的“菁英班”,支持跨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相关科研成果双算,提高人才培养综合性、实用性、时效性。大力推行校企“双导师”制,建立“科学家+工程师”联合团队,组建跨学科、校企融合“双导师”队伍,校企双方专家均为主导师,都是学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重大科研攻关和有组织的科研管理中开展实战化、订单式人才培养。目前,累计引入667位企业导师、培养790名研究生。

案例7: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平台有两支导师队伍,一是校内教师队伍,包括3名院士、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3名国家级人才;二是兼职导师队伍,包括华电等12家龙头企业的25名专家。平台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00余项,搭建了53个实践实训子平台,出版了我国首部储能人才培养指导书。

(三)突出赋权改革推进成果转化

以往科研人员拥有成熟度高、可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自身也有开办企业的积极性,但由于资金短缺暂时没有能力买断成果,在成果走向市场之前也无法进行定价,导致转化难、转化慢。为此,创新港试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所有权方面,探索“先确权、后转化”,成果完成人与学校签署所有权分割协议,按照8∶2比例分别享有转化项目的现金或者股权收益。使用权方面,赋予成果完成人不超过两年的免费使用权。期满后,根据转化成效可以买断成果,也可以延长期限或终止使用。身份限制方面,出台《校管干部兼职管理办法》,明确“校管干部的科技成果转化,可以获得现金奖励或股权激励”,为校管干部打破了身份限制、消除了后顾之忧。试点以来,已完成成果所有权赋权项目29项、合同金额近2.5亿元;完成长期使用权赋权项目130项,大部分企业获得社会资本注资,激发教师团队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150余家。

案例8:王宏兴教授团队“金刚石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及5G复合器件”成果包含16件专利,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试点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后,王宏兴团队与学校签订协议,约定获得转化项目80%的股权收益。该成果最终由学校作价6030万元,王宏兴团队享有股权价值4824万元。

案例9:《兼职办法》出台后,西安交大化学学院副院长张彦峰,积极转化团队自主研发的纳米智能吸能材料项目,42天注册公司、张彦峰担任公司执行董事,4个月实现成果产品化。

推动协同发展,增强生态互动、

区域联动牵引力

创新港作为秦创原的萌发地和总窗口,以协同理念优环境、强承载,在不断做强自身硬实力中提升辐射带动力、支撑秦创原增强综合竞争力。

(一)以“投行思维”抓科技金融

成立资本大市场,设立25支、总规模112亿元的秦创原科创系列基金,组建129人“科技金融顾问”队伍,发行89款定制化金融产品,开展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资本运作,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特别是,设立专注于投资高校院所种子项目的春种基金,针对初期转化难,明确“知识产权所有权人授权成果完成人以自主实施的方式许可使用知识产权,春种基金即可出资”,将政府投资周期提前到种子轮、让政府资金直接进入科技成果转化最早期;针对政府基金投资评估难、流程长,在第一次转化时,简化项目评估、直接统一估值1000万,并将传统3-6个月的投资周期压缩到1个月;针对赋能需求多样化,推进优质种子项目上线“科融通”平台,加入“c起创”“青禾计划”,补足种子项目在产业资源、运营管理及融资方面的短板。截至目前,春种基金已为217家公司拨付投资款近2亿元,推动新设472家科技型企业、171家纳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库。政府领投带动社会跟投,春种基金投资的3个项目已完成二轮融资,投入30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跟投1400万元、项目估值扩大7倍,示范效應、放大作用明显。

案例10:西安交大赵玉清团队的埃恩束能碳基项目,主打产品是国内首台完全知识产权、唯一能够制备ta-C薄膜的镀膜设备,从2000年初代机面世后在实验室“躺”了近20年,春种基金对其“顶格”注资100万元,又帮助其获得二轮跟投1000万元,项目估值7个月增长8倍,目前正第三轮融资、预计估值2个亿。

(二)以“特色园区”促就地转化

在西咸新区全域,按照“一个头部链主企业构建一个科创载体”方式,点上规划布局93个、总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的“三器”载体,为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提供优质空间载体,已建成西部云谷、科统基地、金湾科创区等载体平台,累计投用面积1050万平方米;突出差异定位、错位互补原则,面上统筹建设近100平方公里的十大特色园区,实施园区体制机制创新等六大计划,创新“园区+公司”管理模式,形成“特色园区承载+重点产业集聚”的发展格局,以新区七分之一的面积集聚了近三分之一的五上企业和三分之一的年度重点项目。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带来的结构性、趋势性变化加快显现。两年多来,总窗口高新技术企业由145家增至123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750家增至2535家、技术合同交易额由80亿元增至135亿元。今年上半年,西咸新区工业投资增长20.2%、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8.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6%、市场主体增长30.8%,“五上”企业新增270家、总数位列全市第一。

(三)以“窗口效应”强辐射引领

有力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以创新港为龙头,向东串联沣西、沣东、高新、航天等板块打造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向北跨渭河引领打造先进制造产业带并带动了咸阳秦都区、高新区和兴平市发展,有力促进了“两市一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同共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已成为西安-咸阳一体化的科技纽带、标志项目、样板区域。有力带动“三秦联动”发展,探索“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在一个地市建立一个离岸孵化器、设立一支基金、组建一个团队,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成长期后迁回地市发展,已与8个地市共建科创合作平台,在市县建立成果转移机构17家,挖掘技术需求1193项,推广科技成果1728项,成为推动关中、陕北、陕南“三秦联动”的有力抓手。比如,与铜川市共建物联网绿色发展研究院,已孵化6家企业、产值过亿;与榆林市共建能源研究院,建设零碳分布式智能智慧中心,支撑府谷建成首条千吨级的高品质原煤生产线。

经验启示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一港模式”,正是对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实践探索,对于推动“双中心”建设、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坚持开放创新,依托多方互动,促进叠加赋能

“一港模式”核心是开放,空间形态上,是没有围墙的开放校园;发展理念上,是开门搞创新,高校、政府、企业各扬其长、联合攻关、共建共享;具体成效上,是“资源进港、成果出港”双向互动。要坚持开放思维,通过开放创新,最大限度发挥校地企各方优势,促进学校有组织创新和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叠加赋能,把学校、科研机构、企业有形有限的空间拓展为无界无穷的创新空间,更大汇聚各类创新资源,有效激发高校创新活力、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增强地方发展动力。

(二)坚持系统观念,依托优化生态,加速“四链”融合

“一港模式”关键在于系统推动、生态协同,实现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发展。要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系统化、链条化、生态化趋势,大力营造世界级创新生态,进一步聚集“政产学研用金”六种资源要素,大力促进技术、资本、市场、人才有机衔接,不断优化政策、金融、服务、配套、知识产权法务等专业服务和生活配套服务,推动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合理配置,形成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现代化创新体系。

(三)坚持结果导向,依托创新主体,加快成果转化

“一港模式”最突出的成效是转化了一批成果、孵化了一批企业、招引了一批项目、引进了一批人才。要深挖科教资源“富矿”,更大力度、更深层次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切实打通从实验室的“最先一公里”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把教书育人的象牙塔变成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把科教人才的软实力变成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引导创新资源围绕企业集聚、创新活动围绕企业开展,把国家所需、未来所向、产业所用贯通起来,切实提高创新的战略性、引领性、针对性、适用性。

(四)坚持协同发展,依托科技创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一港模式”不仅提升了西安交大综合实力、增强了西咸发展能力,而且加速了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有力推动了“三秦联动”发展,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带动效应十分明显。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最强粘合剂”,持续建好用好创新港,抢抓西安-咸阳一体化上升为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相同的国家次区域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全面加快西安“双中心”建设,通过在港科研、飞地孵化、园区承载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出港”和精准落地承接,奋力打造面向全球、服务全国、引领西部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示范地、战略人才聚集地和离岸研发优选地,为“陕西做示范,西安要先行”作出积极贡献。

选题人:叶牛平

负责人:杨仁华  刘新社

成员:申博、朱博涛(西咸新区),胡伟(沣西新城),姜宝强(西安市政府办公厅),崔博(西安市政府研究室),彭勇刚(西安交通大学)

猜你喜欢
西安交大西咸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城市主题歌曲《我在西咸等你》正式发布
我在西咸等你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西安交大-金轮坤天表面工程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西安交大李长久教授获全球热喷涂领域最高荣誉奖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社会学著名期刊主编在西安交大开办论文写作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