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帅 赵长青
【摘要】上海战役是我军战史上“军事服从政治”的鲜活实践,以取得军政全胜闻名于世。党中央、中央军委高瞻远瞩,科学确定了军政全胜的作战指导方针;各级指挥员自觉服从政治需要,作战指挥灵活高效;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严格落实政治进城要求,树立了良好形象、赢得了民心;中共中央上海局和地下党组织隐蔽斗争卓有成效,有力配合了正面作战。
【关键词】上海战役∣军政全胜∣经验
1949年5月12日至27日,第三野战军发起了上海战役,并取得了军政全胜。分析上海战役取得军政全胜的经验,对加强未来城市作战谋划、打好政治军事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着眼保全上海科学确定作战指导
上海是当时我国的经济中心,地位特殊。保全上海,对于解放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一)设想北平方式解放上海
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表示中国共产党愿意与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和平谈判。此时,党中央已在考虑,争取仿照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模式解决南京等处的问题。2月5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等人的电报中进一步指出:依整个形势看,武汉、京、沪、长沙、南昌、杭州、福州、广州均有按照北平方式解决的可能。虽然仍有再打几仗的可能,但是各地逐一和平解决的可能是很大的。
(二)努力推动上海和平解放
为积极争取桂系武装反蒋,以减轻战争造成的人民痛苦和经济损失,换取桂系对南方诸城和平解放的配合,党中央决定适当让步。1949年2月24日,毛泽东同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颜惠庆、章士钊等人举行非正式会谈,达成拟计划转交李宗仁的八点协定。但由于主持南京政府的桂系反对局部和平,妄图实现“划江而治”的“全面和平”,党中央、中央军委不得不加快推进大军过江事宜。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明确:党的工作重心将转到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与管理上,经济建设将成为党的中心任务。这时,上海这个中国沿海最大的工商业城市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即使在渡江战役发起后,党中央仍在争取和平解放上海。
(三)确定军政全胜作战指导
随着渡江战役形势的发展,和平解放上海的设想和所做的努力,被试图顽抗的国民党破坏。进军上海面临诸多难题:如果把上海打烂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会蒙受重大损失;如果接管城市工作做不好,我党我军可能在上海立不住脚;帝国主义也可能武装干涉,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指示:“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打的不仅是一个军事仗,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仗,不仅要消灭敌人,还要保全城市,还要争取人心”。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全上海,使其在日后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上海战役定下了“既要歼灭防守上海的国民党军,又要保全上海市区的完整,使其免遭炮火破坏,以利日后建设”的指导方针。
二、贯彻军政全胜灵活调控战役进程
作战方针确定后,作战指挥的重心落在了正确定下作战决心和调控作战发起的时机、进程、结局上,谋求作战最大效益。
(一)权衡利弊确定作战方案
第三野战军依据中央军委和总前委指示精神,制定了3套作战方案。第一案:长围久困。可不费枪弹,从物质上、精神上摧毁国民党军的抵抗能力。但上海有近600万人口,长围久困将使市民生活陷于绝境,丧失民心。第二案:弱处开刀。从敌人防守薄弱的苏州河以南展开向市区实施突击,攻其不备。但市区可能成为主战场,城市设施难以保全,市民的生命财产会遭受损失。第三案:钳击要害。从上海两翼迂回,钳击吴淞口,封锁其海上退路,迫使汤恩伯将市区的守军调往市郊增援,尔后予以歼灭,以利于保全市区。但敌人势必于吴淞口两侧顽抗,部队会付出较大代价。为了贯彻落实好军政全胜,最终选择了于军事不利、于政治有利的第三案。
(二)审时度势适时发起作战
针对上海守敌汤恩伯集团已做好撤、守两手准备,中央军委和总前委考虑认为首先要防止其撤退。4月27日、28日两次电令第三野战军:不要过于迫近上海,以利于有准备地夺取上海。为阻止敌人抢运物资,中央军委和总前委于5月6日指示三野,先行占领吴淞,封锁吴淞口,断绝敌人逃路。5月10日粟裕下达了《第三野战军淞沪战役作战命令》,于12日发起攻击。5月20日,毛泽东指示总前委和粟裕、张震:“接收上海的准备工作业已大体就绪,似此只要军事条件许可,你们即可总攻上海”。第三野战军随即下达了《淞沪战役攻击命令》,于23日发起了总攻。
(三)因情措变灵活实施指挥
在封锁作战中,三野指挥员研究战场情况及时调整兵力部署,以第9兵团先头部队、第10兵团29军和28军三股兵力实现对敌有效封锁。在外围攻坚时,突击部队进攻坚固堡垒受阻,伤亡较大。三野指挥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下达了《淞沪作战的战术指示》,组织部队调整作战部署,改变进攻方式,减少了伤亡,加快了战斗进程。在汤恩伯从市区调出3个军增援吴淞地域造成市区兵力空虚,且我接管上海准备工作就绪时,粟裕抓住有利战机,指挥部队向市区发起了总攻。
三、落实政治进城最大限度赢得民心
为顺利解放和接管上海,我军制定了具体的政策规定,深入组织了入城教育;广大指战员严格遵守政策纪律,扩大了党和军队的政治影响。
(一)深思远虑制定政策规定
中共中央为解放和接管好上海等江南重要城市,制定了许多重要的政策规定。毛泽东主席给华东局、总前委和粟裕、张震等的电文中,先后多次提到有关保护民族工商业,保护民土人士,保护外国侨民,以至要照顾南京中山陵守陵人员的生活,保护蒋介石的住宅、祖坟和宗祠等具体问题,都有明确指示,可谓殚精竭虑。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华东局、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先后制定下发了《对沪局工作指示》《入城守則和纪律》等政策规定。
(二)深入细致组织入城教育
为使正确的方针政策变成广大指战员的自觉行动,参战各部进行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比如:第9兵团召开党委会,学习政策指示,统一部队思想。会后,又召开了300余人参加的团以上干部会议,布置贯彻措施。第20军进行政纪教育中,特别强调了执行政策纪律时“干部重于战士、党员重于群众、具体重于原则、行动重于宣传”,规定“人人受教育、一个不准漏”。通过认真学习,反复讨论,提高了认识,政策规定变成了自觉的行动。同时,数千名干部于5月初集中在丹阳整训,为顺利接管上海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雷厉风行落实政治进城
由于前期入城教育扎实,进攻市区部队的指战员,在作战中不用火炮和炸药,只使用轻武器,采取短兵相接的方式歼灭敌人,以保全城市不遭战火毁坏。27军进至苏州河南岸开阔地段时,北岸国民党军依托高楼大厦,組织火力封锁。在官兵伤亡严重的情况下,部分指战员请求使用火炮、炸药,军长聂凤智亲自做思想工作,最终部队想方设法在只使用轻武器的情况下消灭了守敌。进驻市区后,我军官兵严守纪律,不住工厂、学校、民宅,在蒙蒙细雨中露宿街头,不惊扰市民。上海市民看到这一幕后,真正认识、接纳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四、组织隐蔽斗争密切配合正面作战
中共中央上海局和地下党组织,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斗争,积极有效地配合我军解放上海和接管上海,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想方设法提供情报
上海地下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搜集了大量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报,及时传送到总前委、华东局和第三野战军领导机关,为制定解放和接管上海的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地下党的同志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收集了国民党军队的番号、驻地、人数、武器装备及布防等军事情报,调查汇集了上海重要机关、工厂、仓库的人员、设备、资财等情报,为攻占和接管上海提供了宝贵资料。在战役发起前,地下党的同志给部队提供了《淞沪外围防御工事详细配系图》。先头部队进入市区后,地下党的同志在敌人实行紧急戒严、颁布“十杀令”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守候在街头,及时向部队介绍敌情,为部队带路。
(二)发动群众开展斗争
组织广大群众开展反搬迁、反破坏和护厂、护校斗争,使国民党破坏上海、大量搬迁机器设备的阴谋未能得逞。地下党组织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勇敢机智地组织起6万多人的上海人民保安队,还有不计其数的护厂队、纠察队和消防队等;地下党还以“保护工厂,保持饭碗,迎接解放”相号召,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同敌人的破坏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保卫了上海的工厂、企业、市政设施和学校,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通讯、交通畅通和水电正常供应。
(三)宣传攻心策反瓦解
上海地下党组织对各个阶层人民宣传党的政策,团结了人民群众,分化瓦解了民国民党军政力量,加速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溃败。中共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员会,先后策动了国民党空军6架飞机和“重庆号”等20余艘海军舰艇,以及国民党军预干总队、伞兵3团等部队起义,促成了刘昌义以及202师606团等部队投诚,加速了国民党军的瓦解。通过各种关系做争取工作,使国民党资源委员会管辖的近千个生产单位、三万多名职员、六七十万人和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技术人员,以及机器设备、档案、物资留了下来,对解放后恢复和发展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上海战役[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2]上海市档案馆.上海解放[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
[3]刘统.战上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姜国帅、赵长青,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