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夏怀远
(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北京 100191)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中国图书馆事业,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给图书馆带来了变革,阅读推广的实践成了图书馆的主流服务。 阅读推广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已经得到了图书馆业界和学界的普遍认可[1]。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总则第三条指出:“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 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新时期的高等专业院校图书馆,既要应对图书馆面临信息行业的冲击,又要助力院校办好人民满意的专业教育。 在此背景下,首都体育学院奥运图书馆(以下简称为“奥运图书馆”)踊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创新和实践,在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丰富校园文化做出了新的探索。
主题图书馆的研究兴起于2007 年,裴世荷[3]提出“在构建主题图书馆的过程中,特色馆藏、人本理念和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三个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王世伟[4]认为“主题图书馆是通过特定领域的专藏和服务来满足人们对专类知识和信息需求的图书馆”。 许慧颖[5]认为,中国图书馆历史悠久,从20 世纪90 年代图书馆学界对“特色图书馆”的概念达成共识,主题图书馆的范畴大于特色图书馆,既可以指公共图书馆的主题图书馆,也可以指高校图书馆和科技图书馆的主题图书馆。 如果某一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达到一定的数量,并且在图书馆中另辟一角,就可以称为主题图书馆。
主题图书馆的服务是满足人们对一定知识、信息的需求。 王一鸣[6]分析了主题图书馆的性质、特点及读者类型特点,阐述了主题图书馆为研究型读者服务的优势,提出了主题图书馆为研究型读者服务的一些构想。 裴世荷[3]认为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展现主题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主题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和特点,向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一种服务,是图书馆实现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是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有效方式。 王一宁等[7]将专题图书馆界定为“一种依托于专题资源收藏开展专题服务的图书馆”,专题资源扩大到包括非文献资源的范畴。 目前,中国的主题图书馆多以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优雅的阅览场所、先进的技术设施为读者提供方便、舒适的文化信息共享空间,同时还将各种信息服务(包括:数字资源、视频点播、展览讲座等)融为一体,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信息共享,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8]。
主题图书馆日渐成为中国图书馆服务深化的重要举措,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社区图书馆建设上都因地制宜,即依据本地区产业、环境、科技和其他人文特色的资源来构建具有属于当地特色的“主题图书馆”。 比如,纽约以表演艺术为主题的表演艺术图书馆、 新加坡艾斯普尔图书馆(以舞蹈、音乐、戏剧、电影为主题)[9]。 当今世界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日本是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之一。 在日本,主题图书馆、专题图书馆、特色图书馆等统称为专门图书馆。 日本的主题图书馆较之中国的主题图书馆事业起步较早,经过更长时间的发展,在各项服务工作中所用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独到之处,也意味着在很多方面可以提供研究的借鉴。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主题图书馆在中国有发展的历史。 近年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在逐步上升,主题图书馆被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范畴,因其专藏特色而成为大型城市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有益补充,服务内容更多元、形式更多样。 主题图书馆在中国虽尚未普及,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发展,也会逐渐繁荣。 中国的主题图书馆事业己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没有引起学者足够多的关注,关于主题图书馆服务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而且,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通过借鉴经验,中国的主题图书馆服务事业也在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作为专业体育院校图书馆,以体育、教育、医药、卫生类文献为收藏重点。2008 年首都体育学院与北京奥组委签署“北京奥运会图书馆”的建设、管理和服务运行合作项目,在奥运会期间接待了大量查询资料的记者和各国参观团。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北京奥运会图书馆”完成赛时图书文献服务,原貌迁至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作为特色馆藏继续为高校师生及社会公众提供专门的文献阅览、文化展览、奥林匹克教育等服务。 2022年,首都体育学院与首都图书馆合作的“奥运书屋”建成,将冬季运动项目文化涵盖其中,使得其奥运主题文化更加丰富[10]。 随着文献资源建设的深化,以奥林匹克文化、体育教育、运动医学等体育类相关专题文献数量稳定持续增加,并包括手稿、书画、报刊、实物等其它类型的资料,逐步形成文献与藏品兼顾,实体与虚拟并重的多元化特色馆藏体系。
3.2.1 促进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互鉴
奥林匹克是体育的盛会,也是文化的盛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1]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指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12]奥运主题图书馆从会徽、火炬、吉祥物、奖牌等通用标识到精美的文创产品,从开闭幕式上的节目创意到奥运建筑“鸟巢”“冰丝带”,这些都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与体育赛事完美融合,在体现奥林匹克文化的同时,也蕴涵着强烈的文化自信与历史传承。 从“奥运三问”到“双奥之城”,中国是奥林匹克运动坚定的追求者、行动者,奥运赛事不仅是一个竞技项目,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在向全人类诠释“中国故事”。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用体育服务人类的生活哲学”以及对平等、正义、和平、发展的向往,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对人类相互尊重和理解的促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高度契合[13]。 奥运梦交汇中国梦,讲好奥林匹克的中国故事,促进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沟通融合,是奥运主题图书馆的责任和使命。
3.2.2 推动奥运文献遗产可持续化发展
奥运会文献遗产的保存与整理是奥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TOK(筹办知识转移,Transfer of Knowledge) 为主体的“奥运知识管理”(OGKM)是国际奥委会的指定项目,要求每届奥组委在完成奥运会的按清单内容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如办赛流程、规章、制度、经验、实物等提交国际奥组委,供下届奥运会举办城市参考。 2012 年伦敦奥运会“The Record”项目、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The LA84 Foundation”项目,都对奥运文献遗产进行重点保护[14]。
除国际奥委会的官方要求,奥运文献遗产则是奥运会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是联系奥运会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纽带[15]。 基于奥运会所形成的特色文化、创新思想、国家声誉、民族自豪感、志愿者精神和奥运过程中的集体记忆等无形遗产,通过图书、档案、报纸等文献载体得以保存传承。 奥运主题图书馆广泛收集了奥林匹克相关文献资源,以构建数据库、知识库为载体丰富奥运文献的资源形态,拓展奥运相关文献的传播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奥林匹克文献资料的储备以及内容单一的情况,为奥林匹克学术研究、奥运文化遗产传承、奥林匹克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文献资源保障。
3.2.3 补充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图书馆文化育人的内涵
《公共图书馆宣言》(2022)[16]进一步明确为“馆藏资料必须反映当前的各种潮流和社会的演变情况以及有关人类的成就和幻想记录”。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总分馆为主要模式的服务体系日趋健全,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在满足基本服务的同时,图书馆对社会公众服务的专业性逐渐提高。 2021 年,文旅部印发《“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将“创新培育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列入主要任务之一,旨在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7]。 主题图书馆特色鲜明的主题文献资源与读者对于图书馆服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需要高度契合,成为了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18]。 主题图书馆涉及多种学科,因主题元素不同进而形成多种类型的主题图书馆,奥运主题图书馆在继承奥运遗产的基础不断丰富馆藏,将资源与空间有机融合,同时兼具收藏、宣传、文化推广等功能,既可以为读者提供专业精准的文献服务,又可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使北京奥运精神更具有微观实践性,拉近了精神符号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并为奥运精神、奥运文化等情景化融合与发展提供了思路[19]。
奥运主题图书馆是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的集中体现,所处地域和资源组织特点决定了它的读者群体主要有两类:一是本校师生,二是有奥林匹克文化相关知识需求的研究者及社会受众。因奥运文献资源的读者受众面窄,文献利用率往往不高,主题活动开展也不够充分。 首都图书馆的融入与共建,打破了高校馆与公共馆之间的壁垒,高校图书馆社会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为奥运主题图书馆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兼顾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专业服务的个性化,除主题文献服务外,还开设馆内免费办理读者证,与公共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读者可以使用电子图书及数据库等资源。 主题活动更加灵活多变,读者群体更广,更好实现了主题图书馆基础化和专业化服务的融合。
第29 届北京奥运会图书馆复原室与“奥运书屋”是北京两届奥运会的重要遗产,陈列有奥运徽章、吉祥物、字画、火炬等纪念实物,经整理筛选出的中外文奥林匹克相关图书按序排列,其中不乏一些记录奥运会筹办历程的文献孤品。 书屋内空间静动分离,设有研读区、影音区、分享区,提供计算机远程访问,从多方面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 除固定空间外,以活动节点为契机,还设立临时空间,以满足节日性特殊的个性需求。 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适当的展示空间,以世界读书日、新生入学季为核心,开展点面结合的奥林匹克文献阅读推广活动,通过专题文化讲座、真人图书馆、AR/VR 虚拟体验、在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创建奥林匹克专栏等多样化渠道,提升读者对奥运专题图书馆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定期策划推出奥运图书馆专题信息素养活动,通过“微课堂”“预约培训”“数据库培训”等多种方式,建立专题信息传播渠道,促进奥林匹克专题文献资源研究平台建设。
“两课”是指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的内涵受重大历史事件影响,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创新。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北京双奥之城的美誉实至名归,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有着浓墨重彩的印记。 在北京双奥承办之时,大批高校青年学生承担了语言服务、赛事保障、医疗服务等任务,尤其是身为体育院校学生,更是志愿者队伍和场馆运行服务团队的主力,在深度参与奥运承办过程中,高校学生体验着体育所带来的魅力,也深刻感受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对人生的鼓舞。 通过“两课”课堂,开展“奥运冠军讲堂”、知识竞赛、奥林匹克图书展览等奥运文化主题活动,与思政课堂组成立体化育人平台,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将奥林匹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阅读推广活动中,从赛场到课堂,使每一个个体与国家荣誉紧密相联,实现奥运主题图书馆文化育人、服务育人、资源育人的功能。
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一般包括目录、题录、文摘、索引、简介等形式,它们往往具有通报和检索的双重功能,即可以把分散的原始文献按学科或专题集中起来,形成新的信息集合,也可以作为有效的检索工具快速提高文献检索效率。 因此,深入研究和挖掘是做好文献阅读推广的基础[21]。 专业体育院校读者的阅读特点是专业性强、文献阅读度深,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学校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之一,相关文献的需求量较大,但从文献流通系统的读者借阅数据来看,这类图书借阅量相对不高。 这种情况主要有两种原因导致,一是文献分布较为分散,读者没有准确检索到所需文献资源,二是这类外文资源较多,受阅读能力的影响而借阅量低。 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种矛盾,文献推广最终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从而失去推广的最终意义。
为了深化资源服务,并深入的开展奥林匹克文献资源的推广,奥运图书馆结合读者实际需求组织二次专题文献服务,开发多个推荐专辑,如“奥林匹克文化”专辑、“奥运中国”专辑、“冰雪冬奥”专辑等。 通过设计读者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征集意见的过程中,让读者从奥林匹克文献书目中选出希望深度阅读的文献,再对选定文献进行深度加工,最终以中英文对照的期刊题录及图书摘要等二次文献的形式再次推介给读者,以此实现了对奥林匹克专业的课程与科研的有力支撑。
文献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的立馆之本,高质量的馆藏资源是开展阅读推广的基础,在阅读推广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读物的可读性因素,建立契合读者特点与需求的馆藏。 奥林匹克文献受专业特点所限,资源出版量低,相当一部分是外文资源,受经费及出版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常常出现采购量少、更新不及时的情况,很多具有阅读价值的文献没能收藏入馆。奥林匹克文献应该成为特色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除纳入基本采购目录外,通过捐赠、合作、拍卖等多途径扩大馆藏。 此外,数字资源的建设应当同步进行,根据馆藏特点对现有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建设专题文献数据库等。
奥林匹克精神最实质的内容就是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奥林匹克文献的推广,一方面要传承和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 奥运为高校带来的遗产,不仅局限于一座漂亮的体育馆,更深刻的是精神方面的触动,百年奥运走入中国,走进高校,是中西文化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体育文化的有力碰撞。 奥林匹克文献推广,要坚持与时俱进,深层次揭示文献资源的内容和意义,通过深度挖掘、整理现有资源,拓展奥林匹克文献资源的内涵与外延,突破纸质资源的局限性,与实物藏品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技术深化场景体验,让阅读推广以更加立体化、多元化的方式呈现于读者。
以图书推荐、展览展示、阅读征文、影像展播等为主流的文献阅读推广方式,虽然能让读者参与其中,但往往读者对活动深度参与不够。 图书馆对读者的单向信息传播占据主导地位,无法获得读者对资源需求和使用感受的反馈,活动主题的话题性与价值度低,图书馆与读者间、读者与读者间缺少深度交流,导致阅读推广缺乏连续性。 奥林匹克阅读推广要持久有效的开展,必须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依托体育院校学科特色,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建立起奥林匹克文化与体育教学相融合的阅读推广品牌,在现有活动的基础上凝练阅读推广服务内涵,形成一系列特色品牌,不断丰富主题与品牌价值,构建高质量的品牌化、精准化、深度化的阅读推广活动。
奥运图书馆以“奥林匹克”主题元素为核心,与之相关的要素还有“全民健身”“科技体育”“中华文化”等,奥林匹克阅读推广应注重围绕主题开展特色服务活动,将阅读推广与体育元素紧密相联,深度融合,打造“奥林匹克+科技”“阅读+运动”“文化+健身”等模式,通过主题活动的系列化与多样化,融合阅读于体育活动中,实现线上与线下、阅读与健身、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探索多种业态相融合的复合主题文化空间,促进主题图书馆服务社会,多维发展的新格局。
读者是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都是以读者为中心展开的,科学有效的反馈机制是建立健全奥林匹克主题阅读推广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通过读者的反馈与评价,可以及时发现阅读推广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并进行调整与完善。 一方面可以通过量化的数据统计了解读者的基本参与情况,如借阅量、网页浏览量、活动参与量、留言评价等基础数据的反馈。 另一方面以深度访谈的方式开展读者调查,了解读者对于奥林匹克文献主题阅读推广活动的需求与建议,调整文献资源内容、推广形式、活动方案等,以此提高推广服务的效能。
主题图书馆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向纵深发展,奥运图书馆有效满足了读者对于专业知识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需求。 将奥林匹克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奥林匹克文献的阅读推广对于学生素质教育、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实现共赢,主题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宣传了专业的奥林匹克文献,传播了奥运知识,公共图书馆为主题图书馆带来了读者受众,使主题图书馆的资源充分利用。 在未来发展中,奥运图书馆应深化功能布局,突出主题特色,拓展社会合作,借助高校资源开展文化学术交流,构建国际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体育文化融合创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