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坤 邱小健
摘 要 作业设计是助推“双减”政策落地的关键,也是学界探讨的重要议题。小学单元作业设计基于学科实践,以国家政策为引领,以新课程改革为抓手,以高质量教学为旨趣,以认知科学为基础。单元作业设计基于学科实践会面临教师“实操性”设计动力不足、教师“开拓性”设计能力有限、学校“实践性”学习场域匮乏的困境。树立“基于学科实践”的科学作业设计观、推行“基于问题情境”的整体设计方法论、建设“场景契合”的学习场域和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师“学科实践导向”作业设计能力,是完善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的可行之策。
关 键 词 双减;学科实践;单元作业设计;小学
引用格式 杨维坤,邱小健.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4(02):62-66.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1]。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作业设计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成为“双减”政策落地的关键。学科实践作为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方向,是指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实践,即学科专业共同体怀着共享的愿景与价值观,运用该学科的概念、思想和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2]。学科实践对审视我国“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素养导向下的作业设计优化带来了机遇。本文通过分析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的适切性与实践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以期为小学教师作业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的适切性
1.以国家政策为引领
小学单元作业设计基于学科实践,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明确导向。早在2013年8月,教育部就曾下发《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四条明确提出:“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提出,学校要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科学探究、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的作业[3]。2021年7月,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提出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作业的价值体现在既包含学科关键知识点,还可以借助生活化的场景为学生搭建真实的实践情境。作业通过合理的学科与实践的融合,成为学科实践化的重要形式,有效连接理论与实践。因此,小学教师应基于学科实践进行单元作业设计,即从本单元的教学主线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指向真实的问题、真实的过程、真实的成果,设计具有系统性、逻辑性、进阶性的与单元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赋予作业活动以实践意义。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等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方式,弥合了传统知与行的断裂,提升了學生学习生活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将身、心与大脑相统一,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提供充足的养料,拓展学生精神层面的深度与广度。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以国家政策为引领,避免教师布置作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作业从随意走向规范、从练习走向运用、从零散走向结构,以此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以新课程改革为抓手
在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标准是“龙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4]。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各学科课程标准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表述对于教师的作业设计具有重要导向作用。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与各学科课程标准。《方案》主张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5]。本次修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也都在“教学提示”和“教学建议”部分提出了大量的实践性活动要求,探索实现学科育人价值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推进以学科实践为标志的育人方式变革。而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正是学科实践化的体现,以学科实践活动为抓手,用实践推动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从坐而论道转向知行合一[6]。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教师必须提高站位,改变过去传统的坐而论道的教学方式,立足教材中的大主题,对标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分析学情,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展开具体的单元教学设计。与之相应,教师的作业设计要高位着眼、大处着手,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以单元为设计单位,加强作业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关注作业的生长性,以经典任务设计落实素养培育,凸显学科育人价值。
3.以高质量教学为旨趣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脱节的局限性,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导致了这种局限性日益被凸显。实践的缺失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局限[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高效的课堂和高质量的作业设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变革育人方式,实施高质量教学。高质量教学强调师生之间在多重交往互动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全面而自由发展,它秉持五育融合的理念,通过德育润化、智育开发、体魄强健、情感陶冶和文化熏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8]。实施高质量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切实转换教学思路,重视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推动教学从“完成教学任务”向“促进学生发展”转变,改变单纯的灌输式和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探究教学、对话教学、理解教学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与学的方式。小学教师应以作业设计为切入点,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中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4.以认知科学为基础
单元作业的有效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对学生能力、态度等的培养,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小学单元作业设计基于学科实践与这一阶段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有密切关系。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的认知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主要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他们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和场景相联系,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作为“未完成的人”,小学生不仅在生理上尚未完全发育,而且在人格方面也具有未完成性。因此,在单元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小学教师要充分重视实践教育,以联系实际的情境承载作业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参观、考察、亲身实践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身临其境地感受,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视觉表象,发现规律,理解各种抽象概念和原理。因此,在小学单元作业设计中融入实践类作业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逻辑和心理特征。
二、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的困境
学科实践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它们阻碍了以学科实践为代表的各种改革举措的落实。
1.教师“实操性”设计动力不足
所谓实操性,指的是教师基于学科实践进行单元作业的操作性设计。教师“实操性”设计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师“阻抗”与路径依赖。一方面,教师“阻抗”是指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固着于其个性结构中具有偏差或不完善的认知、情感、意志所产生的对课程改革的漠视或拒绝,对课程改革方案的消极、应付等态度[9]。学科实践是课程改革方案的体现,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正是学科实践的具体化,同样也面临着课程改革中的教师“阻抗”。另一方面,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与教师习以为常的作业设计习惯存在巨大差异,冲击着教师的工作习惯,需要他们打破路径依赖。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主张“做中学”,突破课时和教室的时空限制,提倡运用、实践、综合、评价、创新等体现高阶思维水平的作业。而教师习惯从课时的视角出发,利用教材和教辅资料,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布置作业[10],在设计作业时关注作业对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练习,多为背诵、抄写、默写等属于“知道”水平的作业,而能激发学生实践创造能力的实践型作业在学业测试中出现的概率较低,导致教师基于学科实践进行单元作业设计的动力不足。新要求对旧习惯产生了一定冲击,需要教师打破路径依赖,避免造成教师“实操性”设计动力的不足。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必须正视教师倾向于沿袭老路的惯性,增强教师设计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的动力和能力。
2.教师“开拓性”设计能力有限
所谓开拓性,是指教师之间通力合作,在单元整体框架下对作业目标、内容、类型、难度、时间进行整体设计与统筹分配,在加工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进行“问题化”设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这样的基于真实情境的作业设计需要教师融合学科知识与学生知识,对于習惯了知识本位作业的教师来讲,这是一种新的挑战。由于教辅资料的泛滥,大部分教师以“布置作业”代替“设计作业”,以教科书为圣经进行照本宣科,忽视了知识内在的实践意蕴,照抄照搬教辅资料上作业的现象比比皆是[11]。这不仅让作业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而且也让教师逐步丧失了作业设计的能力。研究表明,小学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对作业设计质量影响的标准回归系数是0.175,关系比较明显[12]。可见,教师“开拓性”设计能力有限是影响作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另外,学科实践对单元作业设计有更高要求,但部分学校很少对作业设计开展专项教研。
3.学校“实践性”学习场域匮乏
学科实践对人力、物力、时间、场馆资源的要求极高,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难以获得广泛的资源支持,面临学校“实践性”学习场域相对匮乏的困境[13]。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有纸、笔、三角尺,可能还需要有锄头、铁锹、安全帽等各类生产工具。窗明几净的教室是不够的,实验室、博物馆、工厂、农场、商场这些并不以实施教育为出发点的场所也要作为开放的教室。在以工业化、数字化、全球化为标志的社会转型期,学校“实践性”学习场域的匮乏是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的客观制约因素。
三、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
要让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生机盎然,实现“道”和“术”的和谐统一,即作业设计的价值导向和方法体系的和谐统一,积极开发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十分必要。
1.树立“基于学科实践”的科学作业设计观
教师是中小学作业设计中融合学科实践的主体,他们对于学科实践的认知、思维和技能直接影响到其设计作业时学科实践落实的质量。在设计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时,教师一方面要超越方法主义的窠臼与狭隘的功利主义思维,回归本体论思考,正确认识作业的本质意涵,树立科学的作业观念;另一方面,要明晰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科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具体而言,教师要认识到单元作业更加关注学生知识建构的整体性、素养培养的全面性和自我养成的过程性,倡导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亲身感受来获取知识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是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同时,教师要深刻领会学科实践的基本旨趣和科学内涵,提高辨别能力,认识到倡导学科实践并不排斥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新课标所强调的核心素养、创新能力、发现学习等与基础知识、记忆能力、背诵与练习的教学方式等并不是矛盾的对立关系[14],而是强调基于实践、通过实践进行认知。学习是理性与非理性共同支配的生命实践,以高质量作业引领高质量学习,把理性化的、学科性的知识授受转化为学生感性化的、活动性的知识探究,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亲历求知的全过程,在作业中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实现积极的、主动的建构性学习,使作业成为学生发现学习价值以及作为学习者人格成长的新机遇。
2.遵循“基于问题情境”的整体设计方法论
情境参与和问题解决是实践学习方式区别于其他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15]。学科实践强调基于情境、问题、项目、任务进行学习。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要依托学科情境与学科问题进行整体规划。
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的单元作业目标能够明晰实践的情境,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具体而言,教师首先要选择某一单元进行整体分析,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亲历实践过程创造条件。制定指向性的单元作业目标,教师应立足于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等理据[16]。一是要遵循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作业设计的出发点,注重体现素养导向与学科本质,明确学科育人要求,聚焦单元作业设计中的实践性,帮助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二是要立足于教材,要分析教材目录,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单元主题,对标学业质量,以学科为路向,基于大观念、大问题、大任务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确定用大问题、大任务或大观念来组织单元,从教材中捕捉探究点,指向学生的主动学习、实践学习;三要遵循学生学情,关注学生的已有水平、思维特点和发展需求,符合学生的发展特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制定序列性的发展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单元作业目标时,教师在用词上一定要字斟句酌,尽可能使单元作业目标表述清晰,具有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等特点,要指向明确,并形成系统化的单元作业目标体系。
在完成单元作业目标的设计后,基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与依托学科实践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定位,教师为学生制定探究实践的步骤,创设探究实践的环境,为学生探究实践活动提供方便,链接作业与生活、课前与课后,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引导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深入探究,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意义探究和深层思考,突出个体的学习体验、小组的合作精神、群体的规模效应。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其一,体验是实践的感性阶段,首先设计学科体验类作业,教师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培育问题意识,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实践作业,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探究、分析、讲述、研討等多种学习方法解决生活问题,在问题探究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累个性化的语言经验,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在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应用的挑战和产生对更多知识的渴望,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联结、生成、迁移”。其二,探索“跨学科”“学科+”的综合性探究实践作业,在具体的学习中,以学科间的关联性为突破口,围绕丰富的学习主题,聚焦学科学习、生活体验、社会热点、文化现象等,借助多学科知识、多种媒介和资源开展深入研讨,形成活动方案、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视频资料等多种学业成果,使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多元化,满足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多维度思考、多路径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其三,设计社会实践类作业,鼓励学生通过社区服务、社会宣传、社会考察、职业体验等社会交往实践走进社会,通达现实世界。
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元、综合,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合作探究和实践的时间,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真实问题进行探究,帮助学生获得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培养学生创新应用的高阶思维能力,有利于摆脱传统练习和训练的弊端,实现学科课程的整体育人要求,落实学生应对现实情境、完成真实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建构。
3.建设“场景契合”的学习场域和丰富教学资源
学科实践所塑造的学习环境是具备问题意识、技术支持、资源支撑和学习活动的学习场域,试图让学生在一种交互和交往、动态且持续的环境中实现沉浸式学习和具身性学习[17]。“实践性”学习场域与资源匮乏问题在众多学校普遍存在,小学单元作业设计基于学科实践的有效落实,需要学校联合家庭、社会协同发力,积极整合和利用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资源,为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提供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学校一方面要完善硬件设施,加强实验室建设,配齐配足实验设备和器材,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服务。另外,学校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利用现有实践场所,建设校园“智慧农场”等工农业劳作实践基地,让单元作业基于学科实践成为可能。由于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的特殊性,大部分内容在课外完成,因此家长的帮助尤为必要,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等渠道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实践作业,积极带领孩子走近自然、接触社会,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完成室内外实践作业,以丰富实践经验。社会实践基地是学校实验室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学校积极与家长、社区内各单位联动,开发和利用多样化的社会教育资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农业劳动,为学生争取参观、实验、实践的机会。
4.提升教师“学科实践导向”作业设计能力
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是影响作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提升教师的“学科实践导向”作业设计能力是落实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的重要保障。从学校、教师和培训部门三个主体来看,提升教师“学科实践导向”作业设计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8]。第一,加强教研。学校要鼓励教师以跨学科团队的形式研发作业设计,将特色实践作业项目作为彰显学校办学品质的重要方面。一方面,将专家“请进来”,邀请优秀教师分享个人作业设计实践经验或教科研成果,致力于作业设计研究;另一方面,让教师“走出去”,通过作业主题式集体备课、教学示范课、教学沙龙或学术论文专题指导等活动开阔眼界,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对作业设计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促使教师在经验分享与教学实践活动中认识到自身不足,激活教师的“实操性”设计动力与活力,提升教师的“学科实践导向”作业设计能力。第二,教师教育要重视项目化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凸显实践取向的教学方式,通过理念引领、参与式教学、实践演练引导教师提升“学科实践导向”作业设计能力。第三,在教师培训方面,针对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问题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既要使教师深刻理解学科实践的内涵,还要掌握基于学科实践进行单元作业设计的整体方法论。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扩大受益群体,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培训的优势,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转变培训形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学习学科实践与作业设计相关知识的同时,要进行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实操,在反复练习实践中提升“学科实践导向”的作业设计能力。
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是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意味着作业范式的变革。学生在作业中探究实践,在探究实践中达到同世界相遇、同他者合作、同自己对话,完成作业成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http://www.moe.gov.cn/jyb—xxgk/moe-1777/moe- 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2] 崔允漷,张紫红,郭洪瑞.溯源与解读:学科实践即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J].教育研究,2021,42(12):55-63.
[3] 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EB/OL].(2021-04-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104/t20210425_528077.html.
[4] 余文森.新课标呼唤新教学——新时代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径[J].教师教育学报,2023,10(02):43-4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6] 陆卓涛,安桂清.学科实践的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9):73-78.
[7] 郭元祥.实践缺失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局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3):1-8.
[8] 李森.高质量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23(03):1.
[9] 邵光华.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阻抗及其现象学方法论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05):56-61.
[10] 牛玉娟.“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问题与优化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5):48-50.
[11][12] 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單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77.
[13] 刘长海,邓易,李海龙.义务教育阶段强化学科实践的正当性、阻碍因素与实施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23(04):26-32.
[14] 褚宏启.以现实主义态度落实义务教育新课标[J].中小学管理,2022(6):35-37.
[15] 郭元祥.论实践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01):17-22.
[16] 罗建河,谌舒山.“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理据与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22(04):52-60.
[17] 刘艳.学科实践:作为一种学科学习方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01):57-63.
[18] 王后雄,李猛.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发展路径[J].教育科学,2020,36(06):40-46.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