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2024-01-18 10:51陆露露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连词现代汉语副词

陆露露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不止”在《近代汉语虚词词典》中,有两种用法:一为副词,表示不限于某个范围;二为连词,连接分句,与“兼”等配合使用,构成进层关系复合句[1]。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中,“不止”有两个义项:一是动词,意思是“继续不断”;二是副词,意思是“表示超出某个数目和范围”[2]。比较两部不同时期的汉语词典,并结合CCL语料库中的语料,发现“不止”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存在副词、连词、动词三种用法。

学界从不同角度对词汇“不止”进行研究。董秀芳探究了副词“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黏合现象发生的原因及黏合发生后对语言系统的影响,但并未对“不止”进行个例探究[3]。乔玉雪分析了“不止/只”的历史用法[4],李南研究了“否定语素+X”类副词的词汇化[5],徐光宇就“不+单音节限定义范围副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问题进行了探讨[6],但这三位学者的研究都只有部分涉及“不止”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问题。“不止”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问题仍然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特别是副词、连词、动词三种用法的演变过程。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不止”的历时演变情况及其词汇化、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等进行深入探究。

一、“不止”的词汇化

董秀芳认为,词汇化是指从非词单位变为词汇单位的过程[7]。“不止”由否定结构“不+止”词汇化而来。

(一)“不止”的词汇化历程

“不”在《说文解字·不部》中注为“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8],本义为倒着的花萼之柎,是“柎”的本字,后借用作否定词。“止”在《说文解字·止部》中注为“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8],本义指人的脚,作名词;后引申为停止,作动词。

例1 见险而能止,知矣哉。(《易传·蹇》)

例2 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尚书·牧誓》)

例1 翻译为:看到危险能停止冒险,明智啊!例2 翻译为:今天的战斗,行军时不超过六步、七步,就要停下来整顿一下军容。两例中的“止”均为动词,表“停止”义。

1.先秦时期以否定结构形式出现。先秦时期,“不”与“止”紧邻出现在“S+不+止”句中,“不+止”中的“止”是动词,“不+止”表示“不停止”。

例3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

例4 以其谋为既已足矣,又攻兹范氏而大败之,并三家以为一家而不止,又围赵襄子于晋阳。(《墨子·非攻》)

例3 的主语为“大盗”,谓语中心语为“止”,“止”是焦点结构中的核心,独立性强,不易与其他成分黏合成一个单位。“不止”意思为“不停止”,与前文中的“不起”“不死”相对应。“不”分别修饰其后的“起”“死”“止”,前后为状中关系。董秀芳将“不+X(X 为谓词性成分)”称为“否定结构”[3]。董秀芳认为,相比于一般的偏正短语,否定结构“不+X”有更大的意义完整性。根据董秀芳的说法,例3 中的“不止”为否定结构。例4 中,“不止”同样为否定结构,充当谓语,表示“不停止”。

2.两汉时期“不止”由否定结构向副词过渡。词汇化是一个缓慢、渐变的过程。“不止”在副词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既可以称之为否定结构,又可以称之为词的过渡阶段。两汉时期,“不止”就处于副词化的过渡阶段。此时,“不止”既可以理解为否定结构的“不停止”,也可以理解为副词的“不限于某范围”。

例5 窃闻大王以爵事有过,所闻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止削地而已。(《汉书·荆燕吴传》)

例5 中,“恐不止削地”前面隐含主语“朝廷的目的”,“不止”前有副词“恐”修饰,后有谓词性成分“削地”。“恐不止削地”既可以看成是“[恐+不]+止+削地”,即“恐怕(朝廷的目的)不停止于削地”,“止”为谓语中心语,“削地”在句中作宾语;也可以看成是“[恐+不止]+削地”,即“恐怕(朝廷的目的)不限于削地(这一个目的)”,“不止”为副词,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语中心语。

3.六朝至唐朝时期“不止”词汇化为副词。从六朝时期开始,“不止”后接出现数词或数词短语,“止”的动作义虚化。

例6 爰及比州邻县,闻此并起净行,不止一家。(《金光明经·卷四》)

例7 遂令佛冈卑为译,昙摩侍传之,乃知真是如来所制也。而不止五百数,比丘戒有二百六十,问侍所以,言莫知其故也。(《出三藏记集·卷十一》)

例8 今若拒绝,势归北属,夷虏并力以寇并、凉,则中国之费不止千亿。(《后汉书·班梁列传》)

例9 古者贵大夫有采邑,继位不止一身。(《通典·卷九十三》)

例6和例9中,“不止”后接数词短语,意思为“不限于某数量”。例7中,“不止”后接概数,“不止五百数”意思为“超过五百多”。例8 中,“千亿”是夸张的说法,是虚数,“不止千亿”意思为“超过千亿”,用夸张的方式极言耗费之大。从例6 至例9 可以看出,“不止”后接数词时,“止”的动作义减弱甚至消失,语义发生虚化。“不止”不再是“不停止”义,而引申为[+超过]的语义特征,表示“超过某个数量或范围”,“不止”在句中作状语,演变为表示范围的副词。

4.宋朝时“不止”完成副词化进程。宋朝时,“不止”完成副词化进程,使用频率较高。其后,“不止”副词用法越来越成熟。宋朝时,“不止”后接成分可以是NP,见例10 至例12;也可以是VP,见例13。例10 和例11 中,“不止”后接数量词,“不止一处”意思是“超过一处”,“不止八十四”意思是“超过八十四调”。例12中,“三两国”是概数表达,“不止三两国”意思是“不限于两三个国家”。例13 中,“不止”处于状语位置,修饰后面的谓语,“恐不止谓但有此理,须有实事”意思是“恐怕不限于说仅有这个理,当有实事”,“不止”表示“不限于某范围”。

例10 视其颜色,常如五十许人。周游五岳,不止一处。(《太平广记·卷五》)

例11 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调。更细分之,尚不止八十四,逸调至多。(《梦溪笔谈·卷六》)

例12 商畿千里,纣之地亦甚大,所封必不止三两国。(《朱子语类·卷七十九》)

例13 或问:“‘颜之死而不亡’之说,先生既非之矣。然圣人制祭祀之礼,所以事鬼神者,恐不止谓但有此理,须有实事?”(《朱子语类·卷六十三》)

明清时期,“不止”的副词用法在文献中仍有较多的用例,见例14与例15。

例14 又有一诗,说欺贫重富,世情皆然,不止一买臣之妻也。(《喻世明言·第二十七卷》)

例15 连升道:“确与不确,连升不敢说定。可是揣情度理,若不因为奸情,也决不至于动凶。我在文光家里,查看情形,大概杀人的凶,不止一人,不管是阿氏、范氏,总得有奸夫帮忙。”(《春阿氏谋夫案》)

例14 中,“不止一买臣之妻也”意思是“不只是朱买臣的妻子一人”,言下之意世上欺贫重富的人很多,不止一个人。例15 的“不止一人”同样是说“不限于一个人”。

现代汉语中,副词“不止”仍保持较高的使用频率见例16与例17。

例16 那里的人几乎全都看过这张剧照,有的人还不止一次看到。(《一百个人的十年》)

例17 那个宇宙在高维度上是很宏大的,可能存在的智慧或文明显然不止一个,只是它们没有机会向宏观世界表现自己而已。(《三体》)

例16 中,“不止一次看到”意思是“看到超过一次”,即“多次看到”。例17 中,“不止一个”意思是“超过一个”。例16、例17 中,“不止”都处于数量短语前面,均表示“超过一定数量”的含义。

5.现代汉语中“不止”不仅作副词也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不止”不仅作副词,有时也作动词。“不止”作动词时,表示“不停、继续不断”。

例18 他就站在那块灿烂的玻璃旁,阳光使他和那块玻璃一样闪烁不止。(《往事与刑罚》)

例19 小女孩蹬着腿大哭不止,少妇只好把她放在了地上。(《师傅越来越幽默》)

“不止”作动词时,前面常跟双音节谓语动词,补充说明前一动作的持续状态。例18 中,“闪烁不止”意思是“闪烁不停”。例19 中,“大哭不止”意思是“大哭不停”。“不止”表示动作的持续不断,常处于句末,其后不接宾语。

从语义上看,否定结构“不+止”和动词“不止”语义基本相同,都表示动作持续不停、不断。从词性上看,两者都是谓词性。否定结构“不+止”和动词“不止”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董秀芳认为,这类否定结构之所以能在后来成词,主要是因为“不”后被否定的词在现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由自由成分变成了黏着成分,“不+X”变成了一个不能再做内部分析的词汇单位[7]。南朝鲍照的《谢上除启》中,最早出现动词“停止”,之后一直都在使用。到现代汉语时,表“停止”义的单音节词“止”已经完全被双音节词“停止”取代,“止”不再是自由成分,由此“不止”从否定结构演变为动词。

综上,“不止”的副词用法和动词用法均由否定结构“不+止”词汇化而来,但两者发展演变的方式和词汇化的时间不同。

(二)“不止”的词汇化动因

1.韵律的制约。韵律制约是否定结构“不+止”副词化的重要因素。汉语的两个音节构成一个标准音步,一个标准音步就是一个标准的韵律词[9]。“不”与“止”自先秦紧邻出现以来,常组合成一个标准音步。为顺应汉语发展趋势,在语言发展历程中,“不”与“止”逐渐凝固成一个词。

2.句法位置的变化。句法位置的变化为“不止”的副词化提供了语法条件。先秦时期,“不止”处在“S+不+止”结构中,“不止”处在句末的谓语位置,是句子焦点,独立性很强,不易发生词汇化。两汉时,出现“S+不止+VP”,句中主语“S”是抽象事物,“不止”后又有VP。六朝时,“不止”后常接数量结构。宋朝时,“不止+VP”用例增加。由此,“不止”常处于状语的句法位置,为其词汇化为副词提供了重要的语法位置。在这样的句法位置上,“止”的动词性衰落,“不”与“止”间的分界取消,凝固为副词。

3.语义的泛化与虚化。语义的泛化与虚化是“不止”副词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泛化与虚化,是指实词语义的抽象化、一般化和扩大化,以实词部分具体义素的脱离和词义的适用范围扩大为前提[10]。如例5 中,句子隐含的主语是“朝廷的目的”,是抽象的事物,句中“止”表“停止”义的动作性弱化。到了六朝时期,“不止”后常接数词或数词短语,“止”的“停止”义脱离,“不止”的语义逐渐抽象化,引申为“超过某个数量或不限于某一范围”的含义。如例8,“不止千亿”表示“超过千亿/不限于千亿”。

4.使用频率的增加。使用频率的增加推动“不止”副词化进程,使用频率越高,副词化的进程就越快。宋朝时,“不止”使用频率显著增加,加速其副词化进程。至此,“不止”副词用法走向成熟。

(三)“不止”的词汇化机制

隐喻和重新分析是“不止”副词化的重要机制。“止”最初是行为动词,表“停止”义。“不停止”于某处,即限定行为动作的范围;“不停止”于某数量,是说超过所指数量。从否定结构“不+止”到副词“不止”,是从具体的概念到抽象的概念,经历了“行域”投射到“知域”的发展历程,隐喻机制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否定结构“不+止”最初在句中被分析为“S+不+止”,后在韵律制约、句法位置的变化、语义的泛化与虚化以及较高的使用频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宋朝时被重新分析为“S+不止+VP/NP”,“不止”演变为副词。

二、“不止”的语法化

吴福祥认为,语法化是指一个词汇项或结构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获得了某种语法功能,或者一个语法化了的成分继续产生出新的语法功能[11]。否定结构“不+止”词汇化为副词“不止”后,副词“不止”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又逐渐获得了连词的语法功能。

(一)“不止”的语法化历程

1.唐五代时期“不止”出现连词用法。在唐五代的文献中,“不止VP”其后已出现表示递进的词语,用来表示递进关系。

例20 细侯风韵兼前事,不止为舟也作霖。(《和郭员外题万里桥》)

例21 椒兰任芳苾,精粣从罗列。醆斝既屡倾,钱刀亦随爇。兼之渎财贿,不止行盗窃。(《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

例22 于陵曰:“不止题目,向有人赋次,韵脚亦同。”主文大惊。(《唐摭言·已落重收》)

例20 中,“不止为舟也作霖”借用《尚书·商书》中殷王武丁对贤相傅说说的话,原句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借用这一典故称赞郭员外是一个受朝廷器重的官员。“不止”与“也”前后呼应,“不止……也……”相当于汉代汉语的“不仅……还……”前后为递进关系。例21 中,诗句因押韵的需要(“列”“窃”押“ie”韵)调换了顺序,语义顺序应为“不止行盗窃,兼之渎财贿”。“不止……兼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仅……而且……”句子可理解为“不仅行盗窃之事,而且贪污财物”。例22 中,“不止”与其后表示递进的“亦”相关联,意思从题目相同到韵脚相同,后句比前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例20、例21、例22 中,“不止”均位于句首,表示“不仅”之义,且后一句中常有其他表示递进的词语与之关联。可以说,唐五代时“不止”的连词用法已产生。

2.宋朝时“不止”连词用法已经成熟。到了宋朝,“不止”后面的句子成分进一步扩展,且使用频率显著增加。

例23 德宗曰:“窦参之罪,不止养侠刺,兼亦甚有赃污,前时纳官银器至多。”(《太平广记·卷二百七十五》)

例24 众人曰:“我等如今便泊船滩下,不止住今日午时,兼为尔留宿。俟明日若不来,船即去也。”(《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六》)

例25 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赏尔一官。”(《归田录·卷一》)

例23 中,窦参的罪责不仅蓄养侠士刺客,而且还有贪赃的事实,句中用“甚”字表明后者比前者罪责更重。例24 中,“不止住今日午时,兼为尔留宿”是说“不仅今日午时住在这,并且为你留宿在此”。例25 中,“不止赎尔死,当请赏尔一官”是说“不仅免除你的死罪,而且给你封赏官职”,后句的恩赏在前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从这三个例句可以看出,否定词“不”的否定义已经弱化,连接功能增强,“不止”表明前后句的递进关系。可以说,在宋朝时,“不止”的连词用法已经成熟。

3.明清起“不止”连词用法从减少到消失。明清时期,“不止”的连词用法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不止”的连词用法已消失。

例26 登曰:“术兵虽众,皆乌合之师,素不亲信;我以正兵守之,出奇兵胜之,无不成功。更有一计,不止保安徐州,并可生擒袁术。”(《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例27 薛素姐身穿重孝,手执魂幡,不止佛前参拜,且跟着姑子街上行香。(《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四回》)

例28 因令宫女抱坐锦墩,赐以果饵;命内侍回宫,取一套幼女衣裤;着老成宫人,坐油碧小车来,领回抚养:“不瞒素父说,黄马一死,朕心中万分难过,不止痛马,兼恐魇魅素父!今既无死马之嫌,而有生人之庆,吉祥莫大焉!……”(《野叟曝言·第一百二十一回》)

例26 中,“不止……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仅……而且……”“不止保安徐州,并可生擒袁术”意思是“不仅可以保护徐州的安宁,而且可以生擒袁术”。例27 中,“不止……且……”形成递进关联标记,“不仅佛前参拜,而且街上行香”说明虔诚的程度加深。例28 中,“不止痛马,兼恐魇魅素父”意思是“不仅心痛黄马之死,而且害怕邪道致使素父死亡”,“素父死亡”显然要比“黄马之死”让人心痛程度更深。例26、例27、例28中,“不止”都处于分句的句首,前后分句具有明显的递进关系,“不止”均表示“不仅”。

通过检索CCL 语料库,统计了“不止”及与“不止”同为递进连词且语义相近的“不只”“不仅”“不但”四词,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连词用法的使用情况,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不止”等词在宋、元、明、清的使用情况表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中,“不只”“不但”只有连词用法,“不仅”有副词和连词两种用法,“不止”有动词和副词两种用法。通过表1 可以看出,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这四个连词经过此消彼长的竞争,最后“不但”占据上风。刘立成、柳英绿认为,“不但”之所以占优势,是因为在这几个词中,只有“但”在清代以后虚化为真正意义上的连词,而其他词都没有虚化为连词,“但”和“不”的结合最合适[12]。这四个词中,“不止”的连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完全被其他三者所取代。

(二)“不止”的语法化动因

句法环境的影响是“不止”语法化的动因。副词“不止”常处于“……不止A(A 多是某数量或某范围)”的句式中,而当“不止”处于句首且其后分句有递进词语“兼/且/亦/也”时,句法环境就发生改变,由此前的“……不止A(A 多是某数量或某范围)”变为“不止A,B(常含有递进词语)”。“不止”不再是单向性地表示“不限于某数量或某范围”,而是表明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递进关系,具有双向性。这时,“不止”就承担一定的连接功能,作连词使用。

(三)“不止”的语法化机制

类推是“不止”语法化的重要机制。所谓类推,指原有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但因套用某个法则,类推出不同于原来的新结构[13]。汉语中,与“不止”在词义、语法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词还有“不只”“不仅”“不但”等,这些词都经历了由副词语法化为连词的虚化路径,表示前后分句的递进关系。“不”作为共同的词素,在类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因为这些与“不止”在词义、句法、语用等方面有着相同功能的词都有着相似的虚化路径,“不止”受类推作用实现语法化。

猜你喜欢
连词现代汉语副词
Can You Use the Linking Words? 你会用连词吗?
The Wheels on the Bus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副词和副词词组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