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视域下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以后田暴动革命遗址为例

2023-04-19 11:31:03廖素清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遗址文物革命

廖素清

(龙岩博物馆,福建 龙岩 364000)

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这为我们做好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见》,明确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夯实革命文物基础、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等主要任务及“加强保护、促进开发、发挥社会效益和精神文明作用”的原则[2]。这表明加强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一、保护和利用好革命遗址的时代价值

革命遗址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老区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进行革命斗争所留存下来的旧址、遗址、遗迹、可移动实物及其有关纪念设施[3]。革命遗址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财富和厚重的当代历史文化积淀。保护和利用好革命遗址,有利于有效发挥革命遗址的政治引导、文化传承、历史镜鉴、思想教育及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价值[4],进而产生凝聚人民力量和社会共识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保护和利用好革命遗址,有效发挥革命遗址的政治引导功能

习近平强调,“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5]。强大的政治引导功能是革命遗址这一红色文化历史资源显著的时代价值。革命遗址以生动翔实的历史影像和鲜活的革命故事讲述着革命先辈们崇高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操、革命情怀以及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是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保护和利用好革命遗址,充分发挥革命遗址政治引导功能,是新时代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内在要求;是坚定政治信仰、永葆初心的迫切需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保持政治定力的“钙动力”;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有力精神支撑。

(二)保护和利用好革命遗址,有效发挥革命遗址的意识形态阵地功能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人打着‘解放思想’‘反思历史’‘范式转换’‘还原真相’等旗号,以谣言代替真实,以主观代替客观,以细节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以假设代替史实,肆意丑化历史,混淆视听,迷惑大众”[6],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解构历史、抹黑英雄、丑化领袖,蓄意诋毁、攻击、唱衰中国共产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意识形态领域考验日趋严峻。在这无声的较量中,保护和利用好革命遗址,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底气和关键。我们要切实担负起守护红色基因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保护和利用好革命遗址这一红色文化历史资源,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澄清模糊认识,让历史发声、用史实说话,让真理击败谬误、用真相戳穿谎言[6]。

(三)保护和利用好革命遗址,有效发挥革命遗址的历史镜鉴功能

革命遗址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它的存在,不仅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还让我们感悟到其间最具指导意义的经验与教训。因此,保护和利用好革命遗址,有助于我们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审视国家的历史,既继承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有益的一面,又汲取了其失败的经验教训,做到以史为鉴,晓利害、明是非,清醒而明智地避免重蹈错误的历史覆辙。

(四)保护和利用好革命遗址,有效发挥革命遗址的思想教育功能

习近平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7]革命遗址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展示平台,是“距离革命先辈最近的地方,是精神和信仰的地标”[8]。它最核心的价值就是社会大众化的思想教育价值。在开展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同时,要基于历史事实,深入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好革命遗址背后的人物故事、革命事迹,以及相关的红色歌谣、地方戏、民间故事等非物质形式留存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创新传播载体,“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将红色基因活化为可视、可听、可读的红色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将红色基因的根脉转化为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以其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育人育心,让每一处革命遗址都成为激活红色记忆、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地标。

(五)保护和利用好革命遗址,有效发挥革命遗址的文化传承功能

革命遗址作为一种红色文化资源,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的活化石,也是人们超越时空感知史实的客观载体,更是公正记录历史的珍贵史料[9]。它是连接历史和现实的桥梁,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观的思想滋养,这正是它的文化传承价值之所在。革命遗址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等革命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精神境界,激发我们进一步坚定政治信仰,坚守理想信念,坚持赓续传承,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肩负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二、闽西后田暴动及其遗址概况

新罗区(原龙岩县)东肖镇后田村(原白土乡后田村)是著名的革命基点村,这里打响了福建农民武装暴动的第一枪,是福建土地革命的策源地。

(一)后田暴动

1927 年8 月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1927年11月,中共龙岩临时县委在后田村成立,并成立了中共后田支部,这是福建省第一个农民党员支部。中共龙岩临时县委和中共后田支部积极传达贯彻“八七会议”精神,积极准备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1928 年3 月4 日,因夺取南山契据之事,后田土豪劣绅唆使打手陈北瑞打伤农民2 人,甚至还想阴谋杀害农会负责人。这些丑恶行径引起群情激愤,中共后田支部认为暴动时机已经成熟。当晚,罗怀盛、郭滴人、邓子恢率领后田农会会员打倒地主帮凶陈北瑞,迅速收缴了地主武装,一举打垮了国民党军阀陈国辉支持的地主武装“老人拳术馆”,并连夜召集群众大会,宣布实行武装暴动,收缴焚烧地主田契债约,破仓分粮给贫苦农民。此后,东肖的郑邦、龙聚坊、邓厝等村相继组织发动了暴动。3月8日,国民党军阀陈国辉派兵前往后田村镇压。由于敌强我弱,后田暴动队撤出战斗,在大排成立了闽西第一支农民游击队,坚持游击战争。后田暴动拉开了闽西土地革命斗争的序幕,打响了福建工农武装起义的第一枪,为后来各地的武装暴动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开创了福建“土地革命之先声”。

在暴动后长达23 年的革命斗争中,中共后田支部领导农民开展了以“保田”为中心的一系列革命斗争,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计口授田”“扶植自耕农”等一次又一次的夺田阴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土地革命后形成的分田状态基本得到保持,农民群众基本保留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分得的土地,从而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罕见的奇迹,在福建革命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二)后田暴动遗址保护前的概况

后田暴动遗址位于后田村火星祠堂。火星祠堂,原为后田村的陈氏宗祠,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一场大火将其损毁,1910 年原址重建。这建筑物是后田暴动指挥部所在地,是后田暴动策源地。

后田暴动遗址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地面均铺设三合土,建筑格局、梁架等保存基本完好。但由于年久失修,自然因素侵袭,后田暴动遗址正厅、门厅、过廊、两侧坡檐等处的地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开裂、磨损;前埕地面滋生苔藓,开裂、磨损严重;围墙内外墙面抹灰局部破损、脱落;东、西、南侧外墙墙面及正厅两侧山墙墙面抹灰局部破损、脱落;内墙墙面抹灰破损、脱落严重;建筑内木柱、檩条、梁枋出现糟朽、开裂、白蚁蛀蚀等现象;屋面瓦件叠压不均,部分松动、移位滑落、酥碱、碎裂残损,渗水严重。如不及时修复完善,加以保护,后田暴动遗址将面临坍塌的危险,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势在必行。

三、后田暴动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习近平指出:“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等。”[10]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文物保护工作要求,龙岩博物馆在加强后田暴动遗址建筑本体修缮保护的同时,还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后田暴动遗址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深挖思想内涵,做好革命史、党史资料搜集整理,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一)后田暴动遗址的修缮保护

为排除后田暴动遗址存在的因木结构糟朽、白蚁蛀蚀而造成结构失稳、屋面渗漏等安全隐患,做好后田暴动遗址保护修缮工作,龙岩博物馆聘请资质单位编制保护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并获得福建省文物局批复。2022 年后田暴动遗址得到全面修缮,确保了文物本体的安全,尽可能保存与延续其历史风貌,更好地展示其独特的价值。

修缮保护时,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最低限度干预”的文物修缮原则,按“四保存”即保存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要求,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存后田暴动遗址的历史风貌和建筑特点,尽可能保留和利用现存的古建筑构件,尽可能多地保留历史信息,注重历史环境形象的恢复,把握好每一个环节。

修缮工程主要是重做屋面、修补残损构件,重做三合土地面。考虑到梁架修缮的工程复杂性,修缮时只现存原有梁架个别部位构件做局部加固、防腐处理与防虫蛀处理、劈裂性残损修补替换等;檩条修缮方面,对折断或糟朽较严重的榫头用新料重新制榫,其余的只进行开裂修补、表面盐渍清理;对糟朽严重的椽子进行更换,更换的椽板原则与现状同厚度。所有木构件均做防虫、防腐处理。屋顶瓦面揭瓦翻修时,严格按照屋面原风格式样重砌(塑)正、垂脊以及燕尾等部件,恢复屋面原貌。

(二)后田暴动遗址的开发利用

1.深度挖掘与充分阐释革命遗址承载的历史内涵。如果说后田暴动遗址建筑本体保护是一项挖掘和留存“红色乡愁”的基础工作,那么更富深度的、更有效的保护则是深度挖掘与充分阐释其蕴含红色基因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寻访探究后田暴动遗址承载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和人物活动,收集整理革命史料、红色文物、红色记忆,挖掘其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教育等多重价值,充分阐释其深刻内涵、精神特质与时代特征,不断提升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附加值,让革命遗址这一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其自身超越时空的感染力、说服力、影响力、震撼力来感召人、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11]。

2.借助多媒体手段,丰富展示方式。一是创新静态陈列展览方式。综合运用实物、照片、图表、绘画、雕塑、影像、景观以及场景复原等形式,并适度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营造出声、光、电立体化体验感受,增强参与度、互动性、沉浸感,实现展陈形式与展陈内容相得益彰。二是建构智能化、数字化、共享化的虚拟展陈。“融通多媒体资源,推进‘互联网+’革命遗址遗迹,对革命遗址遗迹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2],使文物“活起来”,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让受教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更好地传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

3.整合资源,拓展革命遗址利用途径。一是深度融合旅游资源。发挥红色文物的独特优势,选取历史意义重大、情节突出的事件改编成剧本,结合“红色微话剧”“文物密室探案”“剧本游”等当下年轻群体流行的文化体验模式进行演绎,让参与者以沉浸式戏剧体验的方式,在剧本中汲取红色知识和精神力量,实现“通过文物讲故事,通过故事传文化,通过文化看时代的多层次教育和传播目标”。二是依托革命遗址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深入挖掘革命遗址遗迹的内涵与价值,“充分运用创意和科技手段,采用多种载体和表现形式,打造能够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文化创意产品,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12]。

猜你喜欢
遗址文物革命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8
文物的栖息之地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5:46
文物的逝去
东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6:08
文物超有料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