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合作和交流需求迅速增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日益紧密,外语的运用成为交流的基础。面对这个现状,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让学生能掌握多种外语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将有助于满足国家在贸易、商务、科技等领域的外语需求。只有具备这种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在国际上与其他国家的专业人士竞争。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以供参考。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旨在探讨适应新文科背景的高校外语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本研究通过分析相关领域内前人的工作和研究概况,旨在填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与其他学科融合。本研究的目的是提出适应新文科背景的高校外语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并为高校外语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新文科概述
新文科是指在传统文科基础上融合了现代科技、社会发展及跨学科研究的学科体系。它强调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的理念,旨在拓展传统文科的研究领域,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并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在高校外语学科中,新文科的发展尤为重要。作为一门涉及多语种、多文化交流的学科,外语学科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教学,而是更加注重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的研究,并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度交叉,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即文化交流与翻译研究。
继承与创新是新文科的核心价值观。在外语学科领域,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外语教学的优势,如系统的语法教学、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等。同时,也要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注重跨文化交流的问题,如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运用、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方式等。只有不断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使外语学科更具活力和吸引力。[1]
交叉与融合是新文科的特点之一。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能够为学科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外语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可以探究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外语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可以研究语言对商务交流的影响等。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能够形成更为综合、深入的研究成果。
协同与共享是新文科的现代特征。在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独立研究被普遍认为是学术成就的标志,但在新文科中,强调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例如,在外语领域的翻译研究中,多语种团队的合作能够提供更全面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同时,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外语学科可以与全球范围内的学者分享研究成果,促進学科的发展。[2]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新文科时代,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不再是唯一的就业热点,相反,外语专业面临着更大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而外语专业的学生正是具备这些能力的潜在人才群体。他们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外语,可以获得丰富的国际经验和文化素养,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这些能力将使他们在国外留学、跨国公司就业等方面具备更大的竞争力,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促进知识的传播和融合
在新文科背景下,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了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方向。外语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外语学科的深入研究可以促进文化、历史、经济、社会等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传播和交流。同时,外语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能够为自己的外语学习提供更广阔的视野。这种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将使他们在学术领域和职业发展上更具竞争力。[3]
(三)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世界上的文化多样性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学习和认知机会。而外语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外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文化背景,并和人们进行沟通。这不仅能够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也有助于消除文化冲突和误解。当外语专业学生融入到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他们不仅仅是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更是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将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谐发展。
当前高校外语创新型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外语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和固化,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传统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语法知识和词汇量,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例如,许多外语专业课程仍然以阅读和听力为主,对口语和写作重视不够。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不能培养出外语创新型人才,限制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
在当前的外语教学中,常采用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方法,偏重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缺乏互动和实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另外,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是外语教学方法需要关注的问题。在信息时代,外语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借助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外语技能和应用。[4]
(三)评价体系方面的问题
目前的外语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过分注重对学生语法知识和词汇掌握的评估。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也限制了外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评价体系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如口语表达、写作、听力和阅读等方面,并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一)注重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在新文科背景下,传统的外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教师需要培养具有广泛知识面的外语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引入一些与外语专业相关的跨学科知识,如国际关系、跨文化沟通等。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创新思维、领导能力等。只有通过提供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
(二)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具备实践能力的外语人才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因此,高校外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实习、参加国际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国际化的交流平台,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高校还可以与企业、机构合作,开展实践项目,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加深对外语专业的理解。[5]
(三)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推动力,也是外语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高校外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此外,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科研活动或创新竞赛,提供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外语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提升语言能力与跨文化素养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高校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跨文化素养的外语人才,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首先,提升语言能力是培养外语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境理解能力。语言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单词和语法的学习上,更要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真实情境的语言实践课程、与外语母语人士交流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其次,跨文化素养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开展跨文化交流、文化理解等相关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还可以积极引入国际学生、开展交流项目等,使学生有机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通过沉浸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学生能够培养出开放包容的心态,提高跨文化素养。
最后,学校应积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提升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在线课程或提供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机会。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与全球合作伙伴的跨文化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
总之,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需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素养。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意识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等路径,高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外语创新型人才。[6]
(二)引入创新教育
为了培养高校外语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引入创新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具体路径和策略:
首先,引入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制教学、问题导向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集体合作、自主研究等活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提供创新课程和实践机会:设置创新课程,涵盖外语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创新技术。例如,开设语言与技术、跨文化交际创新等课程,引导学生关注最新的外语发展趋势和应用技术,提供实践机会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再次,培养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协作能力。引入团队项目和跨学科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和展示成果,培养他们的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
最后,鼓励创新研究和学术交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和学术交流,提升他们的学术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鼓励他们撰写学术论文和发表研究成果。通过与学界的交流和学术辩论,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学术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开设创新实验室和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创新实验室和创客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实验,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成果。鼓励学生提出创新项目和创业计划,并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创新创业梦想。[7]
(三)多元化教学资源
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高校外语专业可以提供更丰富、更灵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和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他们在信息时代的竞争力。
首先,利用电子教材、在线课程平台和语言学习应用程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互动活动和自主学习的机会。这些技术工具可以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其次,引入技术辅助语言学习工具,例如语音识别软件、翻译工具和语法检查器等,为学生提供实时的语言学习支持和反馈。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自主练习和纠正语言错误,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准确性和自信心。再次,建立虚拟实践环境,提供模拟的语言应用场景和文化交流平台。例如,创建在线虚拟社区、模拟商务谈判环境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语言交流和实践,锻炼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技巧。
最后,利用互联网上的开放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学术信息。通过引导学生从信源中获取准确、权威的信息,并帮助他们提高信息处理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四)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
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可以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快速适应和应对各种实际情况和挑战。
首先,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习,让他们亲身体验外语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例如,安排学生参观国际企业、外籍教育机构或跨文化交流活动,让他们了解不同行业、文化背景和实际需求,提高他们的实际交际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其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将所学的外语知识应用到實际情境中。通过与当地社区进行合作,为外籍教师或外国人提供语言帮助和文化交流,锻炼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再次,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践,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例如,与外资企业、国际组织合作,让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和跨国项目,帮助他们掌握语言应用和文化交际技巧,并培养解决问题和合作的能力。
最后,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与国际学生或外籍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例如,举办国际文化节、语伴项目或学术讨论会,为学生创造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8]
(五)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融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首先,外语教师需要与其他相关学科合作,开设跨学科课程。例如,与国际关系、商务管理等学科合作,开设国际商务外语、文化传媒与翻译等专业课程。这样的跨学科课程能够让学生从多学科角度学习和理解外语的应用和跨文化交流,拓宽知识领域的同时培养综合能力。
其次,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的实践项目。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模拟联合国会议、国际商务案例分析等实践项目。这些实践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供实际应用外语知识的机会。
最后,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的研究和学术交流。例如,组织学生参加跨学科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外语相关研究问题。这样的学术交流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共享,从而丰富学生的学术视野并培养其综合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活动期间,需要引入跨学科的导师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培养和指导。跨学科导师具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将外语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指导他们在外语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活动。这样的指导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跨学科融合的策略,高校外语专业可以培养出具有广泛的知识背景、综合能力和跨领域思维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了外语教学和翻译的专业能力,还能在国际交流、文化传媒、国际商务等领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六)培养职业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面临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挑战。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职业素养是指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对于外语专业学生而言,掌握跨文化沟通和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通过组织外语实践活动、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职业环境,锻炼其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高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提供合理的社团组织和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提高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的能力。[9]
其次,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育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自我发展能力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开设选修课程,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高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學术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发表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积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10]
(七)创造国际化教学环境
通过创造国际化的教学环境,高校外语专业可以培养充满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并为国际交流、文化传媒、国际商务等领域做出贡献。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策略和路径:
首先,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引进国际化的师资力量,组建具有国际视野和背景的教师团队。这些国际化师资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国际化标准和素养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其次,设置国际化课程:设计国际化的课程,包括国际语言考试准备、跨文化交际、国际资讯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国际化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外语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技术,提高他们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再次,开展国际交流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例如学生交流计划、留学交换等。这些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与国际学生和专业人士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的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最后,搭建线上国际交流平台:建立线上的国际交流平台,通过视频会议、在线讨论等形式,与国外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通过这样的平台,学生可以与国际伙伴交换意见、分享经验,并提高他们的网络交际和跨文化合作能力。
此外,举办国际化交流文化活动:具体举办国际化的交流文化活动,如国际文化节、国际论坛等。通过邀请国外学者、艺术家或外籍留学生参与,学生可以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士互动交流,拓宽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11]
(八)优化评价体系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的评价体系需要优化,以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评价内容应更加综合和多元化。除了对语言能力的考核外,还应考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评价内容应涵盖听、说、读、写、译等各个语言技能,并引入项目作业、实践报告等形式,考察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价方式应多样化。传统笔试考试只能评估学生的语言知识,而无法全面反映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可以引入口语考试、演讲比赛、团队项目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评价标准应明确和具体。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楚了解自己在各个能力上的表现情况,评价标准应明确并与学习目标相一致。可以制定评价指标和等级,明确各个能力的要求和达标标准,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目标和反馈。
此外,评价结果应被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应反馈给学生,并结合个性化发展规划,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评价结果也应被教师和学校用于课程改革和教学改进,以不断优化外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结 语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的目标应该从单一的语言能力培养转变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在这个总观点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高校外語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其次,高校外语教育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促进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最后,优化评价体系是实现高校外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外语人才,为国家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这将是高校外语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耿阳:《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载《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07):110-112页。
[2]吴斐、陈卉:《新时代高校创新型外语教师“四精”培养模式探索》,载《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08):20-23页。
[3]姜微:《 “双创”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载《海外英语》,2022(10):122-123页。
[4]边丽君:《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载《河南农业》,2016(24):24-25+页、27页。
[5]张贺、尚菲菲:《“专创融合”视域下高校外语口语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载《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15):114-116页。
[6]谷莉莎:《新文科理念与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创新》,载《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2(05):71-76页。
[7]金明艳:《浅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高校外语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载《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02):89-92页。
[8]陆辉:《融合认知语言学的高校外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载《中国艺术报》,2023-07-21(007)。
[9]赵杭飞:《语言治理视域下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创新教学的思考》,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6):142-145页。
[10]钱佳蓥、蔡媛媛、金怡瑶等:《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复合型技能的意识、现状和对策研究》,载《语言与文化研究》,2023(02):90-93页。
[11]熊光源:《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自信培育现状及路径研究》,载《校园英语》,2023(20):40-42页。
作者简介
陈洪平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