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欣
(苏州博物馆,江苏苏州 215001)
横泾街道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西南部,南濒东太湖,北依尧峰山,是个名副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横泾历史悠久,然清代以前鲜有专门的志书关注,直到清柳商贤编纂的《横金志》问世,横泾才有了系统、全面介绍。横泾原作横金,据《横金志》卷首记载:“横金之名一见于《苏子夷集》,所谓‘浮轻舟,出横金口’者是也。一见于《夷坚志》,所谓‘寓居横金市’是也。郡邑志皆作横金,无异词,惟《筹海图编》作横泾,后出之书,望文生义,不足据也。”
柳商贤,清元和(今江苏苏州)横金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曾助冯桂芬分纂《苏州府志》。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浙江宁海知县,续修《宁海县志》。柳商贤在世时,《横金志》并未付梓,其去世后,由其子孙柳凯原及族人对《横金志》加以补辑并使之问世。《横金志》共20 卷,其中卷十九《集诗》选录了诸多诗歌,生动地描绘了横泾风景古迹、土物风俗、百姓生产劳作等生动场景,向世人呈现了立体、多元的太湖水乡印象。此外,明代袁宏道、清代沈以邠等也曾写下关于横泾的诗篇,下文一起试赏析之。东西的“扔”与“”同音)。据《吴门表隐》记载:“太湖滨吴舍等村,每年清明聚集少壮,各持石片交击为戏,名‘高峰’,俚俗谓吉祥,屡经禁止其风稍敛。”
横泾有诸多本土特色的民俗活动,在《横金志》中便记载了“抛堶”。柳商贤《清明日湖滨观抛堶》有云:野花杂畦畛,风日清且幽。行行湖水滨,淰淰轻寒浮。抛堶沿古制,杂泴人迹稠。日暮各归去,眺远无限愁。[1]据明杨慎《丹铅总录》所言,宋世寒食有“抛堶之戏”“儿童飞瓦石之戏,若今之打瓦也”。由此可见,“堶”指古代抛掷游戏所用之砖瓦。宋梅尧臣亦写有“窈窕踏歌相把袂,轻浮赌胜各飞堶”[2]的诗句。从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来看,“抛堶之戏”逐渐演变为一种苏州地区独特的民俗活动——高峰。“”,音“读”,落石也(苏州方言中扔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这说的是为结束“天下苦秦久矣”的局面,项羽和他叔父曾在吴中起兵,开启反秦大业。这精兵八千骁勇善战,吴人占了极大比例。〔乾隆《〕元和县志》也补充道“项梁以兵法布勒吴中之豪,及项籍以八千子弟渡江百战百胜,宜其民风习于武健。”
林渡暖村——横泾大米种植基地(孔欣 提供)
苏州稻作文化源远流长,而苏州酒文化的发展又依赖于苏州稻作生产的兴盛。横泾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孕育出了两种土物,即横泾大米、横泾烧酒,它们为苏州稻作文化与酒文化增添了光辉的一笔。
清张大纯《姑苏采风类记》引明袁宏道诗:“横金米如珠,洞庭春似雪。只恐君不来,君来我当设。酒可供千人,米亦勾三月。君来当即来,明日吴今废。”此诗中提到了苏州当地两种土物,即横金米和“洞庭春”(酒名)。有学者将诗的首联翻译成横泾大米白似珍珠,酷似洞庭东西山春天的白色花海,这种译法值得商榷。首联描写之物应是两种,即米和酒。首先,古诗讲究对仗。“横金米”(米)对“洞庭春”(酒),比喻词“如”对“似”,“珠”对“雪”(“珠”和“雪”分别形容横金米和洞庭春的色泽)如此才工仗。此外,颈联二句提到的“酒”和“米”正与首联二句相呼应。最重要的是,“洞庭春”作为酒的一种是有其依据的,以宋明清地方志为证。如宋范成大《吴郡志》提到:“安定郡王以酿酒,名洞庭春色。”[4]440再如清〔康熙〕《苏州府志》提到:“酝酿之属,煮酒,唐有五酘酒,宋天佑中学士孙冕为知州,传酿于木兰堂,谓之洞庭春”。在姑苏竹枝词中也能找到印证:“洞庭春色满杯中,泛艇垂虹数友同。正是莼香鲈脍熟,三高祠下醉秋风。”[4]438袁宏道的诗中虽描写了两种土物,但严格意义上算横泾特产的只有一种,即横金米,如今名为横泾大米。
不过,从《横金志》引清尤侗的诗中可了解横泾又一种特产,即横泾白(烧)酒。诗云:“乡村十月白,雅号杜茅柴。灶下煨方熟,墙头过亦佳。差强烹雪水,且免典金钗。下酒惟盐豉,无妨诡短斋。”“十月白”,苏州本土白酒。《横金志·物产风俗篇》提到:“白酒,一名‘靠壁清’亦名‘十月白’。”此酒味道“鲜美如蜜”,十分契合苏州人饮馔偏甜之喜好。尤侗的这首诗质朴无华,极富乡村生活气息。无论缙绅大夫,还是闾里乡人,品酒都是其生活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历史、酿酒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上文提到的两种横泾土物是中国稻文化、酒文化绵延至今的生动注脚。清〔康熙〕《苏州府志·物产》明确记载了66 种水稻品种,在这些水稻品种中,横泾大米占有一席之地。描写苏州之景、苏州之物的诗句多如牛毛,但是描写苏州土物(水稻、大米)的诗句却寥若晨星。除了备受历代苏州地方志青睐而援引的陆龟蒙那首《别墅回归》“遥为晚花吟白菊,近炊香稻识红莲”诗句外,或许就剩袁宏道描写横泾大米的那首诗了。
横泾白(烧)酒在苏州酒文化中的地位也不容小觑。一提到酒,人们就会联想到制酒始祖仪狄、杜康。《吕氏春秋·勿躬篇》就有“祝融作市,仪狄作酒”的说法。在横泾,仪狄、杜康两位制酒大师被当地人推崇为酒仙,受人间香火。《吴门表隐》有云:“酒仙庙在横泾镇,祀杜康、仪狄”。吴人饮酒历史也是源远流长。《说苑·正谏篇》提到:“吴王欲从民饮酒,伍子胥谏曰,不可”。《横金志》有云:“按《祥符图经》,则吴有酒城二。其一在横山之趾,则吴王昔酿曲孽于其中者,名‘苦酒城’。其一在吴郡东南三十五里大江之滨,则吴王祭子胥于其地,临祭劝酒。”提到烧酒,白居易曾写有“烧酒初开琥珀香”[5]的诗句,说明唐代已有烧酒。横金烧酒成为苏州当地名酒可能是在清中后期。清初以前的地方志,从未提及横金烧酒。《横金志》云:“烧酒以出于横金者为贵”,至此成为当地名酒品牌。
综上所述,从洁白如珠的大米,到鲜美如蜜的烧酒,横泾不仅拥有悠久的稻作史,也蕴含着厚重的酿酒史,从稻作史及酿酒史中又分别衍生出独特的稻文化与酒文化。若把苏州的稻文化和酒文化比作一幅双面绣,横泾大米与横泾烧酒恰巧是这幅双面绣的两朵锦华。
昔日,横泾米铺、酒肆、布庄等店面林立,成为异乡人渡船停泊的休憩之所,难免有一些异乡文人会产生些许羁旅之思。苏州的羁旅诗,最为著名的当数张继的《枫桥夜泊》,几乎每位来苏旅者都会吟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诗,其知名度不言而喻。在《横金志》中收录了另外一首羁旅诗《横金夜宿》,诗曰:“一声残角落孤灯,客里寒威酒未胜。野冢杂蹄新旧鬼,妖星时露短长棱。身经久乱惟余泪,名欲无闻转羡僧。回首江乡游骋地,模糊战血已成冰。”作者为清代学者沈以邠,著有《日余随笔》《尺五唐诗集》。全诗给人以一种苍凉、孤寂之感。作者客居他乡,夜晚倍感孤寂,只有孤灯为伴,喝酒也抵御不了那严寒。适逢乱世,求名而不可得,于是转而追求僧侣般与世无争、不为名利所累的生活。沈以邠身处于清代后期,江南战乱,昔日驰马出游的水乡如今却是流血的战场。颔联中提到的“妖星”就是战乱与祸患的代名词,分别与颈联中的“身经久乱”及尾联中的“战血”相呼应。在这样不安定的环境下,个人的理想追求很难实现。颈联中的“羡僧”或指唐代诗人薛莹所作之诗《羡僧》:“处世曾无著,生前事尽非。一瓶兼一衲,南北去如归。”[6]沈以邠借薛莹所作之诗《羡僧》,表明自己心境、追求之变化。《横金夜宿》作为一首羁旅诗,其知名度虽不及《枫桥夜泊》,但在某种程度上能让横泾这个地方成为苏州羁旅诗的新标地。试想下,若只让《枫桥夜泊》成为苏州之地的羁旅诗会不会有一些单调呢?也许在某种情境之下,今人吟《横金夜宿》,亦会与作者产生些许共鸣。
《横金志》上说:“(横泾)三面皆太湖,北则群山相逶迤”,有水有山的乡镇,自然会得到田园诗人的青睐。如在《横金志》中就收录了《种秧词》《田家杂诗》等。《种秧词》曰:“红蚕作茧麦登场,四月乡村户户忙。农事今年齐趱早,野黄梅里种青秧。冷雨淋头水没跗,笠檐蓑袂湿模糊。侬家种得金钗糯,春酒明年不用沽。”[7]这首《种秧词》描写的是横泾百姓在田间耕作的场景。四月是乡村农忙时节,干农事要趁早,按照苏州乡间说法“夏至前有雨谓野黄梅”,在这个阶段正是种秧重要时间节点。“冷雨淋头水没跗,笠檐蓑袂湿模糊”这两句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反映出农家稼穑之艰辛。“金钗糯”是糯稻的一个品种,是酿酒的重要原料。《吴邑志·物产篇》云:“金钗糯米粒长,最宜酿酒,得酒倍多”,因其酿酒产量高,自给自足完全没有问题,于是便有“侬家种得金钗糯,春酒明年不用沽”的说法。《田家杂诗》(其一)诗曰:“田家孳息足鸡豚,杯酒亲邻频过存。最是野人春税早,不教胥吏识山村。”[7]这是一首极具生活气息的田园诗。农户家养了些鸡和小猪,经繁殖已有充足数量,邻居相互间也经常性登门拜访把酒言欢,关系十分亲密,邻里团结和睦,这正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乡风文明的内容之一。《田家杂诗》(其二)诗云:“几家白屋枕湖涯,绕屋离离放豆花。漫说荒村无鼓吹,池塘夜雨乱鸣蛙。”[7]这首田园风光诗采用动静结合、全景与特景结合的手法,将横泾田园美景展现出来。横泾在地理位置上濒临太湖,首句“枕”字用得十分精准,“白屋”也印证了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尾句“池塘夜雨乱鸣蛙”更是增添了乡间的生气与活力。《横金志》收录的田园诗,有描绘农夫辛勤劳作场景的,有展现田园美丽风光的,是苏州田园诗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词里的横泾,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活动;有质优的本土特产、动人的诗词歌咏。这个太湖水乡虽未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之列,却也值得人们驻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