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刘龙飞,王雪雪
(六盘水师范学院1.体育学院,2.文学与新闻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项全新的高校师范专业准入制度,是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夯实育人和育才同向同行的基石。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要用好课程教学,以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作为内驱,系统性设计和规划课程,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贯穿全过程,落实和解决好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两张皮”问题[1],这不仅是贯彻“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2],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关键步骤的体现。
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处于核心位置,是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的中介和变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足球课程作为教育部规定的体育教育专业6门主干课程之一,在实践教学体系研制、实践课程育人质量、思政元素融入手段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因此,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如何多渠道、全方位挖掘足球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足球课程教学全过程,发挥课程育人价值,将技能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构建足球课程的思政体系,探索其实施路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要求所在,对提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无疑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国内早先没有师范类专业认证概念,这一概念主要是基于教育评估概念演化而来。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在政策层面提出教育评估概念。此后至20世纪结束,我国对本科教育先后进行了“合格”“优秀”及“随机性水平”等系列评估,但该时期的高等教育评估基本处于摸索和试验状态。2003年开始实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显著成绩,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评估制度初步成型。由于受评估的标准、优秀率、时代观念等因素影响,此次评估结果受到了一定的质疑。为此,2013 年教育部启动了审核评估工作,在原先水平评估基础上弱化了等次观念,优化了评估标准,重点围绕“五个度”展开,至此,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进入成熟阶段[3]。从中央在政策层面提出教育评估概念到教育部优化审核评估工作,这一系列高等教育评估优化的过程恰恰为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推行提供了制度土壤。2014 年,教育部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首先在江苏和广西等省区开始试点。通过试点探索,2016 年淮阴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迎接江苏省教育评估院的现场考察活动,正式拉开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序幕。2017年,教育部正式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简称《实施办法》),提出“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4],标志着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正式启动。《实施办法》主要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其核心目的是保证师范生毕业时能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毕业要求。但毕业要求的达成是建立在各门课程协同配合的基础之上,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课程思政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理念一脉相承。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我国历朝历代都将道德教育作为育人的首要目标。古有“习武先习德,未曾习武先学礼”的理念[5]。近代以来,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开启了体育课的先河,此课程的诞生被赋予了国家主义的基因。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6]。蔡元培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7]。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不断重视学生德育工作。无论1994 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还是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都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任务,为后期课程思政实践探讨提供了理念指导与行动指南。2012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从理论课课程方案、课程建设标准、教师队伍等方面推进“三全育人”[8]。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9]。2021 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体教融合理念,为体育课程思政实践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10]。无论国家的大政方针,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都在不断强调和重视以体育人的重要性。足球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思政育人质量的高低对人才培养有着直接的作用。
厘清足球课程思政的研究状况是开展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研究角度的差异,现有关于足球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困境与对策和内容与方法研究两个方面。关于足球课程思政困境与对策的研究,韩洋[11]通过问卷调研得出当前高校足球课程思政存在协同育人理念落实不到位、融入路径不清晰、机制不健全等困境,为此,提出在足球教学中建立专业化机制,将学校文化与足球文化融合,全面贯彻为党育人的理念。王朝信[12]认为当前存在教师过分注重足球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讲授和训练,忽视课程的育人功能,忽略课程在师德教育和足球教育信念与伦理道德中的作用,造成足球课程育人功能弱化的困境,因此提出实践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是并行的,亦如课程思政的“教”与“育”同向同行,需要将足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融入日常教学与训练中,时刻强化以体育人的思政理念。朱海强[13]同样认为,现阶段的足球课程教学中存在重技能、轻思政育人的问题,无论是授课过程还是考核阶段,忽视了技、德兼备的价值功能。此外,足球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和融入路径存在模糊性,教师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入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不匹配,课程目标设置与思政育人目标匹配合理性不足,校园足球文化育人功能不够完善,填鸭式课程思政教学使学生学习流于形式,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有待提升等同样是当前足球课程思政面临的较大困境[11,12,13,14]。在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当下,教师一定要注重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价值作用,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新路径。加大高校足球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强化足球教学大思政意识,建立足球教学的三级联动和有效的课程思政实施监督、激励机制是大多数学者共同强调的应对策略[13,14]。
在足球课程思政育人内容与方法研究方面:李震[15]提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内容融入足球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中。王志远等[16]认为足球的教学内容应该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线展开,重点围绕“蹴鞠”的相关知识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进行教学,树立上下求索、严谨求实的理念,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增强文化自信。足球课程思政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以及团结协作和规则意识,还要厚植爱国情怀与道德修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课程思政的教学不是“广告植入”,也不是刻板地说教,而是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育人[17]。高德毅和宗爱东[18]认为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教学,通过合理选择足球思政教学视频,给学生以视觉冲击,通过“看、听、记、思”,提升育人效果。田森[19]则提出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正反面讨论和分析,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针对足球课程乏味的技术教学以及高强度的训练,采用竞赛训练法和极限训练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激发学生的斗志,还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20,21]。此外,采用实践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国内外的足球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真理,培养学生全球化意识和家国情怀也是教师常用的足球课程思政教学方法[16]。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施教过程或结束后期待学生所获得的收获及发生变化的结果。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足球课程采用的教学目标,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蕴含的课程育人目标往往会被忽略。知识与技能维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是实施课程思政的载体,过程与方法维度是让学生“会学”,是实现课程思政的桥梁,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是让学生“乐学”,是实践课程思政的主导。因此,三个维度目标的整体性不仅关系“三全育人”的实现,也影响课程思政目标的实践效果。
足球是当今世界上最普及的体育运动之一,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观赏性。足球作为体育师范生的一门主干课程,呈现出身体素质要求高(速度、耐力、上下肢及腰腹力量、柔韧等)、内容繁杂(颠球、踢球、传球、停球、运球、射门等)、知识点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技术、战术等)等特点,这些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实践能力,还需要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以往设置的足球课程教学目标重点在于知识与能力的传授,却很少关注课程思政目标。而在课程思政和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重构足球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不仅要系统地梳理课程教学内容,还应依据体育教育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的“一践行三学会”凝练课程的教学重难点,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从而突出育人功能。
综上,笔者将融入课程思政的足球课程教学目标归纳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师德规范、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深入贯彻以体育人的理念,从理论上掌握足球运动的特点、现状、规律及发展趋势等,运用体育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足球教学及发展等问题,在实践中运用足球运动的各种基本技战术,进行教学、训练和赛事组织等;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梳理中国足球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展现中国在足球事业中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拼搏精神及体育强国雄心等,积极投身于足球教育事业。
根据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中毕业要求需要,本研究尝试构建了由5个思政维度(一级指标)和14个育人视角(二级指标)构成的两级足球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指标,具体达成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足球课程思政两级目标达成指标
由表1 可知,一级指标是以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为基础,结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足球课程教学大纲,从“家国情怀、学科素养、职业素养、团队协作、发展能力”五个维度而确定。在5个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基于指标的操作性功能,结合足球课程的特性,构建了“国家认同、教学能力、师德规范、沟通合作、学业反思”等14个二级指标。
家国情怀主要通过国家认同、国家认知、文化传承、理想信念四个方面体现。第一,国家认同重点是培养学生以体育学专业知识为基础,能从全球视觉认识国情,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专业角度(如足球起源国问题)自觉维护国家主权;第二,国情认知是指培养学生在体育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对体育强国战略建设的深刻认识,在学习和研究工作中体现出对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解;第三,文化传承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认同和掌握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体育学专业理性内涵的能力。第四,理想信念是重点培养学生能从体育学专业角度深入认识体育强国建设、校园足球和全民健康等国家战略,树立以扎实的专业学识和专业技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学科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学能力、勇于探索、体育竞赛精神三个方面。第一,教学能力是指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挖掘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能结合实际需求进行教学的能力;第二,勇于探索是培养学生在课程学习后能够基于体育教育专业知识,积极探索学科前沿,服务体育强国建设需求,勇攀学科高峰;第三,体育竞赛精神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在体育比赛、体育裁判以及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坚持和发扬团结协作、勇于拼搏、严谨认真、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
职业素养包含了师德规范、献身精神、终身学习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师德规范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岗位上具备严谨的教学作风,严守教师道德,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第二,献身精神是指学生能够理解体育教师职业的意义和内涵,具有坚定的职业意愿、职业信念以及正确的三观,能够树立为体育教学奉献终生的远大理想;第三,终身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具有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意识和提升自我知识的能力,能够在此基础上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学习理念。
团队协作主要体现在沟通合作和奉献精神两个方面。一方面,沟通合作是指培养学生理解学习共同体对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作用,掌握团队协作学习与研究的技能,并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奉献精神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为了团队整体目标实现敢于牺牲自身利益,以团队利益为重,勇挑重担的奉献精神。
发展能力主要通过学业反思和自主学习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学业反思重点是培养学生具备在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后对思政环节教学内容开展反思的习惯,通过反思不断地调整学习,达到提升自我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自主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反思不足,并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进行自我调适的能力。
如何有效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实现“育体、育心、育人”的课程目标,是推进和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保障育人效果的关键步骤。开展足球课程思政需重点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两个关键问题。“教什么”是要搞清什么是足球课程思政元素,怎样挖掘;“如何教”是要明白足球课程思政怎样实施,怎样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因此,结合足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思政维度,尝试从以下方面挖掘足球课程思政元素。
4.1.1 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挖掘足球课程思政资源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文化。通过党史教育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这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不二法宝。“红色精神与大学生体育品德形成具有天然的联系,红色精神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22]1917 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喊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时代强音[6]。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不管是在中央苏区时期还是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比赛,体育被作为强健体魄、提高体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足球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中国共产党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如何将中国从之前的贫穷落后发展到现在的世界大国、体育大国,如何以“小球转动大球”等奋斗历程融入足球教学中。结合我国足球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梳理两者间的逻辑联系,引导学生破除“简单逻辑”,铸就理想信念之魂。另外,可以将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足球课程进行再创造,在学生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达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体德双修的课程目标。
4.1.2 从中华体育精神中挖掘足球课程思政资源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提出的要求[23]。从1908 年《天津青年》杂志刊文发出的“奥运三问”到2022 年“双奥”圆满闭幕,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得以形成[24]。中华体育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和影响力。将其融入足球课程是构建和完善足球课程思政体系,促进足球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发和优化教学内容的关键举措。同时,女足精神、登山精神、国乒精神、女排精神、跳水精神等无一不是中华体育精神形成的基础和中华民族独特气质及强大精神力量象征的展示。将“拼搏和奋斗,不到最后一刻永不放弃”的女足精神充分运用于足球课程的教学全过程中,培养学生国家至上、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坚持到底的精神,在推进足球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4.1.3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足球课程思政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足球是中国传统运动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古代称为蹴鞠。蹴鞠运动最早的文字记载为《战国策》和《史记》。《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鞠者”[25]。《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了“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蹹鞠者”[26]。文献记载中的“蹋鞠”类似于今天的足球。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蹹鞠也。”[27]这些都是足球课程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的重要素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适时结合教学内容嵌入一些我国古代足球文化的思政素材,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于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1.4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体育情怀中挖掘足球课程思政资源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28]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推动者,还是真真实实的体育爱好者。习近平总书记的体育情怀始终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如“我也是体育爱好者,喜欢游泳、爬山等运动,年轻时喜欢足球和排球”“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少年强中国强,体育强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国的基础在群众体育”[29]等论述,是足球课程非常重要的思政资源。另外,习近平总书记把国足强盛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他在2011年会见外宾时谈到了希望“中国队世界杯出线、举办世界杯比赛及获得世界杯冠军”的三个愿望[30],在2014 年索契同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座谈时对蔡振华说:“你现在挂帅足协,我们拭目以待。”[30]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习近平总书记的体育情怀和重要论述对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整体推进与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意义。
4.2.1 注重足球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6]体育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的目标,必须抓好教师这个主力军,教师顺应时代发展,从给学生一碗水须有一桶水向有一潭水转变。因此,教师要静下心来,继续对教育教学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深入学习。足球课程偏重技能与实践参与,教学过程中偏重“挖掘式”教学,重点把握技能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融入和渗透,挖掘运动项目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学科素养、职业素养、团队协作、发展能力”课程思政资源,有目的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构建思政育人路径,最终实现从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思政融合等多角度全方位推进足球课程思政建设。如,在课前的理论介绍中将足球与“家国情怀”联系起来,让学生清楚我国的足球发展情况在实践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等能力,将教师职业道德和足球学科素养等贯穿于实践教学中;在课后引导学生自主加强足球技术和裁判能力学习,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促进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提升综合能力,锻造意志品格,从而实现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
4.2.2 强化足球课程多元化教学评价
根据体育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培养方案及思政课程特点,科学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足球思政课程持续开展的基础。足球课程过去通常采用出勤+技能+理论+表现等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和价值判断等维度体现不够充分。在师范类专业认证和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将理论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提升、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思政育人的实现有效融合,是课程育人得以实现的关键一步。体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师特点、学生特点等多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通过测试成绩、课后服务、问卷、谈话、技能展示、小组活动、网络留言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充分考虑评价主体、方法和内容,突出过程性评价,强化思政效果,做到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在这些过程中凸显足球课程的“学科素养”、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体育教学的“团队协作”以及学生课后的“发展能力”。
4.2.3 拓展足球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创新教学策略是解决课程思政“硬植入”问题的关键。足球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需要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重点通过思政知识点-思政专题-思政案例的点、线、面策略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思政知识点是在某个知识点讲解前后,采取从思政的角度引出或解释补充,以此引导学生思考或达到启迪学生的作用。如,排球项目中有“女排精神”,那足球项目中是否有“女足精神”?思政专题由扩大知识点的研讨范围,上升到专题讨论,围绕这个专题深入研讨分析,将其中蕴含的多个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发展能力”。思政案例是通过模拟或再现足球课程中具有思政元素的案例,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分析,挖掘出其中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育人目标。如2022女足亚洲杯半决赛中日比赛情况分析,通过分析一步步凸显女足拼搏、奋斗、不到最后一刻永不放弃的精神。通过点、线、面逐步推进,让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合,使学生更易接受,给学生最大冲击的同时,将“家国情怀”“团队协作”“发展能力”思政教育无形植入教学之中。
4.2.4 挖掘足球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
案例教学是课程教学的常见形式,主要通过理论结合实践,采用模拟或显示再现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讨论或研讨的教学方法。典型案例是具有较强典型意义和较大社会影响的例子(事件),通常具备示范引领和强辐射力的特点。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多数专业体育院校和体育专业均结合自身特点,挖掘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效果良好、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体育教师要继续推进足球课程思政的落地生根,加强典型案例的挖掘,结合足球课程特点,挖掘课程知识点与社会文化、生活事件、体育赛事等相关思政元素,总结典型案例的规律,找出足球课程思政的特点,逐渐形成课程思政案例库,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职业素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足球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持续推进足球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团队等方面建设,形成全过程、立体性足球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凸显主干课程引领功能,实现“家国情怀、学科素养、职业素养、团队协作、发展能力”的足球课程思政目标。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体育教师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牢牢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体育强国战略和全民健康的实现。通过梳理师范类专业认证、体育思政发展脉络以及足球课程思政发展现状,结合足球课程教学内容和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要求,重构融入思政元素的足球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包含5 个思政维度和14 个育人视角的足球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指标。基于如何有效挖掘足球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育体、育心、育人”的课程目标,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的关键问题,提出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华体育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体育情怀等四个方面挖掘足球课程思政元素,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构建注重足球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强化足球课程多元化教学评价,拓展足球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挖掘足球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等四条足球课程教学实施路径,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师范类专业认证下的足球课程思政教学是课程思政大背景下的重要一环,属于当下的新课题,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和模板可以借鉴,在足球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困难,并未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理解国家新政策,继续挖掘和完善课程思政与足球课程的融合元素及教学实施路径,积极总结更新足球课程思政资源库,确保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有效衔接,助推课程育人价值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