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成因分析及其防范对策研究

2024-01-17 08:26
法制博览 2024年1期
关键词:诈骗学生

张 才 孙 亮

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质量发展,我国网民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22 年12 月,网民规模已达10.67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1]。高校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不法分子利用高校大学生心理防线较弱、缺乏相应社会经验、危险辨别能力不足等弱点,对其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不仅给大学生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其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甚至影响生命安全。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高校治安的“毒瘤”,严重妨碍了高校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如何有效治理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迫在眉睫,已成为各高校教育管理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常见类型

目前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变化较快,形式多变,通常结合社会热点实施犯罪,骗术迭代更新较快,防范难度较大,高校大学生很容易误入圈套。根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深入有关高校了解学生被骗经历,总结出目前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大致有9 种,如表1 所示。

表1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常见类型

二、高校电信网络诈骗产生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电信网络诈骗产生的危害

当前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猖獗,处于多发高发状态,给学生、高校及社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1.学生层面的危害。学生群体正处于求学阶段,缺少独立的经济来源,平时学习、生活支出多为家庭给予,遭遇电信网络诈骗不仅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也给学生家庭造成额外的经济压力。此外,大学阶段一方面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后容易产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负面认知,进而影响健康心理的形成。

2.高校层面的危害。电信网络诈骗的发生给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一旦发生,必然会导致受害人产生心理波动和负面情绪,进而波及班级其他学生,形成波纹效应,从而影响学生短期内的正常学习生活。高校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解决此事,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校园安全的“湖面”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平静,势必也会引起社会对高校安全产生消极看法。

3.社会层面的危害。不法分子很容易编造各种类型的电信网络诈骗,造成社会信任度降低,导致民众之间的信任危机,社会运行成本显著提高,造成很多不良后果全由社会买单。此外,电信网络诈骗的群体及社会影响面极广,严重阻碍了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指出:早在十几年前,暴力犯罪是最大的社会威胁,对民众权利造成严重影响[2]。现如今暴力犯罪案件数目不断下降,破案率不断提升,但电信网络诈骗却成为社会公认“毒瘤”。

(二)高校电信网络诈骗产生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的原因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从学生层面、高校层面、社会层面等原因进行分析。

1.学生层面的因素。一方面,高校学生个人信息随意泄露,不善于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会在不法分子的诱导下随意填写个人资料。犯罪分子一旦掌握这些个人资料,将利用一切手段去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信息网络安全领域知识懂之甚少,没有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轻易地在网络中暴露自己的相关信息,踏进不法分子事先设计好的圈套。

2.高校层面的因素。高校全面掌握在校生的所有信息,如教务处掌握学生学籍相关信息,保卫处掌握学生户籍信息,学工处掌握学生家庭信息等。如果高校未对学生信息进行安全防护,很容易导致学生信息泄露。一方面,高校学生会、社团等组织也会收集学生相关信息,可能因为管理不善导致成员信息泄露,甚至有可能主动将学生信息贩卖给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活动;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教育普遍采取讲座或其他科普教育,内容流于形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未获得实质性的效果,导致学生防电信网络诈骗意识相当缺乏。

3.社会层面的因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不难发现,法律条文的制定总是滞后于犯罪的发生。虽然国家对于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领域的立法正逐步完善,但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相关立法还比较缺失,当前很多高校存在电信网络诈骗司法无法解决的关键问题,亟需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从而有效遏制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保护师生财产安全。同时,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破难度不断增加,特别是现如今民众习惯用支付宝、微信等网络形式付款,支付方式方便简单,也导致被诈骗成功的概率较高。

三、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预防治理对策建议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3]。创造安全可靠的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条件,针对当前严重影响校园安全的电信网络诈骗,政府、高校、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不断提高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水平,确保校园环境安全稳定。

(一)健全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法治保障

法治保障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关键,提升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离不开法治保障,法治保障是高校整治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依托[4]。当前,我国已经出台多部关于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法规,司法机关和相关部门在所管辖领域各自对电信网络诈骗做了相关规定,一方面是国家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关键举措,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国家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决心。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电信网络诈骗规章制度,做到电信网络诈骗有法可依,有制可循,违法必究。

(二)强化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治理主体效能

1.加强安全教育,筑牢防范底线。第一,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高校党委与校领导应高度重视,不仅应体现在相关规章制度建设上,也要体现在相关工作实施支持力度上;第二,高校应明确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教育牵头部门,相关部门要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本校的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教育工作,二级学院和其他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牵头部门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第三,高校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防诈骗教育宣传活动,如利用“三微一端”定期普及最新诈骗案例、举办电信诈骗安全知识竞赛等,总之,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电信网络诈骗安全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观念转变。

2.加强高校交流,推动协同合作。当前高校对于电信网络诈骗多采用各自为政的形式,校与校之间交流较少,彼此有种“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埋头苦干。各高校虽然办学层次不同,但其学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时间节点及诈骗类型十分相似,当某所高校在遭遇新型诈骗案例时,学校应及时将该案例告知其他高校,可以及时提醒其他高校学生减少同类型诈骗案件发生。因此,各高校应该发挥协同联动作用,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密切联系,互相分享成功经验,及时掌握最新电信网络诈骗动态,在特殊时间节点做好预防工作,共同推动校园电信网络诈骗安全防护体系的建立。

(三)加强相关部门及行业协同支持

1.公安机关的协同支持。公安机关在打击高校电信网络诈骗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公安机关不仅是打击诈骗犯罪的职能部门,同时还掌握不法分子和受害人的最新信息。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分析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做好对于同类诈骗案件的宣传,积极与政府宣传部门、官方新闻媒体做好沟通合作,营造出全社会打击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舆论氛围,从而让不法分子望而却步、无处可躲。此外,公安机关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高校反诈骗的警示教育活动,如在抖音、小红书及微信公众号等不定期推送各类诈骗情形,在互联网上营造出防诈骗宣传的良好动态局势。

2.金融机构的协同支持。金融机构(主要指银行部门)是诈骗环节中的重要环节,是不法分子获得赃款必经的渠道,如果金融机构能及时发现诈骗活动,就能让很多民众免遭被骗。金融机构应从以下方面出发:一是严格落实账户实名制,全面梳理并加强重点情形的客户身份识别,同时不断扩展客户身份识别方法;二是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管理,严把入口关,做好支付宝、微信、云闪付等支付平台资质的审核,同时要加大检查惩处力度,形成监管威慑;三是积极深入校园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不断增强学生金融方面的法律意识、个人信息及财产保护意识,以及转账操作中可能涉及的陷阱,这对于高校新生是尤为必要的。

3.家校联动的协同教育。当前,大学生多为“00 后”,其思想较为活跃,性格十分独立,个性较为鲜明,这些性格标签给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校、社会、家庭的目标就是确保学生拥有安全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建设性人才[5]。高校安全工作应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家庭为保障,三者协同合作,共同监管学生行为。对于已经受骗的学生,在为其联系公安机构做好心理疏导的同时,还要保持与家长的积极沟通,共同做好学生防骗意识的教育及心理状况等多方面考量。家庭教育对学生有着无比深远的影响,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应该让家庭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今后顺利走进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构建和谐稳定的安全环境对高校学生至关重要,而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的泛滥严重威胁到了高校安全稳定的育人环境,因此,高校应义不容辞地做好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工作,肩负起为学生提供健康学习生活环境的重任,同时要集中各方力量共同协作保障广大学子的人身财产安全,切实保护好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携手共建和谐安全的校园学习环境。

猜你喜欢
诈骗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信用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