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辉/江苏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江苏是海洋大省、渔业大省,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加快推动海洋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蓝色粮仓”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及中央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导向,深入分析江苏省海洋渔业经济形势,聚焦海洋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思路,积极展现作为,加快推进全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江苏省沿海各地高度重视海洋渔业,将其纳入高质量发展工作大局,坚持海陆统筹发展,多措并举发力,推动海洋渔业经济取得了良好成绩,但对比先进省份,短板弱项也十分明显:从总量规模看,综合实力不强。目前江苏省海洋渔业产业总体规模仅排在全国中游,人均海水产品不足17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水产品年产量135万吨,仅为福建、山东的18%,浙江、广东的30%;海洋渔业产值500多亿元,为福建、山东的35%,浙江、广东的55%。从生产结构来看,海产品占比不高。从海淡产品比例来看,江苏省以淡水产品为主的特征较为明显,海水产品产量、产值仅占全省总量26%左右;山东、福建、浙江以海水产品为主,产量、产值占比在80%上下;广东海淡水相对均衡,海水产品产量、产值占比50%左右。从发展区域看,深远海发展空间巨大。江苏省海洋渔业生产以传统的近海、滩涂贝藻类养殖为主,深远海养殖仍未取得突破。目前全国已建成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其中山东建成67个、广东建成38个,江苏建成4个。全省仅4家远洋渔业企业、43艘远洋渔船,船队总规模不大。从产业结构来看,三产融合仍需提升。山东、广东、江苏渔业经济总产值位居全国前三,总量比较接近。从三产结构看,山东、广东、江苏渔业二、三产占比分别为60.9%、56%、51.5%,水产品加工产值占渔业经济总产值比例分别为24.9%、6%、9.5%,水产品加工率分别为84.3%、17.8%、29.1%。江苏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各地要深刻认识到江苏省海洋渔业与先进省份、先进地区的差距,破除长久以来“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江苏人敢闯敢试精神,聚焦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找准工作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明确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更大力度向海要空间、向海洋进军,推进海洋渔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在做强特色上下功夫、求突破。江苏省各地海域条件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基础和装备条件不一,要在现有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做大优势产业规模,发挥其带动突破效应,推动形成领先领跑优势。要加强条斑紫菜、文蛤、泥螺、对虾等重要养殖品种种质开发和保护,加快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等良种基地建设,完善射阳河蟹蟹苗种业布局,推动射阳蟹苗代表江苏走向全国,争创更多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要着力调整优化海水池塘养殖结构和养殖模式,推动紫菜、生蚝等养殖方式改造升级,逐步增加高效优良品种养殖比例,探索引进大黄鱼、石斑鱼等高经济价值海水鱼类养殖,努力在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养殖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开发,小步先试、久久为功,尽早实现江苏深远海鱼类养殖零的突破。
在补链延链上下功夫、求突破。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作出“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的重要指示。如果说淡水渔业是江苏省大农业各板块中的一条“强链”,海洋渔业则是必须抓紧补齐、延伸的一条“短链”。要积极发展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冷冻食品等精深加工业,打造南通吕四渔港水产品加工集聚区、盐城射阳现代渔业加工示范园区、连云港南极磷虾产业园区等一批水产品加工高值应用和冷链物流聚集区,全力推进海洋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式发展。通过推动水产养殖、捕捞、加工、仓储冷链、市场营销、休闲渔业等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一批产加销贯通、农工贸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渔业特色产业集聚区。
在拓展空间上下功夫、求突破。长期以来,江苏省海洋渔业发展存在近海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生产方式粗放等问题,要认真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发布和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制度,持续加大资源养护力度,完善海洋渔业产业布局,不断拓展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空间。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加快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建设智慧渔业、数字渔业,开发低洼盐碱地水产养殖。要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监测,加大近海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合理规划放流品种和规模,提升增殖放流效果。健全渔船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好海洋伏休制度,持续做好海洋渔业执法监管工作。
在科技赋能上下功夫、求突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期,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有关部门发布了《江苏省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引领示范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对现代设施渔业建设进行了专门部署。各地要以此为牵引,从养殖技术、设施装备、产业链条入手,推动全省海洋渔业发展方式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三个方向转型升级。要做强海洋水产种质资源育繁体系,支持紫菜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建设,鼓励筛选、驯养、创制适宜本省深远海养殖、工厂化养殖和盐碱地养殖的海水品种,着力突破种源、深远海智能养殖等技术装备瓶颈。要发挥好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作用,加强产学研融合创新,共建共享研发平台和创新联盟,建设海上渔业研究基地,强化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应用,夯实海洋渔业发展基础。
各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聚焦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集聚资源要素,强化政策举措,完善产业链条,持续增强发展动能,高水平建设江苏省“蓝色粮仓”。
优化沿海养殖布局。空间是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命脉。要合理规划布局,优化空间利用,围绕形成覆盖“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的海水立体养殖发展体系,在严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前提下,提升潮上带盐碱地养殖、设施养殖、工厂化养殖,优化潮间带紫菜、文蛤等贝藻类综合养殖,拓展潮下带藻类、贝类等生态养殖。沿海三市资源禀赋不同,在规划布局上,南通要依托吕四、洋口等中心渔港和沿江沿海优势,盐城要充分利用滩涂规模优势,连云港要积极利用海滩、岛礁等资源优势,严格落实已发布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强化沿海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沿海养殖生产空间和海产品有效供给。在深远海进行规模化高效养殖生产,不仅能有效拓展养殖空间,带动水产育种、预制菜加工和渔旅融合等相关产业,还能有效拉动投资,经测算,一个2万立方的桁架类网箱就能带动2000多万投资。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部2023年在海南专门召开了深远海养殖工作会议,江苏省也出台很好的支持政策。各地要不等不靠,紧紧抓住这个窗口期、机遇期,系统谋划、科学布局,高质量推进一批江苏省深远海养殖项目落实落地。
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海洋渔业本身具有开放性本质,要强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在更大范围集聚发展要素,实现借力发展。继续探索开展苏台、苏港、苏澳渔业合作园区等外向平台建设,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推进建设东南亚和非洲远洋渔业、水产养殖加工基地。要积极参与开发南极海洋生物资源,近日,“深蓝”号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完成首航满载归来,在150余天有效作业中捕捞4万余吨鲜虾、船载加工5000余吨虾粉,标志着江苏省传统的养殖捕捞向深远海迈出重要一步。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新建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支持政策,落实高品质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支持政策,引导更多企业争做全国远洋渔业的“单打冠军”。
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渔港经济区以渔港为龙头,以产业为基础,以镇村为依托,能够有效贯通产加销、融合渔文旅,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重要抓手。要加强规划引领,尽快正式印发《江苏省沿海渔港经济区总体布局规划》,为全省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提供支持和空间蓝图。要突出渔港经济区“经济”属性,推动完善渔港经济区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公益性水产品交易市场、渔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创建水产品预制菜区域公用品牌、渔业展览馆、水生动物疫病监测中心等,为纵向延伸、横向拓展产业链条,带动形成“港产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加快推动海洋牧场发展。加强已建的海州湾、南黄海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长效监管,加快推进2022、2023年获批的秦山岛、滨海陶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鼓励、支持南通吕四海洋牧场建设。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专门的海洋牧场建设方案,可以在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海域先行试点,再集成示范推广。要积极探索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的牧渔城、牧渔场建设,打造“浮筏生蚝+网箱鱼类+网帘紫菜+底播贝类”多级组合、“新能源+资源养护+渔业养殖+渔港经济”多产融合的具有江苏海域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
培育壮大示范主体。要加快建立一批专业合作组织,支持渔民在养殖、捕捞、加工、销售等领域发展规范化的合作组织,将分散经营的渔户组织起来,把海洋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链接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要加快培植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海洋渔业产业发展,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从根本上解决江苏省海洋渔业龙头企业不多的问题。要加快打造一批综合性交易平台,提升紫菜交易市场、苏鲁海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能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打造更多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海产品集散地。要充分利用“海产品+互联网”新模式、新平台,创建海洋渔业流通与贸易电商经济。要加快建设一批渔业示范园区,打造连云港紫菜产业集群区、南通吕四名特优水产品集群区、盐城黄沙港海产品加工集群区、射阳港水产种业集群区,引导优质资源向园区集聚、优势项目到园区落地、优势企业进园区发展,形成养殖、捕捞、加工、休闲、流通和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集聚。
发展海洋渔业经济是篇大文章。各地要发扬敢想敢试、敢闯敢干的精神,集成政策、集聚资源、集中要素,更大步伐探索实践海洋渔业改革创新路径,推动江苏省海洋渔业经济高质发展、后发快至。
强化组织领导。沿海地区要充分认识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建设海洋强省、农业强省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明确海洋渔业经济工作定位,及时研究重大事项,督促落实海洋渔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农业农村部门要把推动发展海洋渔业经济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加强与发改、财政、科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健全海陆统筹、协作联动的海洋渔业工作机制,形成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强大合力,推动海洋渔业重大项目在用地用海用电、环评与排污许可、税收、融资等支持政策落实落地。
强化规划布局。围绕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江苏省“十四五”渔业发展规划做了全面谋划,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产业布局都有明确要求。各地制定了相应的渔业发展规划,要结合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本地规划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中期评估。坚持全省“一盘棋”,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和产业特色,统筹考虑市场、资源、环境等因素,对本地的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和产业布局进行再审视,完善预期目标,谋划落实措施,切实抓好规划的衔接落实。
强化项目引领。当前,制约江苏省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在于项目偏少,项目建设周期长,省内龙头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向海发展的积极性不高,海上开拓意识不足,没有形成一批能有效带动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各地要切实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根据全省海洋渔业经济发展重点,进一步研究、策划、包装、实施一批牵引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拿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项目规划建设要体现海洋渔业经济特色,体现质量效益导向,体现持续发展规律,定期调度检查,确保项目按时开工建设,尽快建成达产、发挥效益。
强化政策落实。为贯彻江苏省政府出台的《海洋产业行动方案》,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了加快推进海洋渔业发展若干措施、海洋渔业发展支持政策实施细则、推进渔业智慧园区和数字渔场建设等三个政策文件,将深远海养殖、远洋捕捞、海洋牧场、沿海渔港经济区、海洋水产种业建设等纳入政策范围,出台了许多实打实的支持举措,形成了一整套海洋渔业政策支持体系。比如对新建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最高给予1000万元补助,对新建大型养殖工船最高给予5000万元补助,各地要用足用好政策资金,加大在品种繁育、养殖技术、装备建造和生产试验上引导性的资金投入,提升海洋渔业设施装备水平,促进人才、资金、产品、技术、信息等生产力要素向海洋渔业产业集聚,全力推动江苏省海洋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