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华 杨博欣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提出,科协组织要在深化系统改革方面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构建组织协同和联动机制,强化科协组织基层治理[1]。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高校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办好科协是一流大学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和崇高使命[2]。当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的迫切要求,也是高校科学研究的新阶段,积极探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高校科协组织体系与协同机制建设十分重要,同时也要求高校科协要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找准新定位、塑造新优势、展现新作为[1],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动力。
高校科协的组织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科协组织,二是开展科协工作[3]。本文通过网站查阅和资料学习,详细了解中国科协、上海市科协、北京市科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各级科协、兄弟高校科协的组织建设情况;根据对《中国科协组织建设》和关于科协组织建设的文献资料研究,了解科协组织建设研究现状;结合全国16 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联盟2022 年会、上海高校科协座谈交流情况,以及T 大学科协组织创新试点项目的实践,总结高校科协组织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视域下,需要高校有组织开展科协工作发挥平台和纽带作用,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推动科技事业进步和发展。建立科协组织是开展科协工作的前提[3]。《中国科协2021 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4]显示,截至2021 年底,全国共建有高校科协1607 个,占同期全国高等学校3012 所[5]的53.4%,仍有46.6%的高校未建立科协。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科协数量增加趋势逐渐放缓,2017—2021 年高校科协数量分别为1181 个、1374 个、1437 个、1607 个、1607 个[4]。可见,在高校建立科协组织仍有很大空间,需要持续推进。
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距离高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引领高校科协工作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高校科协组织体系有待强化。中国科协的职能实现需要庞大的组织体系作为支撑,这在客观上要求组织体系必须健全,运转必须顺畅,工作必须高效。而要做到这些,需要夯实科协的组织建设[6]。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高校科协职能的实现更是如此,传统的松散性配置与现有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亟待设置并加强专人专岗负责科协工作[7],更好地履行相关管理职能;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科协组织建设的理论研究,并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实施高校科协组织建设实践,保障高校科协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高校科协协同机制尚需创新。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视域下,要将高校科协工作推进到“最后一公里”,传统单一领域的工作组织模式已不能满足新的要求。亟须创新方式方法和协同机制,充分调动组织体系中各部门、各学院的积极性;进一步探讨高校科协常委会专门委员会的设置与建设,对口联系各级科协和主管部门,提升科协组织的专业性,提高科协工作的质量、效率和应急能力,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为全校科技工作者服务,为高校事业发展服务。
三是高校科协制度体系亟待完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协会组织通则(试行)》明确了高校科协的重要职能。目前,高校科协制度体系还很不完善,工作推进缺少有效抓手,推进通则的切实落地以及发挥其成效还不到位;未能将组织体系建设、协同机制建设的成效用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形成长效机制。
高校科协接受中国科协、地方科协的指导,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坚持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应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遵循,以高质量科技创新为基础,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开创高校科协改革发展新道路。
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具有科技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引领科协工作。鼓励没有建立科协组织的高校,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建立科协组织。对于现有高校科协,应自觉坚定不移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肩负起党和学校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重任。面对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高校科协应深刻领会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在实际工作中,注重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更广泛地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落实党中央关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策部署上来[1],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国家和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服务。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视域下,一是应通过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科技工作者状况,解决科技工作者的实际问题,保障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二是应通过调查研究及时了解科技创新的新进展、新成果,并用新进展、新成果指导学生科创活动、开展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保障科协工作与时俱进。三是对高校科协组织建设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注重引入系统工程思维,提升多任务联动的系统思维意识和系统协调联动能力;注重建立多领域多元协同理念,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进行战略战术设计,探索基于系统工程的有组织科协组织创新体系建设,保障科协组织的先进性。
系统全面梳理高校科协组织的现状,针对发展目标,结合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找准亮点和突破口,打造高校科协特色品牌;针对困难和不足结合高校的工作实际,找准问题根源,循序渐进推出系列举措逐步推进,打开高校科协工作新局面;结合本校有组织科研的组织模式加强科协组织体系建设,在校科协常委会下设若干专门委员会,以组织建设为抓手,以学风建设为底线,强化多元协同,创新高校科协组织体系和协同机制,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推动制度建设,将组织体系建设、协同机制建设的成效用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形成长效机制,为科协工作的推进提供有效抓手。
着力强化多元协同,夯实科协组织建设,支撑高校科协的先进性。近年来,高校和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在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以学科交叉为特点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且加速迭代。为了适应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高校科协应充分调动组织体系中各部门、各学院的积极性,主动对接校团委、学生处、本科生院及研究生院等职能部门,面向在校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相关特色活动,选树科创典型,引导学生加强学术创新;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跨院系、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交叉,助力培养高校优秀科技人才;与各部门各学院协同联动,共同打造学风建设活动品牌,邀请大科学家分享学术人生,启迪人生智慧,加强对师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形成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勇于创新的学术生态。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创新管理也进入了大融通时代,组织管理范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交叉融合、数据驱动、场景驱动成为新的管理范式,新范式下已不再是单一领域的组织管理创新,而是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交叉。多元协同是组织管理发展的必然途径,大联合、大协作也正是科协开展工作的基本工作方式。高校科协一方面应注重开放,另一方面应注重共享,汇聚高校科技工作者、青年学子、科技管理工作者以及从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从业者广泛参与科协工作,多层次、多角度推动高校科协工作发展,与所有参与者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科协工作长期保持活力。
高校科协要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肩负起党和学校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在校内形成团结和依靠全体科技工作者、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成长和发展服务的普遍共识。在此基础上,高校科协应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的优势和特色,从科协工作的理念、体系、制度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形成发展规划,统一部署,合力推进,促进科协工作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传统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科协工作管理队伍亟须向研究型管理者转变,努力使自己主导的实践成为正确的而不是盲目的实践,成为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实践,成为有科学根据的而不是想当然的实践[8]。这就要求科协工作者长期加强学习、研究,持续深化组织建设创新理论,同时需要持续推进有组织的组织建设实践,用组织建设创新理论指导创新实践,保持组织建设的先进性。
高校科协是推动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结合学校历史文化特色顺势而为,发掘高校科协组织特色,发挥学校科技创新优势,以强促强,形成高校科协组织优势,同时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找准切入口,确保高校科协工作服务和支撑学校中心工作,从而取得更好成效。
建立一个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导向的可持续高校科协生态,必然存在长期稳定的内在动因,需要各方秉持合作共赢、成果共享的开放心态和胸怀。高校科协工作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只有尊重各单位、各部门的劳动成果,真正响应并实现其价值追求,才能让大联合、大协作取得实效,依靠合作共赢成效激发更多主体协同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