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寿联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古城自然保护站,甘肃 武威 733211)
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农田小气候和保障粮食高产稳产等作用[1]。随着时代的变迁,农田防护林的面积、树种、分布、管理和健康程度都已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和粮食安全重要性的不断强调,农田防护林建设作为农田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粮食增产增收的潜在助推器,再次被提上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议事日程[2]。为了更好掌握农田防护林的现状,为下一步提升、改造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我们调查了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农田防护林现状,在分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管护对策,对河西走廊地区农田防护林高质量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甘肃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东西长约1 000 km,南北宽100~200 km,海拔1 500~2 200 m。河西走廊主要包括甘肃省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和嘉峪关5个地级市,总面积约40万km2。河西走廊土壤肥沃,光照资源充足,发源于祁连山的3大内陆河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便利,广袤的绿洲和农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3]。
调查采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查阅资料是从自然资源部门调阅“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国土二调和三调矢量数据库、从林草部门调阅林地矢量数据库,查阅历年统计年鉴。实地走访各级农田防护林主管部门、林缘种植户和农业基础设施道路、水渠等建设单位,并对典型农田防护林栽植地进行现场调研。最后对调查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3.1 农田防护林面积变化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农田防护林多栽植于20世纪70、80年代,其后新栽面积较少,“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面积稳定在近2 000 hm2,农田防护林作为林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主体为各级林业和草原局及机构改革后的自然资源局林业和草原管理股室,采伐蓄积纳入限额管理。“十四五”期间(2021—2022年)因第三次土地调查将农田防护林界定为非林地,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相关规定,农田防护林管理主体脱离各级林业和草原管理部门,改由相关部门管理,采伐量增加。除此之外,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部分农田防护林因影响集中连片建设被挖除。2022年底农田防护林面积减少10%,目前面积近1 800 hm2。
3.2 农田防护林树种变化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农田防护林树种以杨树为主,栽植面积达98%,品种主要有新疆杨、胡杨和青杨,酒泉、嘉峪关地区新疆杨和胡杨栽植较多,张掖地区新疆杨栽植较多,金昌和武威地区青杨栽植较多。除杨树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国槐、榆树、沙枣和柽柳等,国槐和榆树主要栽植于农田主干道两侧,兼做农田防护林和道路风景林。近年来随着农田防护林功能的多元化,部分地方引进了观赏性较高的白蜡、桧柏等,但栽植面积较少。
3.3 农田防护林分布变化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农田防护林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北麓浅山区和川区绿洲地带,分布地明显受灌溉水源和地下水位的影响,河西走廊3大内陆河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灌区分布较多,分布面积占95%,部分井水灌区也保存一定量的农田防护林,但比较稀疏,面积较低。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农田防护林多栽植于农田地埂处,以单排栽植较多,株距2~4 m,农田主干渠边分布数量次之,以4~6排为主,株行距均为2 m×4 m,支干渠边也有分布,以2~3排为主,株行距也为2 m×4 m。农田防护林整体以50 m×50 m、100 m×100 m和200 m×200 m正方形网格分布为主,部分地方因农田地块不规则也有三角状和其他多边形分布,但面积较少。
3.4 农田防护林健康变化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农田防护林绝大部分树龄已达30~40 a,胸径已达25~45 cm,树高已达9~12 m,生长期进入过熟林行列。受病虫害影响,特别是红颈天牛幼虫蛀干为害,部分树干已空虚和腐朽,风折率达2%~5%,受农田防渗渠建设的影响,部分农田防护林因供水不足,顶梢出现枯死现象。除此之外,农田防护林遮挡农作物采光,与农作物争水争肥,限制了面积的拓展和机械化耕作,林农矛盾进一步加重,使其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因此,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农田防护林整体健康状况正在逐年降低。
4.1 管理部门不明确,采伐审批混乱
因农田防护林多为线状,镶嵌在农田地埂、水渠和道路边。2020年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完成后,为了便于农田集中连片管理,将农田防护林划归农田,在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矢量图上农田防护林为耕地地类。因此,农田防护林已从以往的林地变为非林地(耕地)。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规定“非林地上的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护路林、护岸护堤林和城镇绿化林木的更新采伐,由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管理”[4]。从2020年7月7日起,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下发文件,通知各级林草主管部门停止受理非林地上的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护路林、护岸护堤林和城镇绿化林木的采伐许可审批,由有关部门按照《公路法》《防洪法》和《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管理[5]。农田防护林作为非林地,林草部门不再管理的职责已明确,但由有关部门管理的职责并不明确,在采伐审批中部分地方由农业和农村局审批、部分地方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批,采伐蓄积的管理也比较混乱,有的地方“光头式”式采伐,有的地方按照一定比例择伐,采伐后有的地方及时补植补造,有的地方则一采了之。
4.2 病虫害发生严重,抚育投入不足
农田防护林病虫害发生严重,主要病害有杨树叶锈病、白粉病、炭疽病和角斑病,2022年发病率分别为20%、15%、8%和5%,病情指数分别为0.5、0.3、0.2和0.2。主要虫害有杨红颈天牛,2022年发生率100%,虫情指数0.4。“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农田防护林近2 000 hm2,约501万株,每年的抚育经费仅为10万元,每公顷的抚育经费仅为50元。“十四五”期间(2021—2022年)农田防护林面积降为1 800 hm2,约451万株,被划入耕地后,受森林抚育经费管理规定:森林抚育经费由林业和草原部门管理,仅用作林地林木抚育。因此,农田防护林抚育经费已不在森林抚育经费申请之列,其他部门对农田防护林的抚育投入也几乎为零。
4.3 缺水缺肥缺管护,人为破坏严重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农田防护林多栽植于20世纪70、80年代,栽植初期农田防护林和农田成为整体,农田防护林生长所需的水分、营养都通过农田灌溉渠网和农户播种施肥获得。近年来随着水利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对农田灌溉渠网的不断改造,所有干渠和支渠都加固改造成混凝土或浆砌石防渗渠,位于水渠边的农田防护林获取水分的途径被阻断,60%的农田防护林因供水不足和干旱条件,顶端出现枯死现象,干枯部分占树体总高度的10%~30%。位于田埂上的农田防护林根系深入农田后与农作物争水争肥,农户为了阻隔农田防护林根系深入农田影响其生长,每年在地埂周围开沟或用加重犁深耕,最终切断农田防护林根系,使树根生长受阻,根系数量和分布面积减少,最终影响地上部分水分和矿物质的供应,地上部分枝叶生长受阻,严重时整株干枯死亡。除农田防护林生长所需的水分和肥料受到影响外,农田防护林属性发生变化后,新的管护部门和人员没有及时到位,管理有所松懈,人为破坏时有发生。农户为了消除农田防护林对农作物光照的影响,在不砍伐的情况下,借机田埂烧荒和除草剂喷洒等机会,将部分农田防护林基部烧毁或喷洒除草剂后毒死,更有甚者将树干基部树皮环剥,最终导致树体死亡。部分地段农田防护林遭到多年破坏和蚕食后,出现缺株和断带现象,严重影响了农田防护林的完整性。
4.4 重要性认识倒退,重新构建困难
20世纪70、80年代农田防护林建设初期,农田和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被广大群众所认可,在农田规划、平整过程中,农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对农田防护林的重要性进行了大规模的普及,50后和60后农民对农田防护林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作用深有体会,倍加珍惜和爱护农田防护林,好多栽植、管护工作都是农户自发投工投劳完成。进入21世纪20年代后,随着70后和80后新型农民的登场,农业生产效益相对其他行业不断降低,人们开始忽视农业生产和农田防护林建设的重要性,对农田防护林建设的初衷和重要作用开始淡化。有些地方甚至提出农田防护林阻碍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应与清除。2020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部分地方借机将农田防护林挖除,在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中缺少农田防护林论证和规划,有的地方将网状、线状高标准农田防护林规划修改成片状规划,农田防护林建成后只在面积和比例上达到原来防护林的标准,但起不到防风、固沙、护田的作用。有的地方在农田防护林重新构建过程中受到种植户的阻挡,认为农田防护林长大后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即使栽植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5.1 明确管理部门,制定采伐审批流程
在遵循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前提下,地方人民政府可明确农田防护林的管理主体和责任人,可将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或水利局确定为管理部门。并参照林业和草原局制定的林地林木采伐审批流程制定相应的农田防护林采伐审批流程,对采伐蓄积实施限额和采后补植补造管理,确保农田防护林采伐量和增长量持平,采伐后通过树种更新和补植补造,确保农田防护林完整性和生态功能的持续发挥。
5.2 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财政抚育预算
加强病虫害防治,将农田防护林抚育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将每公顷农田防护林的抚育经费提高到300元。每年冬季落叶后对农田防护林树干涂白,春季在蛀干害虫红颈天牛羽化高峰期树干喷施杀虫剂杀灭羽化成虫,减少成虫产卵数量。雨季7—9月杨树叶锈病、白粉病、炭疽病和角斑病高发期,利用无人机交替喷洒广谱性杀菌剂百菌清和多菌灵,杀灭病害孢子,减少病原体数量。同时对农田防护林出现的异常林相实时监测,对出现的新型病虫害及时研判进行高效防治。
5.3 加强肥水管理,引导群众爱林护林
在农田防护林栽植区增设专属性灌溉沟,给其分配一定的灌溉量,每年发芽前、旺盛生长期、越冬前灌足发芽水、生长水和越冬水,防止农田防护林灌溉用水量挤兑农田灌溉用水量,使农户排斥和不满农田防护林灌溉用水。增设的农田防护林专属性灌溉沟保持原生态土渠,防止混凝土或浆砌石防渗后影响水分下渗。在灌水的同时管理主体单位每年采购一定数量的肥料,施入灌溉沟,满足农田防护林生长需肥量。同时引导和教育群众关爱农田防护林,树立舍小家顾大家的理念,在耕作时减少对防护林根系和树体的破坏。
5.4 建设初衷不改,提高重建规划科学性
秉承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邀请林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田防护林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和普及农田防护林生态功能基础知识,让人们重温农田防护林建设的初衷,牢固树立农田防护林建设的作用和功能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弱化,农田防护林对农业增产增收的作用依然不容忽视。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依然要重构和重建农田防护林,在规划中要邀请林业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和技术指导,不可将农田防护林建设视为普通的造林工程,片状或块状栽植后,只从面积和比例上完成重构任务,起不到护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