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浮针再灌注技术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手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

2024-01-16 07:17叶伟斌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23期
关键词:浮针腕关节痉挛

叶伟斌

(韶关市中医院康复科,广东 韶关 512026)

脑卒中是临床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疾病,致残率、死亡率及复发率都较高。中风后手痉挛可能是由于缺钙、脑供血不足等导致的,上肢尤其是手腕部位的脑皮层投射面积较大,且参与了抓握和取物等精细活动,康复难度较大[1]。中医认为,中风后痉挛主要是因瘀血阻络、痰湿阻滞而致病,治疗应以调理气血、祛瘀化痰为主要原则。针刺治疗可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使局部被困之卫气得以疏散,从而缓解手痉挛的症状,但中风的根本是正气亏虚,针刺无法完全辅助人体正气抵御外邪,使患者症状容易复发[2]。中医研究中浮针再灌注技术是通过针尖在皮肤表面“浮动”或“漂浮”的方式刺激穴位,使穴位周围的气血得到活化和重新灌注,从而起到改善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对手痉挛的改善作用较为显著[3]。本研究旨在分析浮针再灌注技术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手痉挛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韶关市中医院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60 例中风后手痉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3~74 岁,平均(60.85±4.94)岁;男性22 例,女性8 例。观察组患者年龄45~72 岁,平均(60.28±6.01)岁;男性20 例,女性1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诊断标准;②经CT 或MRI确诊;③存在以手痉挛为主要表现的肢体障碍。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②合并其他严重中风后遗症;③认知异常且存在精神疾病。本研究经韶关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黑龙江鼎恒升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2137,规格:0.3 g/片),口服,0.3 g/次,1 次/d;甲钴胺片(杭州康恩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921,规格:0.5 mg/片),口服,0.5 mg/次,3 次/d,连续用药14 d。同时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4 d 的康复治疗,具体方法如下:①手法牵引。患者采取站立或坐姿,将患肢稍微向外侧拉伸,手肘折成90°,抓住患者前臂,按住患者的掌心,大拇指放在手背上,然后用虎口交握法,协助患者做前臂运动。确保手腕背伸到最大,缓慢而均匀地移动,并保持1 min。②侧方支撑。患者保持坐姿,双臂缓慢打开,放在与座椅同一高度上,然后伸出五根手指,使掌心贴着椅面,小臂与椅面平行,前臂贴近身体,手指向前移动。训练2 d 后,上肢向后旋转,患手逐渐向远端伸展,同时,前臂旋转角度、手与躯体间距随之增加,摇摆幅度也逐渐增大。前臂无法自行活动的,用健手协助或配合康复医师被动活动。③手功能训练。练习穿脱鞋袜,开关灯,用手指拿东西,用手指解开结,用笔写字,用手掌拍打,进行各种动作类游戏和计算机游戏。当患侧的腕部可向后伸展10°以上,背伸度不低于10°时,再进行下一个训练。每天早晚各进行1 次,每次持续45 min。第1 个周期为5 d,第2 个周期为8 d,2 个周期之间休息1 d。

对照组患者在服药和康复治疗的同时采取针刺法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辨证选择合谷、内关、后溪、中冲、十宣等穴位,消毒并进行局部麻醉。针刺以上穴位,不同穴位刺入深度不同,留针15~30 min,拔针,用消毒棉球轻轻按压穴位,以防止出血[5]。1 次/d,5次/周,共治疗2周。观察组患者在服药和康复治疗的同时采取浮针再灌注技术治疗。选择穿刺位置:选择桡侧伸肌、浅层尺侧腕伸肌、小指伸肌等为主要入针点,桡长伸肌、短伸肌、拇长伸肌、拇长展肌、食指伸肌、尺侧屈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等也可作为入针点。使用送针器,根据肌肉筋膜触发点的具体情况,在患者前臂的内侧选取2~3 个入针点。首先用碘伏棉签从入针点的中央向周围以同心圆擦拭,将浮针(扬州智象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中号M)的针尖朝上置于进针器的驱动杆,然后向后抽入,中指置于进针器的下方,食指搭在红色按键上,大拇指搭在送针器的上方,置于经消毒的肌肤入针点上,使送针器与肌肤成15°,左手协助,向前推动下按,使浮针迅速扎进表皮底层。用右手将针尖从皮肤下方插入,直到导管套管完全伸入皮肤。将胶套底座上的凸出部与针芯配合,凸出部能将针芯全部缩回胶管中。最后,用右手拇指内侧的甲片与中指将芯座夹紧,将食指与无名指分别置于中指的两侧,将其置于肌肤之上做为指引,而食指与无名指则呈扇状向外横扫。在扫动的时候,要用力、流畅、有节奏,一个入针点扫2 min,每次扫动200 下。在使用浮针法进行再灌注的过程中,患者要积极屈伸手腕和手指关节,以确保关节活动。若患者有活动性的问题,应给予手腕及手指的被动灌注,直至患者的手部肌肉活动减轻为止。在完成了所有的疏通和灌注后,将针头拔出来,插回到防护套中。嘱患者留置导管4~6 h 后取下导管,用无菌的棉花压迫止血。1 次/d,第1 个周期为5 d,第2 个周期为8 d,2 个周期之间休息1 天。均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 个月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①手痉挛程度。通过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MAS)[6]对治疗前及治疗14 d 后患者手痉挛程度进行评估,评定级别分别是0~Ⅳ级,级别越高,手痉挛程度越严重。②腕手功能。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 个月通过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7]对患者腕手功能进行评估,评分总分24 分,得分越高腕手功能越好。③腕关节活动度。在治疗前和治疗14 d 后,嘱患者保持站立位,前臂中立,使用量角器,分别对患者腕关节掌屈角(0~80°)、背伸角(0~70°)、尺偏角(0~30°)、桡偏角(0~20°)进行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经S-W 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MAS 分级比较治疗14 d 后观察组MAS分级0 级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Ⅲ级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MAS分级Ⅰ、Ⅱ、Ⅳ级的患者占比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MAS 分级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腕手功能FMA 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1、3 个月后两组患者腕手功能FMA 评分均逐渐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腕手功能FMA 评分比较(分,±s )

表2 两组患者腕手功能FMA 评分比较(分,±s )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治疗后1 个月比,#P<0.05。FMA: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组别 例数腕手功能FMA 评分治疗前治疗后1 个月治疗后3 个月对照组 307.32±2.2013.08±3.00*16.87±2.02*#观察组 307.22±2.0017.88±2.40*20.00±1.89*#t 值0.1846.8436.197 P 值>0.05<0.05<0.05

2.3 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14 d 后两组患者腕关节掌屈、背伸、尺偏、桡偏活动角度均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比较(°,±s )

表3 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比较(°,±s )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例数掌屈角背伸角尺偏角桡偏角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3016.80±4.6030.20±8.40*12.80±3.6022.70±4.40*4.70±1.5010.00±3.20*4.00±1.507.60±2.00*观察组3016.10±5.20 39.30±10.00* 12.40±4.2029.80±4.80*4.80±1.6013.70±4.00*4.20±1.3010.90±2.20*t 值0.5523.8160.3965.9720.2503.9560.5526.079 P 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3 讨论

手痉挛是中风常见的并发症,致残率和治疗难度都较高。在中风康复期间,脑内高级神经元兴奋性增强,导致上肢肌肉和下肢肌肉紧张痉挛,而手是人体精细、灵敏、协调和复杂的运动部位,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脑中风后手痉挛对于患者的生存和预后至关重要。脑卒中与血栓形成有关,并可造成神经功能损伤,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甲钴胺片是一种维生素B12的衍生物,具有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的作用,因此甲钴胺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抑制患者血栓形成,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有利于手痉挛的恢复。常规康复训练是缓解中风后手痉挛的可靠方法,手法牵引、侧方支撑、手功能训练等方法可以使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肌力达到均衡,增强上肢伸肌肌张力,对抗上肢屈肌肌张力,促进独立动作产生,抑制不自然痉挛,从而恢复正常动作[8]。

中医学认为,中风后痉挛多由于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肌肉失养而导致,因此,调理血液、滋养经脉是治疗中风后手痉挛的关键原则。中医学注重全面的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考虑病因病机,制定个体化的中医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中风后手痉挛的目的。脑卒中后手痉挛患者,手指呈挛缩屈曲状,属阳缓而阴急,针刺疗法可疏通经络、调节气血,针刺合谷、内关、后溪、中冲、十宣等穴位,可松弛患者手部痉挛肌肉,降低肌张力,激发经气,调节阴阳平衡,从而缓解手痉挛症状,但中风的根本是正气亏虚,针刺无法完全辅助人体正气抵御外邪,使患者症状容易复发。再灌注是指患者通过外力或自身力量,持续使局部肌肉或相关联的关节得到舒张和收缩,对血管产生挤压,使局部肌肉获得比静态下更多的血液供氧,缺血的组织得以恢复到正常状态,从而减轻肌肉痉挛,提高四肢的活动能力。浮针再灌注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在改善肢体功能障碍方面具有良好效果[9]。

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MAS 分级0 级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Ⅲ级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提示浮针再灌注技术可有效缓解中风后手痉挛患者手痉挛程度。浮针法是通过按摩针刺点周围的浅层筋膜,调整穴位周围液体状态下的疏松结缔组织的三维结构,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通过神经、免疫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启动和强化筋膜系统的调节作用,从而调整体内机能细胞的修复与再生,改善肢体运动状态[10]。本研究中,与治疗前比,治疗后1、3 个月两组患者FMA 腕手功能评分均逐渐升高,掌屈、背伸、尺偏、桡偏活动角度增大,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提示浮针再灌注技术可显著提高中风后手痉挛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和腕手功能。常规康复治疗可帮助患者重建正常运动模式,有效预防肌肉萎缩,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浮针再灌注治疗可促进患者手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二者联合应用可活血解挛、疏通经络,从而有效地改善患者手痉挛的症状。

综上,浮针再灌注技术结合康复治疗可有效缓解中风后手痉挛患者手痉挛程度,显著提高患者腕手功能和腕关节活动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浮针腕关节痉挛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浮针治疗产后股外侧皮神经炎验案
浮针联合自拟通便方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关于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三届《腕关节损伤新技术学习班》的通知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