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明(南京)
回顾启琼兄和我的交往,时光的相机必须打开长焦距才能看到全景。时间太久了,但记忆依旧清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得益于市场经济的推动,整个社会焕发出强大的生机,表现在艺术方面,各类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然,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以致真假难辨,一时喧嚣。时至今日,真假已辨。能够坚持到现在的,就是真;昙花一现的,就是假。就在这样一个热潮中,我和启琼兄因为“中南民族艺术家协会”的成立而相识。说是相识,其实至今二十多年了,未曾晤面。然而,这些年当中,只要彼此需要互助的,必定是心照不宣。
启琼兄给我的第一张名片,我至今仍保存着。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光阴,名片已经发黄,尽管现在人们已经普遍习惯了微信的电子名片,但这种纸质名片,犹如纸质书带给人的感觉一般,特别温暖,更主要是它寄托了时间的年轮,见证了历经岁月霜河的真挚友情。
虽然彼此之间的交流不是特别频繁,但我对他的关注却从未停止,见证了启琼兄一步一步从成功走向成功。启琼兄是土家族人,从进入中书协再到中美协,走进专业院校进修,多年来仍然本色不改。这让我时常想起那位令我极其崇拜的土家族大作家沈从文。沈从文的经历跌宕起伏,虽历尽艰辛,文字却永远从容悠游,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魔力,十分着迷。无论是作为大师级人物的沈从文,还是作为小人物的启琼兄,都得益于湘西文化。文学主要依托于文字描述,文学的表现更令人浮想联翩,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书画则相当直接、直观,写真、写实、写意和写心,将心目中的“图腾”融入笔触之中。
湘西位于湖南、贵州和川渝的交界处,交通闭塞,处于边缘地带,曾是“百越”的发源地之一。这是一个静谧、缓和、永恒的美丽世界,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蕴藏了人们对生活本真的态度,对真善美的拥有和关注,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这里的文化资源给启琼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能量。尽管世俗化的影响极为深入,时至今日谈及湘西文化,依然有某种“神秘性”,有特别的深邃之美。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悍匪横行,还有那神秘的赶尸人。对于启琼兄来说,土家族的信仰、巫术和祭祀,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与神秘文化相互交织,恰恰构成“实验水墨”的现代性基础。启琼兄拥有湘西人的质朴、纯真和敏锐的特质,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拒绝一成不变的生活。虽然去了北京进修,但他始终“不忘本”,让湘西文化成为自己童年乃至一生的记忆,成为他创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人情美”和“人性美”是湘西文化的特质。面对优美、宁静、自然和古朴的湘西,批判物欲横流、野性丑恶且不乏人性扭曲的现实世界,借助现代水墨来表现,可谓再合适不过。在借鉴湘西民间文化元素的创作中,启琼兄常常借助象征来暗示或寄寓特定的人事与事理,表达情感和寓意,引发联想,获得意境。在电子信息化时代,书画家主体作为感觉敏锐的一类人,因为新观念的介入,在思维引导和情感表达方面,会很自然地求索新颖的、合理的视觉空间。“水墨”视觉效果的创新,不仅在于图式和色彩等元素的创新,更在于追求多种彼此之间关系的创新。当个人深入了湘西这片独有的民间文化艺术环境,充分了解了地域文化属性,发掘富有民俗及传统等双重性的文化资源,努力突破原有的形式而进行的创新,就会成为一种自觉。
启琼兄的绘画创作,如果要尝试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真”,真实的自然、真实的笔墨、真情实感,真诚地面对一切。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虽未谋面却相交甚欢的原因。与“真”相对的是“假”,是“伪”。毋庸讳言,在书画圈有太多的假大空风气,伪情、伪装和伪劣,致使风气败坏。艺术创作浮躁肤浅,自然无法表现厚重的湘西文化。启琼的民族身分和民间身分皆有助于他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描绘。这当中似乎存在某种冲突——即古老神秘的文化如何演绎为“现代水墨”。因为在很多人的理解中,传统与现代常常是对立起来的。不能不说,非此即彼的观点误人深重。殊不知,此二者本身是有机统一的,尤其是表现在启琼身上,使他的创作厚积薄发、游刃有余。
擦肩而过 纸本水墨 吕启琼
赶乡集 纸本水墨 吕启琼
所谓的“现代性”,在启琼的水墨创作中通常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人”的主体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自然”和“天”,“人”成为主题和核心,强调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每个人具有独立而不可替代的价值。二是对“新”的追求和强调。“现代艺术”打开了“创新”的大门,门类和思维不断拓展,不乏一些离奇古怪、光怪陆离的成分,已然不满足于旧瓶装新酒的简单举止,需要有一些更大的突破。然而,作为积淀极为深厚的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不是说想摆脱就能摆脱的,考虑传统渊源始终是必须依赖的资源。三是“反思性”特征,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予以关注,虽然有时不免存在泛化的主题,但另一方面积极表明,取决于在多个社会领域的批判性反思,对社会现实的参与,不会止步于“逃离”,在创作上就不会是无源之水。
毫无疑问,要了解“现代水墨”,应该稍微追溯一下水墨画的历史。纵观水墨画的形成,最初是在唐代。唐代是中国历史中最为强盛的王朝,儒释道的融合,画家主体内生的世界观发生了自觉的变化。其中,禅宗对于水墨画的影响首当其冲,将内在的哲学思维和思想借助技法表现出来,体现文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水墨画作为主要凭借单一“墨色”的画种,主要在于水的妙用,产生浓淡干湿的变化。水墨画技法中的浓淡干湿处理,疏密聚散、对称与不对称、均衡与不均衡,可以超出传统绘画所形成的一种“极限”,因为有时采用“现代构成”的方法,拓展了笔墨层次,不仅有笔墨形态,更有笔墨形态的组合,既呈现平面构成,又彰显立体效果。这是技法层面的要求。更高的要求在于对人的要求。水墨画的本质是文人画,因为画家主体是文人,要有文人的胸怀与修养,正如郭若虚《图画见闻录》中所强调的:“人品既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水墨画的审美侧重个人主观世界和内心世界,关联内心精神和艺术样式。
不难发现,传统水墨讲究诗情画意,注重神韵和气息,尤其是意境之美不可或缺。“现代水墨”顾名思义,要的就是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内在的传统积淀,比如最典型的“墨分五色”要求,同样要注重意在笔先,画心中之象,写胸中之意。无论营造怎样的风格,强调立足本土资源,才能谈得上继承与发扬。“水墨”不再是单纯的物理形态,而被赋予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当代艺术精神强调人的创造力,借助画家的主体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来看待的。传统水墨属于人与自然的融合,画家主体一定要归属到自然情境中,即人与自然的融合,更高境界则是天人合一。当代水墨画既要求有传统功力,同时对现实自然与社会要有敏锐的感知力、表现力。水墨画一直是中国传统文人所崇尚的,是传统文人精神与人格理想的载体。在当代文化背景下,传统的“文人群体”已然消失,代之以当代形形色色的艺术家,山川树木变成城市森林,生存环境和思想理念的改变,必然改变水墨画创作与鉴赏的意识,进而影响到创作风格。当代水墨可以是一种“实验”,在这样一种“文化实验”的进程中,将传统文化与对当代社会的反思结合在一起,侧重自我精神的理解和诠释。由此而言,当代水墨更接近一个开放的文化场域,水墨本身有时只是一种媒介,创作过程则是一个不断发现、质疑和自我释放的过程。
“现代水墨”带有强烈的实验性,在心灵与现实世界的碰撞中建立对当代世界的反思与批判。启琼兄的系列创作,无一不打上对当代喧嚣世俗的质疑与批判的明显烙印。水墨画具有“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虽然不同于文学,却与文学有类似的特质,也由此形成内在的美学与文化脉络,包括水墨材料的突破和尝试,让观众在欣赏时能够与作者形成共鸣,也就真正达到人文关怀的目的。毫无疑问,启琼兄的作品,其笔触的细腻与块面的沉重,画面的饱满与虚灵做到了有机统一,色彩与内涵充分与形神交融统一起来。拥挤的人群、老旧的汽车、有意沉闷的色调、压抑与释放的激烈碰撞、伪装与真实的心灵呼唤,使人想到曾经的年代。水墨画的未来趋于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审美取向的多元化、毛笔功能的艺术化,无一不使得水墨画更多侧重个人情感的表现,回归个人心灵,本体化独立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这就使得水墨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把传统文人画一些具象的要求进行抽象演绎,以高度概括的形式将画家个人的审美呈现出来,甚至有效地吸收西方绘画的某些技法,具有特别的开拓性。这就是读启琼绘画能产生震动与思考的原因,甚至对当代社会和当代文化产生一种联想。在当代的社会生存经验中,困惑、矛盾和质疑等心态使得心理产生不平之鸣,要求画家必须具备敏锐的感知力,进而通过变形,甚至大胆出格的笔墨,以情绪化的笔触,创作出极具视觉张力的作品,同样符合“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从这个角度来讲,吕启琼的创作实验和当代绝大多数画家一样,将当代水墨发展成一种“新传统”:即一种新的方式、一种新的视角和一种新的精神境界。
可以说,启琼兄以个人视角针对当代水墨画的建构与解构、题材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在诠释人性异化与自然的别样理解中,都有特定的作用。这种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融合,需要设身处地去完成。除了人生经历之外,在艺术成长过程中,前期的各种尝试与积累,都必须从传统走来。任何一种风格都不可能是横空出世,最终仍归结为两点:一是个人气息,二是笔墨精神,都是比较自我的,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需要内外兼修。这一切使得他的水墨画常常焕发出时代气象,这种气象同时具备了浓郁的湘西本土文化内涵,从个人艺术语言层面对水墨系统观念做出近乎哲学层面上的思考和诠释。
但凡画家、书法家,在中年或晚年实现风格突破,必定包含某种不为人知的特定因素,这才是不可复制的。我对启琼兄充满期待。
问墨盘古 纸本水墨 吕启琼
澧水河边的故事 纸本水墨 吕启琼
湘西风情 纸本水墨 吕启琼
湘西非遗之一 纸本水墨 吕启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