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桂
(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350)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日本非常受欢迎,在世界各地也很畅销,是全球十大畅销书作家之一。1987年,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后至今畅销。其作品匠心独运,少有日本战后阴郁的文学气息,令人耳目一新。随着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传播和翻译出版,他的作品中渗透的生活方式、文化品味,对青春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村上春树的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消退,但他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依然受到很多读者的青睐。可以说,村上春树作为一位跨越国界的文学大师,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研究以CNKI 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及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村上春树研究文章为样本,以村上春树为关键词,检索到1993—2023年期刊发文量达到2 848 篇。本研究通过python 可视化分析,剖析村上春树研究的动态轨迹和变化趋势。此外,本研究还以传统的文献计量方法作为补充,以期系统、全面展示村上春树研究领域的全貌。
1989年,李德纯介绍了20 世纪70年代以来的日本都市文学,并对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进行了评述。这是中国大陆学者第一篇论述村上春树的论文。20 世纪90年代长安在《外国问题研究》发表题为《受日本学生欢迎的作家村上春树》,阐述了村上春树作品的特点,认为主要体现在他对城市生活的全面肯定。村上春树的作品不同于日本近代小说那样暗淡消沉,而是充满了“明朗的虚无感”。此后,我国对于村上春树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
文献数量的年度分布可以间接反映出这一学科领域内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通过对检索到的2 848篇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的动态轨迹见图1。可以看出,1993年至2005年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发文量较少且增长趋势缓慢。这是因为20 世纪80年代末期村上春树文学刚被传播到中国,20 世纪90年代,村上春树的作品开始在中国热销,对村上春树的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2006年以后进入研究的深入阶段,发文量呈井喷式增长,2008年达到一个小高峰,年发文数量突破百篇。2010年至2012年,对村上春树文学研究出现了短期的低迷现象,而2014年发文量高达310 篇。然后又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之后村上春树研究热逐渐退潮。那么,为何会呈现出这样的演变轨迹呢?其原因不仅在于村上春树作品精神内核的相似性导致读者与研究群体流失,更在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崛起和文化自信的提升。
图1 发文量与年度分布
通过对文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得到对村上春树文学研究排名前20 位的作者(见图2)。
图2 作者发文量排名
从作者发文量角度进行分析,由图2 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杨炳菁,共发文18 篇,林少华16 篇、尚一鸥15 篇、关冰冰13 篇、刘研12 篇,其他发文较多的作者还有吴思佳11 篇,张小玲7 篇,朱道卫7 篇、吴宏杰6 篇、符夏鹭6 篇、郭华6 篇、马晓光6 篇。美国科学家普赖斯(Price)提出了普赖斯定律以及计算核心作者的计算公式,即M≈0.749(Nmax1/2)。根据该公式我们可以通过某一领域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来确定该领域核心作者的范围。在公式中,M代表核心作者发表论文的最小数量,Nmax代表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的发文数量。即Nmax=18 带入公式,可得M=3.177。由于论文发表的数量必须取整,若M取3 没有意义,则M取4。根据计算结果,当作者的发文数量在4 篇以上(含4篇)时,即为核心作者。通过查看图2 的信息可得出核心作者共有20 位。这20 位作者代表了本领域中发文量多、被引率高和影响力大的作者。
从科研机构的角度进行分析,由图3 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科研机构为中国海洋大学,共发表75 篇,东北师范大学45 篇、南京师范大学33 篇、黑龙江大学30 篇、山东师范大学23 篇、北京外国语大学22 篇、哈尔滨理工大学22 篇、西北大学19 篇、辽宁大学17 篇、辽宁师范大学17 篇。
图3 科研机构发文量排名
通过对文献信息进行统计,得到发文量排名前20名的期刊,《青年文学家》60 篇、《名作欣赏》44 篇、《书城》39 篇、《文学教育》33 篇、《作家》31 篇、《北方文学》(下旬刊)30 篇、《短篇小说》(原创版)30 篇、《中学生百科》25 篇、《世界文学》22 篇、《文教资料》22 篇、《新民周刊》22 篇,具体排名见图4。从文献来源看,虽然整体发文量很大,但是发表在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研究成果较少,说明现阶段此领域高层次、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较少,还有很大研究空间等待学者们去探索。
图4 期刊发文量排名
词云分析是一种可视化文本数据的方式,它可以快速识别一个文本中最常出现的词汇或短语。通常情况下,词云是基于文本的出现频率而生成的,因此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或短语在词云中会显示得更大、更直观。词云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段文本的主题或关键词,特别是在大量的文本数据中。例如Python工具可以自动计算出文本数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或短语,并生成相应的词云。词云通常可以通过调整字体、颜色和布局等方式进行定制,以使其更具可读性和视觉吸引力。对村上春树文学研究进行词云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该领域内对村上春树的研究重点和关注点。词云分析可以快速提取出研究者在研究中频繁使用的词汇和短语,这些词汇和短语通常反映了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和研究方向。我们还可以了解研究者对村上春树文学作品关注的主题和文学风格,以及他们在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理论和概念。总而言之,词云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领域内的研究趋势和重点,为深入了解村上春树文学研究提供重要线索和有益参考。
首先通过数据分析提取关键词,筛选出村上春树研究文献中出现的高频术语,通过这些高频术语可以发现1993年至今对村上春树的研究热点。在选取的2 848 篇文献中,《挪威的森林》出现了316 次、《海边的卡夫卡》出现了76 次、《1Q84》出现了55 次、《且听风吟》出现了37 次,可见这4 部长篇小说最受研究者的关注。其中,《挪威的森林》出现频次最高,远远超过其他3 部作品,说明这部小说在学术界和读者中受到了广泛认可和关注。
上述几部小说都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被誉为日本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些小说都涉及到人性、自我认同、孤独、成长等深刻的主题,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村上春树擅长将不同文化、历史、现实等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话、描写、象征等手法,展现出深刻的人性和思考。然而,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村上春树的其他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以及随笔等并未得到充分研究和探讨,这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新的契机。总而言之,通过数据分析提取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村上春树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今后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和依据。
学者对村上春树的研究主要涉及文学、文化、艺术、语言、工艺技术、历史、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见表1)。其中,文学类1 997 篇,文化、科学、教育类377 篇,艺术类152 篇,语言、文字类92 篇,工业技术类79 篇,历史、地理类73 篇,社会科学总论65 篇,经济类61 篇,政治、法律类50 篇,哲学、宗教类43 篇。可见,我国学者对村上春树的研究不仅仅限于从文学的角度去研究,还会涉及其他多个领域。村上春树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充满诗意的语言、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精细的描写著称,吸引了学者们对村上春树作品的叙事手法、文学风格、主题意义等进行深入探讨。
表1 涉及学科领域
村上春树的小说中经常涉及日本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近年来,研究者试图分析这些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他的作品。刘研[1]认为,村上春树在创作中提出的“中间地点”论为我们理解他的小说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中间地点”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漩涡和平台,较为真实地呈现了文化对话中的动态原貌。村上春树对西方文化感同身受,又扎根于日本现实生活,在对他者和自我理解的不断互动中,他的小说尝试寻找新的文化坐标。谢金洋[2]指出,村上春树的创作明显受到了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他对孤独的询问、对自救模式的探询、对以荒诞对抗荒诞的生存态度的张扬,都折射出了文化择取立场下的现代主义的艺术精神。陈龙认为,村上春树的创作风格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中的“物哀美”基调,又融合了西方文学的创作特色。此外,吴雨平[3]、李玉强[4]、王昕[5]、关冰冰等[6]都从文化角度出发对村上春树文学进行了阐释。村上春树作品中还反映了日本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包括家庭问题、青少年问题、性别问题等。刘碧[7]、张静苑[8]、徐蕾[9]、吴昊[10]、王召弟[11]等学者从社会批评和历史意义的角度出发,探讨村上春树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和历史背景。村上春树作品中的角色往往具有深刻的心理内核,如孤独、失落、迷茫等,这些情感体验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王大亮[12]、李亚琪[13]、张以[14]、宋兰奇[15]、徐谷芃[16]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特点,探讨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综上所述,村上春树研究涉及的学科分类十分广泛,涵盖了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而村上春树作品研究的跨学科特性也使这些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变得十分必要。
在我国,村上春树的小说常常被归类为后现代主义文学。自从王向远开辟了后现代主义视角村上春树研究之先河。吴雨平[3]认为村上春树以“双重身份”创作的作品,表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即多元文化的混融与共生,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于当代日本的巨大影响。尚一鸥[17]认为村上春树“意象与象征的表现手法频繁使用,妙趣横生之中不乏玄机与迷离,显示了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技巧的全面领悟与创新”。李继凯[18]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充分展示了遭遇“后现代”的日本女性的命运,以及日本女性新的困境和无奈。梁慕灵[19]则以个案为例,阐述了《1Q84》中以1984年日本后现代社会中的现象为题,表现日本人在看似井然有序的生活背后充满了精神危机。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村上春树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点,如对现实和幻想的模糊界限、对身份和存在的怀疑等。可以说,直至今日,后现代主义视角的村上春树文学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村上春树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大量的意象和符号。近年来,研究者试图解释这些意象和符号的含义,并探讨它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如汪玮嘉[20]选取《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中呈现出的森林意象进行了分析,强调了村上春树作品中森林的重要地位。陈梦凡[21]以《寻羊冒险记》《图书馆奇谈》《意大利面条工厂》《悉尼的绿色大街》《羊男的圣诞节》《舞舞舞》和《1Q84》为研究对象,探析了村上春树所构建“羊”系列意象的隐喻与反思。
由于村上春树作品的影响力,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作品的文化内涵、语言表达和情感色彩等因素,以确保翻译作品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因此,村上春树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程度,也与翻译的质量密切相关。除了翻译,跨文化传播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文化符号等,往往涉及到日本文化的特有元素,这些元素的跨文化传播和理解也是研究的难点之一。如何在保持原著特色的同时,让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些文化元素,需要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通过对村上春树作品和跨文化传播研究,可以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知,促进全球文化交流和融合。
村上春树是日本文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在国内外备受关注。通过以上可视化分析可见,近30年来,我国对村上春树研究的轨迹从后现代主义到文明批判、跨文化传播不断发展和变化。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村上春树的作品也被运用到了新的研究领域。例如,一些学者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村上春树作品中的文本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其中的主题、情节结构和情感等信息。当然,这些趋势和动态只是村上春树文学研究的一部分,希望为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村上春树作品提供借鉴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