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2024-01-15 12:47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整治水资源土地

王 娟

(湖北洪湖市国土整治中心,湖北 洪湖 433200)

引言

土地整治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压力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实施土地整治工程成为解决土地资源问题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手段之一。

然而,土地整治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土地整治工程可能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损失等问题。因此,如何在土地整治工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工程是指对土地进行改造、修复和综合利用的一系列工程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土地平整、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态恢复等,通过整体规划、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1 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1.1 土地整治工程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土地整治工程中常涉及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等措施,通过疏松土壤、改善通透性,促进土壤中的空气、水分和养分的循环和交换,这样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供水能力。

1.1.2 土地整治工程有助于土壤养分的补充和保持

土地整治工程中常采用施肥、返青、绿化等措施,通过增加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供应,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养分供给能力。同时,合理的土地整治还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保持土壤中养分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1.1.3 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壤水分的管理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土地整治工程中常采取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措施,如修建水库、塘坝、沟渠等,能够有效地调节土壤水分,这样可以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干旱,提供良好的水分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1]。

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善土壤结构、补充和保持土壤养分、管理和调节土壤水分以及促进土壤的生态恢复等方面,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保水能力和生态功能,从而为可持续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2 土地整治工程对水资源的影响

1.2.1 水源涵养

在土地整治工程中常常包括水源涵养的措施,如修建水库、塘坝、地下蓄水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调节降水的分布和径流,延缓水的流失速度,增加水资源的蓄存量。通过水源涵养,可以提供更多的水资源供应,从而满足农业、工业和居民的用水需求。

1.2.2 水土保持

土地整治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例如,修建沟渠、梯田、防护林带等可以减缓水流速度,降低侵蚀力,减少泥沙和养分的流失,保持水体的清洁和水质的稳定。

1.2.3 水资源合理利用

土地整治工程会使得土地利用更加高效、合理,有助于优化水资源的利用。例如,通过土地整治工程改善土壤质量、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力,减少水的浪费和过度使用。同时,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生态保护区等,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节约用水。

1.2.4 防洪排涝

土地整治工程中包括防洪排涝措施,如修建堤坝、水沟、渠道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水位上涨,防止水灾的发生,保护人民财产安全。同时,也可通过排涝系统的建设,促进农田排水,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加土地的可利用面积和农作物的生产力。

土地整治工程既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储存量和供应量,又可以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稳定性。合理规划土地整治工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可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

1.3 土地整治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土地整治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可以同时产生积极和消极的效应。具体影响取决于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方式、规模以及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和保护措施等因素。

1.3.1 积极的影响

(1)栖息地改善

土地整治工程可以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恢复和改善栖息地的质量。通过植被恢复、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可以创造适合各种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条件,提高生物多样性。

(2)生态廊道建设

在土地整治工程中,可以考虑规划和建设生态廊道,连接不同的生境,促进物种迁移和基因流动,增加生物多样性,这有助于保护和维持生物群落的连通性,减少物种隔离和灭绝的风险。

(3)水资源管理

土地整治工程中常常包括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措施,有助于改善水环境质量和增加水资源供给,这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积极影响,维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1.3.2 消极影响

(1)栖息地破坏

在土地整治工程过程中,可能会对该区域原有的植被和栖息地造成破坏,导致区域物种丧失栖息地,从而引发数量减少、迁移困难等问题,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2)物种扰迁

土地整治工程可能会引起物种迁徙和分布范围的改变,有些物种可能无法适应新环境,或无法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受到威胁,这可能导致物种的数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土地整治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可能存在消极的影响。在土地整治工程的规划和实施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负面影响,并确保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2]。

1.4 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其他影响

1.4.1 减缓气候变化

土地整治工程可以通过森林植被的建设和恢复来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对减缓气候变化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

1.4.2 防控环境灾害

土地整治工程对于环境灾害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防洪工程、山体治理、土壤保持等可以降低洪涝、山洪、滑坡等灾害发生的概率,保护人民财产安全。

1.4.3 社会经济的影响

土地整治工程可能会引起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涉及农田转型、城市扩张等,这可能对农村经济、社会稳定等产生影响,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

1.4.4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土地整治工程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

总而言之,土地整治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土地整治工程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需求和脆弱性,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文明建设方法

2.1 推进绿色发展理念

2.1.1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在土地整治工程中,应采用清洁、高效的技术和工艺,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避免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

2.1.2 低碳发展与气候适应

土地整治工程应当注重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进低碳发展,通过森林建设、植被恢复等措施增加碳汇,促进碳循环。同时,要加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来减轻气候变化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2.1.3 生态保护与恢复

土地整治工程中应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倡导以生态为导向的规划和设计,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湿地、森林、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通过植被恢复、水体治理等措施,修复和改善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2.1.4 循环经济及资源利用

土地整治工程应推动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资源回收再利用、废物减量化等措施,实现资源的闭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2.1.5 社会参与和公众教育

土地整治工程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的参与,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加强对公众的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土地整治工程的理解和支持。同时,积极倡导企业和公民履行环境责任,共同推动绿色发展[4]。

推进绿色发展是土地整治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的重要任务。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低碳发展、循环经济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努力,实现土地整治工程与经济、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助力可持续发展。

2.2 采用生态工程技术

2.2.1 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

通过种植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植物,恢复植被覆盖度和多样性,以提升土壤保持能力、水源涵养功能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常用的技术手段,见表1。

表1 常用的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技术手段

2.2.2 水体治理与生态水利

通过湿地修复、河道整治、水质净化等手段,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推广生态水利工程,结合人工手段,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态需求的满足。

2.2.3 土壤修复与保护

针对受到污染或退化的土壤,采用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技术手段,修复土壤结构和功能,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侵蚀防治,减少土地资源的损失和污染。

2.2.4 生态防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通过建设生态屏障、生态廊道等措施,保护和修复关键生态功能区,维护和改善生物多样性,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2.5 绿色建筑与低碳城市规划

在土地整治工程中,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规划的理念。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优化城市布局和交通网络,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消耗,打造宜居、可持续的城市环境,这些技术手段既能够提升土地的生态功能,又能够满足人们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

2.3 强化环境监测与评估

2.3.1 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包括监测站点布局、监测指标选取和监测数据采集等。监测内容应覆盖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生物多样性等关键要素,以全面了解土地整治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3.2 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

采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实时收集土地整治工程相关的环境数据,然后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掌握环境变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2.3.3 环境影响评价

在土地整治工程规划和实施前,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工程对生态系统、水体、空气质量、社区等方面的影响程度,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管理计划。

2.3.4 生态风险评估与应对

针对可能存在的生态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制定。通过预测分析、风险评估模型等手段,识别潜在的生态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减轻、修复或补偿。

2.3.5 监管与执法

加大对土地整治工程的监管力度,确保项目按照环境规范和法律法规进行。建立健全的环境执法机制,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追责和处罚,维护生态环境的合法权益。

通过强化环境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整治工程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同时,这也有助于增强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和支持,形成社会共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5]。

3 结语

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土地整治工程,可以保护土壤资源、水资源以及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此外,土地整治工程还可以美化城市,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而文明建设是生态建设工程长久的主题,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除了土地整治工程,还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加强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推动可持续发展,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猜你喜欢
整治水资源土地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我爱这土地
专项整治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专项整治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浅议我国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