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定乾 陈 谷 李建君 何永东 罗贵祥 代 虹 戴真松
(四川省三台蚕种场,四川 三台 621100)
作为蚕的食物,叶质优良、产量高的桑叶才能产出优质的蚕茧。探索不同类型桑树栽植模式对桑叶产量的提高、土地使用的减少、生产成本的降低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可达到最大的经济回报的目的[1]。三台蚕种场于2017 年引进“622 栽植”快速建园技术[2],到2022 年已经5 年时间。为调查快速丰产建园栽植和常规栽植桑树经济性状的差别,验证快速丰产建园是否达到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率的目的。对不同栽植模式的桑品种各项经济性状指标进行测定,旨在找出影响快速丰产建园经济性状的关键环节,探索出符合本蚕种场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供试品种为三台蚕种场育成丰产性能好的桑品种“川桑48-3”“实钴11-6”和“川桑98-1”,快速养成中干桑树型,对3 个桑品种进行田间观察和初步试验。试验地点位于三台蚕种场南桑园9 号地。参与试验的土壤条件、土壤灌溉排水系统、土壤肥沃等基本一致,阳光充足,桑树生长良好,无病虫害发生,树龄一致。
试验组采用2017 年从蚕研所引进的“622栽植”快速丰产建园技术,对照组采用的是桑园常规栽植技术。两种栽植模式分别种植3 个桑品种,小区面积为200 m2,每个处理3 次重复,随机排列。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加1 个小区栽植“川桑48-3”进行肥培实验,除栽植方式不同外,各小区内种植时间、密度、养成型式等均保持一致,桑园栽培管理技术标准一致。2022 年冬季伐条时,对“川桑48-3”常规栽植(对照组)枝条保留长度为70 cm,“川桑48-3”的“622”栽植法(实验组)枝条剪伐保留长度为100 cm。
1.2.1 栽植方式
实验组采用的是“622 栽植”快速丰产建园技术,栽植规格:列距6 尺(2 m),株距2 尺(0.67 m),行距2 尺(0.67 m),栽植密度为740株/666.7 m2。对照组采是常规栽植法,栽植规格:行距2 m,株距1 m,栽植密度333 株/666.7 m2桑树。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夏伐式修剪,每株桑树保留5~6 个“树拳”。待新芽长到10 cm 左右时进行疏芽,将过于密集的嫩芽和细小带有一定损伤的嫩芽去除。每个“树拳”保留长势好、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新梢2~3 根,让所有养分都集中到那些健康茁壮生长的枝芽上,从而保证桑树能快速恢复树势,为养蚕提供足够多的桑叶。冬季进行弱枝的剪除,剪除病、弱、冗、繁、盲、交叉枝,保留多年生枝挂果[7]。
1.2.2 肥培管理
四川省三台蚕种场桑园一般采用夏伐。桑树夏伐后,经发芽抽条逐步进入旺盛生长期,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营养物质供应生长。此时若肥料供应不足或过迟,不仅对桑树生长不利,还会导致当年秋叶产量不高,叶质差。因此提供夏肥十分关键,施用量应占当年施肥总量的60%左右[7]。每年夏伐多在6 月10 日前结束。桑树夏伐7 d后,即重新发芽生长,根系开始吸收水分和养分。由于夏季雨水多、雨量大、肥分易流失,故夏肥须分次施用。第1 次夏肥约在6 月中下旬,第2 次在7 月中下旬进行。
肥培管理采用“重施夏肥”的方式。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再增加4 次施肥,6 月20 日开始第1次施肥,之后分别在7 月5 日、7 月19 日和8 月2 日每隔15 d 施1 次肥。施肥种类为尿素(含氮量46%)、过磷酸钙(含可溶性磷7%~12%)和氯化钾(含氧化钾60%),施肥比例为氮∶磷∶钾=4∶2∶3。先把氮磷钾肥料按照比例混合,采用穴施的方式,在距桑树根部20 cm 左右挖10~15 cm 深的小穴,每穴150 g 混合肥,随挖随施随封埋,4次施肥均在不同位置挖窝。
常规施肥方式为全年春肥和秋肥各2 次。春肥约占45%,春肥在2 月下旬和3 月下旬各施1次,即每次施(氯化钾11 kg+尿素18 kg+过磷酸钙21 kg+油枯26 kg+)666.7m2;秋肥是补夏肥后劲之不足,约占55%,即施(氯化钾16 kg+尿素26+过磷酸钙16 kg+油枯30 kg)666.7 m2,分别在6 月下旬和7 月下旬各施1 次。
1.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022 年秋季壮蚕期(9 月10 日左右),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每个桑品种分别随机选取3 株桑树,分别调查株高和黄叶落叶数以及整株叶片数,产量则按照实际面积全部采摘测定单位面积产量。2023 年春季壮蚕期(5 月8~10 日),调查“川桑48-3”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发芽率、生长芽率、枝干长度、枝干质量、三眼叶质量、新梢长度、新梢枝条质量和新梢产叶量等。各种具体操作按照行业标准《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 桑树》NY/T 1313-2007 的项目和方法进行,经济性状调查桑树单株产叶量、米条产叶量、公斤叶片数和亩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指标。品种间留条数相同,且做上标志,定点调查,按品种和小区分别记载,并与养蚕叶质试验采叶区分别定点。
通过桑树株高和黄叶比例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3 个品种的株高分别较对照组低6.69%、15.16%和14.85%,由此可以看出快速丰产建园的桑树矮于常规栽植桑树。实验组3 个品种黄叶落叶比例分别较对照组高了2.47%、1.66%和2.59%,表明实验组耐干旱能力较差。2 种栽植模式的桑树长势数据比较可以看出 “622 栽植”快速建园技术的桑树顶端优势不强,株高较矮,更容易落叶。品种间,“实钴11-6”实验组和对照组株高均高于“实钴11-6”和“川桑48-3”,黄叶落叶比例则低于“实钴11-6”和“川桑48-3”,明显体现出“实钴11-6”耐干旱、耐贫瘠、生长旺盛的特质。
经济性状调查,结果如表2 所示。实验组3个品种的单株产叶量和单位面积产叶量均低于对照组,以单位面积产量为例,实验组3 个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较对照组分别低了7.21%、4.82%和9.85%。由于实验组桑树株高较矮、黄叶落叶比例较高,因而实验组的米条产叶量和公斤叶片数均大于对照组,以公斤叶片数为例,实验组3 个品种公斤叶片数为230、250 和196,较对照组高出4.07%、44.5%和33.33%。结果表明,本场的“622 栽植”丰产建园的桑树叶片较小,产量低于常规栽植模式。
表1 不同栽植模式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表2 不同栽植模式的经济性状
对桑品种“川桑48-3”常规栽植(对照组)和“622 栽植”(试验组)分别进行肥培管理实验,与当年常规栽植的比较结果见表3 所示。肥培管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经济性状均有较大提高,实验组和对照组公斤叶片数较常规施肥分别降低26.5%、9.5%,可以看出实验组肥培实验叶片变大更为显著。实验组肥培实验的米条产叶量、单株产叶量、产叶量分别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14.05%、33.70%、10.62%。对照组米条产叶量、单株产叶量、单位面积产叶量等指标分别提高11.76%、10.61%、9.00%,其中单株产叶量实验组增加最为明显。由此可见肥培管理显著提高了桑树的经济性状,并且“622 栽植”模式的经济性状肥培管理后变化更大。
表3 不同栽植模式肥培实验处理经济性状
2022 年冬季伐条时“川桑48-3”实验组枝条保留长度100 cm,对照组枝条保留70 cm。2023年春季对对照组和实验组发芽情况、枝干和新梢测定结果如表4 所示。发芽情况看,实验组的生长芽率和发芽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对照组的新梢生长情况好于实验组。因此新梢生长情况来看,虽然新梢长度差距不显著,但对照组新梢枝条质量和产叶量均高于实验组的。由于实验组冬季伐条保留长度长于对照组,因此实验组枝干长度、枝干质量和枝干产叶量均高于对照组。最终对照组新梢+枝干的质量和实验组基本相当,但实验组产叶量已经超过了对照组,在相同的肥培管理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冬伐枝条保留长度来提高单位面积产叶量。
表4 不同栽植模式不同剪伐后生长状况
根据桑园条件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地开辟不同栽植模式,培育优良高产桑叶,才能更好满足种场需要。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联合研发的 “622 栽植”快速丰产建园技术,在四川省主要蚕区累计示范推广8.5 万亩(0.57 万hm2)。不仅有效缩短了建园时间,还提高了产量[3]。本试验比较了建园5 年的“622 栽植” 快速丰产园与正常栽植的桑树生长状况和经济性状的区别,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可以看到“622 栽植”模式株高较矮、长势较差,落叶黄叶情况比较严重,单株产叶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低于常规栽植,还表现为叶片变小,可能与栽植密度有关。开展肥培实验后,快速丰产建园桑树产量有明显提升,叶片也相应变大。四川省三台蚕种场“622 栽植”快速丰产建园与常规栽植优势不大的原因可能与水肥管理有关。2022 年冬季提高了“622 栽植”模式的冬伐留干长度,2023 年春季“622 栽植”模式的枝干产叶量明显增加,总产叶量已超过常规栽植模式,由此可以看到改进剪伐模式对“622栽植”模式的产叶量有显著的提升。
2022 年三台县遭受百年一遇的干旱,7 月下旬至8 月下旬近1 个月气温在40 ℃左右,此时期正是桑树快速生长阶段,高温导致全场的桑叶产量较上一年降低近30%,高温也直接影响了“622 栽植”快速建园的产量,“622 栽植”快速丰产建园行距过大不利于水分的储存,可能会导致桑树比较容易落叶,这也是影响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实验中,“实钴11-6”受高温影响程度较小,3 个品种中长势最好,品种间差异十分明显。
桑树快速丰产建园技术可有效缓解现目前劳动力紧张、人工成本偏高、桑园临工队伍老龄化等现实问题,还能满足现代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需求,科学的肥培管理保证了桑树生长发育对肥料的需求,降低了管理成本。快速丰产建园的科学栽植模式和合理施肥技术将会加快蚕桑事业的发展进程,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