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佳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较为常见的颅脑损伤疾病,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且随着社会老龄化有逐年上升趋势。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疼、四肢乏力等,严重者会出现表情凝滞、语言障碍等问题,如不及时治疗易引发一系列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1]。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以手术为主,钻孔引流术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已得到证实。钻孔引流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优点,能清除大部分的血肿[2]。但部分患者存在引流过度导致术后血肿残留情况,且会引发炎性反应,增加血肿复发率[3]。所以需在患者术后采取药物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防治血肿复发。阿托伐他汀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具有促进血管细胞分化功能,能减少脑手术带来的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孙兵等[4]研究表明,钻孔引流术后使用阿托伐他汀能减轻患者术后炎性反应,降低血肿复发率,有助于恢复神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效果。但对阿托伐他汀的服用剂量缺少统一标准,本研究观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引流术后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3月于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行钻孔引流术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62例,根据术后阿托伐他汀使用剂量不同分为大剂量组(32例)和小剂量组(30例)。大剂量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40~71(61.11±4.23)岁;体质指数(BMI)19.5~29.4(24.14±2.51)kg/m2;血肿部位:左侧13例,右侧14例,双侧血肿5例;血肿量67~102(86.32±5.43)ml;平均病程(2.05±0.33)周;头部外伤史22例。小剂量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3~72(61.32±4.52)岁;BMI 18.8~29.2(23.53±2.64)kg/m2;血肿部位:左侧11例,右侧13例,双侧血肿6例;血肿量66~103(87.14±5.36)ml;平均病程(2.21±0.35)周;头部外伤史20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参照《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5]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症状如头晕、头痛、肢体乏力等表现明显;经脑CT检查,血肿厚度≥10 mm;首次接受钻孔引流术,且手术成功。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者;有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史者;凝血功能异常者;合并神经功能障碍者;对阿托伐他汀不耐受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钻孔引流术治疗,术后采取抗生素、降颅压药物等常规处理措施。大剂量组术后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40 mg口服,每天1次。小剂量组术后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口服,每天1次。2组均连续用药1个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症状消失时间:比较2组头痛、头晕、四肢乏力消失时间;(2)神经功能: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包含15个方面,总分0~42分,0~1分为神经功能正常,2~4分为神经功能轻微损伤,5~15分为神经功能中度受损,16~20分为神经功能中等偏重受损,>20分为神经功能重度受损,得分越低代表神经功能越好;(3)日常活动能力: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包括10项内容,总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日常活动能力越强;(4)血清炎性指标: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获得上层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5)术后并发症和血肿复发率:并发症包括创口感染、脑损伤、颅内积液;(6)不良反应:包括胃胀气、肌痛、肝酶升高。
1.5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经脑CT检查,患者血肿清除率≥50%,NIHSS评分<5分;有效:血肿清除率在31%~49%之间,NIHSS评分5~15分;无效:血肿清除率≤30%,NIHSS评分>15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治疗效果比较 大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62%,高于小剂量组的66.67%(χ2=5.363,P=0.021),见表1。
表1 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大剂量组头痛、头晕、四肢乏力消失时间均短于小剂量组(P<0.01),见表2。
表2 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2.3 NIHSS与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NIHSS与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ADL评分高于治疗前,且大剂量组低/高于小剂量组(P<0.01),见表3。
表3 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治疗前后NIHSS与ADL评分比较分)
2.4 血清炎性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NSE、IL-6、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NSE、IL-6、CR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大剂量组低于小剂量组(P<0.01),见表4。
表4 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指标比较
2.5 术后并发症 大剂量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38%,低于小剂量组的30.00%(χ2=4.220,P=0.040),见表5。
表5 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例(%)]
2.6 血肿复发率比较 大剂量组患者血肿复发率为3.13%(1/32),低于小剂量组的20.00%(6/30)(χ2=4.402,P=0.036)。
2.7 不良反应比较 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88% vs. 16.67%,χ2=0.269,P=0.604),见表6。
表6 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患者硬脑膜下发生颅内出血,血液及其分泌物堆积在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形成血肿。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四肢乏力、记忆力衰退等,严重者会出现表情凝滞、精神不振、语言障碍等问题,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6]。慢性硬膜下血肿通常分为外伤性与非外伤性两种,外伤性血肿是由患者头部受到外部损伤引起,发病时间大约为3周;非外伤性血肿是由于患者衰老所致大脑萎缩,颅内空间增大,为血肿提供更大空间。加之老年患者血压、血脂及凝血功能异常,增加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病风险[7]。当血肿量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占位,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受损。临床上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效方式是手术,其中钻孔引流术的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清除患者颅内血肿。钻孔引流术是通过微创手术,将引流管置入血肿处,再使用清洗液清除颅内血肿。该方案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优点,能满足多数患者的治疗需求。但脑部手术会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一定损伤,易引起术后并发症,且部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存在引流过度和血肿残留情况,增加患者血肿复发风险,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所以,需采取必要治疗措施,帮助患者改善预后,降低血肿复发风险。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节血脂,降低炎性反应,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旷仁钊等[8]研究证实,阿托伐他汀可增加脑损伤后血管细胞数量,促进新血管生成,提升血肿吸收效率,减少血液堆积,同时降低脑水肿程度,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与服用剂量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剂量组患者治疗效果高于小剂量组;治疗后,大剂量组NIHSS评分低于小剂量组,ADL评分高于小剂量组;大剂量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患者NSE、IL-6、CRP水平均低于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血肿复发率均低于小剂量组;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其原因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会损害患者脑部血管,使血液渗出,引发局部炎性反应。炎性因子会不断阻碍血管细胞再生,影响渗漏的血液再吸收,增加血肿面积,且加剧患者疼痛感,不利于病情恢复。NSE主要分布于颅内神经组织中,其水平高低可表达患者神经元状态。正常情况下,NSE水平较低,当患者神经组织受到损伤时,NSE分泌量增加,血清中NSE水平就会升高[9]。本研究中,治疗后患者NSE水平下降,代表患者神经组织得到修复。IL-6是典型的炎性因子,其水平的表达可直接反映患者炎性状态。IL-6水平较高时,患者脑血管通透性会被强化,血液渗透量增加,从而加大血肿风险。CRP属于炎性反应标志物,当患者体内存在炎性反应时,CRP水平也会随之上升。本研究中,服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患者IL-6与CRP水平均低于服用小剂量的患者,说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抗炎效果更好,更有利于缓解血肿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剂量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小剂量组,说明阿托伐他汀具有较强抗氧化效果,能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肿吸收,保护神经系统,有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阿托伐他汀在促进患者颅内血管细胞分化重组过程中,能加速血肿吸收,调节患者凝血功能,减少血液渗透,恢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10]。颅内积液是钻孔引流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血肿清除不完全,颅内组织未完全复位引起的。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加快颅内代谢,促进血肿吸收和清除,帮助颅内组织复位,加快临床症状消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血肿复发率。2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差异不明显,说明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具有较高安全性,能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术后治疗。
综上所述,钻孔引流术后口服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日常活动能力,降低患者炎性反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血肿复发率,且不会显著增加不良反应。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