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陆小波 付毅刚 崔英姿
[摘 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建筑师意识,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并衔接职业发展,课程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在总结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问题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组织优化和课程考核机制调整等方面的教学探索,充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对职业建筑师的认知,提升其职业能力素养。
[关 键 词] 职业能力;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5-0037-04
在实际项目中,建筑师所具备的职业能力有独立思考能力、组织与商务能力、设计与表达能力、文化底蕴、工程技术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本校建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90%的学生选择设计院和房地产就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打好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基础,学生在一年级修完基础课程,具备了建筑设计学习的基本技能,二年级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在教学设计中有必要引入职业能力培养理念。
一、课程教学中现存问题
通过近年来对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评价分析,可以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一)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足
第一,缺乏主动思考意识。建筑学课程设计周期相对较长,每个时间节点的课程侧重点不一,学生对课程任务书解读不够透彻,无法有效将课程任务书拆解,无法分析课程设计每个节点的重难点并按自身理解重组。学生没有养成自主拓展学习与课程相关资料的习惯,也缺少设计源于生活的观念认知,还未形成留心观察生活现象、探究问题缘由以及设计反刍引导的思维方式。
第二,沟通交流意愿不强。大学期间课程设计方案的中期和终期汇报形式类似实际项目流程,机会特别珍贵。但很少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要求方案汇报,锻炼自身语言表述能力,不断形成完整的方案思维逻辑,更多的学生选择当一个默默的听众。
第三,对待作业态度消极。学生在接收到设计作业的任务要求以后,没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和时间管理观念,不会依据自身时间,合理安排作业完成进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大部分临近截止日期匆忙完成,成果达不到作业训练效果。
(二)方案逻辑思维不够严谨
在实际项目中,建筑师需要对项目进行深度调研与分析,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各类复杂问题。在课程设计中,学生也需要进行实地勘察和文献案例分析。但学生实地勘察时往往走马观花,案例解读的深度也较浅,没有将案例的概念来源、方案演变、设计脉络等整理清晰,多为表象分析与拼贴;提出的方案概念主观性过强,缺乏对项目场地背景的分析、问题提取、演绎转化等过程,方案推敲过程多关注空间、功能、形态等方面,没有形成紧密关联项目背景的从现象到问题、从问题到方案的设计思维。
(三)方案深化工程意识薄弱
建筑师扎实的工程技术功底可以大大提高方案推进效率。二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比较欠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与设计课程同期开设了很多辅助理论课程,但学生对这些相关课程进行交叉融会贯通的能力较弱,影响了后期的方案深化。譬如结构构造技术等方面,建筑结构体系材料的选择与建筑空间大小有紧密关联,木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因为材料的受力特征,柱网跨度有很大差别,学生在不了解相关技术要求的情况下,就会制约设计的深化推进,影响方案的可行性。
二、针对现存问题的教学探索
基于以上问题,以二年级上学期青年旅社设计教学环节为载体进行教学实践探索。首先,通过跨年级合作交流和校外导师指导教学来引导和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结合二年级学情设定课程选题与进度安排、开设线上课程平台促进学生主動学习与讨论交流,补充理论课程养成设计逻辑思维,协同相关辅助课程开展联合教学设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评图增强其专业认知;最后,优化课程考核机制,扩大过程性考核比重,促进夯实教学过程成果。
(一)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外力的激发:
第一,加强跨年级合作交流。为了使低年级学生更快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兴趣,缩短大学适应期,迅速进入研究角色,增强实践能力,实现跨年级学生的共同成长[2],二年级建筑学教学中开设教学助教,由高年级学生担任,对低年级设计图纸进行评阅批注,形成老带新的合作交流共赢模式,如表1所示。
第二,增设校外指导老师。从产教融合基地邀请校外指导老师,教学过程中校外指导老师分部分进行教学,每个部分指导2~3次,内容贴合每部分的设计主题;分享项目设计流程,参观设计单位和项目现场与建成作品,给予学生工程技术指导,让学生全面了解项目从方案到建成的环节、职业建筑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对建筑学专业的积极探索兴趣和认知深度,如表2所示。
(二)优化教学组织
1.课程设计选题
第一,选题的服务对象与学生相仿,适于学生设计。青年旅社以“安全、经济、卫生”为特点;以床位论价,一个床位收费约为一顿快餐的价格,为三星级酒店房价的十分之一左右。居住空间配有简单的高低床和个人衣柜;公共空间有集体洗浴室、餐厅、公共活动室等,青年可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各种文体活动。青年旅社是一种针对旅友和年轻人的旅馆业态,强调自助互助、实惠、不浪费,以社群生活和文化交流著称。由于青年旅社服务的对象和学生年纪相仿,此选题有助于学生将自身需求带入服务对象,学生可通过观察周边生活,清楚地了解使用者的心理、行为需求。
第二,课程模块化设计以衔接大一设计课程。大一课程重点引导学生对空间、结构、材料三者之间的探索,以及研究建筑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关系,基本具备单个空间的设计能力。青年旅社设计是建筑面积约1000 m2的复合功能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复杂建筑群的设计思路,具备綜合建筑设计能力构思与表达,我们将课程拆分成四个部分,包括观景塔&休息塔、居住单元、游客服务中心、场所营造,如表3所示。这四个部分在功能体量上呈逐增趋势,适于学生从一年级向二年级过渡。
2.完善教学环节
在教学组织设计上,增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环节,引入课程设计任务相关的理论教学模块,并加强了与同期其他辅助专业课程的联合教学互动,最后邀请企业导师共同参与成果考核与评价,以多元化形式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其中前期准备和增设的理论教学优化是针对整个课程的基础优化,因此在第一部分进行开设,如文末图1所示,第二至第四教学部分学生可反复运用加强练习,教学流程从案例调研开始。
第一,开通校内SPOC课程。除了课前将课程设计相关资料上传到线上,方便学生随时查阅资料和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外,也为学生构建一个自我表达,与老师、助教和同学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助教可通过平台统一指导学生的方案设计,线下课堂上没有交流汇报的学生也有机会展示与锻炼自我;讨论留言区师生之间自由发表意见,增进了探讨、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也缓解了线下课程课后有问题难以及时解答的局面,促进了学生方案深化进程,学生逐渐形成主动表达与沟通能力。
第二,增设方案逻辑生成理论课程。理论课程开设在第二次课,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之前,主要授课内容为方案生成过程及过程要素,由教师依托案例解读整个方案从现场调研梳理项目背景,到发现和梳理问题,再到归纳问题突出主要问题,依据主要问题挖掘项目中存在的设计要素,引导学生对设计过程要素进行归纳总结,探讨要素与方案概念之间的联系,确定方案概念。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深度剖析案例,理解设计要素,进一步梳理方案生成思路。这一课程也为案例分析之后现场勘察,挖掘项目影响要素以及课程设计方案概念生成打下基础。如文末图2所示。
第三,培养逆向设计思维中的正向把控能力。一般情况下设计流程是正向过程,从总体设计到单体设计,二年级学生建筑功能空间设计能力较弱,课程设计进度设置为先单体后总体设计,以一种逆向设计思维展开,先从简单单体物化,到复杂功能单体,再到整个建筑群的规划。那么逆向单体设计如何做到正向把控,甚至正逆快速转换是学生形成整体规划思维的关键。通过开题理论课程案例的解读,包含总体分析、单体特征与单体之间的组合方式,学生初步了解整个课程框架;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求制作案例模型,深入了解单体与整体之间的关联性;教学指导过程在满足单体设计要求时,有意引导学生增加单体之间的组合与可变设计,为场所营造阶段做铺垫。
第四,联合同期进行的其他设计辅助课程开展教学设计。比如建筑技术综合(Ⅰ)课程,以课程设计方案为载体,在第5周进行材料选型练习;第6周结合居住单元练习绘制给排水图;第10周讨论方案中木结构体系设计的合理性;第11周探讨游客服务中心设计中涉及的保温隔热措施。通过与辅助理论课程的协同深化,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建筑设计与技术之间的关联性,具备了不同课程之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如文末图3所示。
第五,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评图。专家结合丰富的实际工程项目经验从方案汇报语言表述、概念逻辑生成、演绎深化等多个方面给予评阅。专家多年的实践经验与评阅启发学生树立严谨的工程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建筑师的职业素养。
(三)调整课程考核机制
增加过程性考核比重。课程考核方式由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性考核由原来的以调研、草图为手段主要培养设计、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增设汇报、作业加分项(多样化、创意性等等)等项目,以期培养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学习的主动与创新思维。如文末表4所示。
第一,增设汇报考核项锻炼学生方案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每学期每人至少汇报一次,学生汇报之前提交汇报大纲,老师给予指导,形成先总后分、前因后果的思维方式,加强自身沟通表达能力与临场应变能力。
第二,作业加分项鼓励学生主动变通思考,改变作业成果单一的现状,拓展学生的思维多样化。在图纸与模型表达的基础上,可增加动态模拟、自由拆解组合模型、参与体验式作品等协助突出方案特色,增加方案设计的深度。
三、结束语
本次职业能力导向的教学探索通过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优化教学组织、调整考核机制等研究,提升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化了学生方案设计思维逻辑性,引导学生树立了严谨的职业意识,完成了学生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在思想与能力上的过渡,贴合我校建筑学专业发展方向,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为培养具备职业能力人才的教学做参考。
参考文献:
[1]常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2]周小云,谢禾生.应用型本科跨年级合作学习研究:以新余学院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9(6):113.
[3][美]Andrew Pressman.设计建筑学过程要素[M].李一淼,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