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刚 朱利华 张 静 蒋卫祥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大数据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软件产业带来了新模式、新业态和新空间,也促使软件行业对复合型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高职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存在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复合型软件人才缺口大、产教融合缺乏有效载体、协同育人成效不明显、人才质量的主线意识缺乏、软件人才供需不匹配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培养社会所需的软件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需要对接软件产业人才需求,结合高职教育类型特点,针对现有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结合中国特色高水平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探索并实践“标准引领、能力递进、精准育人”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1-2],构建基于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基于软件开发过程的培养机制,创新个性化人才质量评价机制[3],培养社会所需、有效支撑软件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软件技术技能人才。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涌现多技术融合发展的软件开发新业态、新模式。相应地,软件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软件专业技能,更应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然而,目前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侧重软件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的模式,忽视软件领域知识、跨专业融合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导致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不能完全匹配,复合型软件人才的缺口大[4]。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然而,当前高职教育在探索产教融合实践中,校企优质资源未能实现汇聚,合作形式主要采用共建产业学院、共建专业、共建实验室等方式,缺乏有效的产教融合载体,教学资源未能有效整合。此外,由于受体制、机制等影响,校企协同成效不明显,产教融合的成效也缺乏科学、可行的评价手段,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师资未能实现融合互补,人才培养难以形成合力,难以适应新时期高职教改新要求,未能形成“共建共享、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生态,协同育人成效不明显[5]。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人们对教育质量的日益重视,软件人才培养质量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然而,目前高职教育对于人才质量的主线意识缺乏,未能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生态,“以赛促学、项目驱动”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也未能真正落到实处。此外,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缺乏有效的诊断与改进机制,人才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6]。
为满足软件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迫切需要不断探索、实践新时期软件人才的培养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实施基于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既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衡量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人才质量标准体系是评价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在高职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对接软件产业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明确软件行业岗位设置、企业用人需求、岗位从业标准,提炼软件技术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构建对接产业发展的软件人才质量标准和质量图谱。在此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规格,完善专业建设标准和专业支撑条件要求,形成完善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质量标准体系。
基于软件人才质量标准和质量图谱,遵循问题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构建“融通校内、校外双循环”软件人才质量标准动态优化机制,将质量标准内涵有机融入育人过程,开发人才质量大数据智慧平台,探索、实践“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对接产业发展的人才质量标准动态优化机制(如图1所示)。实现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行政管理人员全员参与,管理招生、教学、就业、毕业跟踪的全过程。对人才培养进行全流程、多维度的能力培养质量监控,包括课程单元能力、课程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四个维度的能力评价,评价结果成为对学生进行精准育人的依据,实现学生质量的循环迭代、螺旋上升。注重绩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产学研用全方位融合,实现人才质量的持续改进。
遵循高职软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创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递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训练为主导的“职业情境,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融汇“学中练,练中学”教学方式,改进“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融通、教师学生互动”课程学习方式。围绕岗位职业能力图谱和能力标准,构建以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规范、流程、方法为主线的“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全面融入软件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同时,完善以项目设计与开发实践为主线的“项目载体,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单元项目、模拟项目、真实项目与企业项目的递进式项目实践,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提升。
针对软件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对软件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围绕高水平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和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以中国软件产教联盟、校企协同中心为产教融合载体,优化校企融合的顶层设计,集聚校企优质资源,实施联合招生、协同培养、就业服务全过程协同育人机制,持续优化载体内涵和运行机制,构建“对接产业、模式创新、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新体系,打造“共建共享、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新生态。
以“资源优化、优势互补”为校企融合引擎,以“三对接、三合一”校企融合学徒制育人模式创新为核心,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制订校企师资融通机制,实现师资优势互补,形成“资源优化、优势互补”产教协同范式,解决教学资源未能有效整合、教学团队难以适应高职教改新要求的问题。引入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持续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构建“教、学、做、研”一体化实习、实训平台,建成“校企双师”混编协同育人创新团队,校企共建融入项目案例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推行“双师领衔、学生参与”软件开发模式。组建产教融合校企师资互融互通模块化教学团队,创新实施以项目为中心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结合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顺序,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形成模块化教学实施流程图。针对每个模块,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确定模块学习达成度指标,以问题导向、持续改进为质量保障,打造高职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高地。
深化“职业情境、项目主导、能力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以职业岗位工作流程、方法、规范为主线,以“简单项目、模拟项目、真实项目、企业项目”为载体,深化“项目载体、能力递进”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项目设计与开发实践为主线的“项目载体,能力递进”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并实施“学中练、练中学”教学方式、“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融通、教师学生互动”课程学习方式,开展递进式项目实践,以职业推动、项目驱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创新“课岗赛证创”相互融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制订“职业生涯学习地图”,明确个性化的人才发展规划。以“1+X”证书制度为抓手,试点学分银行,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路径和弹性学制,提供个性化人才培养。依托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模块化教学模式,实施综合项目的模块化教学,提供专业辅修机制,培养技能复合型人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完善“特长生工作室”“省级大学生创业园”等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探索实践“项目载体、战训融通”学徒式技能培养模式,实施以软件项目为载体,项目训练与实战开发相融通、岗位体验与成员协作相结合的“一对一学徒培养”,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以融合、创新为主线,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职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并利用平台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获得软件著作权等。组织学生报考Oracle OCM、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等国内外顶级职业认证,选拔学生参加“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软件杯”等国内外高水平技能大赛,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提升职业竞争力。
个性化培养是落实以学生为本、人人成才的必然要求,精准育人是实施个性化培养的关键举措。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应该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出发,采取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方法,提升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
全面实施以“个性化资源推荐”“‘三合一’个性化现代学徒培养”为特征的精准指导,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构建学生多维度能力模型,动态跟踪个体能力变化,实施精准育人的个性化培养机制(如图2),依托以“优质、开放、共享资源”为特征的软件专业教学资源库和“案例导航、理实一体”的自助式实验、实训平台。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图谱,建立能力弱项与适配在线学习资源、项目任务案例资源间的关联映射,创新实践“资源融合,优化适配”的个性化优质学习资源的精准推荐。
图2 精准育人的个性化培养机制
探索“三合一”个性化现代学徒培养。“三合一”学徒培养是由企业工程师和教师组建混编教学团队,共同实施对学生的教学与实践指导,实现工程师、讲师与师傅身份的合一;学生与公司确定聘用意向后,实现学生、员工、徒弟身份的合一;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真实企业环境、项目管理模式、仿真或真实项目,实现课堂、实验室与公司的合一。实施以软件项目为载体,项目训练与实战开发相融通、岗位体验与成员协作相结合的“一对一学徒培养”,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提供精准指导,有效支撑线上线下新型混合学习模式,形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能力递进、人人成才”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范式,解决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难题。
为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科学发展和公平发展,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人才培养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增值理念,创新学生的个性化质量评价机制,促使学生在能力性、社会性和经济性三方面的“增值”。
首先构建学生质量增值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软件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对人才培养进行全流程、多维度的能力培养质量监控,从课程单元能力、课程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四个维度实施能力评价,评价结果成为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的依据,从而实现学生质量的循环迭代、螺旋上升,有效解决人才质量持续提升的难题。增值评价的目的不是选拔尖子生,而是通过评价建立学生从起点到终点的全程发展数据库,从而弥补传统教育评价模式的不足。探索“全方位、全过程”人才质量持续改进机制。通过精准打造人才质量的目标链、标准链,结合人才培养质量大数据平台,探索实践人才培养“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开展产教融合效能评价,涵盖学校、就业企业、社会第三方机构,涉及招生、教学、就业、毕业跟踪的全过程,注重绩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全方位持续改进。同时,强化监测评价结果运用,形成“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个性化质量评价新范式。
“标准引领、能力递进、精准育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目前高职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问题的有效举措。依据软件产业发展与软件行业人才需求,以对接行业岗位的职业标准为引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产教融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机制,以模块化教学改革为抓手,遵循人才质量导向,以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为载体,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注重绩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产学研用全方位融合的人才质量持续改进,形成“人才培养、人才评价”协同育人新范式,打造高素质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