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的绿色梦想

2024-01-14 11:51李潇雨
山东画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王璐农高区杨超

文|李潇雨

广袤平原,一望无边。

在离市中心近20 公里的东营南部,地广人稀,唯独芦苇连片,一块高耸的,写有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后简称黄三角农高区)的示意牌兀然闯入眼中。经过大棚、路过大田,车子停稳在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的广场之上。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广阔、崭新,这里是山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三角农高区重要指示要求,于2022 年12 月由科技部正式批复成立的。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依托这个中心,科技部在全国设立了西北、东北、华北3 个分中心和16个试验站。该组织架构,从根本上确定了我省在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中的‘总指挥部’地位”。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志鑫介绍说。

采访当天,碧空如洗。映衬之下,广场中心的那十个大字格外醒目——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给盐碱地农业插上航天科技的翅膀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楼两侧,是53 个功能性创新平台。其中,育种加速器是中心探索构建耐盐碱作物三级育种体系中最核心的存在。“之前,受制于季节因素,育种工作只能到海南南繁育种地加代。加速器建成后,各类试验在这里就能完成。”刘志鑫说。

经过允许,我们深入育种加速室内,近距离观察正在进行育种加速的几种作物。看表现,各有千秋,但抗逆性最好、耐盐碱程度最高的,一定要属航天大豆——东航D95。它肉眼可见的强壮,似乎在用每根枝叶诉说着勃勃生机。

昔日一片白,如今遍地金(任小杰/摄影)

来自东营市中天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育种家靳振东激动却也小心翼翼地拨开作物的枝叶,露出鲜嫩的豆荚,招呼我们看,“目前我们培育出的东航D95,最多的有8 条分支,185 个豆荚,530~540颗豆粒!我平均一个月来这里观察一到两次,这是最让我振奋的一次!”靳振东兴奋拍手,笑得开怀。

东航D95 中的“航”字,绝不是虚设。它是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的航天大豆,真正的“天选之子”。靳振东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种子的航天诱变:借助于返回式空间飞行器或在轨空间站,在高能粒子、微重力、弱磁场、高真空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使种子偶发性发生基因突变的过程——可产生“偶发”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二,“突变”的好与坏也完全不受控制,在经过筛选和种植之前,一切都是未知。

靳振东与东航D95 相互成就(杨超/摄影)

靳振东是幸运的。1959 年出生的他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那时,黄三角农高区还叫广北农场,是始建于1950 年,全国最早一批使用进口农业机械的国营农场。靳振东的母亲是共和国第一代拖拉机手,父亲则是东营地区最早的高级畜牧兽医师。尽管自小耳濡目染,但在2013 年以前,靳振东从事的是与农业毫不相关的金融行业。他是大田间的新人,是种地的新手。2016 年,东航D95 的诞生,给了靳振东真正回归土地并深耕农业的勇气。靳振东也成为东航D95 的“伯乐”。凭借它口感细腻、没有豆腥味的优势,靳振东与团队研发了诸多豆制品,延长了产品链、销售链,还建起了盐碱地农产品体验店。

个头饱满,圆润金黄(杨超/摄影)

靳振东仅靠端详植株的高矮和豆荚的形状就可以轻易判断出种子的型号(杨超/摄影)

更令靳振东感到自豪的是,东航D95 不仅造福了东营百姓,还远赴他乡,造福全国百姓。“2022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盐碱地种植的包括东航D95 在内的航天大豆、航天黑花生均获成功,今年,实验种植面积大幅扩大。目前,我们已经在全国三种盐碱地上进行了种植实验,除东营和新疆部分地区外,还有内蒙古赤峰。”

在靳振东的办公室里,我们还发现了架起的补光灯等直播设备。“未来,我们还要广交有识之士,为农业,为县域经济,为乡村振兴赋能科技力量、提供科技服务。总书记讲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坚决拥护,并尽全力‘给盐碱地农业插上航天科技的翅膀’。”靳振东说。

为农高区科创培植厚实肥沃的土壤

除了像靳振东一样的本乡人和如中天一样的驻区企业,在黄三角农高区的土地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后简称山东省农科院黄三角研究院)和扎根盐碱地的科研人员,是创建国字号黄三角农高区、实现盐碱地丰收增产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2015 年早春,一辆大巴车载着来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30 余位科研人员,在凛冽的寒风中驶入了这片土地。山东省农科院黄三角研究院副院长王璐打开了话匣子:“荒凉的土地上唯有芦苇肆意生长,白花花的土地板结严重、寸草不生,周围还有成片的建筑垃圾……但既然决定要坚决支持黄三角国家农高区的建设,作为辖区内唯一一座农业科研院所,我们不能退缩。”

2015 年10 月,国务院批复设立黄三角农高区。这是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更是唯一一个以盐碱地综合利用为使命的国家级农高区(杨超/摄影)

实验室只是盐碱地育种的第一环节(杨超/摄影)

接下来的近三年时间里,突破建制和用地等困难,农科院的科研人员们开启了“奋斗模式”。2015 年10 月,国务院批复设立黄三角农高区,这是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更是唯一一个以盐碱地综合利用为使命的国家级农高区;2017年12 月,山东省农科院黄三角研究院大楼正式启用,王璐与同事们搬出板房,办公与居住环境得以改善。

对盐碱地农田土壤进行分类储存、深入研究(杨超/摄影)

细心收纳记录山东省农科院黄三角研究院攻坚克难的每一份文件(杨超/摄影)

科研方面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接二连三。“若要问盐碱地要产量,先得要‘出苗’,通过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盐碱农田土壤生态等关键技术研究,‘苗’出了,就要开展耐盐作物新品种选育;品种有了,就要考虑是否能为农民所接受、有没有市场;种子卖出去了,还要探索更完整的研发和产业链条……”王璐滔滔不绝,“例如甜糯玉米。”甜糯玉米货架期较短,常规存放对其口感和风味影响较大,急需对其进行加工。山东省农科院黄三角研究院建立的甜糯玉米中试生产线,探索盐碱地甜糯玉米保鲜加工技术,已制定出相对完善的加工技术规程。目前,包括甜糯玉米在内的中试生产线院内已有4 条,为盐碱地产业发展、助力盐碱地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试验示范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山东省农科院相关研究单位的试验任务外,我们还承接其他农业研究院所的相关科研任务。2019 年至今,每年都有约15 家单位来到这里深耕盐碱地农业。我们在提供科研支持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管家式服务。”王璐说。

如今,工作环境愈发舒心,工作内容也逐渐得心应手,王璐习惯了东营、济南两头跑,早已不像三年前一样日盼夜也盼地回济南,除了提起儿子的时候。“常听他的老师们说起,周一是他情绪最糟糕的一天,因为妈妈要走,周五会是他最开心的一天,因为他知道,妈妈要回家了。如果真的要给我这个‘周末妈妈’发奖,那我的军功章,也有他的一半。”

田地间、大棚里才是王璐(中)的“主战场”(杨超/摄影)

周末陪学架子鼓,是王璐(中)与儿子难得的亲子时光(杨超/摄影)

“鲁盐稻69”亩产498.17 公斤,实现耐盐粳稻5‰的盐度突破;鲜食新品种“济薯26”达到平均亩产3500 公斤;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科豆35”试验测产达到554 斤……一粒良种,千粒好粮。一组组高产纪录,富裕着农民的钱包,推进着盐碱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记录着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耕耘,更重要的,是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猜你喜欢
王璐农高区杨超
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
晋中国家农高区无花果采摘正当时
Bandgap evolution of Mg3N2 under pressure: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楼阳生:敢于拼搏 勇于开拓 打造一流国家农高区
南京国家农高区9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
Improved Fibroblast Adhesion and Proliferation by Controlling Multi-level Structure of Polycaprolactone Microfiber
A m,p-Laplacian Parabolic Equation with Nonlinear Absorption and Boundary Flux
Comparison Principle of Very Weak Solutions for Nonhomogeneous Elliptic Equations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