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域下新农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4-01-14 21:15马惠茹王靖杜红喜
高教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农科现代农业应用型

马惠茹 王靖 杜红喜

摘  要:新农科是新时代背景下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而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农科建设强化的是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地方本科院校新农科建设立足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围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培养高素质人才。河套学院农科专业,坚持行业指导、校政企联合、产学研创融合和协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生产技术与现代理念相结合、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相结合,推行成果导向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知农爱农新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协同育人;地方本科院校;新农科;人才培养;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1-0043-04

Abstract: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requires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it strengthens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subjects. Taking full advantages of multi-disciplinary subjects,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t regional universit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odern agriculture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t should build a multi-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l mechanism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personnel around the whole-industrial chain of modern agriculture. At Hetao College, the majo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s persisting in its industrial guidance and persevering i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pplying university-government-enterprise cooperation, as well a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novative integration. Thus, it realizes the unification of personnel cultivation and industrial needs,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modern ideas, as well as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humanistic quality. Furthermore, by implementing the achievement-oriented cultivation concept, it builds a new agricultural educational route in cultivating the new applied-oriented personnel affection for agriculture.

Keyword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regional university; new agricultural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personnel; rural revitalization

“協同”就是协调一致、和合共同,协同育人是在协同理论基础上融入育人内涵,是一种多主体、多视野协同发展的育人模式。2013年发布的《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指出,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核心在于改革传统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开放合作、协同育人机制[1]。2015年发布的《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了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要求,其核心在于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校、地、行、企”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2]。新农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内在需要、是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高等农林教育强国战略的任务要求[3]。“安吉共识”提出了新农科建设“四个面向”新理念[4];“北大仓行动”提出了新农科建设“八大行动”新举措,实施农科专业供给侧改革[5];“北京指南”提出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科专业,创建产教融合、科教协同、校际共享、校地协同新机制新模式[6]。“融合”是新农科的关键词,高校农科专业人才培养应围绕这一理念,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教育、科研、创新领域的协同发展,实践多元协作、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农业人才。

一  地方本科院校新农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新要求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保障粮食安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我国传统农业正在向着智慧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转变,由第一产业向着一二三产业融合转型,在这种农业产业新形势新背景下,迫切需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高素质应用型农科人才的支撑,而传统的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多元化、高质量发展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推动产业向现代化转型发展。农业人才培养应与现代管理方式和现代生产技术联系起来,需要依靠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交叉知识作为支撑,改革传统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2018年教育部提出的新农科建设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创新教育、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应用型现代农业人才[7]。地方本科院校农科专业作为地方现代农业发展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不断适应农业智能化、信息化、多元化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要强化强农兴农思政教育,要突出与地区农业产业绿色高效发展相协同。

传统农科类专业教育实践育人环境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跟不上人才需要变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整体不强,综合能力与企业期望差距较大,人才培养供给侧在质量和结构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新业态下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新农科建设就是要面向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现代化总要求,面向农业现代化发展总趋势,破除传统农科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在农科专业建设上进行创新、拓展和融合。河套学院农科专业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遵循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以“育人为本、融合创新、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理念[8],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项目承载、创新实践”的融合,强化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深度参与农科专业人才培养,实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现代农业产业需求侧的有机衔接。

二  协同育人视域下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解决的困境问题

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生物技术等现代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渗透。传统农科专业按农业生产细分设置的教学内容,基于知识体系分类的专业化教育,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需要。新农科建设是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强化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是适应农业三产融合围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新农科拓展了传统农业学科的内涵,将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生态文明理念等交叉融合的知识技能融入到了“新农科”范畴[9],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化与现代生产技术和现代管理方式的联系,解决传统农科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矛盾问题。

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其跨越的领域范围越来越广泛,从第一产业到三产的融合,要求农科专业人才培养应向着宽领域、多元化方向转型。而传统农科人才培养注重的是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在人才培养中没有很好地解决专业教育与专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问题,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狭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不足。新农科人才培养不仅传授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强化的是跨界培养思维和系统化培养思维,强化人文精神和“大国三农”情怀的培养,是一个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相融合的全方位育人过程,需要科学整合校政企各种资源,共建协同育人平台,形成专家协同、资源协同的联动机制,实现地方本科院校的农科人才培养真正与地方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解决传统农科教学理念方法与新农科人才培养需求矛盾问题。

三  协同育人视域下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实践

(一)  以新农科建设为引领,遵循“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实施课程开发与设计

新农科建设强调对接农业创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面向产业融合;新农科建设的核心即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农科类人才培养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等方面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10]。地方本科院校新农科涉农专业建设要兼顾区域农业特色和服务区域第二、三产业发展需求,做好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发展区域现代农业生产为重点,融合地区产业紧密结合型课程、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强农兴农类思政课程,融合企业文化元素。教学内容应融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未来智慧农业新业态等前沿内容。这就要求地方院校农科专业人才培养应加强与行业部门、农业生产单位、农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打造“校政企”协作平台,以农科教融合和产学研协同路径,促进新农科农业人才的培养。

河套学院农科专业对接行业和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按照“岗位需求-素质能力分析-模块划分-课程体系优化”思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围绕“融合”关键词,遵循“产出导向”教育理念,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植入农牧业传统文化教育元素、新农业高效绿色发展所依靠的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交叉知识,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农牧业发展、智慧农业、有机农业、农业资源评价与利用、生物技术在农牧业中的应用和信息技术在农牧业中的应用等专业拓展性课程,将新农科建设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力争实现传统农科与人类营养健康、资源集约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有效衔接,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生产技术与现代理念相结合、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相结合。

(二)  搭建“产教研创”融合平台,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合、项目承载、创新实践”相协同的实践教学模式

2018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强化实践育人环节[11]。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动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校政企合作专业共建力度,整合校政企多方优质资源,以多方位、开放式、交叉互动的理念,构建产教研创融合人才培养平台,聚集知识、技能、素质、资源和政策等,形成校政企合作、互补的协同效应。本校农科专业与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富川公司、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共建融合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围绕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了内蒙古肉羊遗传评估方法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农产品安全生产与预警控制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巴彦淖尔市科研创新平台、博士工作站、科技示范园、现代农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产教研创”融合平台,与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富川公司合作创办富川商学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境与资源。专业教育以实践教学基地和产教融合平台为支撑,以学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为依托,整合校内外产教研创实践环节,将教师和企业合作的科技创新成果、农牧业科技前沿知识、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融入专业教学;将学生的实践训练从课堂延伸至生产实际环境;将学生的实践训练项目由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延伸至生产环节的实践训练,將模拟案例教学延伸至真实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实现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培养,创新了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了实践教学、专业竞赛与学生创新创业相融合,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分析解决农业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10],综合培养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  产教融合共建“专兼结合”课程教学团队、“双导师”实践教学队伍,实施协同育人模式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应用型人才在科技前沿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河套学院农科专业先后与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富川公司、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等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以项目攻关与科技服务为基础,以技术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以“产学研创”平台为依托,有效整合校内外人才资源,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的师资队伍,组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双导师”队伍,以满足新农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实施农科教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畜牧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和现代农牧业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将企业、科研院所专家请进教学一线,建设来自教学、产业、科研一线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开展“课程讲座”,以引入前沿科技和产业技术为核心,将科研成果、技术转化推广应用与教学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产业前沿,避免课堂教学与生产相脱节;开展实践教学“双导师制”,实行学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培养机制,实施“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实现以“双境培养、双师共教”的理念培养人才,构建校企“双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开展新农科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协同将行业领域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将自身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学生可现场感悟农牧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的推广,实现以实践促教学、以科研促教学,推进农科类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有机融合。

(四)  实践农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三农”情怀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提到“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12]。2021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在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程体系,以课程实践和耕读传家为关键,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新内涵、新模式[13]。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有强大的职业文化支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行的是一种跨界的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集中体现[14]。地方本科院校农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坚持农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河套学院农科专业依托羊文化博物馆、卜式学堂等传统农业文化教育基地,将耕读教育、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融入农业专业教育。通过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双导师”队伍的引导,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感悟,将地方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专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创新实践农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利用学生社会实践开展农业大数据调研,在实践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增强学生“三农”情怀,增强培养人才服务地区农业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  结束语

新农科建设是培养“一懂两爱”现代农业人才的重要推手,是新时代赋予高等农林教育的新使命,地方本科院校农科专业作为服务地方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责任重大。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科技创新及成果转移转化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新实践是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学校、政府、行业企业、教学、科研及产业等多要素的协同作用,搭建“产教研创”融合平台,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合、项目承载、创新实践”多维立体协同育人模式。人才培养要突出高校育人的中心地位,行业企业协调配合,政府引导,实施协同育人,共同促进新农科背景下农科专业教育与地区农业产业协同机制,推进适应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农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2013-12-3)[2022-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7949/201312/t20131203_166946.html.

[2]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2022-3-20].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

11/t20151113_218942.html.

[3] 马香丽,杨士同.新农科建设的“三农情怀”视角[J].中国农业教育,2021,4(2):3-10.

[4]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3):105-106.

[5] 新农科建设开启“北大仓行动”[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5):110.

[6] 新农科建设推出“北京指南”[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6):104-106.

[7] 吕新,张泽,侯彤瑜,等.“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7):16-18,51.

[8] 沈成君,冯江.新农科“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的生态逻辑[J].现代教育管理,2021(6):51-57.

[9] 牟少岩,刘焕奇,李敬锁.“新农科”专业建设的内涵、思路及其对策[J].高等農业教育,2020(1):7-11.

[10] 侯琳,肖湘平,江珩.新农科背景下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10(46):165-172.

[11] 教育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10-8)[2022-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7949/201810/t20181017_351891.html.

[12] 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9-09-07.

[13]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1-8-26)[2022-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109/t20210916_563719.html.

[14] 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几点哲学反思[J].教育与职业,2022(2):5-12.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少数民族地区新农科涉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2-84);河套学院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农科涉农专业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与实践”(HTXYXNZ2001)

第一作者简介:马惠茹(1968-),女,汉族,内蒙古杭锦后旗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物营养与饲料,高等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农科现代农业应用型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现代农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