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应用及临床疗效分析

2024-01-13 08:08夏荣梅卢淑霞刘燕平
系统医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丁苯氯化钠炎性

夏荣梅,卢淑霞,刘燕平

商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济南 251600

急性脑梗死即脑血供突然中断后造成脑组织坏死,该疾病病因复杂,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肥胖以及糖尿病等。常见症状含有头晕、耳鸣以及眩晕等,可能会并发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等,危及患者健康安全。急性脑梗死具备起病急、进展快等特点,故应给予患者及时高效的治疗方案,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1]。近年来,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中较为常用,其属于新型药物之一,有助于脑组织血供恢复,对谷氨酸释放也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对血小板聚集加以抑制,进而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优化预后效果,具备良好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本研究选取2020 年10 月—2022 年12 月商河县人民医院诊治的8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参与研究,旨在分析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诊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摸球法分成研究组和参考组,各40例。研究组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龄43~78 岁,平均(60.14±3.51)岁;发病时间1~8 h,平均(4.04±1.03)h。参考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4~79岁,平均(60.22±3.48)岁;发病时间1~9 h,平均(4.06±1.04)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②患者发病时间不超过24 h;③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昏迷情况的患者;②重要脏器功能异常的患者;③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④中途退出的患者。

1.3 方法

参考组实施常规治疗,含有血脂调节、抗血小板聚集、对症支持治疗等,药物选用瑞舒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20080670;规格:10 mg),口服,1 次/d,10 mg/次;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11022079;规格:50 mg),口服,1 次/d,100 mg/次;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H20123116;规格:75 mg),口服,1 次/d,75 mg/次。

研究组在参考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丁苯酞25 mg 与氯化钠0.9 g)治疗,静脉滴注,2 次/d,100 mL/次,间隔时间需超过6 h。两组治疗周期均为2 周。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症状恢复和后遗症情况加以判断,如果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症状明确改善,无明显后遗症,则为显效;神经功能缺损和症状有所改善,存在后遗症但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则为有效;不满足上述情况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②炎性因子对治疗前后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加以检测。

③临床指标主要对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生活能力加以判断,神经功能的判断依据为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值范围0~42 分,评分越高代表神经功能越差;认知功能的判断依据为简明精神状态量表,总分为30 分,评分越低代表认知功能越差;生活能力的评估依据为Barthel 指数,分值范围0~100 分,评分越高代表生活能力越强。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

2.2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比较(±s)

组别研究组(n=40)参考组(n=40)t 值P 值CRP(mg/L)治疗前19.47±2.40 19.51±2.38 0.075 0.941治疗后9.01±2.11 13.24±2.15 8.881<0.001 IL-6(ng/mL)治疗前0.35±0.09 0.36±0.10 0.470 0.640治疗后0.16±0.02 0.23±0.03 12.279<0.001 TNF-α(ng/mL)治疗前0.32±0.09 0.33±0.08 0.525 0.601治疗后0.13±0.02 0.24±0.03 19.285<0.001

2.3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临床各项指标均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分]

组别研究组(n=40)参考组(n=40)t 值P 值神经功能治疗前21.25±2.01 21.14±1.98 0.247 0.806治疗后9.45±1.27 12.15±1.38 9.105<0.001认知功能治疗前20.14±3.01 20.09±2.84 0.076 0.939治疗后26.74±3.12 23.12±3.08 5.222<0.001生活能力治疗前57.15±6.99 57.08±7.12 0.044 0.965治疗后82.45±6.30 76.94±6.28 3.918<0.00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疾病,存在起病突然的特点,一般在睡眠或者是安静休息时发病,数小时或1~2 d 中达到高峰。该疾病病因即血管、血液等异常导致的大脑动脉堵塞和狭窄,常见症状含有头晕、眩晕等,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基于此,应提高对疾病治疗的重视程度,增强救治效果。对于急性脑梗死治疗而言,溶栓是最佳治疗办法,能够实现血管再通,促使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恢复,但适应症、时间窗较为严格,导致适用范围存在局限性,因此,综合药物治疗在临床中较为常用[3]。常规治疗主要通过抗血小板聚集、血脂调节以及对症治疗等措施进行,能够对血栓形成加以抑制,然而在神经功能等方面效果并不理想,制约了整体治疗效果的提高[4]。在临床中,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较为常用,可以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神经、认知等功能恢复,将整体疗效提高,优化预后效果[5-6]。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临床有效率为95.00%高于参考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参考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生活能力优于参考组(P<0.05)。代表了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提高疗效、缓解炎症反应和优化临床指标方面效果显著,究其原因,丁苯酞对于缺血区脑组织微循环能够起到改善作用,促进血流再灌注,同时对于血管内皮生长因素表达能够发挥出促进效果,有利于新生血管产生,为神经功能恢复奠定良好基础[7]。本品也有助于促进血液黏稠度下降,对炎症反应加以抑制,促进炎性因子水平下降,进而减轻对神经元炎性带来的损伤,为患者神经、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8-9]。丁苯酞可以对谷氨酸分泌发挥出抑制作用,防止钙超载,进而为受损神经元修复创设良好条件,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10]。

本研究结果和现阶段诸多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郭永福[11]、章睿等[12]、郁兆勇[13]的研究中,常规治疗组临床有效率70.00%明显低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组的96.67%(P<0.05);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组治疗后炎性因子低于常规治疗组,临床指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说明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应用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炎症反应,提高认知、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丁苯氯化钠炎性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氯化钠水溶液结构的研究
热油中的食盐为何不溶化?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