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究社区模型理论(CoI)的大学英语混合课程建设

2024-01-12 07:03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混合社区探究

陶 源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混合课程是结合传统教学以及线上教学方法,多模态教学方式,或线下实体面授课程与借助在线教学资源进行的多种混合教学模式[1]。这一教学方法以数字教学资源和远程教育等新技术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因灵活的授课形式和较低成本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原本多应用于远程教学的混合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国内外学者对混合课程的学习行为特征[2]、提高教学创造力和动态设计[3]、在线学习投入影响[4],不同影响力的课程设计和课程的效度[5]进行了分析。尽管混合课程不受时空条件限制,授课方式便利,但由于师生之间缺乏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在课堂内容灵活度、师生互动及课堂监督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教学效果。

探究社区模型理论(Community of Inquiry,简称CoI)是在线上教学的环境中营造对话的教学环境,旨在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对这一教学理论中情感存在感[6]、社会存在感[7]、学习存在感[8]等因素与探究社区模型的关系,学生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学习在探究社区模型中的应用[9],学生远程学习投入测量量表[10]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将探究社区模型理论在混合式课程的总体设计和应用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在超星金课平台、QQ 空间和腾讯会议的教学活动,分析如何在混合课程中运用探究社区模型理论,发挥线上线下教学优势,提高学生线上教学参与度,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等高阶能力。

一、探究社区模型理论指导下的混合课程建设

(一)探究社区模型理论

探究社区模型理论于2000 年由加拿大远程教育学者Randy Garrison, Terry Anderson 和Walter Archer创建[11],这一理论与教育家杜威的社区教育和探究教学理论一脉相承,以社交功能、教学功能和认知功能为核心要素,在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以及混合教学的技术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高阶学习能力。

探究社区模型的核心要素包括认知存在感、社会存在感和教学存在感。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认知存在感,即学习参与者“在探究社区中通过持续交流和反思来建构并确定意义”,包括触发事件、探索信息、整合概念以及解决问题,其重要目的是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社会存在感即学习参与者在线上教学中将“个人特点投射到探究社区中,从而在其他学习者展示出‘真实人物’”,包括情感表达、开放交流和团队凝聚力,这一因素可以支撑认知存在感,并对学习体验有直接作用。教学存在感是对学习参与者的认知过程和社会过程进行设计、促进和指导,包括管理指导、促进对话、直接指导三个方面,既包括以教师为主导的内容选材、教学组织、课堂内容设计和开发、教学评估等教学过程,也包括师生共同参与的电脑视频会议,对提高社会存在感和认知存在起到支持作用[11]。探究社区模型中的三个因素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在数字教学中的参与感及学习能力。

(二)基于探究社区模型理论的混合课程建设

基于探究社区模型理论的混合课程建设从2020 年春季学期由笔者在所在学校“大学英语—中国文化西传与解读”课程中开始实施。该课程针对大学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课程教学以马可·波罗、理雅各、亚瑟·韦利、赛珍珠、华兹生、葛浩文等国际汉学家、学者、翻译家为主线,介绍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西方的传播与解读的历史背景及路径。与传统注重词汇、语法等内容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同的是,这门课程以汉学家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为主线,建立了中国文化西传和西方汉学相互联系的完整知识链条,培养学生进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能力。

探究社区模型理论从课程内容到教学环境结合了传统教学和混合课程的优势,旨在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在混合课程建设中,教师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通过多种线上和线下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表1 基于探究社区模型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媒体、教学资源以及线上线下课堂活动进行了总结。

表1 基于探究社区模型理论的混合课程建设

如表1 所示,混合课程涵盖了不同教学媒体的教学方式以及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媒体、教学材料、传输介质、学习环境、教学资源等方面改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不同学习环境,借助不同教学媒体,提高认知存在感、社会存在感和教学存在感。

1.优化认知存在感

认知存在感是学习者通过持续交流进而建构,对于高等教育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社区理论的核心。在混合式课程中,教师通过线上和线下教学来优化认知存在感。首先,教师在教学开始阶段导入触发事件,以文化负载词、诗歌、历史典籍、小说等中国文化的难点如何在西方世界传播的问题出发,使学生关注问题,通过头脑风暴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其次,学生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传统美德等中华文明核心元素较为熟悉,但对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解读的历史背景及路径缺乏了解。教师可以提出激发学习者先验知识的概念或问题,促使学生探索学习内容。在信息探索阶段,教师通过信息查找、信息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先验知识出发,探寻中国文化在西方传播的过程。此外,本课程在超星金课平台建立了大量多模态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自由的学习环境、灵活安排时间查找学习多种数字教学资源,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索课程问题的能力。第三,在观念整合阶段,学生在持续性探究模式下,通过整合观念,了解中国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中丰富与发展的历程,分析西方解读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传统及其局限性,对西方解读中国文化的内容进行批判。在解决问题阶段,师生通过讲授、互动讨论等方式,分析东西方文化交流本质,解决学生的疑惑问题。

在优化认知存在的过程中,教师充分鼓励学生在先验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整合新旧知识,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分析、评价新旧知识,提高了跨文化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生通过归纳总结教学资源中的要点,明确其中的逻辑关系,增强全方位学习,最终实现创造能力,提高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2.优化社会存在感

社会存在感是社区中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为认知存在感提供基础。传统面授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时交流得到沟通和反馈,提高学习效果。线上课程缺乏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和反馈,但借助技术优势,混合课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提高社会存在感。第一,在情感表达上,教师可以在讨论区展示优秀作业,展示学习内容、学生优点等学习行为,学生之间通过表情符号和赞同等方式参与同伴学习评价,激发学生动力。在课后练习、作业和小测验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上传录制的口头作业,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并给予充分的反馈,提升学生社会存在感。第二,在开放交流上,混合教学可以实现班级共同参与,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讨论。例如教师可以在超星金课平台的讨论区就某一话题建立话题,学生在社区内以抢答等方式各抒己见,或者以投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观点和分歧,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反馈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腾讯会议的互动批注,和学生共同分析中文经典作品的英译本的特点,通过韦恩图引导学生列出观点、分析汉学家的共性和差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团队凝聚力上,教师选取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西游记》《水浒传》英文版中学生熟悉的片段,布置学生表演,学生课下录制表演视频,或线上以虚拟背景分角色扮演,充分发挥混合教学的技术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混合教学中生互动不足的问题。

由于线上教学缺乏面对面的沟通,社会存在感在混合教学中对学生的社会情感支持有重要作用。线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不仅实现协商和知识共享,还使学生通过情感表达和开放交流得到教师及同伴的认同和接受,建立学生的相互联系和社区归属感,增强团队凝聚力。此外,建立学习社区的目的是促进探究、构建意义和验证理解,进而发展学生的高阶学习能力(higher-order learning)[12]。优化社会存在感对于学生共享和构建知识,培养主动学习、团队合作和积极学习态度都有积极作用。

3.提高教学存在感

提高教学存在感主要依靠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据此设计课程活动、作业和评估,大学英语—中国文化西传与解读课程的目标为介绍中国文化在西方传播与解读的历程,教师以每一位汉学家为起点发起话题,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选择、组织并呈现教学内容。教师线上或线下教学中明确传达本节课程的任务,讲授知识并设计头脑风暴、小型辩论等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形成产出性对话。

为了确保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教师在混合授课的同时,在超星金课平台以中国文化传播教学内容为中心整合相关学习资源,在线上同步授课内容,并建立丰富的多模态资源,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学习效果[13]。每个教学主题以教学目的为中心,按照课程的分目标录制3个10分钟左右的视频,便于学生根据主题查找相关内容总结复习,同时建立包括外国大学视频课、BBC 纪录片、TED 演讲等相关视频资料,实现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展现。线上的文字和视频资源对课堂授课内容形成补充,丰富了学习内容,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后布置思维导图、小作文、小组报告等作业,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整合和理解。

教师除教授课程内容之外,在金课平台上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写下评语,提供及时、充分的反馈,对学生的课堂小组报告、小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个性化反馈,并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巩固教学内容。

二、探究社区模型理论的实践与反馈

混合教学的优势在于运用科技方法促进学生非共时(asynchronic) 以及自控自学(selfpaced)的个性化学习,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在线上共同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能力,其实践的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探究社区模型框架实践

探究社区的实践探究分为触发、探究、整合和解决4 个阶段。基于探究社区模型理论的混合教学,从公共空间下的触发事件开始,教师根据学生当前知识水平,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者的先验知识。在探究信息阶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私有空间持续探究概念或信息,通过课堂教学、线上多媒体资源等方式探究信息和概念。在观念整合阶段,学生将学习中的概念或问题建立联系,在反思中提高知识应用、整合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阶段,学生回到公共空间,以对话的方式,和教师、同伴共同解决问题。

探究社区模型理论充分利用传统教学和混合教学的技术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首先,课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设计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设计,强调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其次,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优化,建立贯穿课堂内容的整个知识链条,混合教学的数字资源补充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我调节进行自主学习。利用混合课程网络平台、教学材料的发挥教师的支架作用。第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和评估模式也采用多渠道考核办法,包括课下任务的完成度的简短性、演讲式考核,思辨性、开放式的学术研究性的写作考核,加强学生的思想产出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考核评估中比例,增加平时考核的比例,使用形成性评估手段考核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在混合教学的参与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2020年7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96%的学生反馈良好,问卷调查显示,总体上看学生认为线上教学“课堂气氛较好”“课后任务收获大”“课堂互动内容丰富”“直播和录播相结合,感觉学习效果很好,师生之间的交流很融洽”“上课有许多英语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英语的兴趣”。

三、结语

混合课程并非简单的线下转为线上的教学,而是在学习方式、教学资源、课程设计等方面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传统教学转型。在基于探究社区模型理论的混合教学建设中,教师需要将多媒体资源作为数字教材的方式,对课堂活动、教学过程,教学测评的每一环节全面设计,引导学生在混合教学过程中充分参与,并进行批判性思维、反思学习,全面提高能力。如何弥补学生缺乏面对面沟通,建设高质量的混合课程,对学生认知、教学和社会存在感进行科学的评估,都是混合教学面临的诸多问题,学生的投入和反馈测量量表也有待于进一步量化分析。

数字时代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可能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移动终端学习、线上教学、慕课等新的教学方式也为高等教育带来变革。基于探究社区模型理论的混合教学建设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和归属感,在今后的线下教学中也可以进行运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高阶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混合社区探究
混合宅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社区大作战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油水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