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知识图谱分析(1990—2021)
——基于中国知网546篇研究文献的考量

2024-01-12 07:03王力鹏吴筱萱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族裔华裔图谱

王力鹏,吴筱萱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华裔美国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几十年来,中国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发展迅速,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知识图谱软件为文献梳理工作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定量分析方法,能够从海量文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将一个知识领域的演进历程集中展现在网络图谱上[1]。为了在整体上厘清中国大陆学界对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运用CiteSpace 知识图谱软件,对中国知网刊载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呈现,尝试对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热点主题进行定量和定性考察。

一、研究的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数据

吴冰对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的中文译名进行了讨论与界定,认为在国内“华裔美国文学”和“美国华裔文学”两种用法都有赞同者,两种译法也各有其道理[2]。为了准确全面检索到研究文献,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界面输入“华裔美国文学”或“美国华裔文学”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时间为1990 年至2021 年(数据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共检索到中文核心及CSSCI 来源期刊论文293 篇,博士论文25 篇,硕士论文228篇,用Refwork 格式导出,导入CiteSpace 绘制知识图谱。

(二)研究方法

借助陈超美博士研发的CiteSpace 软件,对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文献题录数据进行运算,从论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等方面绘制知识图谱,借助该软件统计各年中文核心期刊以“华裔美国文学”为主题的发文量,梳理研究主题,探寻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二、研究文献分析

(一)发文数量的变化

通过对1990—2021 年华裔美国文学主题论文在中文核心及CSSCI 来源期刊论文以及同时段发表的博士、硕士论文的发文量统计(见图1),整体把握该领域研究的发文变化趋势。

图1 发文量变化趋势

总体来看,在1990—2000 年间,以“华裔美国文学”为主题的核心期刊及硕博士论文发文量并不多。进入21 世纪以后,这一主题的论文发文量迅速增加,自2005 年之后发文量有所起伏但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数量,直到2017 年以后,发文量才开始显现出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中国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在进入21 世纪之后迅速形成了蔚然之势[3],成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二)高被引文章及作者分析

从论文被引次数对论文作者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影响力作者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表1 是1990 至2021 年中文核心及CSSCI 来源期刊中“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排名前10 名的高被引核心论文。从表中可知,这些论文的被引次数均在70 次以上。其中,被引次数最高的是张子清的《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223 次),然后是程安民(144次),张冲(110 次)等学者的论文,表明这些成果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和引导性,同时说明在该领域,对华裔美国文学历时发展的研究,以及从族裔文化身份角度探讨华裔作家文学作品是研究的热点方向,更多偏向宏观方面。

表1 国内华裔美国文学研究高被引信息表(1990—2021)

将中文核心及CSSCI 来源期刊论文作者信息导入CiteSpace,可以得出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作者网络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此图谱可以清晰得反映“华裔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作者情况及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由图中可知,作者节点(N)有229个,说明“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学者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图中作者名字的大小表述发文量的比重;连线(E)只有44条,合作网络密度(Density)非常低,仅为0.0017,表明作者之间缺少合作交流,研究多为孤立研究。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三)研究热点分析

论文的关键词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提炼,体现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如果一篇文献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其所属领域文献中反复出现,则表明该关键词或主题词所表征的研究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4]。本文使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1990—2021年CSSCI源刊论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及硕博论文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呈现我国华裔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

在CiteSpace 中,将Node Types 设为Key Word,Years Per Slice 设为1,Top N 设为50,选取在每个时间分区内出现频率最高的50 个关键词,得到节点数(N)为437,连线数(E)为716 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3)。在图3 中,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与节点的大小成正比,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

图3 华裔美国文学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2 列出图3 中出现频率最高的20 个关键词,频次是关键词出现的次数,中心性表现此关键词在所有关键词中的地位。通常一个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较高,其中心性也不会太低,因为出现的次数越多,跟其他关键词共现的可能也就越高。频次和中心性并非正相关。如表2 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谭恩美”,其中心性为就低于频次排第二位的“汤亭亭”许多。所以,观察研究热点,除了看关键词频,还有看关键词中心性。一般认为,中心性大于0.10,说明此关键词为研究热点[5]。

表2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前20个高频关键词

结合图表可以发现,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关注的重点比较稳定,几乎所有高频词都出现在2010 年之前。通过分析,发现1990—2021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热点主题大致分为五类,分别为:代表性作家:“汤亭亭”“谭恩美”“任璧莲”“伍慧明”等;族裔身份:“文化身份”“身份”“身份认同”“华裔作家”等;后殖民研究:“东方主义”“他者”“多元文化”等;女性主义:“母女关系”“华裔女性”等;跨文化研究:“中国文化”“中国形象”“文化认同”等。

1.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关注的作家依然集中在少数几位。其中,最受学者关注的是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和谭恩美(Amy Tan)。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谭恩美”的频次为49,中心性为0.19,“汤亭亭”的频次为46,中心性为0.31,远高于其他关键词。高中心性说明这两个关键词在该研究领域中处于比较核心的位置,具有较强的影响其他关键词共现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这一网络中的许多节点都与这两个关键词存在联系,都需通过他们实现关键词共现[6]。此外,任璧莲(Gish Jen)和伍慧明(Fae Myenne Ng)也是国内学者较为关注的作家。国内学者从文化身份、女性主义、族裔性、叙事等方面对这些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了探讨。

2.在族裔身份方面,“文化身份”的频次为34,中心性为0.14;“身份认同”的频次为9,中心性为0.02;“身份”的频次为8,中心性为0;“族裔性”的频次为7,中心性为0.06;在“身份”主题下,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主要关注的主要是华裔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主流社会下的文化身份认同建构和认同问题。

3.在后殖民研究方面,“东方主义”的频次为17,中心性为0.07;“他者”的频次为7,中心性为0.02;作为西方主流社会中的“他者”,汤亭亭、谭恩美等华裔作家在西方主流话语当中以书写中国母亲/父亲、唐人街的风土人情和中国文化而出名,其身份、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使得她们的作品打上了“东方主义”的印记[7]。从东方主义的角度对华裔美国文学中的身份和文化政治进行解读,分析美国华裔作家对“东方主义”的建构、解构和超越,一直是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4.“母女关系”的频次为7,中心性为0.01;“华裔女性”的频次为7,中心性为0.02;可见,母女关系是当代华裔美国女作家的一个热门话题[8]。女性主义视角是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重要角度,该领域最受关注的作家谭恩美、汤亭亭、任璧莲和伍慧明皆为女性,因此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分析也是应有之义。

5.“中国文化”的频次为16,中心性为0.05,“中国形象”的频次为7,中心性为0.01;华裔美国文学的跨文化研究主要探讨华裔作家利用中西方双重文化资源,在西方语境下对中国文化符号的改写和嫁接,以及因此而呈现出“中国形象”。作为最受研究者关注的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写作最鲜明的特征是将中国文化大规模地移植进英语的文本,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跨文化书写[9]。

从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看出,在国内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研究的对象主要还是集中在汤亭亭和谭恩美等少数作家的代表作上,对其他作家关注较少[3]。在研究视角上,主要还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孙胜忠曾经提出国内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存在“唯文化批评”的现象,认为其研究视野主要局限在文化批评的范畴之内[10],从关键词共现图谱展示的情况看,确实有一定道理。

(四)研究演变分析

突现词是指短时间内频次出现较大变化的关键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主题的发展趋势[11]。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突现分析,可以得到关键词突现图谱(见图4)。

图4 华裔美国文学关键词突现图谱(1990-2021)

对图4 进行分析可知,1992—1998 年,从CSSCI 及中文核心来源刊物及硕博士论文检索中,仅有“华裔作家”及“美籍华裔”两个突现关键词。这正说明,在中国大陆,由于地理上、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和书刊流通领域的滞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起步较晚[12]。2001年以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迅速升温,“多元文化”“族裔性”“身份认同”“离散”“文化冲突”“中国形象”等突现值较高的关键词体现了中国大陆学界在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主要注意力在意识形态方面,侧重从族裔性、文化冲突,文化身份等角度展开。2010 年以后,突现值较高且跟其他关键词无意义重复的关键词为“哈金”“汤亭亭”“伍慧明”和“伍绮诗”,都是具体的作家名。可见,2010年以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具体的作家。不过,受关注的依然是少数几位美国主流社会已经认可了的华裔作家。

三、结语

本文借助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对国内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从发文量的历时变化、高被引文献分析、作者网络共现、关键词共现几个方面呈现1990—2021 年国内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基本态势。本文发现,从发文量变化上看,华裔美国文学在国内起步较晚,在20 世纪90 年代发文量较低,进入21 世纪后这一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发文量剧增,成为外国文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从高被引文章方面看,族裔、文化身份,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题材更具有影响力;从作者情况看,研究多为独立研究,作者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从关键词共现情况看,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对象主要还是集中在汤亭亭、谭恩美、任璧莲和伍慧明等几个少数作家的作品,研究对象高度集中,对其他华裔作者的作品关注不够,研究的角度也大多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对作品本身的文学性、艺术性的探讨较少。从关键词突现情况看,研究的热点主要还是集中在意识形态、文化批评等方面,对具体作家的关注也依然在少数几位美国主流社会已经认可了的华裔作家。

在华裔美国文学研究领域,大陆研究者似乎“总是渴望找寻更多作为华裔美国人在文学书写中的共性,诸如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对中、西文化冲突的表现等”[13]。一些学者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呼吁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应该“还文学批评的本来面目”,走出“唯文化批评”的误区[10]。但是,目前通过知识图谱分析来看,“文化批评”为主的倾向并未改变。研究对象高度集中的局面依然存在。如何进一步扩展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进一步关注作品的文学性,发掘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研究内涵,是该研究领域是否能健康、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

猜你喜欢
族裔华裔图谱
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华裔新生代工作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绘一张成长图谱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英国多族裔未来”理念:缘起、困境及其理论启示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祖籍国与离散族裔的关系:比较与理论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