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鹏中,金秀丽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提出:完善全方位协同培养机制,“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要求,为职业院校教师(以下简称“职教师资”)的培育指明了方向。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作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积极探索职教师资素质提升计划,按照系统培养、创新驱动、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增强师范学生核心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探索出一条专业化培养、专长化培训和专家化发展的卓越职教师资成长路径[1]。
教师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机制措施的实施,以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实现教师队伍在年龄、专业、结构等方面的整体优化为阶段目标,从而保持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的积极态势[2]。职教师资具有普通教育师资的共同特征,如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广泛的知识层面、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等,但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培养目标不同、学生层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同[3]。卓越职教师资是指以职教为事业,师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娴熟、爱生善教、终生发展的、具有综合能力和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4]。职教师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卓越职教师资,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或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学习来获得专业的持续发展,并在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技巧及能力,它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综合性的、和谐的发展, 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5]。
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具有专业性、区域性、实用性、时代性等特点[6],依托所学专业实现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当前,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与经济发展的旺盛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制约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功能的充分发挥,也影响了中国制造业强国的前进步伐。教师掌握着开启优质教育的钥匙,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进步程度,职教师资可持续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成长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从社会角度看,不但有利于缓解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与职教师资在数量及质量上的需求矛盾,还有利于解决职教师资规模扩展及比例的合理化等问题;从职业角度看,从终身教育的高度出发,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需求提供可持续的职业发展通道。职教师资可持续发展就是兼顾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让优秀教师能够留得住、教得好,使职业教育长期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科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1.理论创新,提出卓越职教师资可持续发展“新理论”。本研究遵循卓越职教师资成长路径,探索其可持续发展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卓越职教师资“三阶段”发展理论,如表1所示。
表1 卓越职教师资“三阶段”发展理论
“三阶段”发展理论生涯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孕育于入职前、提高在入职后、成长于职业过程中。与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是卓越职教师资成长发展的“三个层次”,即职前夯实师范基础,培养学高为师的本领,树立身正为范的理念,成为经师;入职后强化师能培训,强化从师任教能力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争做能师;职业生涯过程中铸造师魂,能够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学促学、以情动情、以趣激趣、以性养性、以意练意、以行导行,要做人师。针对“三个层次”是外部支持服务的“三个体系”,即入职前的专业化培养、入职后的专长性培训、职业生涯过程中的专家式培育,与此同时,健全德技并修机制,强化“培养思政、培训思政、培育思政”这条暗线,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培养、培训和培育的过程始终。
2.实践创新,探索卓越职教师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构建了卓越职教师资的培育模式,即职前标准培养体系、职后多元培训体系、职业过程中平台塑造系统。同时,政校企多方协同育人结构模型,通过创立的国内首家省级职教教师教育联盟,实现由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省教育厅)、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吉林工师)、职教师资用人单位(职业院校)以及职校毕业生工作单位(企业行业)多方协同建立支持服务系统。建立起教育与产业、学校与社会、人才培养与岗位要求对接的多元主体协同、区域统筹协调、资源互补共享、培养培训一体、系统开放灵活的职教师资人才培育新体制。
3.方法创新,建立卓越职教师资可持续发展“新标准”。根据“卓越职教师资孕育于入职前专业性的培养、提高在入职后专长性的培训、成长于职业生涯专家式的培育过程中”的理论判断,创建了标准化培养、多元化培训、平台化培育的卓越职教师资职业发展模式,建立了链接培养培训一体、覆盖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卓越职教师资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首先,进行职教师资专业标准的建设,构建学科专业的规范,制作了“服装设计”“艺术设计”“自动化”三个专业的指导标准、培养指导标准、核心课程指导大纲、主干教材、数字化资源和质量评价方案等培养资源,为卓越职教师资培养的相关专业培养资源开发提供了借鉴和指导。其次,进行卓越职教师资素养标准的研发,构建职教师资基本素养的规范,制作了素养的标准、培养标准、核心课程、主干教材、数字化资源和质量评价方案等培养资源,填补了国内空白。第三,进行资格考试标准的研发,构建职业资格认证系统,以文化艺术类、轻纺食品类和司法服务类为例,开发了专业职教师资资格标准及认证考试标准,设计了考试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优秀的教师意味着优质的教育,本研究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积极构建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科研和服务三个体系,即在职教师资的职前准备阶段(大学阶段),通过建立职教师资标准化培养体系,实现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培养;在职教师资的入职成长阶段,通过构建职教师资的多元化培训体系,实现职教师资的专长性培训;在职教师资的职业生涯持续发展阶段,通过搭建职教师资的发展服务平台,实现职教师资的专家式培育。如图1所示。
图1 卓越职教师资培育模式及支持服务系统
1.入职前阶段建立标准培养体系,实施专业化培养。在职教师资职前培养过程中,遵循培养的规律和特点,用标准来引领培养资源开发,科学设计课程模块。以加强“高素质”职教师资培养为目标,围绕“职业信念与师德修养”“基础能力与专业能力”“身体健康和心理素养”“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以及“劳动理念与劳动技能”五个维度来构建卓越职教师资素养标准,用“标准”引领人才培养。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协调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将专业教育、教师教育这两条明线与素养培养这条暗线有机融合,突出职教师资“学术性、职业性和师范性”三性统一,设置了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模块。
2.入职后阶段建立多元培训体系,实施专长性培训。聚焦职教师资的专长培训,重点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专业技能和企业实践能力,提高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教学名师和专业领军人才。探索培训模式,积极开展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系统制订个性化、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拓宽培训领域和空间,开设定向培训;积极探索置换培训,通过用师范生教育实习置换职业院校教师外出培训的方式,形成职教师资的职前职后的有序链接,尝试解决中职业院校教师工学矛盾。丰富培训过程,科学设计培训学员训前诊断、训中测评、训后考核的培训方案,积极探索线上远程培训和线下集中培训相结合;利用“蓝墨云班课”“超星云课堂”等移动信息化平台开展训前资源推送与需求调研、训中“翻转培训”以及训后跟踪指导。
3.职业生涯过程中建立平台支撑体系,实施专家式培育。积极打造科学研究平台、文化传播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形成了培养培训一体、资源互补共享、系统开放灵活的职教师资可持续成长体系。通过建设职业教育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展学术研究,为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提供理论支撑及科研扶持。依托核心期刊《职业技术教育》,建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传媒体系,所有的五刊五报一网以及影响较大的职业技术教育综合网站,积极传播职教文化,为职教师资提供终身学习平台。积极发挥职教数字博物馆、文献与数据监测中心和图书馆的智库作用和支撑功能,参与吉林省及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咨询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报告提供数据支持。依托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推进高校与企业、职业院校“多方协同”的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建立起教育与产业、学校与就业、人才培养与岗位要求对接的多元主体协同、区域统筹协调、资源互补共享、培养培训一体、系统开放灵活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新体制。
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行动计划[7]确立了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议程,使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入教育和培训环境之中,终身教育、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新兴产业、高端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需求增大,职业教育发展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1.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职教师资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关键要获得专业成长与发展。因此,卓越职教师资的培养院校必须选配卓越的教师并构建专兼结合的卓越教师团队,同时组建“双师型”和“双导师”教师队伍。首先,要对职教师资培养的价值判断、思想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可持续发展内涵进行更清晰的认识和更科学的诠释,且在各个层面上更务实地践行。首先,要牢固树立职教改革师资先行的理念,将卓越职教师资培育深度融入产教融合改革,探索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通过六年的贯通培养,切实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双师型”职教师资[8];其次,要打破师资供给中传统的教师教育培养理念,尤其要大力加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对于推动国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发挥专业多、生源素质高、师资力量强的优势;第三,办学院校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重学术轻技术”等不良倾向,在人才培养的组织设置、制度安排等方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理念[9]。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程等资源建设。面向培养理实一体、德技并修的卓越职教师资,要重点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同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模式,主动对接战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发展需要,开展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增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10],探索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强化教材的科学性及先进性,促进专业升级改造及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改进教学方法,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全过程,同时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及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利用云计算、大数据、VR/AR等技术,对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进行监测,有效诊断评价学生学习状态及教学质量;建设教育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办法,做到实习前有明确要求、实习中有监督指导、实习后有考核评价。[11]
3.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党和国家历来重视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布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这些文件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提高生源质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些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吸引力依然不足,其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涉及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毕业学校等因素。要想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关键点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地位。首先,做好宣传动员和舆论引导,积极消除就业歧视,同时加快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其次,确保职教经费的投入和教育质量的提升;第三,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第四,倡导工匠精神,建立以技能为导向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长效激励机制。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积极探索职教师资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职教师资可持续发展培育体系,确立卓越职教师资可持续发展管理保障体系,形成了丰硕的育人成果。
学生专业能力和从师任教能力显著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几年来,学生参加校外学科竞赛1226项,参与学生2836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226项,获奖学生594人次。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在电子设计大赛、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等专业技能和师能大赛中成绩显著。学校培养了一批素质全面、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职教师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左右。数以千计的毕业生服务在吉林职教第一线,在吉林省420余所职业院校的万余名专业教师中,有3000多名教学和业务骨干来自于职教师资。
在多元化培训体系下,受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显著提高。有5名学员荣获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多名学员获地方教学名师、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众多学员在全国各级各类说课大赛、技能大赛获得奖项。截至目前吉林工师共培训全省近30个专业的中职专业教师1360人次,培训专业数占全省职业院校开设专业总量的15%,培训人数约占全省培训计划数的三分之一。同时,与职业院校通过“置换培训”等形式开展定单式培训,先后为新疆、宁夏、黑龙江、辽宁、广东、内蒙等其他省、市教育和劳动系统委托培训教师300余人,得到了委培单位的一致认可。
卓越职教师资支持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服务教师终身发展。科学研究平台引领作用明显,职教研究中心等三大中心相继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重要课题近80项,2015年承担的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5个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得到专家的肯定和同行的认可。文化传播平台示范作用显著,学校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博物馆,并举办了全国首次“中国职业教育史展览”。资源共享平台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认可,为教育部《关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吉林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国家和地方职业教育政策文件的研究、起草工作提供了数据服务和研究支持。同时,学校的卓越职教师资一体化培育模式及支持服务经验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同行的一致好评。《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吉林日报》、中央电视台、吉林教育电视台等媒体相继作了报道和介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国内兄弟院校也相继来校参观、学习,借鉴职教师资的成果建设经验。
职教师资是职业教育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各界对卓越职教师资需求迫切。然而,卓越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战略性、基础性、系统性工程,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职业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漫长、渐进、持续的过程,个体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技能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因此,应当以人为本,着眼于未来,考虑综合性、和谐性等发展因素,通过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可持续发展三个阶段的规范性学习,造就出大批量高层次的卓越职教师资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