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本科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例

2024-01-12 07:12:54王丽梅
职业技术 2023年12期
关键词:岗位幼儿园职业

王丽梅

(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江门 529080)

0 引言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势所趋。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 (2020—2023年)》提出“把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作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1]《职业教育专业目录 (2021年)》明确“在衔接中职、专科高职专业设置基础上,设计高职本科专业247个。”[2]《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3]《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条件与要求。”[4]一系列国家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职业本科教育顶层设计逐步清晰,尤其是在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首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随着首批15所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学校的第一届“职业本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职业本科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更是进入到提质培优、改革攻坚的关键时刻。当前,高职院校探索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是实现专科本科贯通培养的现实需求,而课程与教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1 课程性质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在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学前教育学”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规律和方法、更好地指导学前教育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标准(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等基本精神,课程既强调理论学习,也强调教育实践,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学前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科学保教的基本方法,增强学前教育工作兴趣,树立科学保教观念,为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和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 课程现状分析

2.1 参考教材相对滞后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载体。目前《学前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理论性强、实操性弱,缺乏职业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和幼儿教师培养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标)》等系列政策措施来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相应的岗位需求能力在不断提高更新,教材内容由于修订、更新换代周期时间长,导致教材内容陈旧,脱离学前教育事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与幼儿园实际岗位需求,缺乏实践性。

2.2 教学目标脱离实际

课程教学目标按参考教材的章节体系,注重知识的学科体系,没有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应设置课程教学目标。如在“幼儿园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评价”调查结果中有2.5%的幼儿园认为毕业生“家园协同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在2016年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条明确:“幼儿园同时面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5]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家园教育的意义及特点,弄清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能够从理论上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方法,但学生大多停留在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层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碰到具体的问题,并没有实践经验。即使能够解决问题,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做会更好[6]。那么这个能力目标与当前幼儿园老师岗位需要的在保教实践中解决较为复杂的高素质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家园协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还有差距。

2.3 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目前的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阐述。基于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统考背景,课程教学内容对接国考大纲已做了调整,但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忽视了知识的运用能力。如在幼小衔接中,主要先通过讲解法让学生理解学前教育的含义、厘清幼小两个阶段的差异坡度;能针对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制定合理的对策。教学难点是会指导幼儿园及小学开展教育衔接工作,主要采用分组学习设计教育计划,通过幼儿园见习期进行专业技能实操来攻克难点。事实上幼小衔接工作是从幼儿入园之后就开始了,贯穿整个学前期,小、中、大班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通过理论学习后,相应的实践训练是到幼儿园见习,只有一周的时间,学生无法通过短短一周的时间进行实践,只能参与其中的一部分活动。导致学生所掌握的幼小衔接工作内容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并不能制定和实施幼小衔接方案[7]。

2.4 教学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主要以量化评价为主。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平时上课的考勤情况,包括迟到、早退及旷课情况,然后在期末总评中按比例折算,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如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方面等质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传统形式进行,考核重点是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核时会渗透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统考对应的学前教育原理、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创设和学前教育评价知识点,题目类型也会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但是对于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幼儿园实际岗位工作中的问题,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很难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

3 学前教育专业职教本科课程“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策略

3.1 课程理念职业化

国家政策明确职业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地方事业发展,强调与专业领域岗位(群)对接、教学过程中与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为专业岗位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如何更好地在职业本科教育“学前教育学”教学中体现学生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服务于学前教育领域岗位(群),将是教育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既不能直接照搬普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强调的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性而忽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不能在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强调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在注重岗位实践能力熟练性的基础上,仅仅靠增加课程或课时来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本科教育在教育层次上属于本科,但本质属性仍然是职业教育。这些现状要求教育者正确处理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系统性与教育专门性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进行职业化转型。突出职业本科教育“学前教育学”教学的职业特色,以实际工作学前教育领域岗位(群)的典型任务为立足点,强调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训练和理论传授并重且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8],坚持以学前教育领域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学前教育理论等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具备突出的保育教育实践技能、较强的适岗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有深厚的幼教情怀、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国际视野,能够从事幼儿园保育教育、一日生活组织与管理、教育研究与指导,在保教实践中解决较复杂问题等工作的高素质幼儿园教师。

3.2 课程教材活页式

课程教材集中体现党和国家意志,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是育人的载体,直接关系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每3年修订1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9]“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单元方面,以实际工作中学前教育领域岗位 (群) 的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案例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适应结构化、模块化专业课程教学和教材出版要求[10]。在教材内容方面,校企合作开发规划教材,以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导向要求等情况对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及时进行更新和扩展,满足职业岗位能力的时效性[11]。在学习主体方面,学生可将自己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的学习记录、学习反思等内容灵活添加到活页式教材中,满足自身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在教学主体方面,教师通过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情况和记录,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灵活设置任务目标,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和发展。

3.3 教学目标任务化

在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制定好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前教育领域岗位(群)幼儿园岗位及毕业生实际需求,优化原有的课程教学目标。以幼儿园教师岗位为例,设计“学前教育学”,教学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

3.4 教学内容模块化

基于高职“学前教育学”教学的局限性,职业本科教育“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的思政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结合幼儿园人才岗位需求现状和国考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职业本科教育“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如下表2所示。

表2 教学内容模块

3.5 教学方式多元化

依托当前的网络教学平台及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不再使用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分层递进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施“任务来驱动—学生为主体—教师帮促成—多元化评价—巩固加拓展”的多循环“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依托职教云平台,精心设计“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教学内容。

课前导学,激发兴趣。充分利用当前网络教学资源,课前由教师在职教云平台发布学习资料,包括视频、真实案例等学习资料,布置典型任务。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完成,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自主学习,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在平台实时互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以学定教。

课中内化,习得技能。教师针对课前自学的共性问题,鼓励学生将自主学习成果按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并且通过情景模拟、小组探究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完成典型任务;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在评价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知识点的渗透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强化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课后拓展,巩固提升。通过职教云平台、问卷星、国考模拟训练平台,进行在线测试、互动评价、在线答疑、考核评价,巩固学生对相应模块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相应的幼儿园见实习活动中,鼓励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在幼儿园岗位实践工作中,并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实践反馈[12]。

3.6 教学评价综合化

教学评价是一个活动过程,是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实施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效果以及学生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判定。教学评价的作用在于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理解、掌握及运用的具体情况,从而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的目的是改善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质量。职业本科教育评价应注重学生理论运用及知识的转换能力。“学前教育学”教学评价指标应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将过程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由之前的以笔试考核为主的总结性评价,转变为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体现由笔试考核分数转变为岗位职业能力。评价主体方面,由传统的教师作为评价主体转变为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结合起来,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幼儿园岗位指导教师评价和幼儿园评价。具体考核方式为:学科总评=上学期成绩50%+下学期成绩50%;学期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50%;平时成绩=学习态度及出勤率10%+课堂讨论发言10%+学习过程考核(个人或团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30%;期末考试成绩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客观题分值比例分别为30%和70%,考试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4 结语

课程与教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广东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进行调查,从职业岗位出发,结合当前课程现状,以“学前教育学”为例,从课程理念、课程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背景下“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不断满足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幼儿园师资的需要。

猜你喜欢
岗位幼儿园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爱“上”幼儿园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