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亚坤
(河北无极中学 河北 无极 052460)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这是学生面对未来世界发展和自身发展的挑战。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核心素养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大单元教学情境下,教师要依托实际情况以一条主线贯穿全章内容,期间注重对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的渗透,并通过对问题模型的构建、实验的探究、实际问题的解决等,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持续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熏陶和教育,使学生形成从科学维度去认识事物的思维,这也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观念是指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一种反映,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物理观念,就是在物理学的角度下去认识事物。物理观念是学科素养能力的一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物质、运动和能量的角度出发,这些都是人们对事物的物理规律的认识,是构建物理观念的基础,是提升物理学习能力的途径。
以《分子热运动》中一节内容为例,教材内容告诉学生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对这一结论学生也能通过实验来观察,在一杯水中滴入一滴墨水,马上就能看到整杯水都变色了。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再通过与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如汽车过去后能闻到汽油味、油从钢瓶中渗出、两块铜块长时间叠放在一起会连成一体等现象,形成用物理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物理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对物理规律的提炼和升华。
很多物理问题侧重于类比分析、逻辑推理、归纳总结,为此可以延伸到一类的问题,形成物理模型,这样学生就会用物理思维来认识客观事物,从而发现事物的本质,这也是物理观念、物理方法形成的过程。在讲授“分子引力和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规律”时,教师可用学生熟悉的物理弹簧模型为基础,构建微观的分子力模型,采用类比的方法迁移出分子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有平衡位置、随距离的变化规律等情形,使学生认识到分子间力的变化规律。同时,还可以利用图像来进行描述,应用数学手段来辅助分析,并探讨各位置的物理意义,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分子间内在的规律,理解分子力的变化情况,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品质,也能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猜想和假设,再进一步对假设进行验证,学生会亲历知识的发现和发生过程,并获得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效地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如在探究“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分子一直在做无规则的运动,那么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创造、反思、评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进行类比、对比、推理和论证的过程中有所悟,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探究主题,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总的说来,任何一门学科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认真领会物理学科素养的内涵,以教材为基础,深挖教材中的隐含条件,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发挥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去认识物理概念的实质,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亲历物理规律、定理、公式的发现,培养学生用物理思维和方法去研究事物的本质,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使其核心素养得到发展,为学生的成才成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