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霄远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具体国情探索出来的通向现代化的正确途径。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成功地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的多重困境。中国成功探索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了现代化道路的多元性,为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新的道路可能;巩固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使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于人的发展需要;为解决世界共同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推动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和平发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西方现代化道路;资本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9 — 0010 — 04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人民不懈探索的发展目标。现代化肇始于西方,西方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推动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但资本主义道路自身存在着的某些不合理性使得它难以突破现代化发展的困境——西方现代化道路根植于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地成为资本逐利的工具。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成功走出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超越。
一、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困境
一般来说,现代化开始于16世纪的西方,西方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进程。毋庸置疑,西方现代化加速了社会形态的更替,激发了生产活力,使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西方现代化从资本主义中萌芽,它的发展过程与资本积累和扩张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导致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可避免地成为资本逐利的附属工具,带有奴役性、霸权性和掠夺性的色彩,难以解决现代化发展中各方面关系互相矛盾的难题。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是“以资本为中心”,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立。资本主义社会推翻了封建主义社会,逐步消除了封建社会中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为实现人的解放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但是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受到资本逻辑的裹挟,资本的逐利本性导致工具理性一度控制着人的主体精神,工人在资本家眼里不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而是用来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工人由此被物化为没有感情的高级“劳动机器”。一方面,工人在劳动中得不到“自我”方面的情感认可,只有“价值”方面的认同。工人的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在给资本家带来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工人群体的贫穷,工人通过劳动生产抽自己的鞭子,异化充斥劳动的整个过程。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人与人之间的阶层差距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由此不断固化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西方现代化发源于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社会的发展处于矛盾交织的状态。资本关系构成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基础建制,资本主义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革了社会发展的方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如马克思提到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出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在肯定其贡献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尽管资本主义的发展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并没有做出实质的改变。资本主义本身具有的自限性无法根除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只不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形式,以改良的方式维系着资本主义社会中绷紧的“弦”。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可避免地陷入资本主义矛盾的怪圈,原本是一条通往社会和谐、每个人全面发展的道路,最后却成为社会秩序混乱、社会发展异化的根源。
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为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欧洲所属的海洋文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人通过努力征服自然。在这种文明观念的支配下,西方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认为人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存在,人与自然的逻辑充斥着征服和掠夺。工业革命开启了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历史,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把“自然界”这一文明的“根源”变成可以肆意榨取的“资源”。[3]以“资本”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只能不断进行资本扩张来维持资本主义的生存,而资本扩张又只能依靠扩大资本的规模,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然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关系。在资本主义国家,社会资源早已被划分完毕,无法提供资本扩张所需要的资本,于是资本家将贪婪的目光转向了无所属的自然界,肆无忌惮的掠夺开采自然资源,致使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不断出现。
在国际关系方面,西方现代化道路从产生到现在一直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为不断巩固国家霸权统治地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军事侵略、经济威胁、政治暴力、意识形态输出等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和干扰,维持国家的霸权地位。面对不同实力的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手段,用军事侵略、武力威胁等暴力手段征服与之经济军事实力悬殊较大的国家,掠夺资源,进行殖民扩张;用文化输出、意识形态灌输等和平演变的方式干扰另外一些国家的内政,达到分裂国家、西化他国的目的。通过这种“软硬兼施”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挑起纷争,扰乱国际秩序。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超越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4]完成現代化转向,实现国家经济增长,获得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西方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核心是资本,整个西方社会依靠资本才能得以运转,其实质就是为资本家利益服务的发展道路。资本在其贪婪的本性下无限扩张,导致经济危机四起、政治治理紊乱、社会矛盾交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引起全球现代性危机和全球治理危机。[5]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各个国家追求的共同发展目标。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相比,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核心是人民,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多方超越。
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对以“资本”为人际交往关系纽带的超越。资本支配下的西方社会发展出现趋利倾向,人与资本的主客关系扭转,由原本的人支配资本变成资本支配人,扭曲人的发展,导致人的降格。个人主义价值观的驱动下追求的是单个人的富裕,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的资本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社会贫富悬殊过大,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习近平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6]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现实的人”,人民是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核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出于自我需要的目的,而不是利益的驱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保障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高度一致,人与人之间是民主、平等、尊重的关系,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得到重视,在与人的交往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规定着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不合理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成功跳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是缓和的、可协调的。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着力改变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公共设施、社会资源、医疗保障等各方面的发展的不协调现状,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发展条件。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质,增强人民的政治觉悟,谱写社会与个人关系和谐发展的新图景。
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对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模式的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主张人与自然之间是“主客二分”的对立关系,在人与自然中更强调人的作用,认为自然界只能作为客体存在,是被征服和改造的对象。与西方不同,中国早期属于农耕文明,靠天吃饭,靠地种粮,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万物与我为一,认为自然与人的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7]。坚持绿色发展,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要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从“求量”向“求质”的转变。
在国际关系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对“国强必霸”发展逻辑的超越。西方作为现代化的先行国家,享有现代化的先发话语权,利用现代化优势神化西式现代化,敌视实行其他现代化模式的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试图将一切现代化可能的模式扼杀在摇篮里。习近平多次强调,“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中国是世界大国,但不会行使大国霸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继承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坚持共同体利益优先原则,努力为各个国家的共同发展献计献策,成功地超越了西方极端排异主义和单边主义的现代化。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价值
(一)彰显了现代化道路的多元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超越证明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具有多元性,打破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依附发展”的困境。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一直处于现代化的主导地位,宣称西方现代化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路径,不断“西化”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历史终结论”的言论甚嚣尘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逻辑,立足于中国实际情况,守正创新,广泛吸收借鉴其他现代化文明成果,经过百年探索创造和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如习近平所说:“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8]世界各国要根据本国具体国情自主选择适合的现代化道路,不能简单套用现成模板,必须对现有理论做出符合国情的调整。在“共时态”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现打碎了西方一直以来塑造的“西式现代化”的完美滤镜,动摇了西方在现代化问题上的话语主导地位,为发展中国家跳出现代化的依附困境,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成功彰显了通往现代化道路的多元性。
(二)巩固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人民至上,始终着眼于“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需要。马克思指出,人是历史的主体同时也是历史的推动力量,历史发展的动力就是现实的人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需求。在西方现代化道路中,人的需求总是处于次要地位,人的实践活动不是出于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是为资本增殖和生产力的发展服务;同时,资本为了完成三个过程的循环,必须鼓吹消费主义价值观激发人们进行消费,这就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消费是被资本引导的消费,并不是出自人的真实需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到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的规划,再到“新发展理念”“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中国共产党聚焦人民发展的需要,将人视为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的,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不断完善社会就业、住房等制度,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结合起来,不断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高社会整体精神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民的现实需要作为出发点,把人的发展作为落脚点,逐步消除社会中人的各种异化关系,巩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三)为解决世界难题贡献中国智慧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社会各方面向前发展,信息化时代下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给各国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世界欣欣向荣的盛景背后危机四伏。随着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的爆发,世界局势变得愈发复杂,世界上掀起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以冷战思维考量中美竞合关系,试图遏制中国的崛起;插手别国内政,将自己视为“世界警察”,用西方标准评判他国事务,扰乱国际秩序。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取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早日实现国家现代化,以便解决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大、发展不协调、人民生活水平低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世界怎么了?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聚焦于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又时刻关注全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在自身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向世界提供自己的宝贵经验。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秉持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呼吁世界各国要将目光聚焦全人类的发展,共建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享”发展,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现代化,提供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正确的方案;在全球呼吁保护环境,重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践行环境保护国际公约,为全国生态保护治理献计献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逻辑关系,指明了中国在新征程新起点上的发展任务。在本世纪中叶,我国会迈向现代化社会,中国将会改写世界现代化的版图,以西方为主导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经验以及千年的文化底蕴而得出的理论实践创新成功把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单选题”变成了“多选题”,为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0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3]解保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反拨与超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2):39-45.
[4]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
[5]吴媚霞,王岩.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超越[J].河南社会科学,2022,30(05):28-34.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7]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3.
[8]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09).
〔责任编辑: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