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敏,陈美球,陈小涛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45)
学科是承担大学功能的重要载体,学科建设是支撑着大学发展的基石[1]。学科建设作为高等学校发展的根本性建设,是大学永恒的建设主题,支撑着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功能。抓住了学科建设这个“牛鼻子”,就能做到纲举目张,引领学校师资队伍、教学研究发展,带动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进而吸引优质生源、吸纳社会资源、吸收高端人才,走上学科建设与学校发展良性循环的路子。在我国独立设置的38所本科农林高校中,有32所地方农林高校,基本形成了每省(区)至少有一所农林院校的分布格局[2],这些地方农林高校在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以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而学科建设不仅对于学校自身发展至关重要,也影响着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能力[3]。面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地方农林高校如何紧扣所在区域的自然资源特征和农林特色产业,加强学科建设,是提升高校发展生命力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江西农业大学是具有117年办学历史,已有60年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历史的地方农林高校,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引领有特色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对接江西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探索有特色高水平学科建设,培养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农林高层次人才,提升科技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在服务江西省农业农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科定位,就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办学条件,审视学科发展思路,找准学科的位置,明确学科未来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发展层次,是学校编制事业发展规划和确定远景目标的重要依据。只有科学确定学科定位,找准发展的方向、目标和突破口,才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力争一流,不断增强学校发展活力,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学科的科学定位,不仅要考虑学科基础、国内外同学科的发展趋势、国家和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更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高校学科建设不宜贪大求全,避免均衡发展,应该着力打造特色学科[4]。地方高校不同于部属院校,它诞生于地方,依托地方,也必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5]。地方农林高校更是如此,学科定位必须立足“地方性”和“应用性”,根据自身特色和区位优势,合理科学定位学科,打造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地方性”决定了地方农林高校学科建设必须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想地方所想、急地方所急,为地方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和强有力技术支撑;“应用性”决定了地方农林高校学科建设要发挥农林高校人才和技术优势,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开展广泛的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服务于涉农行业产业的发展。
作为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的地方农林院校,江西农业大学定位是“华东地区有重要影响、综合实力居省内前列、特色学科创国内一流”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要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就必须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入主流、创特色、上水平”,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引领和加速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支撑起地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6]。多年以来,江西农业大学坚持“结构优化、重点引领、创新驱动、特色发展”的学科发展定位,立足学校发展实际,明确服务地方发展的目标,着力推进学科布局优化调整,实现了学科专业群与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链的紧密对接。
一是优化现有学科专业,夯实学科服务地方的基础。江西农业大学出台了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办法,完善学科专业预警与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适应国家战略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刀阔斧地裁撤了一批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老旧学科专业,新增了一批新兴学科专业。依据学科专业发展和就业情况,撤销草学、科学技术哲学、资产评估、政治经济学等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音乐表演等10个专业;对接江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强化农理、农工学科交叉融合,新增了生物工程、化学、机械等理工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适应江西现代产业急需,新增了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材料化学等专业;以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逐步设置了农业生态与环境、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等交叉学科专业。
二是着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学科服务地方发展新的增长点。在成功培育新增兽医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农林经济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基础上,策应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培育,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融合,自主设置了作物保护、农业生态学、畜产品安全生产与加工工程、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规划设计、森林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持续优化以农为主、农理、农工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学科布局。“十四五”期间,江西农业大学将继续在传统农科基础上,重点交叉融合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自然资源管理与利用等具有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新兴应用交叉学科[7]。
三是分层分类建设,构建结构合理的学科服务地方梯队。按照“农林学科争一流、理工学科上水平、人文社科创特色”学科发展思路,促进顶尖学科、优势学科、基础学科、新兴学科次第发展。坚持优势农科优先发展,全力推进“顶尖学科培育计划”,集中力量支持畜牧学作为冲击国家“双一流”突击队学科,围绕着“大人才”“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奖励”攻关,在服务江西生猪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夯实我国生猪遗传与育种的学术基础;深入推进“优势学科提升计划”,扩大作物学、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优势,围绕“种业”和“耕地保护”两个方面,提高服务粮食安全战略的能力[8];深入推进“特色学科振兴计划”,强化土地资源管理、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兽医学的特色;深入实施“基础学科强基计划”“人文学科繁荣计划”,支持理工学科和人文学科的跨越发展;加快实施“新兴学科培育计划”,培育智慧农业、生态文明等领域新兴交叉学科。
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基本依靠力量和建设主体,是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反映,是学科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实施高水平教育的基本保障。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如果没有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效率的社会服务和高内涵的文化传承创新。学科建设是龙头,队伍建设是核心,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关键所在[9]。实践已经证明,没有建设好一支高素质学科队伍,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就不能有效地、高质量地推进,学科建设就只能处在低层面上。
地方农林院校有特色高水平学科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同样是重中之重,只有在学科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才可能有所突破。江西农业大学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完善引才聚才育才用才政策体系,加快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服务地方能力强的高质量学科队伍。
一是加快青年人才培养。实施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完善青年人才终身成长综合培育支持系统,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和持续成长。自2009年以来,江西农业大学先后聘任了12批“未来之星”,在工资、科研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加大了青年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支持力度,培植年轻优秀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支持优秀青年教师赴海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进修培训及开展联合科研攻关。近年来,遴选组建了“动物生理生化及代谢整合生物学”“水稻现代化生产”“土壤化学与改良修复”等一批创新团队,培育一批研究方向明确、团队成员稳定的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完善青年人才岗位设置,增设了青年教授、青年副教授的校内聘用岗,培育后备领军人才。
二是加强高端人才引育。实施人才高峰计划,拓展高端人才引进新渠道,健全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提高引才效率,进一步形成高端人才聚集局面,特别是通过梅岭学者讲座教授的方式,聘请国际的知名教授,带动校内人才的成长。分类设置引才标准,传统优势学科以引进青年教授、青年副教授为主体。加大特设岗位、学科带头人选聘培养。有效衔接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优化校内人才岗位,调整人才项目梯度。
三是推进人才评价改革。落实“破五唯”要求,健全以师德标准、创新能力、贡献实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开展人才分类评价,改进教师代表作送审制度。注重引入社会评价和同行评价,发挥多元评价作用。遵循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合理设置评价考核周期,推进年度考核与中长期考核相结合。抓实聘期考核,强化结果运用,实现岗位动态调整。
学科基地是学科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平台,是学科汇聚人才队伍、开展科学研究、进行人才培养的舞台,更是学科知识创新和进入当代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重要基础条件[10]。学科基地作为学科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学科组织活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载体[11]。筑好巢才能引来金凤凰,只有好的学科基地,才能为学科提供好的学科环境,才能获得更多的申报项目和取得科研成果,才能留住人才,才能吸引和引进高水平人才。
作为地方农林高校,学科基地建设必须紧扣学科发展定位和学科特色,并围绕学科方向有目的进行建设。江西农业大学秉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重实践,强实操”,多形式多路径开展各类校地企合作,在实践中培育人才的同时,也通过学科基地建设增强了服务地方发展的契合度。
一是强化科研基地建设。对接国家战略,策应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在优势学科领域争取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目前已建有“省部共建猪遗传改良与繁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9个。围绕江西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整合优势力量,创建现代农业领域种业自主创新江西省实验室等省部级创新平台,目前已建有“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22个。另外,利用学校1.6万亩土地资源,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解决的本科教学问题的同时,也为相应科研提供了载体。同时,江西农业大学构建开放的协同创新体系,深化校地、校企合作,积极参与组建新型产学研用研发基地。庐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是学校众多科研基地之一,观测研究站的科研实验用房、气象站观测站、固定样地、森林水文观测设施及其配套仪器设备,为林业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提供了实践场所和科研条件,依托这一基地,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是打造“三农”特色新型智库。强化突出“三农”优势特色,整合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才资源,优化提升以“团队+平台”为核心的社科研究创新体系,获得多项省级及以上社科成果奖。聚焦“三农”问题特别是江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深入开展长期跟踪研究和应急对策研究,推出一批及时、解渴、管用的成果,提升决策咨询支持水平,近年来,有20多篇对策建议报告获得江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江西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已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三农”特色新型智库。
三是构建校地企联合培养基地。积极开展与企业、行业等机构的合作办学,进一步加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促进行业企业及相关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研究生培养。目前,与江西农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机构总数达75个,建设了各级各类实践基地近400个,尤其是建设了“井冈蜜柚”“吉安生猪”“铅山薯类”等30个特色产业科技小院,推进人才链、学科链、创新链同乡村振兴战略的紧密对接,增强支撑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引领行业进步的贡献力。科技小院打破以往校企校地合作形式,创设独立办公场所、人员长期驻守的模式,以“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技术展示、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精准为地方农业生产提供了服务,更好引导师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拿出更多的科技成果助力农业生产。同时,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要将课堂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也要学会撰写工作日志、调研报告,培育了创新思维、丰富了知识体系、增强了劳动能力,也激发出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对创新创造的渴求、对奉献社会的担当,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以大项目为载体,促进学科交叉,加快高校科技创新是实施和实现学科交叉的有效途径[12]。比如“十五”期间,我国组织实施了12个重大科技专项,动员了10多个部门、20多个省市的数千家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数万名科技人员参与攻关,在芯片制造设备、通用芯片与系统软件、电动汽车、水污染治理、食品安全和技术标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增强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13]。以项目为需求纽带的学科交叉,整合了研究项目涉及的相关学科的人力、物力资源,形成针对项目的学科交叉团队,无形中促进了学科群和学科集群的紧密联系。与此同时,大项目为不同学科研究人员创造气氛轻松自然、形式自由多样、思想互相激励的合作平台,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论和实验成果、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利于大成果和大人才的培育。通过争取重大的基础性、战略性的科研项目,不仅可以获得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而且能较好地促进相关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和研究基地的建设。
地方农林高校要紧密对接国家和地方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联合开展重大项目攻关、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团队组建等,促进学科群人力、智力资源的聚合重组,从而带动学校整体科研水平提高和大人才的培育。江西农业大学结合江西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重大项目研究,通过项目攻关以增强学科创新能力破解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一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能力同步提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科学问题导向,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组织设计并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重要科研任务能力水平,争取在新兴医用猪研究领域抢占先机,主导国家相关标准制定。聚焦“种业自主创新工程”,着力在畜禽、水产、水稻、林木、果蔬、薯芋等事关国家种业安全领域,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市场重大需求,强化应用开发研究,力争突破猪遗传改良、超级稻新品种创制、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林质林相提升、农业绿色高效生产、农林重大病虫害、智能农机装备和工厂化农业、生鲜农产品保鲜与减损等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如畜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地方猪种成肌与肌内沉脂的遗传机制解析”、农业农村部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抗病高产转基因猪新品种培育”等的支撑下,催生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员,特别是在Nature上发表了江西省和中国畜牧学领域首篇研究长文,在国际农业动物领域(猪、牛、羊、鸡等)第一个鉴别到宿主基因组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因果突变并系统阐明其作用机理。
二是结合地方发展需要,开展联合攻关。针对江西省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关键技术瓶颈,联合相关部门进行集中攻关,切实解决生产难题。比如针对江西省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生产区,面对国家“双减”(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目标,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联合江西省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等单位,开展了“江西省水稻施肥决策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项目研究,充分应用“3S”技术和地统计学模型等方法,项目将稻田土壤氮磷钾时空变化、水稻肥料利用率空间分布、水稻施肥配方等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开发了水稻施肥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全省范围内主要稻谷产区的水稻施肥中进行了多年的推广应用,取得了突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研究成果分别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获软件著作权证书2个,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学科是遵循一定的知识逻辑制度化建构起来的一种规范性的复杂知识系统,学科系统中存在着很多对学科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因子和内部环境因子,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组合[14],学科建设是一种组织行为,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确保健康可持续地推进。
与部属院校相比,地方农林高校拥有直接面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生产实践紧密的先天优势,具备发展紧扣地方产业的优质学科环境条件。江西农业大学一直重视在学科优质发展环境上下功夫,促进学科多出成果和人才。
一是完善校、院、学科三级协同的学科建设责任机制。系统完善的学科制度是建设高水平学科的重要保证,成熟的学科都以明确的规章制度或政策规范来保证学科运行[15]。江西农业大学建规立制,出台《江西农业大学一级学科建设暂行管理办法》《江西农业大学省“双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江西农业大学学科带头人(专业学位类别带头人)遴选与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明晰学科建设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权责利,健全与目标责任相衔接的奖惩制度,并提高学科组织化程度和治理协同性。
二是构建合理的学科发展生态体系。遵循“强农科、厚理工、重文经”原则,统筹推进学科整体建设,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新格局。突出优势学科辐射引领作用,以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贡献一流服务为纽带,建设优势学科+基础应用学科、传统学科+新兴学科的学科群,构建“特色方向—学科领域—学科群”的学科生态体系。
三是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对专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推进学科专业同步发展。以课程为纽带,促进学科建设资源和专业建设资源相互转化。加强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招生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运行模式的有效衔接,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管理。适时调整优化学院学科专业设置,提升学科专业资源聚合程度。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龙头工作,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江西农业大学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以加强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以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为动力,促进学科协调发展和交叉融合,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厚植办学特色,强化学科优势,构建与农林高等教育及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学校整体水平。
地方农林高校由于所处的服务区域不同,“求异寻同”“寻求特色”的模式无疑是地方农业高校走出一条生存之路的明智之举[16]。要强立足当地,扬长避短,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丰富学科建设的内涵与内容,既能为高校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又能增强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