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山水散文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更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的旖旎多姿,更寄托了作者们的情感与哲思,让后人在品读之余,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共赏山水之美。下面,我们就以《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答谢中书书》四篇经典山水小品为例,在求同存异中感受华夏大好河山之美。
■阅读思考1
这四篇文章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尝试用表格法进行概括。
【探究文本】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柳宗元《小石潭记》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分析明确】
我们可以从“总—分”的角度对《与朱元思书》描写的景物进行概括分析。
对于《小石潭记》中描写的景物,适合从“移步换景”的角度进行概括分析。
对于《三峡》,适合按照季节不同来分析其描写的景物及特征。
《答谢中书书》中描写的景物也可用“总—分”的方法细化分析。
由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散文有相同之处:一是文言山水散文的结构较为钟爱“总—分”式;二是具体景物可以找文中名词性词语,圈点勾画修饰语,多为形容词。不同之处:具体描写角度,有运用一种手法的,也有多种手法综合运用的。
■阅读思考2
文言山水散文也符合现代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以上四篇文章的作者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是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情感流露呢?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探究文本】
(见“阅读思考1”后【探究文本】内容)
【分析明确】
《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意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之人的功利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读书人以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一幅山光水色的画面,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亲身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表现出了作者陶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中,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心乐之”和“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等内容可知,作者在发现和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心中是充满了探奇的情趣的。后文的“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心神中,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写照。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的感情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境。
《三峡》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作者虽未亲历,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答谢中书书》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代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情。陶弘景隐居于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未登基之前曾与之同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讨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故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也恰恰是这样一位“无案牍之劳形”的隐士,以山川之昏晓、四时之变化,描绘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
小结 这四篇古代山水散文,虽然题材各异,但都以山水为背景,展现了作者不同的情感与哲思。这些作品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古代山水之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通过群文阅读,我们既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山水散文的魅力和价值,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本文作者任教于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系沈阳市初中语文朱敏南名师工作室成员。本文为沈阳市规划课题“‘三融六域’深度学习提升质量的实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