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娟
小学作文教学从低段的完整叙事,到后期的流畅、真挚叙事,是逐步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共写的方式提升写作能力,下面从几方面讲述应当如何通过共写提升写作能力。
很多学生由于写作经验不足,只能达到写作的最低要求,即完整叙事,很难在写作中流畅、自然地表露情绪和感情,写出来的作文也不能引起读者的共情。而“共写”的方式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共写是指将一篇作文分为不同的部分,并且由不同的同学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也就是多位同学共同完成一篇作文。在这个过程中,要认真琢磨作文的整体以及细节部分,并且与其他同学就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了解其他同学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技巧,从而保证文章的流畅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共写”,使作文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齐力破题——确定写作对象
无论写何种题材,最重要的环节永远是破题,对于题目的理解和分析直接影响整篇文章的发展和高度。同时,破题也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写作素养的环节。而在“共写”中的破题环节,学生能就自身对于题目的理解进行深入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逐步明确写作对象和写作方向,进而提升破题能力和理解能力。
小学阶段的文章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对于题目的分析大多遵循一个框架,即“人—事—行为—情感”,抓住了这几个要点,破题就算初步完成了。而要想通过精确地抓住这些核心要素确定写作对象,动笔之前就应针对要写作的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打开写作思路,在思维的碰撞中了解其他同学对于题目的看法,加强对题目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为之后的正式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讨论的时候不能仅依靠想象,应留意题目的要求,紧扣文题讨论,避免过多地发散。这个共同破题的过程不仅是审题的过程,更是学习和吸收的过程。这是因为针对同一个题目,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有些同学的想法比较传统,比较好写;有的同学思维比较跳脱,思考的内容比较新奇,虽然后续写作难度相对较高,但是很容易让作文出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交换彼此的想法,了解和学习他人对于作文的理解和思考,从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文章和认识文章,了解、质疑、反馈、磨合并且最终达成共识,确定写作对象。
比如在部编教材五年级“二十年后的家乡”的写作教学中,在同一个小组中,有的同学认为可以从家乡的“变”入手,将“变”作为写作对象;有的同学则认为可以家乡的“不变”作为写作对象,展示家乡的长久风貌。最后该小组经过讨论决定将二者融合,通过描写家乡外在风貌的“变”,突出家乡精神风貌和人们情感的“不变”。这个思路不仅吸取了“变”的外部特征,而且结合了“不变”的思想本质,并且将二者充分结合,最终呈现了一篇既有新奇的想象又有深厚的情感的优秀作文。因此,在“共写”的破题环节,应当注意在表述自身理解的同时,听取和学习他人的意见,并做到求同存异,将各方观点巧妙融合,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二、纵横谋划——搭建整体框架
随着年级的提升,写作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在逐步变化,写作标准已经从低龄段的“能完整叙事”发展到“情感真挚、风格鲜明,能让人耳目一新”,但很多学生的作文还远远未达到这样的标准,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对作文的架构和叙事情节安排的能力比较弱,因此难免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一方面学生年龄偏小,对于情感的感知和定位还不明确,难以从日常的事件中明确地提取出清晰的情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写作技巧,不知道应当如何构建文章的框架,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不清楚应当如何运用写作技巧来将笔墨分配到最适宜的情节中,难以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心中所想,也难以将心中的情感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同学们在进行“共写”的时候应讨论和交流框架的搭建问题。
写作框架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整体水平,只有将笔墨用到它应当放的位置,才能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使文章整体协调、可读性强。如果框架搭建得不合理,不仅会拉低文章水平,让文章显得头重脚轻或者整体不协调,还会因为描写多余事物,而不能真正突出文章主旨,使情感表达不到位。因此讨论框架的时候,不仅应当基于题意进行合理安排,使文章的框架搭建和文章走向符合题目要求,更应当合理分配情节,分清文章主次,为文章的主体留下更多空间。仍以部编教材五年级“二十年后的家乡”的写作教学为例。该小组在进行框架讨论的时候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应着重描写家乡的“变”,将“不变”作为次要描写内容才更符合主旨;有的同学则认为“不变”是核心,应当着力描写。最终同学们在讨论之后决定采用第一种方案,即以“变”为着重描写对象和文章的明线,而将“不变”作为文章的暗线,通过描述表层的“变”展示深层的“不变”,这样不仅符合写作要求,还能提升文章的层次感,增强可读性和表现力。
三、统一风格——保证文章协调
确定描写对象和写作框架之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统一文章的写作风格了。学生的写作风格和写作习惯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偏爱写实的手法,认为真挚的情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而是蕴含在朴素的文字之间;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华美的文字更能表现人物的丰富情感,也能体现作者的文学素养。如果在“共写”的时候不统一文章的写作风格,最后完成的作品就会像“嫁接物”,整体“四不像”,不能保证文章的协调性。因此在“共写”的时候,应当决定文章的整体写作风格,是平实凝练还是华美流畅,是白描还是留白,是开门见山还是回味悠长。
而对文章风格的确定也应以“有利于主旨表達”为宗旨,在综合考虑文章主旨和写作对象的基础上,选取最能表现文章宗旨的写作风格。仍以上文提到的部编教材五年级“二十年后的家乡”的写作教学为例,虽然有同学在平时的写作中偏向留白的写作手法,或者更加喜欢朴实的文字风格,但是在经过小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白描的手法更能直观地呈现设想的家乡未来的场景,也有利于文章主旨的表达,因此在描写家乡未来变化的时候应以白描为主。家乡“不变”的部分是文章的暗线,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留白”,从而含蓄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达到回味悠长、耐人寻味的目的。因此,学生在“共写”的时候应当讨论文章的写作风格,综合考虑文章主旨和写作内容,探索出最适合文章的写作风格。
四、以读促写——促进内容统一
为了提升文章质量,学生要多读、多联系、多对比。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择材料、组织材料,以及如何确定中心、如何遣词造句。在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品读,最好是将阅读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阅读的时候,多多琢磨:这样的题目属于哪种文体?什么是中间字?有哪些约束条件?写作应该从哪里开始?读一本书的时候,要留心看作者是怎样抓住主旨的。看过之后,也要思考:这篇文章好在哪些地方?我以前的思想和这篇文章有哪些不同?学生经过反复思考,达到了领悟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解决了“怎样写”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以“渔”;在课堂外,则要给学生以“鱼”,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精心设计——提升作文水平
阅读和写作的互动教学有多种形式,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认知层次和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合适的阅读和写作互动教学方法。特别要注意训练点之间的衔接,让训练形式具有多样性,做到说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养兵千日”,而写作则是“用在一时”。阅读并不是被动、机械地接收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吸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习书中的写作方式、技巧,并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例如《三月桃花水》中的片段:“微风从窗户的缝隙里钻出来,兴奋地对我说:‘你看,长江又活过来了!他拉住我的衣服就往江岸跑。”通过对“风”的描写,能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人”的情感。在掌握了这种技巧后,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作。多读多练,日积月累,学生在读、写两方面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此外,许多文本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即在某些地方故意不写全,写得很短,给叙事和描述留出一些可操作的空间、给学生留下一些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猜测、思考,做练习的“补白”,这种方法很受学生欢迎。例如,教学部编教材四年级《小木偶的故事》,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当小巫婆向小木偶展示了人类的行为时,小木偶会有怎样的表现?然后将思考的内容写下来。这种“读与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提供更宽广的思考、想象空间,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续写或编写课文,以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比如,在讲陆游的《游山西村》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陆游是怎样写出这首诗的,并编写成短篇小说;教学《草原》,可以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蒙汉情何忍别”“青草在天边说落日”这两个句子中描述的情境,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这种练习,可以让学生对诗词所传达的思想有更深入了解,也可以促进他们用词和布局能力的提升。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良好的写作能力能为小学生未來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很多学生写作经验不足,很难在写作中流畅、自然地表达观点和抒发感情,导致作文不吸引人阅读。而在“共写”过程中,由不同的学生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一篇作文,要认真琢磨作文的整体以及细节部分,并且与其他同学就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进行交流和探讨,对提升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