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紫薇,罗 骏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后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并相继出台《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政策,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但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5%左右。美国、新加坡、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为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陆续开展了概念验证计划,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概念验证作为弥补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成果与市场化之间空白的关键环节,是助力创新主体越过“死亡之谷”的关键一步。2018年,我国首个概念验证中心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随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成立概念验证中心,为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做出有益探索。
学术界对于概念验证的研究兴起于2013年,武学超[1]以“李比希中心”为例,认为美国概念验证中心主要具有为技术成果验证提供资金支持、商业化服务以及创新创业服务等功能,并就中国如何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提出了建议。随后,袁永等[2]、张九庆等[3]都以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概念验证计划以及概念验证中心为例,分析其发展历史、主要功能以及运营模式,以期为我国的概念验证工作提供建议。总体而言,目前对概念验证的研究较少,大多数学者都以分析国外概念验证中心的运营模式、主要作用为主要内容。只有少部分学者不是从分析国外的概念验证运营模式出发,例如西桂权等[4]将概念验证与颠覆性技术相结合,探究如何通过概念验证更好地实现颠覆性技术成果转化。
尽管概念验证在欧美国家已经发展了20多年,其发展经验具有可借鉴性,但随着我国学术界对国外概念验证的深入分析越来越多,各地政策对概念验证的不断重视,研究也应当从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逐步转向立足中国国情,发展适合中国的概念验证,从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实现科技强国目标。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概念验证发展概况,分析我国概念验证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近年来,为了助力科技成果顺利跨越“死亡之谷”,我国对于概念验证的重视逐渐加强,部分省市开始布局区域内的概念验证计划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2018年,北京市海淀区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中提出,要实施中关村科学城概念验证支持计划,虽然该措施并未具体提出如何实施概念验证支持计划,但也是我国首个提出要进行概念验证计划的政策。2021年,概念验证在我国开始兴起,部分重点城市围绕如何鼓励开展概念验证制定了相关政策。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及《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申报指南》,对支持概念验证平台建设、鼓励进行概念验证活动进行了规范性的表述。随后,北京、深圳、杭州等都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支持概念验证活动,特别是杭州在2022年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全国首个概念验证之都,并授牌成立了15家概念验证中心。重点城市对概念验证的政策如表1所示。
表1 重点城市概念验证相关政策
除此之外,广州在2022年发布的《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中指出,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探索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模式,根据自身条件成立概念验证中心。成都于2023年向社会公众发布了《成都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资助管理办法(试行)》的意见征集稿,该办法对概念验证中心的认定条件、支持政策以及管理办法进行了规定,在支持政策中除了传统的资金支持,还提出了相关配套设施与审批活动的绿色通道以及人才支持。可见,我国概念验证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经济发达的地区率先布局概念验证计划,并给予资金和项目支持。在资金支持上,大多采取先认定后支付的方式,进行事后资助。在项目支持上,优先支持高精尖产业领域。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有部分省市已经对概念验证在政策层面给予了重视与支持,但概念验证在我国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政策支持较少且现有政策较为笼统,支持手段也多为资金支持,进行事后资助,缺少对起步阶段的资金补助;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尚未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后续步骤进行衔接。
在我国,高校对于概念验证的重视是先于地区的。2018年,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了我国首个概念验证中心,随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逐步建立概念验证中心。我国概念验证中心的建立模式主要有3种:高校内部建立、高校与政府合作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我国的概念验证中心主要以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单位,采取高校内部独立运营,或与政府、企业等进行联合的方式建立。目前,概念验证中心数量正在迅速增加,但其转化效率有待时间检验。3种建立模式下的概念验证中心举例如表2所示。
表2 概念验证中心模式举例
概念验证最早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其依托境内高水平研究型高校建立的概念验证中心。概念验证中心通过提供种子资金、商业顾问、法律咨询、教育培训、政策信息等活动,帮助科研成果转化顺利跨越“死亡之谷”。美国研究者[5]认为,高校的研究投入与通过创新将其商业化并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知识过滤器,高校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是为了通过机构促进研究的商业化和创新溢出。基于此,美国于2001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建立了最早的概念验证中心——冯·李比希中心。截至2021年,美国共有41家概念验证中心。
随后,新加坡、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实施概念验证计划以期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新加坡于2008年启动了概念验证资助计划,提供每个项目最高25万新元的资助,研究期限不超过12个月,鼓励科研人员在已有的创造发明或想法上进一步开展研究,为其研究成果推向市场做好技术、商业、法律等层面的准备。欧盟于2011年开始实施概念验证计划,为每个入选的概念验证项目提供不超过15万欧元的资助资金,研究期限不超过18个月,主要用于技术和商业可行性研究、商业化探讨、成立初始创业公司的前期费用等。
由此可见,国外概念验证起步时间早,发展较为成熟,主要目的是弥补技术商业化前期的资金缺口,减少科技成果在后续进行转化过程中的商业风险,提高转化效率。国外概念验证主要依托高校建立的概念验证中心进行,项目来源于高校内部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由研究者申请,通过筛选后进行概念验证。概念验证中心提供的服务包括提供种子资金、进行商业可行性研究、提供商业化咨询以及教育培训等。
从上述重点城市有关概念验证的政策可以看出,现有政策较为笼统,对于概念验证的概念、地位、主管部门等方面没有明确的界定,尚未形成体系化的概念验证资助计划。在对概念验证资助方面,现有资助方式较为单一,多为资金资助,且采用事后补助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可能会导致部分资金较为紧张的科研成果因为缺少概念验证的启动资金,而选择放弃进行概念验证。同时,资金来源单一也是我国概念验证发展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概念验证的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补助,其他资金来源占比少。而在美国概念验证中心的资金来源中,民间基金、私人以及企业捐赠等占据重要地位,例如,哈佛大学的生物医学促进基金在2013年就接受来自布拉瓦特尼克家族基金会的500万美元的捐款。畅通的资金来源是投资给具有高风险的早期科技成果的底气,因此,如何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概念验证的氛围,吸引企业与个人支持概念验证工作,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从上述梳理我国概念验证中心发展的历程来看,我国概念验证中心数量正在不断增多,但质量尚未与数量同步增长。一是概念验证中心的定位不明。概念验证中心多以高校为核心建立,而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以高校为核心建立了很多的机构,比如高校内部的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等机构。这些机构都是为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但在功能以及面向的成果方面有着较大差别,因此,需要区分概念验证中心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职能差异,明确概念验证中心的定位,减少因定位不明、职能交叉而产生的问题。二是项目筛选机制不明确。在概念验证的各个环节中,筛选出具有市场潜力的科研项目是提高概念验证效率的第一步,也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步。从各个概念验证中心公开的信息来看,只有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明确提出了三级概念验证体系,其他概念验证中心以及概念验证项目并没有公开说明筛选项目的流程以及标准。将筛选机制与检验流程透明化,是吸引更多研究者申请概念验证项目、提高概念检验效率的重要条件。三是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尚未融入区域创新系统中。目前,我国概念验证中心发展还处于数量扩张阶段,尚未充分挖掘其区域中已有的资源,比如尚未吸引当地企业家、投资者以及创业者为资助项目做技术创新以及创业顾问,同时也未能将概念验证中心与城市重点发展的产业联系起来。
借鉴欧美国家概念验证的相关成功经验,概念验证应当由技术专家、商业顾问、培训师等共同完成。其中,技术专家主要负责论证该项目的技术成熟度、稳定性等方面;商业顾问主要负责预测该项科研成果的市场前景、转化风险,制定销售方案等工作,帮助研究人员制定应对方案,畅通销售渠道;培训师主要负责开展商业讲座、举办学术论坛等工作,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流程以及可能遇到的风险。商业顾问和培训师主要由企业家、投资专家、具有成功经验的创业者来担任。团队中还应具备法律顾问、政策顾问等人员,以帮助科研人员应对法律风险,了解政策内容,获得政策支持。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这样的概念验证人才体系,社会各界对于概念验证的认识水平较低,也尚未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专家加入概念验证工作。
概念验证在我国的发展还属于初级阶段,因此,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概念验证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一是要从宏观上制定概念验证实施方案,对概念验证的重要地位、主管部门、项目筛选标准等予以规定,对概念验证活动进行规范。二是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区域发展方向的政策。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将资源吸引到城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上,鼓励相关重点产业科技成果进行概念验证,实现区域发展。三是要制定支持概念验证的财税政策。设立概念验证专用基金,帮助解决概念验证中心建立初期的资金问题,为概念验证中心的后续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可以对进行概念验证的研究者以及经概念验证项目转化成立的公司实施税收优惠,吸引更多的研究者、企业支持概念验证计划。
一是支持国内研究型大学赴美国、新加坡或欧盟等知名概念验证中心进行考察研究,深入学习其他国家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发展历史、主要特色、发展模式和激励机制,总结其发展路径模式的内在规律,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发展模式;同时支持国内发展较好的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如西安交通大学概念验证中心、清华大学概念验证中心等,向其他有意发展概念验证中心的高校或地区分享经验,指导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二是支持研究型大学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加强概念验证中心建设顶层设计,引导概念验证中心与技术转移中心或技术转让办公室、大学科技园的错位发展和合作发展,明确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思路目标、主要任务、建设主体和资金来源,科学规范开展概念验证中心建设。
概念验证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需要和其他环节有机结合。一是可以和国家或地区现有的科技专项进行对接,在现有的基金项目中设立概念验证资助项目,资助具有市场潜力的在研项目和结项时间较短的高水平项目成果,在项目源头上提高资助效率;二是要做好概念验证后续的衔接工作,在科研成果完成概念验证后,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其推向市场的绿色通道,持续关注其成果在市场的表现,给予依托概念验证项目成立的公司获得进一步融资的支持;三是要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宣传力度,在社会中营造支持概念验证的良好氛围,吸引技术专家、当地企业家、创业家、投资顾问等专家顾问对科研成果推向市场提供建议,同时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概念验证的后续发展提供人才补充。
总的来说,我国概念验证的发展虽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资助政策单一、概念验证中心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及缺少进行概念验证的专业性人才等问题,但通过政策的完善、高校的努力以及社会的重视,我国概念验证的发展会迎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