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董利荣
本页左:农夫·耕作余暇捕鱼佐餐/叶浅予摄(选自《富春江游览志》)
本页中:富春江鲥鱼/叶浅予摄(选自《富春江游览志》)
本页右:七里泷中垂钓客/叶浅予摄 (选自《富春江游览志》)
中国美术界一代宗师叶浅予(1907-1995),是土生土长的桐庐人,18 岁以前一直居住生活在桐庐县城,因而从小烙下故乡的饮食习惯。此后对家乡美味总是念念不忘、津津乐道。因而晚年每每回家乡桐庐小住时,寻味美食也成了他情系故土的必修课。而且他还把桐庐味道,融入其诗文与画稿。
叶浅予是中国漫画的先驱,特别擅长速写。晚年回桐庐时画过一组《富春人物画谱》的速写,其中不乏桐庐味道的题材。
桐庐境内有两条江—富春江和分水江,渔业资源丰富,各种鱼类既是桐庐人的重要食材,也是叶老作画的重点素材。百幅画谱中有近十幅渔业人员的画作,所得嘉鱼跃然纸上。如《三江汇处收渔网》《渔业队网箱养鱼》《老渔翁》《鱼贩子》乃至机关干部周末钓鱼都在叶老的画笔中。你看,这幅画面中是三条渔船,一个渔民正在秤一条大鱼,身后地上、篓子里也是鲜鱼。文字是“每天能捞到二十斤也就不错了”。作品也反映了渔民的艰辛。另一幅“偶然能捕到百斤大魚”,画的是两个渔民抬着一条大鱼送往鱼味馆,老板正在门口迎接。画面上还有两三个背提书包的学生好奇地在围观,表明渔民是一早就送大鱼前来,希望能卖个好价钱。另外,洪水期间村民在江边港湾吊网网鱼的场景也收入画中,还配诗一首:“一网一网又一网,浑水捞鱼在港湾。农家最乐洪水期,江岸处处拉吊网”。
桐庐其他丰富的食材还可以从《养鸭专业户》《养兔专业户》《村长兼屠夫》《拔笋队》《豆腐担》等画谱中找到影子。其中猪肉题材的速写便有两幅,除“村长兼屠夫,日进二十元”外,另一幅是农贸小市场场景,主角是卖肉摊主,画面上的文字是“一天宰一头猪毛利三十元”,画上还有卖甲鱼及其他农产品的小摊贩。而豆腐担则是流动摊贩,画面上配的文字是“豆腐担,走村庄,起早摸黑细算账”。
桐庐土特产也有入画的。这幅水果摊贩的画谱上配有诗句:“苹果香蕉外来鲜,菱角板栗土产尖。”而桐庐也产甘蔗,《甘蔗摊前管乐队》画着六位青年横七竖八啃甘蔗的情景,恰似管乐队在街头演奏,画得很有味道。
桐庐小吃,特别地道。画谱中有三幅描绘特色小吃的速写让人印象深刻。“婆媳鸡子饼”画面简洁,一桶一桌,儿媳桌边做饼,身上还背着幼童,婆婆桶旁煎饼。作品表现了家乡普通百姓婆媳和睦、自食其力的美德。叶老还专门为此画配诗一首。另外两幅小吃摊早餐店的速写就热闹多了,其一配文字是:“集镇闹,开市早,包子馄饨一肩挑。”另一配文字是:“盐浸虾皮咸豆浆,现炸油条吃得香。”
画谱人物中,自然也少不了厨师的身影,因为他们是桐庐味道的创造者。《掌勺厨子汗淋淋,学徒打扇师领情》是其中的代表作,另一幅《停车吃饭住宿》则反映了一条龙服务中桐庐餐饮行业当初的面貌。总之,《富春人物画谱》中关于桐庐味道的这些速写,特别有意思有味道。
叶浅予关于桐庐味道最经典的画作,就是那幅《十六回切》。此画是叶老为配合回忆录专写桐庐传统名宴“十六回切”而创作的。画面简洁,构图在平淡中见奇巧。此画近年县文明办作为餐饮业的宣传画在桐庐各餐馆、食堂张贴,影响颇大。
叶浅予尽管是个画家,却擅诗能文。可见那一辈艺术家的文学功底之深。
前述画谱中常见题画诗句,有的还是完整诗作。如叶老为婆媳鸡子饼配的一首诗是:
双耳听惯油煎声,鼻尖闻得香喷喷。
婆媳合作摆小摊,当街叫卖鸡子饼。
最近在朋友圈偶见叶浅予先生的一幅书法,是叶老于1987年国庆期间回故乡桐庐时写下的四首七绝。字好诗佳,读后不禁让人拍案叫绝。诗作如下:
长桥横江车轮塞,车上飞语身腰侧。
迎春大街人如潮,潇洒桐庐庆十一。
影院内外闹漾漾,商品市场争试装。
对页图:叶浅予1993年在桐庐乡间
对页图1、2:叶浅予诗
对页图3:叶浅予《三江汇处收渔网》
对页图6:叶浅予《掌勺厨子汗淋淋,学徒打扇师领情》
对页图7:叶浅予《甘蔗摊前管乐队》
对页图8:叶浅予《拔笋队》
对页图4:叶浅予《每天能捞到二十斤也就不错了》
对页图5:叶浅予《偶然能捕到百斤大鱼》
鸡子烧饼香扑鼻,老街两边摊连摊。
香蕉苹果外来鲜,菱角板栗土产尖。
牛裤高跟脚绊脚,彩袖长发肩搭肩。
大樟树下品贡茶,县长设筵宴专家。
钓台啤酒杯碰杯,应时佳肴蟹与虾。
一九八七年秋返桐庐欣逢开国大庆三十八周年,男女倾市,口占四绝。八十老人叶浅予。
这组诗把改革开放初期桐庐县城欣欣向荣的景象浓缩在诗行中。诗中既有国庆佳节小县城热闹景象的速写,又有桐庐味道的精彩呈现。而桐庐美食特色小吃鸡子饼,再次入诗。又写入县长设筵中的富春江时令水产蟹与虾,还写有土特产菱角与板栗。此外,桐庐名茶“天尊贡芽”和当年曾红极一时的“钓台啤酒”,也都展现在叶老的诗中。可以说这组诗中呈现的无论是家乡美食,还是乡风乡情,都充满着浓浓的桐庐味道。
而叶浅予流传最广的桐庐味道诗,便是那首应友人之问而答桐庐佳肴的七绝。此诗因为被黄苗子先生写成书法作品,广为人知:
十六回切四点心,干烧螺蛳拌雷笋。
油炸臭干鸡子饼,清蒸白鱼沃馄饨。
诗后落款曰:“客有问桐庐肴馔之美者,浅予作诗,苗子书之。己巳春日。”
此诗作于1989 年春日,其时叶老已经82 岁高龄。从黄苗子先生落款之语可知叶老是即兴作诗的。诗中除了“十六回切”传统宴席名称外,还写了四种点心(只是未明写是什么点心)和两样桐庐特色小吃“鸡子饼”“沃馄饨”与四样特色时令菜肴“干烧螺蛳”“拌雷笋”“油炸臭干”和“清蒸白鱼”。尽管短短一首七绝未能写尽桐庐“肴馔之美者”,但在叶老心中,这几样肯定是他从小烙在记忆里的家乡味道。其中油炸臭豆腐,是叶老的至爱,每次回桐庐,是必尝的桐庐味道。另外,鸡子饼三次入诗,并有一画,可见也是桐庐味道中叶老十分喜爱的小吃。
本页图:1984年叶浅予在建德、千岛湖
叶浅予对桐庐味道的回忆,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其回忆录《细叙沧桑记流年—叶浅予自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其中专有一节,记录对桐庐传统名宴“十六回切”的回忆与介绍。
谨录如下:
十六回切桐庐喜庆筵席,一般沿用十六回切海参鱼翅席。我幼时经常随母亲参加这类筵席。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老厨子皆已物故,此风已失传。
我有一位大表姊,今已九十余高龄,现住南京,前几年我去看她,谈到家乡的十六回切席,谈得馋涎欲滴。她说她记得此种筵席的全部菜单,当时我曾请她回忆菜单内容,用笔记了下来,可惜不在手头,现凭记忆开列如下:
(1)十六回切:四水果、四干果、四糖食、四冷荤。
(2)四热吃:烩干贝、烩腰花、烩肚丝、烩鱼丸。
(3)四大菜:烧海参或鱼翅、白扣鸡、红扣羊、八宝饭。
(4)四点心:炸豆沙合酥、炸肉馅眉毛饺、蒸肉馅包子、蒸桂花白糖猪油象鼻饺。
(5)四饭菜:粉丝丸子、烧双鱼、红扣五花肉、杂烩汤。
总计三十二件。十六回切在坐席前已在桌上摆好,坐席后,主人敬了酒,开始动筷,佐酒的菜当然以四冷荤为主,这四冷荤是:火腿、排骨、皮蛋、海蜇。接着上熟菜,先是四热吃,热吃用的是小碗,只够一个一瓢;四热吃之后,上大菜,第一碗是主菜烧海参或烧鱼翅,上菜时先由主人发令“起乐!”由席下的“堂佲”奏箫笛等细乐;四大菜上完,接着四点心。此时客人肚子里已装满七八成,伸筷吃点心的胃口不大有劲了,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难得遇到的美味,带孩子的女客便塞给孩子吃,不带孩子的,用小手帕包上几件带回家吃。
点心过后,上四样饭菜,其中那味双鱼,如象征“吉庆有余”,要为主人留下,不准动筷。谁知我贪吃的小鬼,不懂这规矩,在其次席上举筷夹了块鱼,吃了母亲一“巴掌”,受了一顿训,从此才懂得喜庆筵席上的整鱼是不准吃的。酒筵上有鱼而不准吃,岂不是一种浪费现象?于是有人动脑筋,用木雕的双鱼代替真鱼,出租给办筵席的人家,可以省下买鲜鱼的钱。曾有人租用过,却引起了宾客们的议论,认为这是欺骗行为,从而成为一桩笑话,便再没人愿干这种蠢事。这位首创木雕鱼的人,在现在的话,一定是一位制造伪劣商品的能人。
左图:叶浅予 1990 年5 月在桐庐
右图:叶老品尝家乡小吃
十六回切筵席,一只八仙桌,只坐三面六个人,空出一面,为什么叫“回切”,人们吃惯了,做惯了,谁也不知这名称的来由。四十年代我在书市上买到一本《东京梦华录》,此书专记南宋临安京城的饮食风俗之事,其中有一段讲到吃,说临安市上的茶楼酒肆,有专卖熟食的小贩,叫这熟食为“回切”;又看到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画的是姓韩的请客,客人面前放一小桌,桌上放一大食盒,食盒分成几小格,每格装熟食,可能是回切的最早形式。又想到八仙桌只坐三面,空出一面点上蜡烛,以便采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空出一面以便上菜,肯定是一种古风的延续。
这则关于“十六回切”的回忆录信息量很大,其中包含了宴席的规格与菜单、程序与仪式、风俗与习惯等方面,并考订了宴席的名称。这段回忆录为我县开发“十六回切”传统名宴提供了最为完整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宴席名称也以叶老所写为准沿用至今。
这段回忆录最为可贵的是那串长长的菜单,它是老底子桐庐味道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昭示着桐庐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
桐庐小县城当年的富裕和叶浅予童年“小店王”的经历,也让他尝足了桐庐味道。“我父亲从小在一家叫‘裕源’的南货店当学徒。成家后,经亲戚支援,并凑资本,开了自营的‘乾元慎’南货店。伙计们有时会偷偷塞给我一块蛋糕或一包酥糖,送我到厨房里去吃,吃完后,抹抹嘴,回到店堂里,若无其事。”
叶老笔下的桐庐县城,充满着浓郁的民国风情和独特的桐庐味道:
直街南对面是一家三开间的大茶店,附设一家卖面食的饭馆;东对面是一家水果店,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新鲜水果上市。春天樱桃,夏天杨梅、西瓜、桃子,秋天苹果、梨,冬天甘蔗。我站在乾元慎店堂里,看得一清二楚,样样诱人,心里想吃,可不敢向父亲要钞,只能看人家张嘴吃,自己只好用舌头咽口水辨滋味。水果店向东转,是一家叫“朱恒豫”的酒店。这酒店的老板、老板娘和父亲很熟,每隔几天夜晚打烊后,父亲要到这家酒店去串门,因而我能吃到茴香豆或水花生。父亲平常不大说话,到了酒店话就多了。
南货店商品经营范围可大啦。除了糕饼茶食,还有南北干果。糕饼茶食中,一年四季,随时变化换样。乾元慎有一样特产,是自制的火腿。在那时候,能亲眼目睹制造火腿的过程,除了参与生产的伙计和师傅,恐怕就只我这个小店王了。大家都知道金华火腿是全国闻名的食品,其实浙江全省哪一县哪一镇的南货店都在生产火腿。金华火腿之畅销,除了它是高级食品,也是一种高级调味品,任何鱼肉只要加上两片火腿,其味特鲜。除了吃的,还有用的,求神拜佛用的香烛纸,常备供应到秋季,还大量收购制造蜡烛用的原料和消闲吃食用的“山核桃”,供应外地客商。
叶浅予还在回忆录里记载了一次与爷爷等三位老人一起看戏后上面馆开洋荤的情景:
看完戏,三位老人兴犹未尽,带了我走大街,走到狮子码头,进了天和面馆,四人占了一桌,叫了一锅馄饨,三老是否要了酒——记不清,反正我是第一次上面馆,第一次开洋荤,可谓大享口福。
这几段回忆,是老底子桐庐味道的真实写照。
桐庐味道中最为著名的食材鲥鱼并未出现在叶浅予自传中。但我在叶老《故乡近事》(《叶浅予散文》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一文第三篇“富春江与七里泷”读到如下一段:
据县有关的卫生部门报告,说江心沙滩所产黄蛤肉已受到某种有毒物质的污染,劝市民不要吃。……天下闻名的富春江鲥鱼,自从建坝发电以后,下游水温下降,鲥鱼不从海里溯江产卵来了,从此人们没了这口福,这倒无所谓。问题是污染不解决,其他鱼类是否也将受害因而断子绝孙?
这段文字写到富春江两样江鲜,除天下闻名的鲥鱼外,另一样黄蚬(黄蛤当为叶老笔误)一直是桐庐市民餐桌上的常见美食。叶老由这两样江鲜无法食用乃至绝迹引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令人敬佩。如今,随着富春江水质的不断改善,黄蚬又回归百姓餐桌了。有的饭店推出螺蛳黄蚬合烧的一道菜,取名“桐江二鲜”,是下酒的佳肴。只是富春江鲥鱼从1996 年捕获最后一条起,至今没有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但愿叶老的遗憾能够早日结束,让人们能够重新品尝这一最令人回味的桐庐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叶浅予与周天放合著过一部《富春江游览志》,此书文字由周天放撰,叶浅予提供摄影作品。收入几十幅照片均反映了那时的桐庐风光与人文风貌,其中不乏桐庐味道,渔舟渔网渔翁渔姑,常常出现在叶老镜头中,鲥鱼也成了摄影作品中的主角。再如这幅照片题目就叫《山水之间·桐庐渔舟》,船头几只鸬鹚,是过去渔民捕鱼的好帮手。还有这幅《渔水之乡·舟中烹鱼为富春江唯一口福》,画面中两个渔姑,一在摇橹,一在洗鱼,船中隐约可见炉子和锅子。再如《桐庐·江心沙望桐君山》,镜头近处是晒着的渔网,江心沙就是放马洲。《农夫·耕作余暇捕鱼佐餐》则反映了鱼鲜是桐庐人唾手可得的美味。还有作为封面的《七里泷中垂钓客》,则仿佛是严子陵再现,赋予了这些照片独具人文特色的桐庐味道。
叶浅予笔下、手中的桐庐味道,无论是画中还是诗文中,抑或是摄影作品中,都特别有味道,我想原因就在于,家乡的味道,始终在他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