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新加坡,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2024-01-11 04:28吴雪
新民周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加坡

吴雪

2023年10月1日,新加坡,云雾森林是滨海湾花园中的一个巨大温室。在这里,游客可以漫步在凉爽宜人的云雾森林中,森林中还有一座高35米,有室内瀑布的山。能源由花园废物产生。雨水用于灌溉。

落地新加坡,冯先生的第一感受是闻到了一种奇妙的气味,它有点类似于一种香水,又像是空气清新剂,或者是潮湿空气的味道。来新加坡十年,冯先生仍记得初入新加坡的味道,像是一种陌生又熟悉的印记,让他意识到自己身在他乡,但又不是完全突兀的闯入者。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新加坡。有人为了子女教育远渡南洋,有人为了事业和理想背井离乡;也有人只是在懵懂时拨动了改变命运的齿轮,还有人在出国看世界的浪潮下勇做先锋,从此在新加坡扎根。

新加坡——一颗散落在东南亚的明珠,在733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容纳了564万人口。这个土地面积仅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一半的城市之国,正在逐步建设成亚洲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旅游中心。魅力新加坡,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牛海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国与新加坡不论是在国家体量还是全球影响力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不对称性,但两国在双边层面创造了大国与小国关系良性发展的典范。

新加坡的成长与一代代华人密不可分。明清时代开始的下南洋,为新加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华工,经过百年发展,现在华人在新加坡的占比超70%。而近年来,随着中新两国的连接不断加深,以及世界经济融合发展的趋势,加上新加坡宽松的金融环境,不少中国企业选择在新加坡上市,例如智能电动车公司蔚来、制造业巨头亚细亚陶瓷。

华语环境和科技创新氛围,也让不少中国人选择到新加坡工作、投资、安家。数据显示,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经连续10年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很多中资企业将新加坡作为首站,以此为跳板,投资东南亚的市场。目前,中新双方的合作已经从比较传统的领域向高端产业扩展。

2023年12月7日,中新两国几乎同时宣布,将实施30天互免签证的协议。这一举措,将再次开启中新两国关系升级的新篇章。

中国与新加坡30天互免签证新政策,意味着两国交流便利性的大升级。在此之前,泰国和马来西亚也对中国游客开放了限时免签。免签政策的推行,旅游业是最直接的考量。

中国曾是新加坡最大的游客来源地,2019年,有362万人次前往新加坡。但因为疫情后受旅行政策、航班等因素的影响,这个数字大大下降。2023年上半年,前往新加坡的中国游客人数仅有2019年同期的23%。但与此相对应的,中国游客去新加坡的意愿,正在加强。

新加坡数字营销公司China Trading Desk在11月发布的季度旅游情绪调查显示,新加坡目前已超越泰国,成为中国游客最喜爱的出境目的地。该机构针对超过1万名中国游客进行调查,发现17.5%的中国游客计划前往新加坡旅行,其次是欧洲(14.3%)和韩国(11.4%)。

而在该机构上一轮的调查中,泰国和日本,分别是中国游客出境游的第一和第二选择。出现这个变化的原因是因为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导致中国游客对日本好感度下降。互免签证,未来对中新双方均是利好。

从宏观上来讲,新加坡推行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中新两国经济联系紧密。新加坡作为发达国家,人口少、地域小,海外投资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2023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3.3%,主要投向的国家中新加坡列首位,投资重点聚集在贸易、石油、航运以及电力等行业。根据中国海关数据库,2023年1至11月,中新双边进出口总额达686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3》显示,截至2022年年末,新加坡累计在华实际投资1314.4亿美元。

牛海彬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旅游业是中新服务贸易重要的组成部分,互免旅游签证将为两国服务贸易带来利好。同时,也会带动中新两国的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结合近日,中新两国政府签署关于进一步升级《自由贸易协定》的议定书,就是很好的例证。

升级后的中新《自由贸易协定》议定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其“负面清单”。除负面清单明确列出的禁止或限制性领域外,对方企业可从事其他所有服务贸易和投资活动,享受与本国国民相同的待遇,双方不再设置其他任何障碍。这一举措,将提升中新两国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拓展新兴领域互利合作。

比如,在建筑服務、专业工程等领域,新方取消对专业人员持股比例和控制权等方面的限制。新方还在环境保护、海运等多个中方重点关注领域作出了高水平开放承诺,为中资企业进一步开拓新方市场创造了更大机遇。中方根据国内最新开放成果,对制造业领域限制总体“清零”,并在货物运输、陆上石油开采、分销以及医疗等广泛领域作出更开放承诺。

有分析认为,此次中新自贸协定升级,将为两国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牛海彬看来,新加坡在城市合作上是先行者,也是值得中国学习的对象。

虽然迟至1990年10月中国与新加坡才正式建交,但在此前的40余年中,双方在经贸甚至政治领域的互动却没有停止过。相关数据显示,1959年新加坡就已经是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20世纪60年代还成为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外汇来源地。

1978年11月,邓小平访问新加坡,这是一次被李光耀称作“难忘的会面”的访问,双方在多项地区与双边议题领域达成共识。也正是此次访问,让邓小平坚定了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并在后来的多个场合强调借鉴新加坡发展经验的重要意义。

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当回顾这段往事时曾指出:“新加坡的实践为中国破解改革发展中的一些难题提供了宝贵借鉴,中国发展也为新加坡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记者注意到,近些年,在次国家层面,新加坡与中国各省合作机制的建立,有力地推动并密切了双方合作关系的发展。

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

“早期,中国搞工业园区落后于新加坡。今日中国作为工业强国,与新加坡的合作上有了升级。比如,中新苏州工业园、中新天津生态城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都是根据中国城市的选择和主题来设定的。”牛海彬认为,这三个项目充分印证了新加坡紧密抓住了中国不同阶段的转型发展阶段,与新加坡对中国执政发展理念的参透是分不开的。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正处于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的阶段,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定位恰恰是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工业园区。“苏州的三大法宝是亲商理念、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而所谓‘一站式服务’等亲商理念就是从新加坡学来的,后来通过园区扩散到了全国。”时为苏州工业园区工作人员的一位知情人士曾如此说。

2007年11月,中新签署共建天津生态城的合作协议,彼时,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开始强调绿色可持续发展。天津生态城的合作体现了中新两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也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示范。

当然,更重要的是制度上的借鉴。“当时在园区的《劳动管理暂行规定》中公积金制度、集体合同制以及工会制度都是借鉴了新加坡经验制定的,而当时的国内都没有先例。”值得一提的是,中新两国建立包括联合协调理事会、双边工作委员会和联合实施委员会在内的三级合作机制。联合协调理事会为副总理级,由两国各派出一名副总理担任共同主席,也开创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经贸合作的新模式。

苏州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新加坡经验“中国化”的可行。而苏州工业园区的影响也不再仅仅限于苏州。毫无疑问,三个中新政府合作项目都很成功,并让中国从中受益匪浅。

目前,苏州工业园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2016年以来,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六连冠;选址遍布着盐碱荒地和污染水体的天津生态城借鉴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经验,成为中国首个获批建设的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而发轫于2017年的中新“国际陆海新通道”,现在已经发展成连通中国与东盟的物流大动脉,直接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除此之外,新加坡还和中国的省区开展了多个项目合作,包括广州知识城、南京生态科技岛、川新科技园等。

有分析指出,新加坡打破常规,对中国采取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合作理念,一方面与其城市国家的自然定位有关,在与中国的一些省市展开合作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新加坡在发展对中国经贸合作乃至全面合作方面灵活的工具理性思维,合作方式上并不拘泥于外在的形式。

新加坡是一个独特的国家,一方面他能提供美国、欧洲提供不了的中文教育,抓住中国市场发展脉络,同时也推行英文教育,融入国际社会;另一方面,新加坡又是多元种族社区,在新加坡的国际学校,可以建立国际视野和融合交流的场景。

在牛海彬看来,新加坡是一个非常看重本土资源,但同时也很全球化的地方。

上世纪60年代,迅猛崛起的新加坡经验相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新鲜得多,也更贴近现实。更重要的是,在新加坡身上可以找到东西方间缺失的链条。可以说,新加坡是西方文化通往东方的节点,也是践行亚洲价值观的典范。

牛海彬还表示,一直以来,新加坡是中国政府官员和公务人员海外培训的重要基地。在高级官员的行政管理层面上,双方互动非常密切,也是中新合作发展的友好基石。早在1992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始开办面向中国官员的短期培训班,内容包括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2001年,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两国中、高级官员交流培训项目的框架协议。

2005年开始,南洋理工大学和中方合作开办了公共管理硕士课程,分享亚洲公共行政的最佳实践,提高学员在社会治理以及政策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能力。由于参与者大部分是中国处级及以上的官员干部,因此被媒体称作新加坡的中国“市长班”。2009年以来,双方已联合举办多届“中新领导力论坛”。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浦兴祖认为,新加坡培训的兴起表明一个官员培训从单纯的学习欧美,转向多元化模式的发展,这有利于开阔行政管理思路。山东政法学院新加坡研究中心主任范磊也表示,新加坡虽然是华人为主体的社会,但南迁以后华人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都已经在多元文化、多元族群的浸润中实现了创新发展,从而形成了独具新加坡特色的“南洋风味”。

此外,根据牛海彬的观点,新加坡在处理对华关系上,始终扮演积极角色,始终将国家安全、地缘政治、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的巩固与提升作为基本考量。中新建交33年来,双方关系整体呈现出多领域、多层次良性互动的态势,且能在涉及国家利益、地区与全球热点等重大问题上保持沟通并相互尊重。“特别在中美关系上,起到了中间桥梁作用。”

2017年9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受邀访华,并接受委托给美国领导人传话,扮演了非常积极的沟通角色。李显龙在访美期间,就中美关系、一带一路、全球自由贸易等议题向美方表达了新加坡的立场,并规劝美国提升与中国关系、支持“一帶一路”倡议。2020年7月28日李显龙在参加美国智库的视频座谈会时,再次明确表达了希望中美关系稳定的愿望。

2023年3月31日,中新关系从“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高质量代表着适应中国国内经济转型的需求,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前瞻性主要是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牛海彬解释道。

当前,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广泛共识,数字经济正在引领全球产业深刻变革。比如,中新广州知识城被新加坡政府赞誉为“新加坡企业来华投资首选地”“智慧城市方案及数字化技术的试验田”。2023年3月,全国首座电压等级最高的全面自主可控示范变电站——500千伏科北变电站在知识城正式投产,实现了“近零能耗”的目标,成为全国首座近零能耗的500千伏变电站。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入推进,中新两国在数字经济与互联互通领域不断拓展合作空间。中国企业通过云技术帮助东南亚地区的初创企业打造适宜企业发展的生态圈,使得小微企业得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快速成长。

苏州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新加坡经验“中国化”的可行。而苏州工业园区的影响也不再仅仅限于苏州。毫无疑问,三个中新政府合作项目都很成功,并让中国从中受益匪浅。

猜你喜欢
新加坡
新加坡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新加坡的魅力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下午用上课的新加坡小学
新加坡如何养老
购物达人血拼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