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莹雅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intellig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promote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urban design, and made it refined and humanized. Taking Wujiaochang Squar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ujiaochang Square's public space, from the angle of refined urban design and management,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Wujiaochang Square's public space management, promote the all-rou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build an outstanding global city and a socialist modernized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上海于2018年发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总体规则》指出,努力把上海建设成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设计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塑造城市风貌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工具,是城市治理的重要手段。
精细化管控下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包括城市设计的法定化、规范化,面向实施、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与可持续发展,形成复合化的城市设计内涵。上海争取到2025年,建成以“一网统管”为标志、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中国典范。
一、精细化城市设计概念与《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十四五”规划》
1.精细化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运用建筑学的相关理论,来进行城市空间的建筑设计,最终形成城市管理体系。精细化城市设计定义为对城市专项问题使用精准的方法和精细的技术,优化城市机能运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满足城市人口幸福感的设计方法。精细化城市设计是城市设计的具体化,包括政策制定、运营管理等,表现为关注问题细节化,研究对象精准化,使用方法数字化。
精细化城市设计符合上海超大城市在存量发展背景下的空间挖潜要求,有助于城市现状进行彻底排摸,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精确治理顽症难题,优化城市的空间品质,进一步激发城市的潜在活力,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2.《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十四五”规划》
上海已进入存量发展期,品质导向成为城市管理的重点,并且更加注重增强城市韧性,在规划、建设、管理重叠并行的复杂关系面前,需将“人民城市”理念全面贯穿于城市管理体系,对体系进行系统性提升。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和新基建行动的全面推进,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对城市管理机制的变革提出了新要求。据此形势,上海印发了《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十四五”规划》。
二、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管理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存在于建筑实体之间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服务公众。总体包含建筑实体之间全天免费开放的空间体系以及建筑内部全天免费开放的空间,具体要素有街道空间、广场空间、绿化空间、自然景观空间,以及建筑内部24小时开放的骑楼空间、建筑通廊空间、二层连廊空间、地下大堂、垂直交通等要素。
2.城市公共空间精细化管理
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控制与运行方式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编制层面,主要探讨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空间类型、城市设计导则等。上海目前制定了《上海街道设计导则》《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等,《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对公共空间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高效可达网络化等具体要求,进一步推动城市公共空间精细化管理的落实。第二类为管控实施层面,主要探讨技术实施、管理机制、管控体系优化框架等。公共空间的精细化管控正处于探索阶段,《总体规划》等对城市设计、规划高度等就规划实施保障问题,进行纲领性探讨,但关于公共空间的要素通过相关保障机制提高对公共空间的实施效果,还需更深入研究。
三、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实践
1.五角场
五角场位于上海东北部的杨浦区,因邯郸路、四平路、黄兴路、翔殷路、淞沪路五条放射型主干道在此交会而得名(图1)。五角场包括三大板块:中部知识创新中央社区,南部商业商务区以及北部高端知识创新基地,约3.11平方公里的环形地区。
形似巨型彩蛋的椭圆形扁球体钢架景观构筑,曾是绿化环岛,于2006年改造为下沉式广场,“巨蛋”环包起中环高架五角场段域,以五条地下通道、地面出入口连接汇聚五角的各大商业体与周围道路,承担人流通行的功能,构成一个立体交通中心网。五角场整体呈现“一圈五线”的放射状布局,以椭圆形中央广场为中心的500米范围内,分布着:万达广场、百联又一城、合生汇、悠迈生活广场、苏宁易购等一系列城市综合体,五角场下沉广场属于交通功能型地下广场(图2)。
2.五角场广场现状分析
五角場下沉广场以交通导流为主,以休憩、娱乐功能为辅。广场内设置绿化与休憩座椅一体化的景观小品,尺度宜人,为短暂停留的人们提供休憩场地(图3)。围绕中央广场,依次设置树池、水池等,最外围宽5米的内庭步行街与周边5个商场的地下一层连接,交通可达性较强。
五角场商业中心面积约为0.96平方公里,区域内的万达广场、百联又一城购物中心、合生汇购物中心、悠迈生活广场以及苏宁广场通过下沉广场与地铁站直接相连。万达广场主打“一站式”购物体验,百联又一城及合生汇,以新潮时尚与高档品牌消费为主,苏宁广场主打苏宁电器旗舰店及休闲娱乐,悠迈生活广场提供家居生活体验,构建了丰富集约、特色鲜明的江湾商圈(图4)。
经观察,五角场下沉广场在上午10点和下午3点起进入人流高峰期,目前广场和五大商业综合体缺少具有明显私密品质的活动区域,几乎没有典型的私密性活动。广场人流集中在周围柱廊和中央区域,通过花坛和立柱相互渗透,对就座停留区的空间隔离性造成较大干扰,不利于形成私密性活动。
区域内人流分布不均衡,业态分布有待进一步规划和调整升级。五大商场中,万达广场、百联又一城和合生汇是主要支撑,人流量大,是消费者的主要市场,对比之下,苏宁易购和悠迈生活广场人流稀少,作为聚集人气的餐饮地下层小吃街,苏宁易购因业态结构的调整,只开放部分店面,显得萧条冷清,在调研过程中甚至出现摆地摊和加工材料堆放的现象(图5)。由于毗邻商场的超强吸附力,苏宁易购的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压力。
地面广场因地下轨道交通以及高架的交通疏散,流畅性较好,可达性较强,垂直方向上的交通组织实现了良好的人车分流,使得地面的行人大大减少,偌大的广场行人稀疏(图6),与地下商业的熙熙攘攘和道路的车水马龙形成鲜明的反差。
四、五角场公共空间管理
1.增加广场私密性空间
私密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共空间的包容性和日常性。通常情况下,在相邻座椅休息闲聊,可持续约20分钟和友人亲密交流,可延长至约2小时。五角场下沉广场的环形步道尺度宜人、城市家具布局合理,吸引众多市民在此停留。精细化城市设计的背景下,对五角场下沉广场的私密性进行一定的提升,如借助立柱的庇护打造保护性质的个人阅读角或亲友聊天角,提供私密性交往空间。
2.增加新型业态
五角场商圈竞争激烈,在苏宁易购、万达广场等商业巨头面前,保持传统业态难以实现突破。2019年底苏宁易购进行了升级改造,打造了一个贯通四层楼的落地书架式创新空间,就做法而言,是一种先锋行为。目前,苏宁易购广场地下一层再次升级改造,仍然保留巨型落地书架,苏宁易购可以结合书架打造地下书吧茶吧,设置小型剧本杀体验空间,吸引客群,大学路拥有庞大的学生消费者群体以及年轻的创业者客群,业态也需要年轻化、创新化。
3.增加就业岗位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出,为建设更具活力的繁荣创新之城,其中文化类从业人员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在2035年达到计划总人口(2500万人)的10%左右。五角场应增加相应的就业岗位并丰富就业的多样性,从而扩大就业服务范围。《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也明确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激发多元的创新空间,其中提倡建筑复合利用,在同一建筑中设置商业、办公、住宅等多种功能,提供便利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4.实施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杨浦区政府持续发展夜经济,在夜经济的发展中,杨浦区探索并完善“政府主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管、部门联动、信息共享、五位一体”的文化旅游市场管理模式,构筑全方位的市场监管系统。同时,五角场街道办事处成立楼宇委员会,充分运用“一网统管”等数字化、智能化楼宇管理服务系统,及时接收企业反馈,实时回应企业诉求,打造闭环管理服务体系,做到营商环境的精细化管理。
5.塑造高品质街道
街道是城市居民关系最亲密的公共空间,随着国家对街道空间营造的日益重视,街道空间的功能性、街道尺度的宜人性、配套设施的完善性等都成为衡量城市空间设计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的标准。作为综合轨交商业一体化的五角场,解决交通压力的同时,因片面注重机动车通行而削弱了道路的“人情化”。结合《上海街道设计导则》,五角场可将商业街道与人行道、退界空间一体化设计,提供公共座椅和沿街休息空间,结合周边知识创新区中央社区,运用区块链技术、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灵活设置沿街商业活动和艺术表演空间。
6.风貌保护
五角场的标志性规划自民国年间的《大上海计划》以来初具雏形。今天的五角场因标志性巨型彩蛋夺人眼球,夜间彩蛋被点亮,杨浦第一地标就此揭幕,由彩蛋发散的五条马路构建成放射状的路网体系,形成了强烈而直接的城市肌理,展现了公共空间的空间景观。在现有的成就下,五角场广场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居住区在风貌和肌理上的联系,形成商住一体化、复合化共融共生。
五、结语
文章以上海五角场为例,分析了五角场公共空间的优缺点,探索如何提升五角场公共空间在精细化城市设计背景下的管理与规划。从中央广场出发,增加广场的私密性空间;对五大商圈增加新型业态,增设文化类就业岗位;在管理上实施精细化管理,利用物联网、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提升管理的精准性;进一步提高街道品质,打造人情化街道,以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就整体风貌保护而言,五角场具有鲜明的道路肌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广场商圈与周围居住区的联系。随着精细化城市设计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将更加网络化、智能化、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昀书,杨莹. 精细化城市设计实施管控方法研究:以青岛为例[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设计).2021:1120-1128.
[2]刘峻君. 历史街区的精细化城市设计方法应用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21.
[3]马朝阳. 基于城市设计的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4]劉韩昕.当代城市广场“日常性”品质研究:以上海浦东大拇指广场与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为例[J].华中建筑,2020,38(2):67-73.
[5]丁宁. 上海五角场:一圈一园一街多元业态共融[N]. 中国旅游报,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