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期刊转型升级与产业发展的路径与实践
——以《中国药业》杂志为例

2024-01-10 01:20滕春燕凡秦林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药业科技期刊期刊

■滕春燕 凡秦林 刘 斌 汤 华

中国药业杂志社,重庆市渝中区长江一路61号 400039

期刊出版的创新与发展一直备受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作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科技期刊转型发展在国家战略意义上得到强调,实现转型升级是必经之路。近年来,在国家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下,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以实现科技期刊的改革与转型成了众多期刊出版单位的首选之道[1]。与此同时,单一的纸刊传播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读者的阅读需要,传播工作的多样性、针对性和延续性受到人们重视[2]。随着科技进步和行业竞争加剧,医药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与挑战,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给传统出版业以及医药行业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形式、新思维、新方法,创新办刊理念,加强内容知识服务,建立现代传播体系,积极探索新的出版业态,不断适应出版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科技期刊如何转型升级来推动出版传播深度融合,如何加快高水平学术传播平台建设推动出版价值链的有效延伸,最终实现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值得深思,亟需探索出一条适合科技期刊转型升级与产业融合的高效路径。近年来,众多科技期刊开始寻求转型,通过实施融合出版方式,传统的纸质出版开始向期刊官网与App、微信、微博等的融合出版形态转变,以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有学者对比国内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现状,发现国内科技期刊产业发展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指出其根本原因是国内科技期刊出版更多地依赖技术支撑单位[3]。针对此类问题,也有学者分析当前学术性科技期刊的转型方向,指出其存在期刊出版流程简单的数字化移植、传播上盲目的商业化运作的定位偏差以及普遍存在交互性、时效性差等问题;目前,学界对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开拓发行渠道的关注较多,但对于如何检验科研成果、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形成等缺乏细致的思考[4]。

科技期刊服务产业发展,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也是当下转型的重要方向。汤淏[5]针对江苏省29种生物医药类期刊支持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问卷调查,指出当前医药类期刊对外社会化服务的内容还是以学术研究为主,与医药产业的关联性较弱,无法从理论层面支持产业发展。曹粤锋[6]以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为背景,分析了当前浙江省医药类科技期刊数量少,办刊水平难以匹配全省整体科研实力的问题,尤其是在办刊集群、学术质量以及融合出版水平上都处于较低水平;落实到期刊服务地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则需要围绕行业发展需求做好组约稿工作、引导学术研究方向,同时耦合地方资源,实现合作共赢。在聚焦单一期刊服务产业的发展情况方面,王充等[7]以《棉纺织技术》为例,总结该刊在服务产业发展上的有效尝试,如利用“纸媒+新媒体”“线上+线下”形式拓展产学研合作渠道,聚焦行业热点和创新成果,完善成果转化应用的服务手段。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多将产业发展视为科技期刊利用学术优势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学术和技术支持的手段,并未将科技期刊自身发展融合在内,未将其视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部分。

中国科协在《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2021)》中对科技期刊产业给予经济学角度的定义,即将科技期刊产业发展视为“围绕科技期刊的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包含从科技期刊内容组织、编辑加工、出版发行、市场营销、传播应用到综合管理与服务等各个分工不同但又利益相互关联的业态”[8]。可以说,中国科协对科技期刊产业发展的定义,是将科技期刊产业的概念宏观化,涵盖科技期刊自身产业的发展以及科技期刊对整个行业产业发展的推动。本文以《中国药业》杂志为例,将科技期刊产业发展具象为由知识传播链条上的包括政府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生物医药企业、读者、用户在内的所有行动主体相互促进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结该刊在转型升级与产业发展方面的有效路径,以期为医药类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1 《中国药业》转型升级与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成效

《中国药业》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中国药业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一本药学类综合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与同类期刊相比,它以服务“大药学”为思路及理念,在内容上贯穿于“药”(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范围更为“大、广、全”。实施融合出版政策以来,《中国药业》通过系列手段,有效避免了传统科技期刊转型在内容和形式上“厚此薄彼”的偏向,系列方法路径的实施较大提高了期刊的学术竞争力、传播力、品牌力和影响力,促进中国药业杂志社双效双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术传播力和期刊影响力)稳步提升,连续多届被评为重庆市期刊综合质量考核“一级期刊”,蝉联西部科技期刊联盟年度“西牛计划”之优秀中文科技期刊和优秀创新平台,得到了行业的广泛认可。《中国药业》转型升级与产业发展实践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药业》转型升级与产业发展实践路径

1.1 加强策划,优化运营模式

1.1.1 改进审编稿流程,提高学术质量

学术期刊在知识生产模式中处于中枢位置,作用于知识生产的全过程[9],可以说科技学术期刊的本质是知识生产。在海量知识和碎片化信息的裹挟下,内容依然是科技期刊的核心。《中国药业》通过优化审稿流程、定期召开定稿会、优化期刊栏目、策划专题专刊、创新编校模式等方法,对学术出版和编校质量进行深度把关,进一步优化了期刊的内容质量,达到了学术影响力和编校质量的双向提升。学术影响力方面,《中国药业》近3年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的等级由“A-”上升为“A”,核心排名由第19位上升至第10位;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药学类总被引频次排名第9。编校质量方面,连续多年在重庆市期刊编校质量考核、综合质量考核中获“一级期刊”。

1.1.2 打造新媒体矩阵,丰富传播渠道

作为单刊出版单位,在融合出版政策的要求下,中国药业杂志社提出“1+4”平台建设思路,围绕办好《中国药业》这“1”核心业务,将编辑出版工作进行了重构及全面提档升级,充分整合资源,开发和建设集学术会议、科普宣传、网络出版和纸媒宣传为一体的立体平台。新媒体平台包括杂志社官网和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它们之间互联互通,传递行业资讯的同时利用视频号开展行业内学术会议直播,累计时长达300 h,发布医药行业资讯、科普视频等数十个,点击量超过100万。通过搭建多功能、复合型平台,以实现期刊多元传播,进一步拓展经营新模式,推动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

1.1.3 聚焦医药类热点,策划行业共识

特定领域的信息资源既是科技期刊赖以生存的条件,也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支撑。除了期刊与杂志社共有的知识检索、知识发现以及期刊出版等服务外,《中国药业》充分调动学术共同体力量,通过与院士、行业领导者等编委的定向约稿、组织编委会专家围绕特定议题研讨制定专家共识等手段,为医药行业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如在新冠疫情期间策划“医药企业复工复产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专家共识”,发表刘昌孝院士的3篇论文,为特定时期内生物药创新驱动提供学术指引。此外,积极策划“重庆市医疗机构落实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专家共识”“长三角基于药品快速评估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临时采购专家共识”以及策划“医院智慧药学”“‘互联网+’药学服务”“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麻精药品质量研究”等学术专题,将原本联系不够深入和系统的知识资源进行深度加工,提高相关知识的匹配度和耦合度,从而实现知识服务的高精准性,也为医药科技行业内相关共同意识的形成与管理添砖加瓦。

1.2 搭建平台,延伸产业链条

1.2.1 积极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做好内外宣传

科技期刊的使命是引领科技发展,中国科技期刊要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服务科技强国建设为根本。《中国药业》坚持党建引领,在提供医药科技学术支持的同时,把做好政企沟通的桥梁当作重要使命,积极建言献策。(1)传递群众声音。利用中国药业杂志社自身体制机制背景,联合药智网、重庆市医药界各学会/协会等专业团体主办“‘建言使命’重庆市医药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邀请重庆市医药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药企业、相关医院、医药重点科研人士共同围绕行业发展热点话题进行研讨,如近三年分别以“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重庆医药行业发展挑战与机遇”“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之下重庆医药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收到相关提案及建议100余条,归纳整理后提交给相关部门供其参考,如涉及重庆市药监局与产业发展的30余条建议,均被有效采纳或通过共建形式协调采纳,其中直接促成了“重庆市服务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产业服务办公室”的成立,为推进重庆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开启专项服务。中国药业杂志社作为组织发声单位,对政策的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2)做好内部宣传。《中国药业》由中国药业杂志社编辑出版,其主办单位为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药业杂志社利用在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围绕市场监管系统,全面深入产业,开设内刊编辑部,主办《重庆药监》,承办《重庆市场监管》《重庆消费维权》等内部连续性资料性出版物;同时重点参与行业知识相关政策文件内容策划、编辑整理、印刷赠发等工作,例如《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你问我答”》《安全用药 共享健康——药品安全知识选编》《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典型案例汇编》等,面向行业内医药企业、监督管理机构发放,为行业内部信息沟通提供交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提振信心、凝心聚力的作用,为行业内监管与规范化发展助力。

1.2.2 做好医药产业需求对接,提供学术指导

中国医药产业已按下向高质量发展的“加速键”,《中国药业》定位于“大药学”理念,贯穿药品生产全周期,用学术会议的形式服务串联全链条产业,为其提供学术指导。在药品研发生产环节,组织专家召开行业峰会,聚焦医药产品创新与研发,支持创新药物发展与产业创新,如已连续召开8届的“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中国医药研发·创新峰会(PDI)”,同时发布中国药品研发综合实力总榜,生物药、中药、化学药研发实力排行榜,以及中国医药创新领军人物奖等,推动行业不断创新升级。在药品流通与应用环节,将医院药事管理视为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枢纽,中国药业杂志社积极策划,利用专题会议的形式,组织国内医院药事管理专家就提高药学服务进行探讨。目前已形成“药业·药事·药师系列专家圆桌论坛”“主编论坛·医药同行系列”等专题会议品牌,以及“医院药事热点专题研讨会”“智慧药学论坛”“药品临床评价与分析会议”等具有较高国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研讨名片,有效提高了《中国药业》在行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2.3 加强用户群体科普推广,确保宣传落地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持续推进,向群众普及药品安全健康知识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药业杂志社通过承办各类科普宣传活动、开辟科普专栏、举办药学科普比赛等形式,有效搭建科普宣传平台,向群众科普医药知识,发挥药学专业特长为大众健康保驾护航,赋能大众健康。在科普活动中,打破原本学术期刊高学历读者要求的围栏,不再囿于期刊的专业读者范围,将用户群体扩展到普通群众,以现场沟通、后台回复等方式实现传受双方的良好互动,既为《中国药业》的发行、杂志社的发展培养潜在用户,也为医药领域寻找创新聚合人才提供新的手段。线下活动包括承办“药品科技活动周”“医疗器械安全宣传周”“化妆品科普宣传周”“安全用药月”等重庆市各系列健康科普活动;线上则是在定向约稿、广泛征稿的基础上发布原创性健康科普文章100余篇,其阅读、转发量累计超过100万人次,通过接地气、多元化科普充分融合平台资源,在贯彻执行国家相关科普宣传活动在重庆落地实施的同时,提高了中国药业杂志社的公信力。

2 提升医药科技期刊转型升级与产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2.1 坚持开门办刊,构建多元化格局

对科技期刊来说,多元化格局主要表现在内容题材、作者以及形式的多元性,以满足不同用户或是同一用户的不同方面的需求。多元化的格局有利于获取更多用户认同,避免科技期刊的单一性、片面性[10]。科技期刊要转变“以作者为中心”的办刊思维,以产业化、市场化的经营思维办刊。在渠道上,要拓宽传播渠道,完善新媒体平台建设,保证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和便捷性;在内容上,要宏观把握,紧跟行业热点,积极策划主动出击,向行业专家、学者约稿,提高学术影响力;在形式上,要树立用户思维,既要丰富多样以满足大众需求,又要将服务对象拓展到固定群体,实施定制服务,增强用户黏性。要利用平台性质和定位去区分不同平台的主要用户对象,如微信平台与期刊官方网站、纸媒在内容上应保持各自的独特性,微信平台面对的是广大社会读者,要尽量避免单纯的知识填喂,应增加趣味性、通俗性的表达内容,尤其在学术论文推广过程中应更加注重解读的通俗性和普及性。

2.2 拓展产业链条,开展全流程服务

科技期刊产业发展的首要表现是促进成果转化,而科研成果转化从本质来讲是将科技期刊的媒体属性转化为媒介属性、中介属性,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知识生产者与参与者。刊登科技论文只是知识传播的首发阶段,要想做好知识服务,还需要从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与反馈等闭环来提升用户体验。科技期刊转型时期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打造知识“生产-传播-应用-反馈”的全链条服务,利用知识数据库、新媒体传播、数字出版技术等协同联动,满足用户在知识获取、知识传播、知识致用和知识进化等整个知识服务生态中的不同需求[11]。同时,科技期刊在促进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将政企单位以及其他可能的、潜在的知识服务成果的主体都纳入服务对象,加强对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主体、渠道与应用的多元发展,如面对企业和科研人员,在传递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将成果应用中的经验或瓶颈内容反馈给科研人员,并形成长效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着力于协调双方利益取向的差异,平衡企业着重于短期时效和科研人员看重长期价值的关系,实现“1+1>2”的效果。

2.3 发挥媒介属性,构建大传播格局

科技期刊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科技发展,融合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打造全链条产业链,需要将“开门办刊”的理念和方式践行到底,充分展示科技期刊作为传播载体的媒介属性,在医药行业的传播场域,做到与跨技术、跨行业、跨平台“三跨”融合齐步推进。(1)要发挥好自身传播医药科技成果、传递医药行业信息的平台功能,为上级建言献策,为行业机构和用户传递需求;(2)要在保持现有的“两微一端”等媒体技术的有效形式下,探索与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的应用与融合,依托政策和自身资源,开展特色服务,获取技术转变带来的红利,如提供智库分析;(3)利用自身学术优势,与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展跨界合作,培育新的衍生品和增值点,可以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和直播平台组建期刊用户社群,拓展营销渠道,同时利用多种平台数据为期刊的发展提供助力,提升办刊能力和服务能力。

3 结语

立足于用户需求和典型场景,积聚相对资源优势、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延伸产业链是加强期刊数字化转型、由内容服务走向知识服务的必经之路[12]。本研究阐述了《中国药业》在融媒体传播时代立足自身特性积极策划走出的特色发展路径,细致分析了现有有效转型升级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做法,即对内是优化运营模式,对外则是搭建知识服务传播平台,在内外衔接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媒介属性。作为单刊出版单位,期刊转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想在海量信息的裹挟下走出一条可行的、可复制的转型升级与产业发展的道路,还需要在人才结构、嵌入性服务等层面进行深入研讨。

猜你喜欢
药业科技期刊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首爱药业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康洁药业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悦康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