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宏
以本色、本土、本味、祛寒为主要特征的东北地区代表性美食——“杀猪菜”,如今早已闻名遐迩,成为东北地区饮食文化中一张“钻石级”的名片。但凡冬季来东北的八方宾朋,没有不寻吃“杀猪菜”的,就如同进了北京一定要吃烤鸭、去了天津一定要吃“狗不理”一样。
在东北地区,农村杀年猪是一件大事,无论哪家杀了年猪,都必定要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来吃炖肉、血肠之类的菜肴,俗称“杀猪菜”,这是东北民间的传统习俗。东北的“杀猪菜”其实是一种组合菜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是“白肉血肠”,另一种是“酸菜炖骨头”。
白肉血肠
鲜美醇香、营养丰富的“白肉血肠”是东北“杀猪菜”中的“当家小生”,早已成为了全国闻名的风味名菜。“白肉”指的是东北农家用传统方法饲喂出来的小黑猪杀好后,炖熟的五花肉切成的薄肉片,因其嫩白如玉、醇香如脂,故名“白肉”。“血肠”是指用新鲜猪血、猪肠灌制,煮熟后如蛇如鳗的“血筒”,切片食用。
这道杀猪菜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据文献记载,其发展、兴盛应与满族世世代代用猪祭祀还愿的民俗相关。满族信奉萨满教,每逢满族的“大祭”“祭天典礼”时,均杀猪作为祭品上祭,白肉血肠就是仪式上的必食“牺牲”(供品)。
制作白肉时,先把五花肉(方子肉)用明火烤,烤到肉皮起泡时,再将其放入热水中浸泡、刮洗,然后放到汤锅中烀煮。烀肉时,肉香与调料之味融合在一起,屋里院外一片香气,沁人心脾,勾人馋涎,余味不绝。方子肉煮好后,趁热捞出,用“片柳子”(片刀)把方块肉切成薄片,最后整齐地码在盘中。白肉肉皮棕中带黄,质地松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颤微微、亮晶晶、油汪汪,吃上一口满嘴流油,醇香解馋。
制作血肠时,把新鲜猪血佐以各种调料,用鲜汤拌匀后灌入洗净的猪肠内,然后入锅煮至嫩老适度,捞出后即成“血肠”。血肠出锅后,解除两端束绳,切成厚约6-9毫米的“金钱片”即可食用。血肠既可冷食,也可热食。冷食时,给白肉、血肠片浇上蒜泥、韭菜花、辣椒油,搅拌均匀即可食用;热食时,将其与酸菜、五花肉、粉条及各种调料一起炖煮,即成“酸菜血肠”。
在东北人的餐桌上,白肉与血肠是一道无敌组合,白肉肥而不腻、肉烂醇香,血肠明亮而细嫩、鲜美异常,两者红白相间,片薄如帛,色白有光。过去有首满族儿歌这样唱道:“酒菜满桌,香不过油梭;酒席满堂,好吃不过血肠。”民间也有诗赞之曰:“五花血肠俱香鲜,片片切来满玉盘;蒜酱淋匀葱末撒,不由食客不开颜!”
酸菜炖骨头
东北人冬季最爱吃的家常蔬菜便是“酸菜”,歌手雪村的一句“翠花,上酸菜”,让“酸菜炖骨头”这道杀猪菜名闻大江南北。在东北农家院,杀猪后,家家都要炖上一锅香喷喷的酸菜,大盆深碗,满满当当,透着东北人的豪爽、黑土地的豁达和庄户人的实在。
潮州的酸菜是用芥菜渍的,四川的酸菜是用短脚小白菜腌的,而东北的酸菜则是用经霜后的高棵大白菜腌渍出来的,厚实、耐煮且有筋性。在切东北酸菜时,先把菜帮一叶叶撕下来,用刀横着片,片成数层,再码在一起,切成火柴梗般的细丝——菜帮洁白如玉,菜叶浅黄如春韭,炖入锅中,千滚万煮,始终是脆而不烂!
炖酸菜绝对少不了猪骨头,这两样也是最佳组合。与炖酸菜同炖的猪骨头大致分大骨头(腿骨、脊骨、胯骨)和排骨两种。大骨头讲究的是缝裂不溢髓——骨头敲裂,骨髓却不能淌出来,用这样的骨头炖酸菜,会使骨头中的全部精华都滲透到酸菜汤中,那汤喝起来也有滋有味,且十分营养。用排骨炖酸菜时,讲究寸丁相连——将整爿排骨砍成寸长的排骨块,切好的酸菜下锅前要用清水洗净,用力攥干水分,排骨下锅前用热水焯出血末,然后煸炒一下。再起一锅,把肉片放入热锅中,熬出油后,放入葱花等爆锅,再分别放入酸菜和骨头,添入老汤,用旺火炖。开锅后,但见灶间香气缕缕,白雾腾腾;酸菜的酸味、骨头的香气、老汤的芳醇,如一条神龙在缥缈的雾气里闪展腾挪,见首不见尾,任你定力再强,也要馋涎流淌!
炖熟后,酸菜是酸中含香,热气腾腾;骨头是香气袭人,勾人馋涎;菜汤是入滋入味,暖人心脾。寒冷的夜晚,屋外雪花纷飞,室内暖意融融,守着这样一锅酸菜炖骨头,真可谓:“亲朋熙攘雪纷纷,煮肉切肠香诱人;主客团团围火坐,一锅美味几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