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低头族”现象归因与教学策略探索

2024-01-10 01:32:19李蓝冰张语心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低头族思政课程

李蓝冰,张语心

(1.赤峰学院 党政办公室; 2.赤峰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当代人前所未有地被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赋能”,也前所未有地被这些设备捆绑、束缚,形成了所谓“低头族”,就是消耗了大量零散时间、作低头看屏幕状、专注于低头操作手机或设备的人。 在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低头族现象越来越突出,有些学生虽然人在教室,却专注于低头用手机聊微信、看视频、打游戏;有些教师明明看到学生身心“退场”,却视而不见,自顾自完成授课任务。“低头族”现象成为教师讲授与学生低头的矛盾,成为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他们的性格、观点的可塑性强,这也意味着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是培养正能量的课程,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大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 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因此,上好思政课必须理直气壮,必须创新教学,减少课堂上的低头族现象。

一、思政课“低头族”现象调查分析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有效地解决学生上课低头的问题,赤峰学院进行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利用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情况。调查显示,82.2%的学生喜欢上思政课,这些学生大体上分为三类,主要表现和典型访谈如下。

“麻木型”。一些学生没有领会思政课的意义和目标,在多年的课程中养成了“随波逐流”的习惯,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紧迫感,对于课程成绩和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提升没有要求,得过且过。

学生甲:我就记得这个课叫“马克思”课程,课程每年都上,内容都差不多,也没记住教我的老师。期末考试主要就是划重点、背答案,老师不划重点的,在网上找那些学习笔记,考过就得了。我从来没想过这个课为什么要开, 好像其他高校都会开设吧,跟着大家一起学习就行了,一般也不会不及格。

“轻视型”。一些学生认为思政课重要性较专业课低,甚至认为思政课无用,在课程中“听一套,干一套”,老师只管讲课,学生干自己的事,对课程成绩和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提升的理解和要求庸俗化,只看成绩不问效果。

学生乙:上了大学课业比较繁忙,专业课程学起来比较费力。 公共课程就想拿个学分,只要按照笔记要点临时突击、背诵复习,基本上就能拿高分。要不是关系到学分绩点,我都不想这么认真学了。

学生丙:到高年级后,现在想的主要就是考证、就业、考研或考公务员,这些比较实用一点的事情。除非考研复习, 否则思政课对我将来就业帮助不大。

“叛逆型”。一些学生对思政课所讲内容有不一样的看法,甚至质疑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常常“标新立异”,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时抛出道听途说的一些所谓西方理论、西方观点,对于课程成绩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要求有逆反心理。

学生丁:我比较喜欢政治、历史,感觉很多课程讲得没意思,就是照着书念。 有时候觉得老师不应该这么讲,特别是讲到一些社会问题,我在网上看的很多文章不是那么说的,我觉得讲得不对,只是一种说教,后来干脆不想听了。

从以上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上思政课,也存在一些学生不关心思政课的现象。 在课堂上有的沉默、有的叛逆,这里面有社会思潮的影响,也有忽视教育的主观因素。

二、思政课“低头族”现象形成的原因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思政课是真正意义上“无类”, 是每个人都必学必修的人生大课。 我们在长期教学中感受到,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感悟和重视程度会随着成长而不断提升。 很多人在毕业后回味大学生活,反而越来越觉得思政课有味道,所以我们需要改进教学,让学生真心喜爱、主动接受。经过调查和总结,学生“低头”的现象,主要源于教学方式方法与当代大学生思维行为习惯还不完全匹配。

(一)广泛使用智能手机导致注意力转移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多地被智能手机充斥,一部分人甚至到了“机不离手”的程度,严重影响了思考和行动的专注性。人们平均每天查看手机25 至80 次,虽然人们尽力专注于某一件事, 但还是会忍不住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穿插查看手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多个事项并行处理的效率,但伤害了总体注意力持续时间。 经过调研,96%的学生在课堂上至少使用一次手机,43%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使用手机。

中小学教师普遍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客观上集中了学生注意力。大学教师很少完全禁止学生使用手机, 即便是一些高校曾经设置“手机框”“手机袋”,把学生手机集中保管在教室一角,现在也逐渐放松了要求。 因为智能手机价格逐渐走低,学生手持两部手机也很平常。智能手机上的软件应用越来越多,对完成课业任务提供极大便利,使学生难以拒绝。因此,手机多少会影响到上课的效果。与专业课程相比,很多学生更愿意在公共课上使用手机进行放松娱乐,使包括思政课在内的通识教育公共课都受到手机的影响。 其实现在讲课的人,是在和手机上那些形形色色、抓人眼球的软件争夺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注意力“争夺战”中,一些教师简单粗暴采取“堵”的方式,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造成学生叛逆、反感。 所以大部分教师都采取“疏”的方式,加强自身的生动形象,辅以一些“堵”的措施,如提问、点名等,让很多学生放下手机回到课堂。通过这种注意力斗争, 大部分思政课教师更加体会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可取了。

(二)学生课堂获得感不强

获得感是指取得现实收获后产生的主观满足感。 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就是通过教学吸收知识、得到升华后自发产生的满足感。 这种获得感不是学生所得所获的全貌,因为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铸魂育人,通过讲政治、讲理论实现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好的课程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能够带来课堂获得感,课堂获得感是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低着头”的思政课课堂上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课堂死气沉沉。 这样的课堂大讲特讲“学习XX 的意义”等内容,教学设计好像写一篇学术性的论文,把内容抽象来展示,这样开展教学其实只是教学用书的简单“翻录”,学生自然不喜欢。 这种课堂放在其他课程中,甚至难以想象,美术课不让画画在课堂里大讲“学习美术的意义”,音乐课不让唱歌在课堂里大讲“我们为什么需要音乐”。另一种现象则是热闹非凡。 这样的课堂已经忘却了思想、理论教育的任务,而是专注于带领学生搞活动,甚至“为活动而活动”,最后成了“要面子不要里子”,轰轰烈烈却收效甚微的课堂。 这两种情况总结起来,都属于学生获得感不强。 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越来越感受到,只有不断修炼“内功”,提升教学内容的内涵,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提高学生获得感。

(三)对学生的现实困惑缺少回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解释现实问题、指导实践。 思政课承载的“大道理”,必须回归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并在现实生活中,得以经历、体验、概括、整合、建构,才能真正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学科体系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多是政治理论或相关专业毕业,遵循着“从学校到学校”的职业路径,从台下走上讲台,直接从事教育教学,“理论到理论”的痕迹非常明显。

一些课堂成了教师喃喃自语的“独白”,在教学中把理论知识、政策要求当作教条讲授,不结合具体实际就照本宣科,最终只能导致学生“低头”。 有的教师认为思政课难讲,把责任大、要求高作为独白的借口。也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讲授得不到学生呼应,所以沉浸在自我独白之中,属于无奈之举。再加上传统教育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普遍存在,使课堂不同程度存在与现实脱节的问题。

(四)缺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求学生由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要求教师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

从表面上看,一些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问答机会很多,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表达和发言基本上都是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的,并没有脱离教师的思路,而教师的思路又常常局限于教学参考书。 这种问答和发言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启发的结果,但实质上是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话语权的产物。学生并没有很多思考、问答和交锋,更像是一种讲授过程的角色扮演,所以学生“低头”不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教师面临能力恐慌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走入现实生活。 这些技术成了人们的“手脚”,在极大地释放工具性的同时,又造成新的束缚。 这就像海德格尔指出的“座架”,我们身处其中无法自拔,它驯化了人们,在解蔽之中遮蔽,让人们迷茫、惆怅。人们每天创造的数据、信息、知识, 都达到信息时代到来前人类创造的总和,在这个时代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对象、新矛盾,显然让人们力不从心,几乎所有的岗位都可以说面临着既新鲜又陈旧的问题——本领恐慌。

这种本领恐慌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是尤为特殊,新技术增加了某些能力,也剥夺了一些过去熟悉和得心应手的能力。从2020 年以来,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确保“停课不停教”,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各种网络平台上开启了直播,把阵地从讲台上转移到摄像头前。 在网上网下不断切换的过程中,教师学会了“连麦”等新技巧,但也有一些教师忘却了教室,疏于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感染学生。

三、解决“低头”问题的思政课教学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 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2018 年以来,赤峰学院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调整了教学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变革,减少了学生“低头”的现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广大思政课教师的首要政治任务。 把这项任务完成好,更加要求我们抓住学生注意力、发挥学生主动性。

(一)合理设置学习任务抓住学生注意力

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点是一个“阵地”,不能不主动争取,要用合理设置的学习任务“抓”住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溜号、不掉队。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使用“学习手册”,把所学、所思、所想记录在手册上,这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探索。 通过这个方法,把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锁定在听课上,能更好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解决“抬头率”问题,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手册内容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实现双向互动交流。

双向互动交流确实提高了学生的“抬头率”,使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玩手机、开小差的情况减少,同时提高了学生融会贯通、把握要点的能力,显然也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和肯定。调查显示,83.5%的学生认为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参与感和沉浸感。44.55%的学生和64.7%的教师认为使用学习手册的减少了或部分减少了课堂玩手机的情况,不认同的学生仅占2.7%;81.7%的学生认为学习手册的使用能够提高学生融会贯通、 把握要点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组织集体备课、晒课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教师要把课程讲好,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积淀,扎实的教学功底、哲学功底、历史功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全面、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等学说。要努力把大道理讲得学生都喜爱听、听得懂,提高学生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首先要加强集体备课,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功底。

通过专家讲座、骨干示范、“青椒”比武和虚拟教研室建设, 拓展了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的深度,调动全体教师全力投入、精心准备。 各课程教研室结合“二十”大精神,对统编教材和专题教学大纲进行再研究、再学习,精心设计、科学安排,既提高了思政课教学本领, 加深了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

(三)螺旋上升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关键。 调查发现,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政课成绩、满意度相差较大。 当前大学生比较重视实用性强的知识的摄取,而对基础性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不够。这导致学生的理论功底薄弱、认知水平不高、知识储备单一,这造成一些专业的学生常常认为这门课没什么用。在课堂讲授中机械地照搬教材对讲道理毫无益处。要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满足学生求知欲,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是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既要有理论的深度,又要做到“具象通俗”。 具体来说,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既不能抽象复杂,也不能过于简单划一。要理论传授给学生,适时掀起“头脑风暴”,使思政课成为有挑战性的课堂。要讲清楚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思想和理论的力量。

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注意差异化、分众化,做到螺旋上升。例如讲民主,在小学阶段讲民主就是“大家的事情大家来定”,重在培养行为习惯;中学讲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重在灌输政治观念;大学阶段“纲要”课讲取得社会主义民主的历程,重在让学生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认同;“概论”和研究生课程则讲“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在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也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例如农林专业的学生,在讲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章节就有必要重点讲解。调查显示,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置教学内容,精讲框架结构、重点难点之后,教学效果得到提高,84.9%的学生认同突出重点的教学方式。

(四)用好时事热点回应学生关切

围绕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思想困惑和时事热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递进式问题或讨论主题,每到一个新知识点,都把预设热点问题作为线索“埋”好,以更加“接地气”的方法和语言,用贴近生活、饶有趣味的转承启合把知识有效串联,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提升教学针对性。

用好时事热点, 可以打开教学的一扇窗口,也为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的材料、重要的文本,让学生深化认识、拓宽视野。要注意时效,对于联系教学内容、社会重大关切的现实问题,要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不能“炒冷饭”。要注意引导,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要体现出教学的“深度”。 如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给学生讲授疫情防控形势, 不能把2020 年的老内容拿出来反复讲,要结合变异病毒的特点讲清楚疫情防控的总体部署,结合国内外疫情发展的趋势讲清楚不能“躺平”的要求。 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小组式时事述评的方式,让学生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题目进行阐述、分析、汇报,教师在结尾处要做总结评价,及时纠正学生偏差、进行正面引导。

调查显示,80.9%学生认为结合时事教学的效果好。有学生在学习心得里写道:“在开始上这门课之前我一直觉得政治课是很无聊、枯燥的。 开始上这门课时我心里是有点抵触的。但是慢慢的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抵触政治课了,甚至一周里最想上的就是这门课,每周很期待时政评述,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国庆阅兵’那次时政评述,同学讲完后,老师进行了补充,老师慷慨激昂的话语中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 听完老师的补充后我热血沸腾,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想,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很骄傲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吧! ”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的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也要发挥学生的“主角” 作用。2018 年教育部发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鼓励思政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编排讲授与时事述评、小组讨论、情景演示、辩论等多种形式,运用智能手机软件高效开展小组式学习任务,让手机成为一种教学媒介。

在智能手机的“加持”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已经能够实现选人抢答、课堂弹幕等手段创新,让课堂回答问题充满了趣味性、随机性,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帮手,形成了一种主动参与的氛围。 调查显示,83.0%的受访学生、97.1%的教师认为能够有效提升其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用足用好实践教学形式

思政课只有融入实践, 才能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 中宣部、教育部在“05 方案”中就对实践教学做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在落实实践教学上做法各有不同。总体上形成了从自学、研讨、汇报为主的课堂实践,到调查、分析、研究为主的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 近年来,一些高校进一步探索虚拟仿真实验室(VR)等实践教学新方式,突破了时空条件的限制,受到广大师生喜爱。

从实践教学开展的现实情况看,一方面要努力让学生“走出去”,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 让学生在广阔天地中加深对理论、 政策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和展示,通过学生个体的具体实践行为体现出来,也作为课程评价和检验的重要标准,使教育成果外化于行。 如“概论”课“推动乡村振兴”这一环节,带学生沿着总书记的脚步, 到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看发展、看生态,打造思政课堂“活教材”,真正让教学内容触及学生心灵。

(七)团队式培养思政课教师队伍

近年来,各地高校扩招高层次、高学历思政课教师,但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理支撑、搭建学术平台,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以此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加强和改进。而不论学科建设还是教学改革,关键还是在人。

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应加大思政课师资整合优化力度,骨干团队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基础的教师构成,同时重视多学科知识储备。 整合教育干部在线、 学习强国等各级各类理论培训资源,精简高效提高教师培训质量,避免“事出多头”、反复培训浪费精力。 采取灵活有效地用人机制,公开招聘学科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例如公开招聘首席教授、国家级课题主持者等,在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推进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 探索设置各类教学技术岗位,包括虚拟仿真实验室管理人员等,形成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到教育技术人员、 实践教学基地教学人员构成的立体化团队,加强沟通配合,形成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合力。

猜你喜欢
低头族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地铁站点名批评“低头族”
特别文摘(2016年18期)2016-09-26 16:06:51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