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河北 保定 073200)
养鸡能否成功,取决于我们是否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鸡群高水平的遗传性能,而确保鸡群健康生长发育是实现蛋鸡群高产稳产的前提。蛋雏鸡出壳后的第一周是蛋鸡一个养殖周期的基础,这个阶段关系到蛋鸡后期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非常关键。为雏鸡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有利于育成期与产蛋期实现耗料低、死淘少、产蛋多、效益好的目标。给雏鸡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不外乎从温湿度、饲喂和饮水、通风饲养密度、光照、淘汰病弱雏、药物保健这几方面进行调控。
鸡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雏鸡健康和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大多数养殖人员,时时刻刻操心温度不能低,不要让雏鸡受凉,因为低温会影响卵黄吸收,降低成活率。所以,在雏鸡还没进舍前,温度就升至35~36 ℃,其实这样操作值得商榷,尤其路途较远、运输时间较长的雏鸡,一进了鸡舍就感受到这么高的温度反而不适应,表现为趴着不动、不去饮水,导致脱水、虚弱。轻则影响生长,体重轻;重则死亡、早早被淘汰。进雏数量少的情况下,饲养员能发现雏鸡的异常,果断采取措施;进雏数量多,达到几万只甚至十几万只,饲养员无法细致管理,就只能以牺牲成活率为代价。
建议:雏鸡没进育雏室之前,舍内温度先预热到35~36 ℃,确保温度的调控设备正常,然后人为降到28~29 ℃,不冷不热就行。等雏鸡到来,全部搬进鸡舍安顿好之后,再一点一点往上调温。观察鸡群,如果雏鸡散开了找水喝,不张嘴,不挤堆,这个温度就是合适的,此时温度不再上下浮动。不一定是标准的36 ℃,也许是34 ℃,甚至是32 ℃都有可能。每批鸡都不一样,不同的季节也不一样,所以每一批次进鸡都要微调,标准可以参考,但不要生搬硬套。
上述方法,可以减少雏鸡淘汰率,提高成活率,也可以促使鸡群体质强健、抗病力增强、生长速度快、体重均匀,这样后期好养、少得病。所以这第一天的温度微调至关重要。这个管理细节,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的,只有长期实践探索才能体会。
现代化标准化的鸡舍,加温方式多以热风为主,热风散开后,鸡舍很容易被烘干,湿度迅速降低,饲养员第一天还感觉不太明显,过了三四天后,鸡舍里就很干燥了。热风加上干燥,使得鸡群呼吸道黏膜受损,肺热咳喘,防御屏障消失,病毒细菌很容易入侵,导致各种疾病发生。所以,保持第一周合理的湿度,是个很重要的工作,也是比较费力的工作。一旦发现湿度降低,就要采取加湿的方法,可以是向地面洒水,也可以是往空中喷雾,或者蒸汽。采取哪种加湿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效果要一样。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湿度过大,常发生在多雨潮湿的季节和地区。那就要想办法降低湿度,一边加温一边通风,把湿气抽出去。湿度大,就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增加、腺胃肌胃炎高发,也会给后期饲养带来困扰。
雏鸡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跑来跑去是它的天性,如此才能健康。因此,育雏期密度不要过大,不要让雏鸡拥挤在一个笼子里,采食饮水都要争抢,很快造成大小不齐整、均匀度差,而且还容易生病。密度降低,可能感觉养殖成本加大,但最后算经济账还是划算的。少生病、料比低、少用药,才是真正降成本。
育雏期不能密闭过于严实,从第一天开始,就微微通风,让舍内空气新鲜,也让雏鸡适应通风管理。这样,后面降温就相对容易,日龄大些开风机,鸡群不容易感冒。如果育雏期密闭过严,没有空气流通,鸡群适应了这样的环境,等到日龄大些,感觉到鸡舍氨气味重或者想要降温就不好操作了,最终发生一开风机就感冒、不开空气质量差和鸡舍缺氧,从而矛盾凸显、管理难度加大。所以,让雏鸡从第一周适应通风,雏鸡的体质也能对抗冷应激。
雏鸡进入鸡舍前,饲养员一定要提前把水准备充分,无论用水线还是小水壶,都要提前装好水,让水温和室温达到一致,不能让雏鸡饮用比较凉的水。雏鸡出壳时间较长,加上长途运输,已经接近脱水状态,所以必须要及时饮水。假如前面所讲,鸡舍温度过高,雏鸡不适应,趴着不动,不喝水,就会影响成活率,影响生长速度。
饲料不用着急添加,等雏鸡饮到水、开始起来活动。跑开了,再加料也不迟,不必早早地就把料筒放满。早早地吃料,影响卵黄吸收,且容易损伤脾胃;先饮水后吃料,容易消化,这些都是细节管理。如果早早地把料筒放满,一天两天吃不完,在育雏舍高温高湿条件下,饲料就容易变质,产生霉菌。所以要执行少喂勤添的工作流程,而不是图省事,一次性加满。
有时候一个细节的变动,就会影响后期鸡群的状态,实践中经常见到同时引进的鸡苗,经过几天的饲养后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基本上是因为管理细节上的差别。
育雏前3 d 执行24 h 光照制度,3 d 后就要逐渐减少光照时长,降低光照强度。长时间的强光,会让鸡群兴奋得不到休息,吃得太饱则会消化不良,或者会逐渐产生啄羽现象,所以要注意控制光照强度。
如果加料的时候鸡群都围着料筒或料槽抢料,一会儿就吃光了,然后饮水休息,下一次加料还是这个样子,这说明鸡群的状态良好。如果加上料后,总有一部分雏鸡不去吃,甚至看都不看,料总也吃不完,到了加料的点还有剩余,这就不是正常现象。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来调节,延长避光时间,让鸡群有足够的时间消化饲料,饥饿感明显,就会抢料吃。
雏苗经过长途运输或者因为运输工具及天气原因的应激,极易引起脱水的现象。当雏苗进入养殖环境中,经过适当的休息,让雏禽稍作调整后以适应新环境,建议使用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饮水,有助于提高育雏的成活率。
选择敏感度高且对雏鸡肝肾负担小的药物来净化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及支原体等病原体,提高育雏期的成活率。一些容易垂直传播的病原体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环境的污染是每一个从业者面临的难题,养殖户要理性选择开口药,不能一味地觉得雏禽不需要这类药物。
会挑选弱雏是管理高手。育雏阶段尽量把弱雏挑选干净,尽早淘汰,后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没有饲养价值的弱雏不挑出来,混在大群里,易感染且不断地发生疾病或者影响均匀度。如果为了那一小部分弱雏而不停投药,不仅增加成本还操心费力,更是得不偿失。
挑选弱雏地方法:一般为不爱跑动的、缩在笼角的、行动迟缓的、低头闭眼的雏鸡,要直接淘汰。接种疫苗的时候,看着虚大,抓在手里软绵绵的,像棉花团一样,或者腿爪无力,干瘪没有光泽,不会挣扎的,都是弱雏。正常鸡抓在手里的感觉是特别有劲,有肉、结实、腿爪油亮、挣扎有力,经验丰富的饲养员抓一抓雏鸡就能感觉出来。
总之,1~7 日龄育雏期间的工作,要注意细节调整,不一定做到完美,但尽可能少出差错,减少损失,为后期的鸡群健康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才能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