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学生舞蹈创作思维形成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是编导类课程必须达到的目标,这将为以后舞蹈人才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如何打破以往经典思维带来的束缚,迭代更新地产出更好的动作形式,是当下应当关注的重点。
创作思维与创新性之间的关系
思维,从理论方面理解,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将外在所得的表象、概念经由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步骤的认识活动过程。在这一理论上,我们将创作思维落实于实践上,创作思维就是创作者利用一系列类似于想象和概括的大脑抽象活动,将自己头脑中的表象形象通过自己的创作行为创作成实际形象的开端。
创新是创作的源头和目的
把创作的源头立于创新上,把创作的目的立在创新上,这是创新创作思维的重要原则。即在产生创作思维的一刹那就应该秉持着创新的原则,因此在构思时,头脑中就应该围绕着创新进行新的思维,最终的结果,就可能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否则这个作品只能称之为“模仿”。谈及此,不得不提创作的目的,在萌发创作欲望时,该明白自身创作的目的是创作一个具有创新价值的作品,当这一点反作用于创作思维时,在整个构思过程中创新的身影就会愈加明显。
创新是摆脱经典创作束缚的必需品
吴晓邦先生在《新舞蹈艺术概论》一书中提到在组织自由创作和创作实习活动时的一个小故事。团队中的男同志在进行创作实习时,创作了两个比较不错的作品,《赶毛驴》和《打渔》。《打渔》没有《赶毛驴》生动活泼,在阐述原因时,吴晓邦先生是这样说的:“因为在他们创作开始时,被生活内琐碎动作所束缚,以致在动作上陷入了打渔生活中自然形态的琐屑动作和动作堆积,因而没有看到作者的形象思维过程,以致这个舞蹈免不了烦琐生硬和连贯不起来。”从这个小故事出发,映射到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中,就要明白在培养舞蹈编创专业的学生时,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舞蹈人才。因此,培养学生创作思维和学生自我进行思维实践的过程并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而是要通过具有特色的创作思维来编创出符合时代发展、具有创新性舞蹈运动形式的过程,这也真正阐明了创新是摆脱经典创作束缚的“必需品”这一观点。
学生创新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思维缺乏个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基本以编创技法的教授为主,这使得学生在接触编创的初始就形成了编创技法为主要编创方式的思维,以至于在后续自主进行编创时,就会困在技法的陷阱中,使独特的自己泯然众人。创作思维缺乏个性、缺乏创新点,是导致编创出来的舞蹈动作形式无法打破前人影子而缺乏创新性的一项重要原因。
思维定式的死板
大多数学院派的学生一开始是朝着舞蹈演员的方向培养的,所以在开始自己编创时会无意识地沿用学过的舞蹈运动方式,从而缺失创新性。头脑中已存在的动作形式会影响编创动作的形式,使得编创思维活动受到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而死板化。在进行创作思维时学生可能既没有很好地保持动作的规范要求,也没有用好创新经典动作的逆向思维,以至于编创出来的动作形式更像拼凑的。
眼界缺乏广度
从教师角度看,教师在进行传授时用的大多是沿用好几年的经典教材和教学方式,所传授的内容也基本是流传很多年的经典舞蹈动作形式和编创方法。也就是说,在培养创作思维的源头上,即教师这一方面已经开始缺乏新时代该有的新鲜度,所以学生学到的知识以及塑成的创作思维也就缺乏创新性。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安稳地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很少打开眼界去看看外面发生的新变化,缺乏外来新鲜事物的滋养,使得自身眼界缺乏广度、想象力不够丰满,而编导本身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新,因此,眼界缺乏广度是舞蹈编导类学生创作思维缺乏创新性的一大重要原因。“井底之蛙”的另一弊端就是学生与社会市场的严重脱节,使得学生的创作思维还停留在书本的乌托邦中,也就创作不出真正反映社会且满足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
解决思维创新性发展问题的合理措施
发掘学生个性
伊莎多拉·邓肯在发展现代舞初期,高喊的口号是弘扬以别出心裁的个性特征、倡导独辟蹊径的原创精神、追求生命自由发展为特征的自由舞。从这位“现代舞之母”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发扬个性特征、解放自由灵魂是舞蹈必须要有的生命力。同理,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时要引导学生解放思想,发现自身独特的个性,发现自己最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并将这一独特个性渗透进自己的创作思维和创作个性中,从而形成丰富的且有创新性的创作思维。
解决思维创新性问题最主要的一步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创作思维方面具有很大模仿性的弊端,主动打破壁垒,寻找自己的个性,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思维和编创过程,从而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编创风格。
坚持守正创新,发展多元思维
思维定式具有两面性。首先,我们要夯实基本功,塑造一个编创者的前提是塑造一个有舞蹈坚实基础的专业舞蹈学生。如果舞蹈素材的动作形式本身就丧失了其原有的民族性和风格性,那编创出来的作品也只是一部“四不像”作品。这一步我们称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定式,只有把握住最基础的元素,才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创新。
其次,在思维定式形成以后就不能只是拘泥于“正确”。比如近年来很多作品虽然主张将民族的传统舞蹈通过现代舞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这些作品本质上并没有实现创新,只是给传统舞蹈加上了现代舞的外壳。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要引导学生打破这种思维定式的“中庸”之道,大胆地进行想象和实践,通过多元的思维创造出创新的突破口。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创作出令观众感到新奇的舞蹈形象。
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养分
戴爱莲女士曾说:“如果我们要发展中国的舞蹈,第一步需要搜集国内各民族的舞蹈素材,然后广泛地综合起来加以发展。”这句话点明了日常生活是舞蹈编创的重要灵感来源。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老师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打开学生的眼界,不只看自己“舞蹈圈”里的事,通过观察运用有趣的生活动作,对其加以艺术化处理,形成既具有生活色彩又别具一格的舞蹈动作。如此一来,学生在进行思维创作的时候,想象出来的形象就不会再是千篇一律的人物。比如周莉亚导演的作品《进城》就充分融入了农民工进城务工时的生活动作,猫着腰、新奇地东张西望等一系列动作使农民工形象栩栩如生。这部作品不仅在动作上充分融合生活,每一个人物的衣着、体态和背景音乐中的火车声音都把农民工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明确,进城这个主题也得到了很好的突出。舞蹈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从日常生活中进行思维创新,只有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明白文艺为人民所服务的原则,使自己的创作思维不再拘泥于“飘在云端的美”。
“文”“舞”并齐
大部分舞蹈专业的学生存在文化素养缺乏的现象,空有文化自信却不知如何通过舞蹈发展、推广文化,这也是导致学生眼界狭窄的一大重要原因。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打开更大的空间。编创不仅是编创动作,还有很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要达到传播文化、发扬文化的目的。近几年,舞蹈编创在文化融合、文化创新的大趋势下发展神速,舞蹈作品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越来越清晰明确,《只此青绿》《红楼梦》等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甚至是直接以文学作品为背景的舞蹈舞剧作品层出不穷,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这正说明舞蹈专业的学生不能再盲目地只锻炼自己的四肢,只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看到現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只有“文”“舞”并齐,才能真正达到打开眼界、创新思维的目的,从而培养出既具有历史文化感又有创新创作思维的舞蹈编导类学生。
结 语
学生是舞蹈的未来,是创新舞蹈的重要力量。要推动舞蹈的不断发展,作为主体的学生要防止故步自封,要更新创作思维、创新动作理念。在整个创作系统中,技法的学习、思维的培养都不能困在创新性缺失的怪圈中,要通过发觉个性、树立多元思维、与生活相连接、打开学生眼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让学生真正地成为推动舞蹈发展的创新型力量。
作者简介:张晓悦,女,汉族,山东青州人,硕士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舞蹈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