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露 吴巧生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430074)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也是抢占全球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系列产业政策来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但由于该产业自身独特的技术、资本、信息等密集特征,企业成长发展过程面临长周期、高风险、收益不确定性等问题,产业政策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具有复杂性,也是理论界、企业与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本文立足对产业政策与企业绩效之间影响作用的分析,探究产业政策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发展的实践与微观企业层面,提出产业政策未来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
产业政策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从具体实施及效果来看,即使对同样的产业采取相同政策,产业政策的作用效果也不尽相同[1]。产业政策的实施具有异质性[2],在各种经济体中也曾出现产业政策失败或者无效的情况。“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产业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之一, 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对产业政策有效性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前者认为,在各国生产要素供给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无必要性,只需要依照国家生产要素禀赋选择产业进行发展[3]。后者则认为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起到扶持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4]。
产业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政策,通过对产业发展的直接干预、间接诱导、信息传递等影响企业绩效。理论界产业政策有效性一直争执不断,具体到产业政策对微观层面企业绩效的影响,也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有研究认为产业政策对企业绩效存在积极作用,并从实证角度论证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绩效优于未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5][6]。也有学者认为产业政策的实施对产业绩效提升作用不大或者产生负面影响[7][8]。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作为典型的选择性产业政策,是在一定的内外条件下,为促进特定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政府与市场及多种因素互动产生的结果[9]。产业政策的实施促使资源向其支持的产业进行倾斜,诱发企业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尤其是创新投资规模[10][11][12],但政策不确定性也会给企业投资带来负面效应[13]。
这些研究对加深产业政策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解与认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企业创新、投融资效率等方面,并存在产业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的情况,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到底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其异质性表现在哪里?为本文留下了分析空间。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从企业绩效微观角度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整体维度的实施效果,补充产业政策工具量化选取指标,为产业政策整体有效性提供新证据;(2)采用PSM-DID模型,并从异质性角度量化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影响企业绩效的内在机制与传导路径,可解决现有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性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作为明显的选择性产业政策,对产业整体发展具有促进作用[14],但也具有异质性特征。
1.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不同区域企业绩效的影响
作为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式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受制于不同地区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15]。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干预就会相对较少,资源配置效率会更高,用于企业技术创新以及经营能力提升的资金更多。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政策的有效支持力度也会不同,经济发展实力越强,就会有越高强度的政策支持力度。从现状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交通发展水平、市场营商环境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等完善程度也高于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导致企业对资金、人才等需求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关资源紧缺,会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可能低于东部地区。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2.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不同性质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政策性任务,利润最大化通常不是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发展目标[16],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稳定就业等会成为企业决策的优先选项。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和政府的联系更加密切。在决策方面,有更加及时的信息获得渠道,也更容易通过立项审批、优惠申请等来获得更大程度的政策支持。为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相较于民营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国有企业的企业绩效提升幅度更大。
3.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不同规模企业绩效影响的差异
与规模较小企业相比,规模较大的企业在研发、服务、广告等费用上的投入能够得到保证。规模越大,企业生产产品的单位成本越低,企业竞争优势增强。规模较大的企业通过规模经济产生成本优势,不断降低企业研发压力。此外,由于规模较大企业产出研发成果更具优势,相关产业政策会对其更加青睐,导致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链不断完善,企业之间的分工与联合又进一步促进外部规模经济形成,核心规模企业主导作用更加突出,使得产业政策在促进生产、提升研发效率等方面更加有效果。 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3:相较于规模小的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规模较大企业的企业绩效促进作用更显著。
4.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1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家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正在成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相比于其他类型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获得的的支持力度必将更高。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4:相较于其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绩效正向促进作用更显著。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主要通过政府补贴机制、信贷机制、税收优惠机制、市场竞争机制作用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
1.政府补贴机制
财政补贴一般从资金支持、分担风险两个方面影响企业绩效。一方面,资金支持缓解企业资金难题,尤其是对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有效缓解其研发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企业创新高投入和高风险并存,而财政补贴可以为企业分担成本,还可以降低企业创新收益不确定性风险,进而促进企业创新的产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补贴政策在培育经济增长点、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效果更加明显。但是,政府补贴机制也会出现失效的情况,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部门利益不同会导致政策目标与实际效果相偏离[18]。
2.税收优惠机制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由于税收优惠的多目标性、多层次性、引导性,导致税收优惠可以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优惠程度,多层次对全产业链进行调节,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当然,税收政策优惠也具有缺陷,通常税收优惠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期创新活动中激励缺乏,对没有纳税义务的企业不具有激励作用,与政府补贴相比,其激励点较为轻微和分散。同时由于制度化环境特征,税收优惠的激励作用在不同企业间存在差异,有企业并未将税收优惠用于推进企业产出的相关活动,而是很大程度上成为规避税收的“税盾”。
3.市场竞争机制
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政府会采取一定市场行政管制手段,放松对投资项目的审批以及放宽市场的准入门槛,提升被鼓励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一方面,市场竞争可以提升外部投资者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降低高管代理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绩效。另一方面,政府还可设立研究机构等推动产学研进行交流合作,达到刺激企业创新投入和吸引其它企业加入的目的。此外,政府也可以建立信息披露机制,为企业提供公共信息,降低企业收集信息的成本,优化企业创新决策,进而激励企业不断创新。
4.信贷机制
由于地方政府会优先发展受政策鼓励的企业,银行会在政府主导下,为受产业政策鼓励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这一行为也导致行业内企业的信用水平提高,银行进一步对该企业提供更多的银行贷款。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特点,政府着力构建信贷高质量发展体系,创新生态型信贷支持理念,发挥商业银行在数据收集应用方面的优势,推进科技赋能,制定受信分类支持策略。
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模型基础设定如下:
Yi,t=α+β1Time+β2Group+β3Time×Group+β4Control+εi,t
(1)
Yi,t为被解释变量,Time是时间虚拟变量,若样本数据为政策实施前则Time为0,反之为1。Group是衡量企业是否受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影响的企业,若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则为实验组,Group为1;若企业不受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影响即非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则为对照组,此时Group为0。Time*Group为实验分组与时间的交互项,其β3系数即为政策实施效应系数,表1对双重差分模型原理进行了直观表示。Control为控制变量,εi,t为随机项。
表1 政策实施前后系数含义
考虑到所选数据为面板数据,实证过程中,双重差分模型所用面板数据存在明显的个体固定效应与时间固定效应,所以对模型进行更改:
Yi,t=α+β1Time×Group+β2Control+μi+τi+εi,t
(2)
Yi,t为被解释变量,Control是控制变量,μi是个体固定效应,τi是时间固定效应,Time*Group为实验分组与实验时间的交互项,其系数β1即为政策实施效应系数。
基于上述理论研究框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通过四种作用机制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为了检验政府补贴机制、税收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信贷机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深入分析其影响机制,参考温忠麟等学者[19]对中介机制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构建:
M=γ+γ1Time×Group+γ2Control+μi+τi+εi,t
(3)
Yi,t=θ+θ1Time×Group+θ2M+θ3Control+μi+τi+εi,t
(4)
M表示代表作用机制的中介变量,γ1、γ2、θ1、θ2、θ3表示系数,其他变量含义与模型(2)含义相同。作用机制分析分为以下步骤:在β1显著的基础上,检验模型3的影响系数γ1与模型4的影响系数θ2是否显著,当γ1、θ2都显著,则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可以通过M影响企业绩效,作用机制分析检验通过。若γ1、θ2存在至少一个不显著,则用Bootstrap方法进行检验,若检验结果通过,则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可以通过M影响企业绩效。否则,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通过该作用机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明显,作用机制检验不通过。
1.样本选取
自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出台后,2011年首次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产业政策背景,本文选择除香港、澳门、台湾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2007年至2021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为样本,并对ST、ST*企业以及金融业所有企业进行剔除,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用VLOOKUP函数对数据进行筛选,最终本文共选出在15年间,数据完整的公司样本1727个,共25905个研究样本。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和非战略性新兴企业进行手动划分。经过整理,本文最终将1727个企业样本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560个,非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1167个。同时将双重差分模型的政策时间节点定于2011年1月1日。
2.变量选择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企业绩效,主要从盈利能力和研发能力两个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绩效进行衡量。其中,净资产收益率表示盈利能力,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比值表示研发能力。
中介变量选择中,选取政府补助数据表示政府补贴水平;选取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 “收到的税费返还”表示税收优惠额度;选取行业勒纳指数对市场竞争程度进行衡量;选取SA指数作为衡量企业融资约束的指标。同时为了控制其他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选取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上市年数、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员工人数、企业规模等作为控制变量以保证结果的稳健性。变量的选取和定义具体参见表2。
表2 变量定义
原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样本数据不存在明显异常值,各变量取值和标准差都在合理范围内。样本中ROE的最大值为39,最小值为-56.33,说明企业盈利能力差异很大。R&D的均值是0.026,最大值是0.206,说明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6%,研发投入比值最高的企业比重为20.6%。
表3 描述性统计结果
1.平行趋势检验
选取政策动态效应检验的方式,对ROE和R&D分别进行平行趋势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垂直于横轴的短直线代表是各期数与处理组虚拟变量的交乘项回归系数的95%置信区间,图中结果看出在2011年政策实施年份节点前,系数不显著(95%置信区间越过系数=0的水平虚线),在政策实施之后的年份,系数基本显著,对盈利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平行趋势检验均通过。
图1 平行趋势检验
2.PSM匹配
为了有效解决样本自选择偏差的内生性问题,准确识别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净效应,在平行趋势检验之后,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进行处理,使其满足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平行趋势假定。PSM匹配后各变量标准化偏差对比如图2,倾向得分核密度如图3。
图2 变量标准化偏差
图3 倾向得分核密度图
图2结果显示,在匹配前控制变量的标准化偏差较大,在匹配后标准化偏差都在0附近,匹配结果通过检验。图3也可以明显看出在匹配前,处理组和控制组的共同支撑域存在显著差别,匹配后两者的共同支撑域明显扩大,分布形态接近,且覆盖了大部分区域,匹配结果显示较好的满足了共同支撑假设。
3.双重差分回归结果
在倾向得分匹配后,对匹配后样本进行双重差分模型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在PSM-DID模型结果中,对ROE的回归结果显示,交互项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在政策实施下,上市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未受产业政策影响的非战略性新兴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政策实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对R&D的回归结果显示,交互项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政策实施对企业的研发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从显著性结果看,与企业经营绩效相比,政策对企业研发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总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表4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双重差分回归结果
从控制变量看,企业规模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企业规模越大,企业盈利能力和研发能力越强,且企业规模对其盈利能力的作用高于对研发能力的作用。上市年数的系数在模型(1)中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负,而在模型(2)中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公司上市年数越长,企业盈利能力越高,但是研发能力却会越差。资产负债率的系数在两个回归中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结果说明在现阶段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盈利能力和研发能力显著性越低。流动比率的系数在回归(1)中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而在模型(2)中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流动比率越高,企业研发能力越高,而企业盈利能力可能由于流动比率过高对盈利能力产生一定影响,导致盈利能力降低。员工人数的系数在模型(1)中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而在模型(2)中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为正,企业员工人数越多,则企业盈利能力越高,而企业研发能力可能会降低。
4.安慰剂检验
为了检验政策干预时点前后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趋势变化是否受到了其他政策或者随机因素的影响,本文选用安慰剂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检验。通过随机虚构实验组进行分析,重复500次观测政策虚拟变量系数是否依然显著。如果政策效应仍显著,则表明基准回归中的政策效应并不可靠,可能是受其他政策或者随机因素的影响。安慰剂检验结果如下图4所示。可以看出,政策对企业研发能力和企业盈利的检验都通过了安慰剂检验,随机化后系数的核密度估计曲线的均值都集中在0值附近,大大偏离其真实值;从P值-系数散点图可以看出,大多的散点所代表的系数P值都处在0.1水平线之上,在10%的显著下水平下不显著。
图4 安慰剂检验
1. 企业区域差异
表5显示了东中西部地区政策对企业经营绩效和企业研发绩效的影响。政策对企业R&D的回归交互项系数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产业政策实施对所有地区研发能力均具有提升作用。进一步观察不同区域交互项系数差异,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0.451,0.343,0.23,说明政策实施对企业的研发能力有提升作用,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对ROE的回归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交互项系数为2.187,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西部地区的交互项系数为2.139,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中部地区交互项系数为1.064且不显著。表明政策实施对东部地区盈利能力的提升作用更强,但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作用效果差距不大,这可能是由于国家为了支撑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作用力度,与东部地区自有优势相比,其政策力度减小了二者之间提升作用差距。实证结果表明,政策对东部地区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假设1得以验证。
表5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区域异质性影响
对股权性质差异、企业规模差异以及产业类型差异的实证分析过程跟上述类似。结果表明:(1)政策实施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R&D的回归交互项系数分别为0.485、0.333,均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政策实施能促进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对国有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作用更强。国有企业ROE回归交互项系数为2.505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而民营企业回归交互项系数为1.150且不显著,说明政策实施对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作用更强,其结果满足假设2。(2)按中位数划分,规模较大企业与较小企业对R&D的回归交互项系数分别为0.51、0.364,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政策显著促进研发能力的提升,对规模较大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作用更强。在对ROE的回归中,规模较大的交互项系数为1.884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而规模较小的系数为1.596不显著,说明政策实施对规模较大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作用更强。无论是研发能力还是盈利能力,政策实施均对规模较大的企业提升作用更强,假设3成立。(3)政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的R&D回归交互项系数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对新能源产业的R&D回归交互项系数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交互项系数0.679高于新能源产业的交互项系数0.0398,均高于生物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交互项系数,而对新材料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R&D的回归交互项系数不显著,说明政策实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研发绩效提升作用更强。政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ROE的回归交互项系数为2.812且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对生物产业回归交互项系数为1.291且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对其他产业回归交互项系数不显著。说明政策实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生物产业的盈利能力均有提升作用,前者更强,假设4成立。
1.政府补贴机制检验
政府补贴机制对企业绩效的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在模型(3)的回归系数显著的情况下,模型(4)对R&D回归结果看出,两个变量的系数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这说明政策可以通过政府补贴机制促进企业研发能力。对ROE回归结果显示,政府补贴的系数不显著,用Bootstrap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置信区间包括0,不能拒绝乘积为0的假设,系数乘积不显著,Bootstrap抽样法检验未通过,表明政策通过政府补贴机制对企业盈利能力影响不明显。实证结果表明,政策通过政府补贴机制可以提升企业研发绩效,而对企业经营绩效的作用效果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创新的特点,政府更注重于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政府补贴倾向于投入到企业创新研发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给予企业更多的财政性资金,降低企业研发风险,推动企业创新。
表6 政府补贴机制与企业绩效
对税收优惠机制检验、市场竞争机制检验以及信贷机制检验的实证分析过程跟上述类似。(1)税收优惠机制检验。模型(4)对R&D的回归结果显示,γ1、θ2均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对ROE的回归结果显示γ1、θ2有一个不显著,根据检验程序,用Bootstrap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置信区间包含0,不能拒绝原假设,系数乘积不显著,Bootstrap检验无法通过。说明政策通过税收优惠机制对企业研发绩效具有明显提升作用,而通过税收优惠机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著。(2)市场竞争机制检验。模型(3)对Ler的回归交互项系数在1%显著性下显著。模型(4)对ROE进行回归结果显示,γ1、θ2均在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政策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企业盈利能力。模型(4)对R&D的回归结果显示,γ1显著,而θ2不显著。进一步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置信区间不包含0,系数乘积显著,Bootstrap检验通过,说明政策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机制影响企业研发能力。与政府补贴机制和税收优惠机制相比,市场竞争机制在绩效提升上更为有效。(3)信贷机制检验。模型(3)对SA回归交互项系数在1%显著性下显著。模型(4)对R&D回归结果显示,γ1、θ2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产业政策可以通过信贷机制促进企业盈利能力。模型(4)对ROE回归结果显示,γ1、θ2有一个不显著,用Bootstrap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置信区间不包括0,系数乘积显著,说明政策可以通过信贷机制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
1.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与经营绩效相比,政策对企业研发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实证表明,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相比,受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经营绩效得到了提升。
2.按照企业所在区域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东部地区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较中西部地区相比更为显著。政策对西部企业的盈利能力效果不显著,对东部地区经营能力提升作用显著。
3.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不同股权性质企业的企业绩效影响不同。政策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和研发绩效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民营企业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4.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规模较大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政策对规模较大的企业盈利能力提升作用明显,而对规模较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回归结果不显著。同时对企业研发能力回归结果表明,政策对规模较大企业的经营绩效促进作用也高于规模较小企业。
5.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研发能力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同时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回归结果显示,政策可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产业的盈利能力,同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盈利能力提升作用更强,而对其他产业盈利能力作用不显著。
6.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可以通过政府补贴机制、税收优惠机制、信贷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对企业研发绩效产生影响,但是只有信贷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经营绩效提升,政府补贴机制和税收优惠机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不显著。
1. 精准定位产业政策。在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要针对不同股权性质企业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针对不同类型产业与不同区位条件,政府要注意采用差异化的手段促进企业绩效提升。通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断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对于国有企业要有效调动其生产效率,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对于民营企业则要在打破市场行政壁垒、增加风险抵御能力、克服资源短缺等方面下功夫。在加强区域合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制定特色化和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各地区不同的市场化水平出发,考虑地区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资源禀赋、技术等客观条件,及时调整政策,提升产业政策的精准性和可执行性。地方政府部门也必须紧密协调配合,明确所需要履行的职责,确保全面贯彻执行产业政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 优化产业政策作用机制。充分考虑产业发展实际,优化政府补贴机制、税收优惠机制、信贷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着力提高产业政策实施效率。各级政府有必要及时对政府补贴机制做出调整,通过完善政府补贴选择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并建立补贴绩效考核机制,提升政府补贴效率。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机制、信贷机制与市场竞争机制,优化过程管理,完善产业政策整体效果评估机制,避免出现可能的机制冲突问题,充分发挥不同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作用。
3.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建议政府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创新补助力度,充分调动资源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持。完善创新项目筛选和评估机制,制定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对创新项目周期性评估,确保创新激励效用最大化。以企业为主导,充分利用信号传递机制,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引导社会资本向企业创新项目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