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玲
(安福县中医院,江西 安福 343200)
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均是小儿常见致病因素,细菌感染性疾病包括咽喉炎、肺炎、脑膜炎等,病毒感染包括水痘、流感、肝炎等[1]。由于小儿生理机能及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针对细菌及病毒抵抗力较低,发生感染性疾病风险更高。为确保患儿早期康复,在给予有效治疗措施之前,需对引起感染病原体种类进行区分[2]。临床常用诊断方法有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方式,其中血常规主要检测患者血液中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淋巴细胞(NLR)[3]。C反应蛋白在正常人体内水平均较低,若发生炎症或感染性疾病,其水平会迅速升高,在疾病诊断中具有一定效果。但经长期临床实践发现,单纯某一项检验获得诊断准确率不高,因此尝试将血常规与C反应蛋白联合起来,共同用于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鉴别诊断[4]。本研究旨在探讨联合检验在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中区分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安福县中医院治疗的62例细菌感染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65例病毒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1)纳入标准:①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5]中关于两种疾病诊断标准:细菌感染:母孕晚期有细菌感染史,精神状态烦躁,哭闹兴奋,面色发暗发黄,血培养和痰培养有致病菌生长,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升高异常;病毒感染:呼吸和吞咽困难、并发胸腔积液、肺炎,心电图异常,持续高热在1周以上,乳酸脱氢酶显著升高;②均存在发热、咳嗽症状;③临床病理资料齐全。(2)排除标准: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②先天性乙型肝炎患儿;③继发性医源性感染者;④手术治疗后感染患儿;⑤存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⑥不能参与研究全过程的患儿。观察组男36例,女26例,年龄0.3~12.5岁,平均(7.22±2.12)岁;体质量指数15~19kg/m2,平均(17.35±0.34)kg/m2;病程2~6d,平均(4.11±0.51)d。对照组男38例,女27例,年龄1~12岁,平均(7.17±2.10)岁;体质量指数14~19kg/m2,平均(17.31±0.36)kg/m2;病程1~6d,平均(4.09±0.48)d。上述资料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所有患儿入院后采集静脉血2mL,置于EDTA-K2抗凝管内,摇匀后备用。其中1mL进行常规检测,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生产厂家:日本光电,型号:7222K)检测WBC和NLR水平。另外1mL静脉血置入带有C反应蛋白预稀释液管内,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严格遵守检验的操作原则。WBC正常参考值:4~10×109/L,≥10×109/L为异常;NLR正常参考值:1~3,≥3为异常;C反应蛋白正常参考值:0~10mg/L,≥10mg/L为异常。
比较两组患儿WBC、NLR、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WBC、NLR、C反应蛋白检测异常率以及WBC、NLR、C反应蛋白对观察组的诊断价值。
观察组WBC、NLR、C反应蛋白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WBC、NLR、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WBC、NLR、C反应蛋白检测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WBC、NLR、C反应蛋白检测异常率比较[n(%)]
WBC、NLR、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异常检出率高于单项检测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WBC、NLR、C反应蛋白对观察组的诊断价值[n=62,n(%)]
现阶段小儿感染性疾病主要分为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两种感染性疾病导致临床表现均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极为相似,临床难以通过症状鉴别,容易发生误诊或混淆情况,对患儿预后产生较大影响。由于两种疾病治疗方式存在差异,因此需借助有效手段进行区分,避免因误诊导致滥用抗生素,防止不良用药及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发生[6]。及时准确做出科学诊断对控制患儿感染性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WBC、NLR、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鉴别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中作用,以期更好服务于临床诊治工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WBC、NLR、C反应蛋白高于对照组;WBC、NLR、C反应蛋白检测异常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存在细菌感染的患儿其WBC、NLR、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白细胞计数对于感染性疾病来说具有一定参考价值,WBC是血清中主要免疫细胞,当机体出现炎症、感染或损伤时其水平会迅速升高,正常人白细胞范围在4~10×109/L,若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若高于1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症性感染、出血、中毒等[7]。但WBC升高既有生理因素也有病理因素,容易出现诊断不准确情况。另外在进行WBC检测时,检验过程容易受温度、药物、患儿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使诊断效果不理想。NLR中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均是白细胞组成成员,其中病毒性感染会导致淋巴细胞升高,细菌性感染会导致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NLR作为评估机体炎症反应和对抗病毒指标,其水平升高预示着机体炎症反应较强,预后较差[8]。虽然NLR对于判断机体感染具有较高敏感性,但患儿生理机能及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导致部分患儿机体中NLR改变不明显,无法客观反映实际病情,不能确保检验客观性和准确性。值得注意的是,病原学检测虽一直是感染性疾病鉴别金标准,但其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个体、时间、方案耐受性等,导致较高的诊率。因此有研究提出需开展血常规与其他指标联合检测[9]。C反应蛋白由人体肝脏生成,多数情况下血清含量较低,正常范围在0~10mg/L,当患儿发生细菌感染时,其水平会在6h内达到顶峰,C反应蛋白异常率高达90%,经治疗后会在短时间内恢复至正常水平[10]。C反应蛋白水平与感染严重程度之间呈正相关。C反应蛋白检测原理是病原体导致机体细胞损伤时,病毒会对细胞内部造成损伤,发生细胞膜分离,导致胆碱磷酸分子暴露于外,在细菌强化刺激下,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病毒性感染不会使C反应蛋白升高,而细菌性感染则会导致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11]。肖红梅等[12]指出,细菌感染患儿C反应蛋白异常率高达93%,可指导临床治疗。本研究还显示,WBC、NLR、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异常检出率高于单项检测,再次证实了三项指标联合检测鉴别细菌感染于病毒感染的价值。事实上,单纯应用血常规可反映细菌感染症状,但三者联合应用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显著升高,可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综上,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异常检出率高于单项检测,可有效鉴别小儿感染类型,提升疾病诊断准确性。但本研究所选择样本量较少,纳入研究时间间隔较短,故需要后续学者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及较长时间跨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