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选
宁县瓦斜乡东风小学 (甘肃省庆阳市 745216)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速度,需要不断优化那些传统教学模式,切实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其他的学习任务。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落实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从而让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1]。
虽然小学体育教学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当中进行基本的体育训练,但是不能够使学生继续锻炼身体,强化自身的体魄。这是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够让学生提高对体育锻炼的学习兴趣。比如,一些教师在平常的课堂当中只会让学生要么进行跑步,要么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这种表面性的体育锻炼,不能够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其次,学生在体育课堂当中不能够开展有效的体育训练,而是选择回到室内进行活动,这会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失去信心,并且没有完成基本的体育锻炼。
由于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不高,开展体育训练就变得十分困难。并且进行体育训练的前提,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在目前的体育训练过程中,很多小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训练没有兴趣,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点是很多体育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而学生的体育知识储备不足,不能按照教师的指导完成体育项目训练中的动作,导致学生出现厌烦心理。第二点是学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进行体育项目训练。很多学生认为学习体育是无用的,并且是浪费时间的一门功课。这种观念的树立会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松懈,不认真听讲,并且不会配合教师完成实际的体育运动项目训练[2]。
体育活动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体育活动项目不够丰富,导致学生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来进行锻炼。体育活动项目的丰富不是要提供特别多的体育活动让学生选择,而是要让学生在开始体育训练之前获得一定程度的自主权,既能够提高自身的参与兴趣,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由于体育时间比较少,开展体育运动项目训练时,就要慎重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顺利完成训练。
虽然新课改已经开始实施,但是在小学体育体能训练教学当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是因为大多数体育老师的整体教育理念跟不上新的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当中,并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参与兴趣的培养。只有不断地优化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选择,及时指学生进行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让小学生在体育课堂当中进行基本的体育锻炼,并且提高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为体能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完成体能训练,就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但是,由于体能锻炼中有很多动作的难度比较大,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体能训练的指导方式,选择适合小学生的体能训练动作,然后积极指导学生增加练习次数,从而完成相关的体育锻炼。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关键期,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良好的体能训练培养模式,从而使学生能够加强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制定出科学的训练手段,对学生的身体体能进行监控,从而选择有效的训练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体能素养。
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无法独立完成自身的体育锻炼强度以及体育锻炼的活动次数。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符合小学生身心素质的训练内容,并且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完成基本的训练任务。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检查,从而让学生能够做好安全准备,才能开始体能训练[3]。
针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体育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指导。比如,对于低段小学生来说,进行体能锻炼会让小学生失去锻炼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在平时的体育课堂中,需要根据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开展不同难度的体能训练教学。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状态,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都能够感受到锻炼的乐趣。除此之外,在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体质问题,对不同体质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干涉。
小学生会在体育课堂中学习模仿教师的行为动作,包括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动作和教师的日常行为举止。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运动意识,就要从细节入手。所以,小学体育教师要在教学时,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达方式,包括礼貌用语,语气等。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分析错误出现的原因,并且让学生能够正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此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如果体育教师只是通过传统的授课方式来教授体育知识,那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重视教学改革,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并且将素质教育知识渗透到课堂中来,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生体育体能训练时,需要进行示范教学,积极引导小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来。比如,教师在讲解与球类相关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指导。比如,有的学生对球类比较感兴趣,就会进行基本的锻炼。但是有的学生对球类的训练并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进行球类运动的动作,让学生对球类的训练有基本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球类的认知。不管是哪一种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师都需要在教学环节中引入新颖的知识点,进行示范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设计出符合小学生的体育训练指导策略。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够让学生认真学习体育训练的方式。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还需要针对有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从而能够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及环境。比如,在开始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模仿动物的跑与跳。这种具有设计性的教学环节,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并且能够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障碍物,让学生去进行体训,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锻炼氛围中锻炼自身的体能。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锻炼欲望,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游戏教学法来开展教学。首先,在准备环节,教师可以引入游戏,让小学生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变化,并且进行基本的体育锻炼,从而达到热身的效果。因此,体育游戏的出现能够适当的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可以在准备环节,让学生完成一些运动量较小、强度较小的运动项目,从而来提高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次数。比如,教师在训练学生进行跑步时,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法来活跃氛围。首先,教师可以在准备环节让学生依次围成一个大圈,然后教师就进行下一步的指导。比如,教师说出数字三就意味着要让三名学生抱在一起。通过讲解简单的游戏规则,就能够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游戏。在游戏过程当中,学生会完成一些基本的运动训练,这种体能锻炼的方式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完成体能训练。所以,利用游戏教学法不仅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还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体能训练的目的是让小学生加强身体锻炼,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因此,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重复训练法来让学生完成的强度的体能训练。这是由于小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重复的运动,会让小学生产生疲惫感。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安排丰富的训练内容,同时使训练内容变得更加科学化简单化。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体能训练之后,改变不同的动作形式,能够对体能训练有新的认识。同时,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完成相对复杂的训练运动。通过对复杂的训练动作的完成,小学生能够在重复练习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除了采用游戏教学法,教师还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这是由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活跃,对竞赛类的活动有较高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竞赛活动,让学生对体育锻炼充满兴趣,并且能够让学生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体能有所提高,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当中进行体育训练,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综合以往的教学经验,设计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环节以及比赛活动。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比赛中积极进取,敢于面对困难,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组织不同的比赛或者体育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拔河比赛以及接力赛跑等集体项目。在比赛过程当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到比赛中来,会对团队有情感依赖,并且会增强自身对团队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活动当中与同伴建立共同的目标,从而使自身具有团队意识,并且能够在活动当中通过努力不断进取,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意志力。除此之外,集体性的体育锻炼方式还能够让学生快速成长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小学生。比如,在进行跳绳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授跳绳对自己身体的有益之处。当学生了解到跳绳能够促进自身骨骼生长和关节韧带发育时,学生就会对跳绳这项训练充满喜爱,并且会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项目训练中来。教师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然后将学生两两分组,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提高集体意识,并且学会如何进行自主锻炼。
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由于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学生通过完成体能训练动作,能够将自身的注意力投入到体能训练中,并且能够进行思维训练,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的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科学指导。以教学 “跪撑爬行”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开始训练之前,让学生观看示范动作,然后跟着教师的示范动作一起来练习。通过对学生的有效指导,能够让学生在训练之前掌握基本的训练方式,从而达到体能训练的教学目标。当学生能够熟练完成基本的动作之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且让学生进行限时训练比赛。比赛结束之后,教师对比赛中学生表现比较好的动作进行夸赞,对表现不好的动作进行正确的指导,从而避免不规范的动作,给学生的身体带来的伤害。
由于小学生在体能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来进行体能训练指导。比如在耐力跑体能训练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学生完成不同强度的耐力训练。比如教师可以让耐力较强的学生完成1000米的跑步训练,而对于耐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只需要完成400米的跑步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专项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训练意识。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对小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还能够使学生在专项训练中接受体育锻炼的考验,使学生增强自身的体质,从而使学生接受培养和锻炼。由于小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习惯了传统课堂当中的学习模式。所以,小学生不愿意进行主动式的学习,逐渐养成了懒惰的心态,导致自身无法在普通的体育课堂当中提升自身的意志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让他们进行短跑或者跳高、跳远项目的练习,完成相应的基础训练,从而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强身健体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在锻炼过程当中克服挫折,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并且提高自身的意志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跑步。因为跑步是最常见的一种体育活动。教师在课堂当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体育训练,然后开始进行跑步。在跑步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享受到跑步的快乐,从而能够使学生能够变得积极主动。同时,为了使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解运动员的故事,让学生从运动员身上学习到坚强的意志力。总之,通过专项训练以及让小学生了解到运动员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能训练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训练过程当中提升自身的运动意识。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指导,不是单纯进行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而是让小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还需要结合多种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积极地为小学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体育训练氛围,让小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且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运动训练中去。学校也要完善相关的体育设施,为体能训练提供保障。通过体能的提高,促进他们身体协调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