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形意拳作为我国优秀的武术项目之一,集哲学、养生、健身和医学为一体,其所拥有的浓厚文化底蕴与娴熟攻防技术使得这一拳种在民间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是当前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多元文化冲突,为使形意拳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探索更多的、新的传承发展路径是必要的。
形意拳来源于心意拳,此拳讲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要求内义与外义高度统一,因此被称为形意拳[1]。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清代初期的山西姬际可,如今的形意拳主要是由河北深州的李洛能、车毅斋,在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基础上,创编而来。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础,扩展十大形为十二形,增加了新的套路“杂式捶”和“安身炮”,由此更名为形意拳,进而得到广泛流传[2]。
形意拳发展至今,几百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促使形意拳不断改进、创新,传承方式呈丰富多彩的态势。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这一拳种的传承思路可总结如下:
所谓社会传承方式,主要是指通过社会传播,令更多的社会群众广泛认知形意拳这一中华传统武术拳种。作为我国传统武术拳种之一,其发展与其他民俗事项的发展轨迹相同,均离不开传承活动。目前,形意拳的传承形式多样,其中社会传承形式,通过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的加入与参与,以及不断的对形意拳这一中华传统武术拳种进行研究、推广、发展,能够加深社会大众认知、理解的同时,促使形意拳汲取传统文化精髓,进行扎实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拳术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方面,将处于动态发展状态,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以北京地区传承形意拳为例。作为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意拳包含着传统的养生文化,在当前社会发展状态下,人们越发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在此过程中传统武术受到较多关注,由此产生的传承方式最多的体现就是以娱乐休闲健身为主要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民间组织即社会传承。对于北京形意拳的社会组织传承而言,一是通过参加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在各个区县开设的形意拳辅导站参加学习,进而参加形意拳研究会,参加比赛结交良师益友,扩大眼界,提高形意拳传承水平;二是师父带徒弟的形式。形意拳动作简洁紧凑、拳法简单朴实,主要讲究“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疾”、“八要”、“九歌”等功法理论。练习者不仅可以对自己的肢体关节进行锻炼,还能使五脏六腑和气顺畅,能够很好实现养生目标。因此,在传承形意拳时,仅仅靠自己揣摩自学是不可能达到较高水平,经常是事倍功半。借助现有的社会组织—北京市形意拳专业委员会(原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依托于其组织作用的发挥,将形意拳组织作为这一拳种的传承核心,依托于社会组织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形意拳爱好者的数量,即便没有传统的拜师形式,也可参与形意拳辅导站的学习。对于北京市形意拳专业委员会而言,以张增记主任,陈建华、周礼和等六位副主任为核心,专业委员会辅导站及弟子遍布北京市各个区县,属于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领导下的会员单位。辅导站的设立以各个形意拳支系为核心的民间自发组织,辅导站之间不定期地组织走访、探讨练功经验的活动,满足爱好者的学习与交流,使形意拳健康、扎实的传承。在此过程中,为使这自发的传承组织顺利开展相关活动,或是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形意拳了解、学习活动中,当地相关机构或部门、单位可提供一定的活动资金,丰富其开办展示等活动的机会,或是吸引爱好者的社会资金,依托于有效的传播提高形意拳传承质量与效率[3]。比如2017 年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在北京市武协的支持下,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提供比赛场地和一定的资金、物质支持,举办了“2017 年北信涵中杯北京市形意拳比赛”。参加比赛200 多人,项目涉及形意拳术套路、器械、推手的各个年龄组别,是一场北京形意拳人团结、交流学习的盛宴。
随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渗透、融入到教学活动中,甚至以明确的科目存在,为使形意拳得到更好的传承,借助学校教育教学方式是必要的。具体而言,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在锻炼学生体质方面,可整合落实形意拳相关内容,相较于社会组织等传承方式,学校教育武术传承具有极强的集体性和可持续性,能够缓解形意拳练习者老龄化的发展现状。所以,一些形意拳的传承地或发源地,可围绕形意拳开发极具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以北京形意拳为例,开设形意拳传授课程(包括选修课)、社团的院校现有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清华大学形意拳社团、北京实验学校、首都师范大学等,有效解决形意拳后继无人的问题。基于学校教育的武术传承,应以了解、认知与学习为主,对于缺少形意拳历史文化背景的地区,可优先开办教学试点,总结教学经验后再予以推广,以此提高形意拳传承效率与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地方条件和院校性质,应选择合适的传承方式。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形意拳为例,开设了形意拳选修课、形意拳文化社团,2019 年通过北京市“一带一路”教育基地形意拳课程建设的验收,主要面向在校学生展开培训与教学,同时面向大批教师爱好者和体育教师开展相关知识的讲授工作,建立了形意拳武术特色教室,带领学生开展形意拳为特点的传统文化创新创业大赛。这些活动从不同层面满足了不同人群对形意拳学习的需求。
在决定形意拳传承内容时,应以基本拳法和套路为主,在安全的前提下吸引学生,不断提高学校教育传承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在选用这一传承方式时,应提高对形意拳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院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聘请专业的形意拳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同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习练环境,适当加大经费建设投入,完善民俗体育方面的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后,可与社会组织、民间传承人进行交流,为同学们展示精湛的拳法拳术,利用交流的机会让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为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形意拳创造良好发展的途径。
从形意拳这一中华传统武术拳种的本质来看,其是武术技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体,除了以自发为主的社会组织传承和教育为主的学校传承,要想获得较大的影响力,还可以通过举办相关赛事的方法传承形意拳,扩大形意拳这一传统武术拳种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形意拳丰富的内涵。以赛事举办为传承路径的方式,可从小“赛”大。在赛事举办的最初,可面向当地学习者开展赛事活动,或是在拥有形意拳教学体系的院校开展校内赛事,待其初具规模和影响力后,逐渐扩大其赛事规模。而且,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形意拳的发展地丰富,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可推动形意拳赛事从省内走向省外,逐渐走向国际化。
在赛事传承模式下,竞技比赛的举办可扩大形意拳的影响力,增加参赛人数,吸引更多人关注形意拳及其相关赛事的同时,竞赛过程也为形意拳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方向。这是因为,在形意拳竞赛过程中,不仅是拳术、能力等层次的切磋,更给各地形意拳文化提供良好的交流机会与场地,扩大各个地区形意拳影响力的同时,对各地文化的传承也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竞赛的举办势必离不开形意拳协会的建立,为保证相关赛事的规范性、公平性,形意拳协会应围绕这一传统拳种建立研究组织,依托于各地资源的搜集以及实地考察,设立科学、合理的入会标准,依托于体系化的发展路径,确保协会处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以北京市形意拳专业委员会(原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为例,目前,除开办、参加传统武术比赛之外,委员会通过内部集体活动的举办保证了形意拳委员会内部活力,巩固了现有骨干力量,并持续吸引着形意拳爱好者入会。而且,相较于院校教育传承,赛事传承可以展示更多的形意拳器物,比如:刀、枪、棍、剑等,秉承形意拳的技术特点,只是动作上根据所拿器械的不同而不同,这些形意器术从观赏效果来看是极受欢迎的。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还包括媒体传承,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还可以提高媒体武术传承影响力,依托于不断更新的媒体媒介的使用实现形意拳传承目标。相关协会、机构与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依托于高清录像、录音的传播完整保存传统武术文化的同时,让网络另一端的人领略到形意拳的艺术魅力。比如,可以实况转播形意拳赛事;拍摄形意拳纪录片等;联系制片厂录制形意拳文化;联络地方晚会提供形意拳文化节目等。现在的年轻人愈发注重武术传承,每年的春晚节目可见一斑,所以相关部门可立足于形意拳文化古韵,结合发源地、传承地的历史特色以晚会节目的形式传承形意拳文化,进一步扩大形意拳的影响力。
以学校教育为传承方式,这种体制是在充分运用的当地优势条件的基础上来努力推广拓宽形意拳,要想更好的发展这种传承形式,应将“保护中发展”原则贯穿落实民俗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通过教育体制的整合融入建设健全的形意拳发展路径。具体而言,应革新形意拳的教育发展理念,以普及、发展中华武术为主旨,立足于时代发展特点与需求,创新教育方式,依托于形意拳教育实践形式的丰富,更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而主动参与到形意拳学习活动中。比如,院校可立足于自身能力和发展现状对中华拳术技术文化体系进行优化,立足于形意拳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其本身基础上,融合文化、社会现象等进行思考。例如,院校可将形意拳划分为体育教育和道德教育,对于前者而言,其主要承担形意拳的实践意义,以锻炼体魄为主要目的开展教学设计;对于后者而言,其主要以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为主,比如文化礼仪,长幼有序、尊师重道等。依托于道德意识与体育实践两个层面上的建设与完善,一方面促使青少年学会一项技能,同时对形意拳这一武术拳种的推广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形意拳发展而言,基层普及、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为推动形意拳的长远、健康发展,可将其纳入基层文化体系,通过挖掘其健身养生功能,强化武术健身养生休闲理念,以社区为单位开展文化发展建设。具体而言,为提高中华传统武术拳种形意拳的社会影响力,应结合社区群众对健康、文化活动的需求,强化武术健康养生休闲理念,在社区活动中强化武术运动的健身养生理念,满足社区群众对休闲活动的需求,同时丰富基层文化互动活动类别,帮助社区居民在形意拳学习和锻炼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和存在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人民对武术精神的尊重以及对武术文化的热爱,以此促进形意拳更为健康、长远的发展。
要想实现形意拳的长远发展,可以探索产业化发展道路,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体制下,依托于市场发展带动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形意拳文化发展产业链。具体而言,相关机构、组织及相关部门可拍摄与形意拳相关的精品影视剧等,发源地与传承地可打造形意拳文化特色基地、小镇等,开发这一拳种的特色度假旅游区或专属旅游线路,从而给形意拳文化产业注入现代化发展活力,进一步打开形意拳文化市场,扩大其影响力的同时,为地方带来更多的文化收益与经济收益。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趋势,扩大国际形意拳文化交流和传播,打造极具特色的“形意拳健康经济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举办文化公益类活动,发展形意拳这一中华传统拳种时,弘扬中华优秀的武术文化,传承相关精神文明,促使形意拳文化有序、健康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在推动形意拳发展时,可将这一武术拳种融入全民健身活动。具体融入策略可总结如下:
一是发展基层体育,以此实现形意拳的公众化融合与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根本目的就是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阶段可积极开展“健康形意拳”、“文化形意拳”的思想活动,引起社会大众对健康、养生的重视,然后将形意拳融入基层体育活动体系,使形意拳爱好者能够较为系统的接触、学习形意拳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借助现有资源开展形意拳文化交流研讨活动,邀请专业人士共同研讨、宣传和推广形意拳健康运动。二是引进专门的形意拳人才,相较于基本的知识与技巧,可围绕专业人才建设武术学院,依托于科学的形意拳武术课程的设计推动这一中华优秀拳种的发展。
综上所述,形意拳作为中华传统拳种之一,具有健康养生、锻炼体魄的功能作用,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对人精神面貌的发展也具有极强现实意义。因此,为使形意拳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社会组织、媒体宣传等功能作用,不断提高武术活动的规范性,深化文化基层落实,从而推动形意拳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