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家 伦 张 长 霖
(1.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苏州 215123;2.苏州市第五中学, 江苏苏州 215104)
一套语文教科书是否成功,除了看其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是否对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有助益之外,更应关注其是否便于教师教学,是否便于学生学习。从这一评判角度看,人教版1987—1988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是一套虽有瑕疵但总体成功的教科书。下文将分析这套教科书的特点以期有助于当下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与修订。
教科书是课程与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依托。众所周知,教科书要落实课程标准,首先体现在编排体系上,只有适合教与学的编排体系,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重任。所以,评析一套教科书,首先要分析它的编排体系。
1.教科书的宏观体系
人教版1987—1988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共六册,每册八个单元,每单元五篇课文,总体结构十分均衡。打开教科书目录就可看出,第一册、第二册以训练学生记叙能力为主;另设简单说明文单元和议论文单元各一,以先让学生对此文体略做感性认知。第三册、第四册各设置两个说明文单元和记叙文单元,明示其重心逐步转移;第五册、第六册各设置一个比较复杂的说明文单元、两个比较复杂的议论文单元。当然,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各册中的文言文单独组元。在这六册书中,也有独立的文学作品单元,但基本上指向学生记叙等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刻意着眼于文学鉴赏。
从总体来看,这套教科书从训练学生的记叙能力开始,以训练学生的说明能力为过渡,逐步向训练学生的议论能力发展,符合初中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趋势,从宏观上体现了由浅入深的编排用意。
就学生发展要求来看,具有简单、准确地阅读说明文并自如地说明事物的能力非常重要,学生阅读、写作说明文的能力是其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但是,在当前使用的初中语文“部编本”的六册教科书中,只设有两个说明文单元,无论从教科书还是从考试来看,说明文教学都被弱化了,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相对微观的循序渐进
下面以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为例,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维度出发来分析这套教科书六册书的体系编排。
从“叙事”维度来看,这套教科书的编排依次为:掌握记叙要素、理解记叙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有条理地记叙、掌握描写的方法和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理解课文层次、了解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特点、了解小说的情节、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了解对比的写法和作用、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理解象征手法、理解散文的结构语言、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体会小说情节的各种安排方法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循序渐进,只有理解了记叙的要素,才能掌握记叙的顺序;只有掌握了记叙的顺序,才适合掌握各种描写方法;只有掌握了各种描写方法,才能更生动地表现事物……
就“写人”而言,这套教科书的编排依次为:了解写人的记叙文的特点,学习记叙人物二三事的方法,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言行揭示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学习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的阅读方法,理解外貌、语言、行动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学习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理解并掌握选择典型事例按一定顺序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了解小说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进一步理解小说三要素,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等等。
实际上,写人与叙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人”需要由“事”来体现,“事”需要由“人”来演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六册教科书的单元提示中,多次提到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的运用,这一编排方式也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螺旋上升,使学生在多次的学习中不断得到提升。
“范”,繁体字写作“範”,是指制作简单外形制品时使用的工具,常与“模”配合使用。“范”决定了制件的形状和大小,后引申为规则、法则的意思。所以,“范文”就是表明规则、法则的榜样之文。这套教科书的范文系统也颇值得研究,在这里,我们主要从“表达”的维度上对这套教科书的范文系统进行探讨。
1.从文章学的维度选择“范”文
虽然说文无定法,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如果有了“范”的制约,写作时就不易走上歧途。就如记叙文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这套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人民的勤务员》一文,就是“多事写一人”的典型代表;而该单元的《挺进报》一文,就是“一事写多人”的典型代表。
就如“卒章显志”,学生可能一时无法理解,但如果有了一个“范”,学生从模仿到创新就方便多了。这套教科书第一册第五单元的《香山红叶》一文以及其他各册中杨朔的几篇散文,就是典型的“卒章显志”,通过学习这些典范文章,学生学写这类文章的困难就能大幅度地减少。当然,也许在今天看来,杨朔文章的“卒章显志”有些标签化,但是无疑,“杨朔式的结尾”却是便于学生早期模仿的范式。
再如记叙顺序的多种情况,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掌握它也需要有范文。我们知道,插叙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插入与中心故事相关的内容,就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美女蛇”一段的处理;其二是插入发生在中心故事之前的主人公的往事,这套教科书中,第四册第七单元的《杨修之死》就是这第二种插叙的典型。教学中教师总会遇到学生搞不清插叙与倒叙之间区别的问题,这套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同志的信任》,就是插叙与倒叙结合的典型代表:故事的主体是鲁迅收信、转信,方志敏的故事作为插叙内容插入到鲁迅的故事中;而就方志敏的故事而言,却是先写信到鲁迅处,后写他的革命斗争活动以及写信等,这又是倒叙。仔细分析这篇文章,学生辨明插叙与倒叙就简单多了。
议论文往往是初中生的写作难题,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缺少可以模仿的相对规范的入手范文。这套教科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谈骨气》就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该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再通过三个分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分别举“文天祥”“嗟来之食”“闻一多”之例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从理论上来看并列的分论点又各自和中心论点构成明显的因果关系,因为中国人“富贵不能淫”,所以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因为中国人“贫贱不能移”,所以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因为中国人“威武不能屈”,所以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教师在教写议论文时,如果把这篇文章仔细分析后再拿出来作为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范文,学生就有了写作的“把手”。然而这些具有“范文”意义的文章在当下的教科书中不见了踪影,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2.注重选取“很语文”的文章
在这套教科书中,还有一些与“语文”关系特别密切的文章入选,如第一册第七单元的《语文和数学》、第四册的第二单元的《读书四法》、第五册第二单元的《关于写文章》与第三单元的《怎样写读书笔记》等。通过这些范文,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语文,是这套教科书的显著特点。同时这套教科书也很好地体现了“文道并重”的理念,如这套教科书中的《我的老师》《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任弼时同志二三事》《老哥哥》《中山先生的学医时代》等文章,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精神熏陶,重视选文的价值意义。
与一般的作品选不同,语文教科书具有“助读系统”,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虽然这套教科书未曾如1990版高中教科书那样,在每册课本前面的《说明》中设有“单元教学要点一览表”,将六册课文各单元的“教学要点”交代得清清楚楚,以具体地体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1],但是,它每个单元的单元要求和每篇课文学习的具体指向却十分清楚。这套教科书的助读系统与训练系统可以为教科书编写带来不少启示。
1.单元安排中助读系统与训练系统的对接
单元提示的简明扼要是这套教科书的鲜明特征。另外,这套教科书的训练系统紧扣助读系统,不枝不蔓,尤其是将阅读与写作无缝对接,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这套教科书的训练系统甚为得体,我们以第六册第五单元为例谈一下这套教科书的训练系统。从助读系统来看,这个单元的主要要求为“运用立论和驳论的知识阅读和写作议论文”,这个单元后的“作文训练”,其“作文范围”就是“驳论”;“作文要求”就是“学习驳论点或驳论据、驳论证等基本方法”;而在“作文提示”中,编者阐释了驳论的概念,并提出了“找准靶子”“抓住要害”“掌握分寸”等要求。尤为可贵的是,这个单元的最后附有一篇《立论与驳论》的知识短文,既可以作为知识系统部分,也可以作为助读系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2.课文编排中助读系统与训练系统的“无缝”对接
这里所说的助读系统和训练系统的“无缝对接”,还表现在每篇课文的设计上。第六册第五单元总共五篇课文。第一篇是《“友邦惊诧”论》,课文前指出的第一学习重点为“驳斥反动论点和论据的写法”,而课后的两个思考题与练习第一题都是直截了当地紧扣驳论;第二篇是《太阳的光辉》,课文前指出的学习重点为“驳斥反动论点和论据的写法”以及“比喻论证”,而课后的练习第一题就围绕比喻论证设计;第三篇为课内自读课文《华队公会的供状》,课文前指出的第一学习重点为“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论据,批驳其论点,揭穿其反动本质的写法”,而课后的三道练习题中,前两道都围绕驳论设计;第四篇和第五篇都为课外自读课文,分别为《“旁观者”未必清》与《“人比人,气死人”吗》,这两篇的“自读提示”都指出要从驳论的维度出发自读。
我们可以从逻辑推理的维度分析这个单元的教学:教学这个单元的五篇文章,首先是一个类比过程,教师从作为助读系统的“学习重点”出发,经过训练系统的“思考”“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驳论这个“点”;其次自读其他文章以求巩固;再次,从教到不教,学生通过归纳法,总结出驳论文的各项特点;最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写作上,这就又是演绎的过程了。
3.重视学生的应用文训练
这套教科书对应用文训练十分重视。关于“应用文练习”,就设有写日记、订学习计划、做读书摘记、做会议记录、写消息、写电报稿、写通知、写启事、写说明书、写申请书、写阅读提要、列写作提纲、写一般书信、写感谢信、写表扬信、写祝贺信、写倡议书、写建议书、写读书笔记(写心得)、写实验报告、写广播稿、写讲演稿和写总结以及写调查报告等。值得赞赏的是,这些训练的“点”中,也都设置了“范文”,使得学生训练时有抓手,甚是便利。
4.注重学生全面素养发展的听说训练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对听说教学不甚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听说读写全面训练成了语文教学的要求。这套教科书在每册书中都设置了“听说训练”的专栏,主要有课堂听讲、回答问题、复述、讲故事、说明事物、叙述事情、发表议论、致辞、讨论、演讲、辩论等,这些训练都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设置知识系统,也是语文教科书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作品选的主要特点。这套教科书的知识系统主要通过特设的知识短文与课文后的思考练习以及各册的“附录”体现。通过这些内容,这套教科书告诉了我们大量与语文相关的知识,如字典和词典、汉字形体的演变、骈句特点、诗歌的特点、诗歌的押韵、散文特点、戏剧(剧本)的特点、小说特点,甚至还有干支纪年法以及简单的诗词格律等知识,几乎成了关于语文的小“百科全书”。
1.关于写作的知识短文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套教科书中关于写作的知识短文,主要有《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观察和记叙》《记叙的中心和材料》《前后一贯,首尾一致》《记叙的详略》《阅读提要和写作提纲》《描写和说明》《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说明的方法》《论点与论据》《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立论和驳论》《论证》等。如果把这些知识短文连起来,并加上例文,就可以组成一本教初中生怎样循序渐进地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科书。如此安排,对初中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十分有效。
同时,这套教科书还设有关于写作片段练习的知识短文,如人物肖像描写、人物心理描写、人物行动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场面描写、环境描写、观点提炼、材料选择等,学生可以从这些片段入手,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另外,还有仿写、扩写、改写、缩写等,掌握这些知识并转化为能力,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飞跃。
2.关于现代汉语的知识短文
这套教科书的知识系统对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也十分重视,但是难度略大,尤其是对副词的十来种分类。其中字词知识,有形声字、语素、同义词和反义词、时间词、数量词、实词、虚词等;短语知识,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等;其中的句子知识,有句子的用途、辨别句子的正误、复句、多重复句、主谓句、非主谓句、句子的主干、句群、句式的变换等;其中的标点符号知识,有引号的用法、破折号的用法等。虽然附录中有《语法复习表》,但涉及内容过于复杂。然而,这套教科书所附的修辞格知识,却对教学颇有帮助,如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反语、引用、设问、反问等,这些知识往往附在训练系统中。有了这些,教师教时就能有的放矢,学生学时就能循序渐进。
3.关于文言文的知识短文
这套教科书所附的文言文知识甚是全面并比较实用。就实词而言,如古今异义现象、通假现象、名作动用法、数词用法等;就虚词而言,具体涉及乎、矣、也、焉、哉、于、之、其、耳、而、以、若、似、如、是、故、诸等;就句式而言,具体涉及疑问句、主语省略、对偶句、判断句等。虽然这些知识的介绍有些仍偏于复杂深奥,如对“曰”与“云”的辨析等,但这些介绍大多对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
我们通观这套教科书和与之承接的1990版高中教科书,可以发现整个文言文知识短文是一个完整体系,学生在初中阶段解决了基本的词法,到高中阶段就具有接受复杂的词法和句法的基础。这套教科书与相接的1990版高中教科书的文言文知识短文,也正是试图让中学生具备文言文的自读能力。值得赞赏的是,这套教科书文言文知识短文需要落实的知识点都在选文的课后练习中得到体现,选文也照顾到了这些知识点的落实,这一特点正是这套教科书特征的极好体现。
综上,这套教科书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道理,那就是我们常说的教科书要便于教师教,便于学生学,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便于学。虽然教科书往往体现编者、教者的思想和理念,但是还是为了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并可以实现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我们通过上文的解析可以知道这套教科书确实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倘说启示,这或许是最重要的一点。